109-2_都市開發規劃與評估
教學目標
介紹都市開發相關理論與方法,包括公私協力、PFI 私人財政提案的理論,以及相關評估法。並聚焦先期評估方法的介紹及操作練習。先期規劃評估範疇,包括公共建設、都市開發與都市更新的可行性分析。透過行政、法律、市場、土地取得、財務分析、風險評估等應用,讓學生可以嫻熟先期評估方法,充實理論與實務解決問題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日期 課程綱要 資料來源與重點提示 1 2021/2/23 從傳統政府供應、公私協力到 PFI 的理論演變 2 2021/3/2 促參法公共投資的範疇與臺灣 BOT檢討 3 2021/3/9 促參法公共投資的可行性評估 4 2021/3/16 市場調查與評估 5 2021/3/23 土地取得方式與法律分析 6 2021/3/30 行政程序與時間成本 7 2021/4/6 工法、價值工程與工程單價分析 8 2021/4/13 財務分析與財務計畫 9 2021/4/20 期中概念測驗(網路評測) 10 2021/4/27 土地開發評估(市地重劃/區段收) 11 2021/5/4 住宅推案分析與危老建築評估分析 12 2021/5/11 都市更新評估 13 2021/5/18 權利變換流程與估價 14 2021/5/25 公共建設與公共服務委外評估 期末簡報(1) 15 2021/6/1 BOT 案例解析--高鐵與高捷案例 期末簡報(2) 16 2021/6/8 BT + OT 案例解析 -- 期末簡報(3) 17 2021/6/15 ROT 案例解析 期末簡報(4) 18 2021/6/22 OT 案例解析 期末簡報(5) 期末報告 1. 高鐵 BOT;2. 高捷 BOT 3. 台北巨蛋; 4. 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 5. 其他促參案例
教科書/參考書
徐肇章等(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 王文宇、謝哲勝(2007),BOT 法制綜合分析(上)(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42 期,2007 年3 月。 吳文彥(2014),高雄市交通基礎建設投資應用民間融資提案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科會結案報告: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 子計畫三(NSC 101-2632-H-214 -001 -MY2)
評分標準
平時作業(15%)、期中測驗(30%)、期末報告(40%)、出席率(1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8
介紹都市開發相關理論與方法,包括公私協力、PFI 私人財政提案的理論,以及相關評估法。並聚焦先期評估方法的介紹及操作練習。先期規劃評估範疇,包括公共建設、都市開發與都市更新的可行性分析。透過行政、法律、市場、土地取得、財務分析、風險評估等應用,讓學生可以嫻熟先期評估方法,充實理論與實務解決問題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日期 課程綱要 資料來源與重點提示 1 2021/2/23 從傳統政府供應、公私協力到 PFI 的理論演變 2 2021/3/2 促參法公共投資的範疇與臺灣 BOT檢討 3 2021/3/9 促參法公共投資的可行性評估 4 2021/3/16 市場調查與評估 5 2021/3/23 土地取得方式與法律分析 6 2021/3/30 行政程序與時間成本 7 2021/4/6 工法、價值工程與工程單價分析 8 2021/4/13 財務分析與財務計畫 9 2021/4/20 期中概念測驗(網路評測) 10 2021/4/27 土地開發評估(市地重劃/區段收) 11 2021/5/4 住宅推案分析與危老建築評估分析 12 2021/5/11 都市更新評估 13 2021/5/18 權利變換流程與估價 14 2021/5/25 公共建設與公共服務委外評估 期末簡報(1) 15 2021/6/1 BOT 案例解析--高鐵與高捷案例 期末簡報(2) 16 2021/6/8 BT + OT 案例解析 -- 期末簡報(3) 17 2021/6/15 ROT 案例解析 期末簡報(4) 18 2021/6/22 OT 案例解析 期末簡報(5) 期末報告 1. 高鐵 BOT;2. 高捷 BOT 3. 台北巨蛋; 4. 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 5. 其他促參案例
教科書/參考書
徐肇章等(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 王文宇、謝哲勝(2007),BOT 法制綜合分析(上)(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42 期,2007 年3 月。 吳文彥(2014),高雄市交通基礎建設投資應用民間融資提案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科會結案報告: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 子計畫三(NSC 101-2632-H-214 -001 -MY2)
評分標準
平時作業(15%)、期中測驗(30%)、期末報告(40%)、出席率(1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8
109-2_設計與規劃的案例專討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當代建築設計論述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藉由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操作性設計的探索。首先,本課程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設計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進而檢視在作品案例的投射,並引領同學嘗試如何以轉化提出可能的設計操作,甚至是方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主要採取「演講課」(lecture)與「討論課」(seminar)並行的方式;演講課方式的進行中,將配合指定參考書的章節內容對照閱讀,並輔以多媒體資料。討論課的進度過程中,將配合指定之文獻與案例,並請同學自行蒐尋相關資料,最後提出發現成果。 同時,修課同學將分為幾個研讀組,並須於課前完成該週指定閱讀材料。文獻導讀的報告討論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案例分析與建築設計 第 三 週 3.當代建築學的疑旨 第 四 週 4.現代建築的前沿 第 五 週 5.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六 週 6.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七 週 7.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八 週 8.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現代建築之後的設計 第十一週 11.現代建築之後的設計 第十二週 12.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十三週 13.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十四週 14.當代日本建築的設計 第十五週 15.當代日本建築的設計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Frampton, Kenneth(2007)The Evolution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20世紀建築學的演變)張欽楠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Frampton, Kenneth(2007)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築中的建造詩學)王駿陽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Ghirardo, Diane(2001)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 (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台北:龍溪圖書。 Jones, Peter Blundell(2004)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e Studies. (現代建築設計案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Koolhaas, Rem(2007)Delirious New York. (瘋狂的紐約)唐克揚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Moneo, Rafael(2008)Theoretical Anxiety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Work of Eigh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理論焦慮及設計策略)林芳慧譯,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謝宗哲(201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Thackara, Johned(1998)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 (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城市。 Rybczynski, Witold(2016)Home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s Toolkit.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黃煜文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imitch, Andrea(2015)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26 Principle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Know.(建築的語言:從想到做,每位建築人都想掌握的26個法則)吳莉君譯,台北:原點出版。 Pause, Michael(2012)Precedents in Architecture. (建築典例),台北:六合出版社。 Ching, Francis D. K.(2015)Architecture : Form , Space , & Order. (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台北:六合出版社。 磯達雄(2013)《日本後現代建築巡禮》,台北:楓樹林出版。 五十嵐太郎 (2018)《日本建築家世界愛》(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台北:原點出版。 謝宗哲(2017)《日本當代建築巡覽》,台北:商周出版。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Chaslin, François(2003)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庫哈斯談庫哈斯)林怡萱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課程參與(文獻導讀)與期末報告為主,其中課程參與佔50﹪,期末報告成績為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9
本課程擬透過對當代建築設計論述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藉由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操作性設計的探索。首先,本課程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設計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進而檢視在作品案例的投射,並引領同學嘗試如何以轉化提出可能的設計操作,甚至是方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主要採取「演講課」(lecture)與「討論課」(seminar)並行的方式;演講課方式的進行中,將配合指定參考書的章節內容對照閱讀,並輔以多媒體資料。討論課的進度過程中,將配合指定之文獻與案例,並請同學自行蒐尋相關資料,最後提出發現成果。 同時,修課同學將分為幾個研讀組,並須於課前完成該週指定閱讀材料。文獻導讀的報告討論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案例分析與建築設計 第 三 週 3.當代建築學的疑旨 第 四 週 4.現代建築的前沿 第 五 週 5.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六 週 6.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七 週 7.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八 週 8.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現代建築之後的設計 第十一週 11.現代建築之後的設計 第十二週 12.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十三週 13.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十四週 14.當代日本建築的設計 第十五週 15.當代日本建築的設計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Frampton, Kenneth(2007)The Evolution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20世紀建築學的演變)張欽楠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Frampton, Kenneth(2007)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築中的建造詩學)王駿陽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Ghirardo, Diane(2001)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 (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台北:龍溪圖書。 Jones, Peter Blundell(2004)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e Studies. (現代建築設計案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Koolhaas, Rem(2007)Delirious New York. (瘋狂的紐約)唐克揚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Moneo, Rafael(2008)Theoretical Anxiety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Work of Eigh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理論焦慮及設計策略)林芳慧譯,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謝宗哲(201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Thackara, Johned(1998)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 (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城市。 Rybczynski, Witold(2016)Home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s Toolkit.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黃煜文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imitch, Andrea(2015)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26 Principle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Know.(建築的語言:從想到做,每位建築人都想掌握的26個法則)吳莉君譯,台北:原點出版。 Pause, Michael(2012)Precedents in Architecture. (建築典例),台北:六合出版社。 Ching, Francis D. K.(2015)Architecture : Form , Space , & Order. (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台北:六合出版社。 磯達雄(2013)《日本後現代建築巡禮》,台北:楓樹林出版。 五十嵐太郎 (2018)《日本建築家世界愛》(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台北:原點出版。 謝宗哲(2017)《日本當代建築巡覽》,台北:商周出版。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Chaslin, François(2003)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庫哈斯談庫哈斯)林怡萱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課程參與(文獻導讀)與期末報告為主,其中課程參與佔50﹪,期末報告成績為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9
109-2_先進營建技術與設計專論
教學目標
設計與營建技術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先進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先進營建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4
設計與營建技術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先進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先進營建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4
109-2_歐洲城市建築展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目的,在於提供碩士與碩專班生認識有關當前歐洲城市發展相關知識與討論。 課程主要方式以討論為主,探討當前歐洲城市發展有哪些類型(智慧城市、韌性城市、生態城市…等),從歐洲各區的城市開始分析介紹(地理位置、首都、面積、人口、人口密度、氣候、族群、生活…等,執行策略及手法)探討城市如何表現各自的地方特質,並提出相對的看法與操作,創造城市的獨特價值以及人與土地的生活情感來談論永續發展。 課程進行方式以每一位學生去探索當前歐洲城市的發展以及趨勢,從古到今(未來)的城市發展脈絡,尋找當前城市發展的操作與想像未來可能性發展,以同學報告及討論方式吸取各區不同的城市發展經驗及走向,對於城市發展與未來議題做為未來城市自行主題,從有脈絡的方式去辯論城市發展及不一樣的看法做為學期上台發表的討論及成果。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第一~五週)-歐洲城市發展背景 第二階段:(第六~十二週)-目前歐洲城市趨勢發展 第三階段:(第十三~十八週)-未來發展想像 1.2月22日 課程導論與內容說明 2.3月01日 停課 3.3月08日 當前歐洲城市發展背景(學生選擇歐洲各地區域) 4.3月15日 案例介紹---城市主題介紹 5.3月22日 課程報告與討論(歐洲案例一) 6.3月29日 當前歐洲城市趨勢發展---議題 7.4月05日 停課 8.4月12日 當前歐洲城市趨勢發展---課題 9.4月19日 課程報告與討論(歐洲案例二)---期中 10.4月26日當前歐洲(智慧城市、韌性城市課題)---議題 11.5月03日當前歐洲(智慧城市、韌性城市課題)---課題 12.5月10日課程報告與討論(趨勢比較及看法提出) 13.5月17日未來歐洲城市發展---議題 14.5月24日未來歐洲城市發展---課題 15.5月31日課程報告(討論結果及未來想像) 16.6月7日 歐洲城市結論及統整 17.6月14日停課 18.6月21日課堂成果發表上傳---期末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評分標準以每次報告、討論、上課的互動程度、出席,進行老師與助教評分,另外同學與同學之間課堂上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切磋為評分,都納入課程學習成效分數計算,希望課程上能夠深入探討,激勵學生對於事件充滿好奇與自我主見,提高自我觀察思維及獨立判斷。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9
本課程目的,在於提供碩士與碩專班生認識有關當前歐洲城市發展相關知識與討論。 課程主要方式以討論為主,探討當前歐洲城市發展有哪些類型(智慧城市、韌性城市、生態城市…等),從歐洲各區的城市開始分析介紹(地理位置、首都、面積、人口、人口密度、氣候、族群、生活…等,執行策略及手法)探討城市如何表現各自的地方特質,並提出相對的看法與操作,創造城市的獨特價值以及人與土地的生活情感來談論永續發展。 課程進行方式以每一位學生去探索當前歐洲城市的發展以及趨勢,從古到今(未來)的城市發展脈絡,尋找當前城市發展的操作與想像未來可能性發展,以同學報告及討論方式吸取各區不同的城市發展經驗及走向,對於城市發展與未來議題做為未來城市自行主題,從有脈絡的方式去辯論城市發展及不一樣的看法做為學期上台發表的討論及成果。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第一~五週)-歐洲城市發展背景 第二階段:(第六~十二週)-目前歐洲城市趨勢發展 第三階段:(第十三~十八週)-未來發展想像 1.2月22日 課程導論與內容說明 2.3月01日 停課 3.3月08日 當前歐洲城市發展背景(學生選擇歐洲各地區域) 4.3月15日 案例介紹---城市主題介紹 5.3月22日 課程報告與討論(歐洲案例一) 6.3月29日 當前歐洲城市趨勢發展---議題 7.4月05日 停課 8.4月12日 當前歐洲城市趨勢發展---課題 9.4月19日 課程報告與討論(歐洲案例二)---期中 10.4月26日當前歐洲(智慧城市、韌性城市課題)---議題 11.5月03日當前歐洲(智慧城市、韌性城市課題)---課題 12.5月10日課程報告與討論(趨勢比較及看法提出) 13.5月17日未來歐洲城市發展---議題 14.5月24日未來歐洲城市發展---課題 15.5月31日課程報告(討論結果及未來想像) 16.6月7日 歐洲城市結論及統整 17.6月14日停課 18.6月21日課堂成果發表上傳---期末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評分標準以每次報告、討論、上課的互動程度、出席,進行老師與助教評分,另外同學與同學之間課堂上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切磋為評分,都納入課程學習成效分數計算,希望課程上能夠深入探討,激勵學生對於事件充滿好奇與自我主見,提高自我觀察思維及獨立判斷。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9
109-2_建築資訊模型特論
教學目標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為設計、施工和設施管理提供了一個新方法。 在 BIM 之中,用數位化的方式呈現建築過程來提升數位資訊之交換和互通性,並改變了建築的 外觀、建築的性能以及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方式。本課程將從 BIM 的發展以及基本建模方法開始 介紹,並以建築專案生命週期之架構,透過實際案例,說明 BIM 在規劃設計、營建施工、營運 維護等階段的應用模式,並探討 BIM 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1 週 課程簡介、BIM 簡介 第 2 週 BIM 設計工具 第 3 週 參數式建模方法 第 4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5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6 週 資訊整合與交換 第 7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8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9 週 期中報告 BIM 案例研究 第 10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1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2 週 BIM 在分包商和製造商的應用 第 13 週 BIM 專案管理系統 第 14 週 BIM 在設施維護管理之應用 第 15 週(6/5)BIM 設施維護管理系統 第 16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7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8 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Eastman, C., P. Teicholz, R. Sacks, and K. Liston, BIM Handbook, 2nd Edition, Wiley, 2011. 2. BIM 建築資訊建模手冊(第二版) ,Eastman 等人原著,賴朝俊、蔡志敏譯,松崗 2013。 3. Dana K./ Tardif Michael Smith,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Architects, Engineers, Constructors, and Real Estate Asset 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4. Teicholz, P., BIM for Facility Manag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5. Hardin, B., Bim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ven Tools, Methods, and Workflow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 及 作業 30% ‧期中案例報告 20% ‧論文導讀報告 20% ‧期末專題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3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為設計、施工和設施管理提供了一個新方法。 在 BIM 之中,用數位化的方式呈現建築過程來提升數位資訊之交換和互通性,並改變了建築的 外觀、建築的性能以及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方式。本課程將從 BIM 的發展以及基本建模方法開始 介紹,並以建築專案生命週期之架構,透過實際案例,說明 BIM 在規劃設計、營建施工、營運 維護等階段的應用模式,並探討 BIM 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1 週 課程簡介、BIM 簡介 第 2 週 BIM 設計工具 第 3 週 參數式建模方法 第 4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5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6 週 資訊整合與交換 第 7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8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9 週 期中報告 BIM 案例研究 第 10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1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2 週 BIM 在分包商和製造商的應用 第 13 週 BIM 專案管理系統 第 14 週 BIM 在設施維護管理之應用 第 15 週(6/5)BIM 設施維護管理系統 第 16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7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8 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Eastman, C., P. Teicholz, R. Sacks, and K. Liston, BIM Handbook, 2nd Edition, Wiley, 2011. 2. BIM 建築資訊建模手冊(第二版) ,Eastman 等人原著,賴朝俊、蔡志敏譯,松崗 2013。 3. Dana K./ Tardif Michael Smith,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Architects, Engineers, Constructors, and Real Estate Asset 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4. Teicholz, P., BIM for Facility Manag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5. Hardin, B., Bim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ven Tools, Methods, and Workflow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 及 作業 30% ‧期中案例報告 20% ‧論文導讀報告 20% ‧期末專題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3
109-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專題研討(一)」的延續,擬藉由參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演講及論文研讀報告,協助同學釐清並開展論文研究方向,並建立基礎的專業研究能力。除了專業論文研讀的培養,也包括論文的撰寫及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導論 2.自選專題討論 3.自選專題討論 4.自選專題寫作 5.自選專題寫作 6.專題演講 7.專題演講 8.專題演講 9.期中考 10.專題演講 11.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2.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3.專討報告 14.專討報告 15.專討報告 16.專討報告 17.專討報告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10% B. 指定導讀20% C. 各次導讀心得報告30% D. 各次專題演講心得報告20% E. 期末報告 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1
本課程是「專題研討(一)」的延續,擬藉由參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演講及論文研讀報告,協助同學釐清並開展論文研究方向,並建立基礎的專業研究能力。除了專業論文研讀的培養,也包括論文的撰寫及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導論 2.自選專題討論 3.自選專題討論 4.自選專題寫作 5.自選專題寫作 6.專題演講 7.專題演講 8.專題演講 9.期中考 10.專題演講 11.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2.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3.專討報告 14.專討報告 15.專討報告 16.專討報告 17.專討報告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10% B. 指定導讀20% C. 各次導讀心得報告30% D. 各次專題演講心得報告20% E. 期末報告 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1
109-2_數位創新設計(八)-城市資訊模型模擬應用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VR虛擬實境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2019 VDWC競賽主題為『OSAKA Dream Island, the Future City for Entertainment』建構娛樂未來都市 OSAKA Dream Island。 毫無疑問,VR和模擬技術的發展,已經引領我們延伸以往從未體驗過的人類體驗經驗。通過CG /高分辨率、即時推進VR技術、聽覺、觸覺等感官設備來增加其體驗,並且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移動,減低真實與虛擬間的差異,同時以動態呈現各種景象,使整個體驗變得更真實,並為VR的未來增添機會。在娛樂業中,VR技術在遊戲和影視內容中的應用特別為公眾帶來了市場價值。因此,不僅創造真實環境而且可創造真實世界不存在的環境,例如幻想空間和宇宙,能夠以真實感來體驗。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了人類對未知空間體驗的強烈願望,對提供夢幻空間體驗的需求,以及內容和創造力的前景。此外,這個VR娛樂行業的新設計領域並不限於沒有真實場景的虛構世界體驗,而是可充斥在真實世界中。由於這項技術我們可以在遊樂園等場景中重現不存在的人類體驗,我們應該關注的事實為,實體環境和視覺構圖為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投影映射的交互式數字圖像體驗,例如將CG投影到真實空間中以及感知人類行為的技術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就娛樂體驗而言,虛擬空間和真實空間的設計沒有被分離或複制,並且通過被設計為人類體驗的整合而獲得新的價值。資訊技術創造的娛樂體驗將成為未來城市設計的重要元素。即使在僅被視為交通工具的汽車工業中,該領域也被認為是一個活躍的市場。因此,本屆VDWC競賽中,鼓勵參與者提出帶來混合時境娛樂體驗的城市空間設計。設計地點是“大阪港Yumeshima”,計劃開發綜合度假村,併計劃在其旁邊舉辦世博會。就像一個遊樂園一樣,在這樣一個大型綜合度假勝地,建築物是創造一個非凡空間的設備,通過結合視覺藝術和娛樂相關設施吸引遊客。同時,它們可以是圖像表達裝置,例如電梯和運輸也將成為娛樂的一部分,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是體驗的一部分。競賽期待的是通過結合所描述的虛擬實境和實體環境來創造新的城市體驗,但不要忘記現有模擬技術的可能性。如您所知,有幾種模擬技術,例如通過嵌入圖像/視頻和程序來控制它,從而在視覺上模擬空間體驗。結構分析模擬對於異常成形物體上的投影映射是有效的,例如漂浮在空中。人群行為模擬對於從人群的集體行動/動作創建娛樂是有用的,並且交通模擬對於增強安全性和便利性以及娛樂是有用的。 各週次上課內容如下: 1 競賽主題宣布與分組 2 主題城市與議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問題解析 3 擬定規劃構想初稿/構想書撰寫 4 提出規劃構想書 5 都市交通設施規劃/UC-win Road (I) 6 交通流量模擬與分析/UC-win Road (II) 7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 8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I) 9 建築物理環境模擬分析/ DesignBuilder 10 防洪防災模擬分析/ xpswmm 11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 12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I) 13 設計成果海報製作 14 規劃互動影片腳本 15 虛擬實境導覽互動影片製作(II) 16 決賽發表講稿及影片製作 17 決賽發表演練 18 競賽決賽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1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VR虛擬實境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2019 VDWC競賽主題為『OSAKA Dream Island, the Future City for Entertainment』建構娛樂未來都市 OSAKA Dream Island。 毫無疑問,VR和模擬技術的發展,已經引領我們延伸以往從未體驗過的人類體驗經驗。通過CG /高分辨率、即時推進VR技術、聽覺、觸覺等感官設備來增加其體驗,並且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移動,減低真實與虛擬間的差異,同時以動態呈現各種景象,使整個體驗變得更真實,並為VR的未來增添機會。在娛樂業中,VR技術在遊戲和影視內容中的應用特別為公眾帶來了市場價值。因此,不僅創造真實環境而且可創造真實世界不存在的環境,例如幻想空間和宇宙,能夠以真實感來體驗。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了人類對未知空間體驗的強烈願望,對提供夢幻空間體驗的需求,以及內容和創造力的前景。此外,這個VR娛樂行業的新設計領域並不限於沒有真實場景的虛構世界體驗,而是可充斥在真實世界中。由於這項技術我們可以在遊樂園等場景中重現不存在的人類體驗,我們應該關注的事實為,實體環境和視覺構圖為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投影映射的交互式數字圖像體驗,例如將CG投影到真實空間中以及感知人類行為的技術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就娛樂體驗而言,虛擬空間和真實空間的設計沒有被分離或複制,並且通過被設計為人類體驗的整合而獲得新的價值。資訊技術創造的娛樂體驗將成為未來城市設計的重要元素。即使在僅被視為交通工具的汽車工業中,該領域也被認為是一個活躍的市場。因此,本屆VDWC競賽中,鼓勵參與者提出帶來混合時境娛樂體驗的城市空間設計。設計地點是“大阪港Yumeshima”,計劃開發綜合度假村,併計劃在其旁邊舉辦世博會。就像一個遊樂園一樣,在這樣一個大型綜合度假勝地,建築物是創造一個非凡空間的設備,通過結合視覺藝術和娛樂相關設施吸引遊客。同時,它們可以是圖像表達裝置,例如電梯和運輸也將成為娛樂的一部分,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是體驗的一部分。競賽期待的是通過結合所描述的虛擬實境和實體環境來創造新的城市體驗,但不要忘記現有模擬技術的可能性。如您所知,有幾種模擬技術,例如通過嵌入圖像/視頻和程序來控制它,從而在視覺上模擬空間體驗。結構分析模擬對於異常成形物體上的投影映射是有效的,例如漂浮在空中。人群行為模擬對於從人群的集體行動/動作創建娛樂是有用的,並且交通模擬對於增強安全性和便利性以及娛樂是有用的。 各週次上課內容如下: 1 競賽主題宣布與分組 2 主題城市與議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問題解析 3 擬定規劃構想初稿/構想書撰寫 4 提出規劃構想書 5 都市交通設施規劃/UC-win Road (I) 6 交通流量模擬與分析/UC-win Road (II) 7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 8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I) 9 建築物理環境模擬分析/ DesignBuilder 10 防洪防災模擬分析/ xpswmm 11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 12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I) 13 設計成果海報製作 14 規劃互動影片腳本 15 虛擬實境導覽互動影片製作(II) 16 決賽發表講稿及影片製作 17 決賽發表演練 18 競賽決賽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1
109-2_高齡環境實踐專題
教學目標
高齡化的議題拋接,除了師生間的互動,更強調學生與社區的相互感染力,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與里長、居民能有關於生活情境的想像,將基地選在校區附近的社區,在舊社區面臨都市計畫的過程,所遇到的問題點出,並且如何加強之中關於高齡照護、友善高齡的生活環境。 期待能讓學生看到真實的社區面貌,激出屬於新世代對於高齡化創新的想法,回歸到探索追求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的想像、生活的慣性與生活模式),致力尋求回歸自然邏輯的智慧與技術,進而提出創造世代共生的機會。 本課程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教師理論系統講授,學生將實際進入社區模擬操作,強化與社會對話的學習,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互動與對話學習。在實際案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被導引學習認識生活中各種資源(滿足生活)使用的邏輯,以及認識這些資源原本的特性。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5.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互動式討論強化對於高齡生活的理解、業師授課(二~五週) 第二階段:參訪案例、實際社區踏查(六~十週) 第三階段:操作的模擬與討論(十一~十八週、課程間穿插)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積極參與比結果重要,學習態度會直接回饋在分數上。 B. 課堂作業、簡報:鼓勵任何想法,多方蒐集資料佐證,顧及內容與架構之下用適切的方式表達,但不支持複製貼上的行為。 C. 成果發表:本課程會與社區居民互動,居民的感受非常重要。 D. 競賽參與:作為未來個人經歷,將學習成果彙整後參賽。 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7
高齡化的議題拋接,除了師生間的互動,更強調學生與社區的相互感染力,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與里長、居民能有關於生活情境的想像,將基地選在校區附近的社區,在舊社區面臨都市計畫的過程,所遇到的問題點出,並且如何加強之中關於高齡照護、友善高齡的生活環境。 期待能讓學生看到真實的社區面貌,激出屬於新世代對於高齡化創新的想法,回歸到探索追求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的想像、生活的慣性與生活模式),致力尋求回歸自然邏輯的智慧與技術,進而提出創造世代共生的機會。 本課程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教師理論系統講授,學生將實際進入社區模擬操作,強化與社會對話的學習,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互動與對話學習。在實際案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被導引學習認識生活中各種資源(滿足生活)使用的邏輯,以及認識這些資源原本的特性。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5.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互動式討論強化對於高齡生活的理解、業師授課(二~五週) 第二階段:參訪案例、實際社區踏查(六~十週) 第三階段:操作的模擬與討論(十一~十八週、課程間穿插)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積極參與比結果重要,學習態度會直接回饋在分數上。 B. 課堂作業、簡報:鼓勵任何想法,多方蒐集資料佐證,顧及內容與架構之下用適切的方式表達,但不支持複製貼上的行為。 C. 成果發表:本課程會與社區居民互動,居民的感受非常重要。 D. 競賽參與:作為未來個人經歷,將學習成果彙整後參賽。 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7
109-2_氣候反應設計專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基礎環境反應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氣候變化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氣候反應設計案例 3. 文獻閱讀討論 4.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8
本課程以基礎環境反應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氣候變化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氣候反應設計案例 3. 文獻閱讀討論 4.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8
109-2_低碳建築與木構造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3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作業內容 1 2月25日 課程介紹 2 3月4日 森林與資源 3 3月11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設計 4 3月18日 戶外教學(森林踏查) 5 3月25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1) 6 4月1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設計課題說明 7 4月8日 木質材料專題 8 4月15日 戶外教學(南投台中) 9 4月22日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10 4月29日 戶外教學(屏東) 11 5月6日 結構系統專題(1) 12 5月13日 結構系統專題(2) 13 5月20日 戶外教學(台南高雄) 14 5月27日 設計正評 15 6月3日 接點設計專題 16 6月10日 牆與版專題 17 6月17日 總評準備 18 6月24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30%討論參與情形、40%案例分析、30%成果發表 請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除重大事件及不可抗力狀況,能檢具證明除外)。另,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20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3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作業內容 1 2月25日 課程介紹 2 3月4日 森林與資源 3 3月11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設計 4 3月18日 戶外教學(森林踏查) 5 3月25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1) 6 4月1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設計課題說明 7 4月8日 木質材料專題 8 4月15日 戶外教學(南投台中) 9 4月22日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10 4月29日 戶外教學(屏東) 11 5月6日 結構系統專題(1) 12 5月13日 結構系統專題(2) 13 5月20日 戶外教學(台南高雄) 14 5月27日 設計正評 15 6月3日 接點設計專題 16 6月10日 牆與版專題 17 6月17日 總評準備 18 6月24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30%討論參與情形、40%案例分析、30%成果發表 請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除重大事件及不可抗力狀況,能檢具證明除外)。另,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20
109-2_建築研究專業英文
教學目標
To advocate Architecture English and its applicable knowledge regarding research writing to make students be familiar with basic vocabulary and phr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 sub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to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week 1: X week 2: Orientation week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week 4: National Day (No Class) week 5: Reference Studies week 6: English paper writing structure week 7: Abstract (Reading) week 8: Abstract (Reading) week 9: Midterm (No Class) week 10: Abstract (Test)_Abstract deadline week 11: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2: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3: Conference Paper (Test) week 14: Journal Paper (Reading) week 15: Journal Paper (Reading)_Paper deadline week 16: Oral Presentation preparation week 17: Final Presentation_Oral presentation Week 18: Final (No class)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ttendance:30% in-class discussion:30% Moc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40% (including Abstract:10%, Paper:10%, Presentation: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3
To advocate Architecture English and its applicable knowledge regarding research writing to make students be familiar with basic vocabulary and phr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 sub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to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week 1: X week 2: Orientation week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week 4: National Day (No Class) week 5: Reference Studies week 6: English paper writing structure week 7: Abstract (Reading) week 8: Abstract (Reading) week 9: Midterm (No Class) week 10: Abstract (Test)_Abstract deadline week 11: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2: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3: Conference Paper (Test) week 14: Journal Paper (Reading) week 15: Journal Paper (Reading)_Paper deadline week 16: Oral Presentation preparation week 17: Final Presentation_Oral presentation Week 18: Final (No class)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ttendance:30% in-class discussion:30% Moc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40% (including Abstract:10%, Paper:10%, Presentation: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3
109-2_台灣建築史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台灣建築發展脈絡的介紹,提供學習者對台灣建築的特殊性有一輪廓的了解,並期能進一步培養對所生長環境的空間自明性意識之建立。尤其,期望同學對於南部地區,特別是高屏縣市的建築與城市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探索。同時,在混合學制的條件下,期望大學部同學能夠初步養成相關學術報告撰寫的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3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著重於建築對象在其所處的歷史社會脈絡中所呈現的空間文化形式之探究,亦即,本課程希望同學透過對身屬之建築所立足的生產環境之討論,來學習其蘊藏的文化內涵。 本課程主要採取“lecture”的教學方式,並輔以同學在分配的課程進度中提交報告和討論。前者將輔以多媒體簡報;後者部分,同學需約在第四週提出自主性學習計畫,包括校外參訪,以及期末報告主題。課程中將先由例舉提出議題對象作為引導,從一般的建築物、聚落、都市空間等,再到具進階性的研究性主題。研究所同學需另有一篇文獻導讀的工作。文獻導讀的報告討論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 第 二 週 2.總論:台灣建築的歷史意義 第 三 週 3.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四 週 4.荷西、明鄭時期建築 第 五 週 5.校外教學(一)(旗津、哨船頭) 第 六 週 6.傳統建築的設計思想/清代的城池與聚落 第 七 週 7.清代的建築 第 八 週 8.校外教學(二)(鳳山舊城)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清代的建築 第十一週 11.校外教學(三)(鹽埕區) 第十二週 12.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十三週 13.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十四週 14.戰後的台灣建築 第十五週 15.戰後的台灣建築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報告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一)基礎性文獻 王立甫、李乾朗、郭肇立(1985)《台北建築》,台北: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李乾朗(1986)《臺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 李乾朗(1994)《臺灣近代建築之風格》,台北:室內雜誌社。 李乾朗(1995)《臺灣建築百年》,台北:室內雜誌社。 李乾朗(1996)《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 李乾朗等(199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 李乾朗等(1999)《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台灣省建築師公會(1995)《台灣建築》上、下冊,台中:台灣省建築師公會。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高雄建築三百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凌宗魁(2015)《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台北:晨星出版。 楊啟正、凌宗魁(2021)《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台北:玉山社出版。 康鍩錫(2015)《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台北:貓頭鷹出版。 傅朝卿(1996)《台南市日據時期建築》,台南:台南市政府。 傅朝卿(1996)《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台南:台南市政府。 傅朝卿(2013)《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台北:五南出版。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藤島亥治郎(1993)《臺灣的建築》,台北:臺原出版社。 王御風(2018)《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台北:遠足文化出版。 黃清琦(2020)《漫步左營舊城:歷史地圖集》,台北:蔚藍文化出版。 張樞、王俊雄/主編(2017)《臺北原來如此》,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6)《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8)《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9)《臺南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出版。 (二)研究性文獻 陳芳明(1992)《探索臺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張炎憲等編(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社。 張炎憲、陳美容編(1993)《臺灣史與臺灣史料》,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曹永和(199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侯怡泓(198?)《早期臺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英(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安倍明義(1994)《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于禮本(2011)〈歐洲現代教堂建築在台灣:以Justus Dahinden的公東高工為例〉《南藝學報》2:203-229。 于禮本(2014)〈德國現代教堂建築在臺灣:哥特佛瑞德.波姆(Gottfried Böhm)的菁寮聖十字堂與學甲天主堂〉《南藝學報》8:83-125。 王俊雄、徐明松(2017)《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 朱劍飛(2003)〈構造一個新現代性:文化中國建築實踐的理論策略〉《城市與設計學報》5/6:43-62。 徐明松、劉文岱(2015)《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台北:木馬文化。 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夏鑄九(2009)〈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現代建築在台灣的論述形構與漢寶德的建築省思〉《建築理論的多維視野》盧永毅編:371-392,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夏鑄九(2014)〈功能,與一點點象徵--1980年代之後臺灣建築師的現代性營造與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城市與設計學報》21:41-61。 殷寶寧(2010)〈修澤蘭與台灣建築現代化歷程:以三所中學校園個案為例〉《建築學報》73:69-86。 陳逸杰(1997)〈台南藝術學院的空間表現—一個有關歷史詮釋的觀點〉《建築師》272:118-120。 陳逸杰,孫全文(1998b)〈當前台灣的後現代建築現象〉《建築學報》26:87-99。 陳逸杰(1998c)〈戰後台灣“中國傳統式樣新建築”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7:101-114。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黃蘭翔(2018)《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台北: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劉可強,張聖琳(2002)〈建立一個批判性的「跨文化的本土」設計語彙藍本:反省「模式語彙」對宜蘭演藝廳空間設計的衝擊〉,《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371-39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50﹪(包括上課出席抽點結果,以及校外教學的出席),以及期末報告成績50﹪。本課程屬研究所課程性質,分組報告擬採研究所與學部混合編組,另相關報告撰寫須符合學術報告格式要求。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49
本課程擬透過對台灣建築發展脈絡的介紹,提供學習者對台灣建築的特殊性有一輪廓的了解,並期能進一步培養對所生長環境的空間自明性意識之建立。尤其,期望同學對於南部地區,特別是高屏縣市的建築與城市主題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探索。同時,在混合學制的條件下,期望大學部同學能夠初步養成相關學術報告撰寫的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3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著重於建築對象在其所處的歷史社會脈絡中所呈現的空間文化形式之探究,亦即,本課程希望同學透過對身屬之建築所立足的生產環境之討論,來學習其蘊藏的文化內涵。 本課程主要採取“lecture”的教學方式,並輔以同學在分配的課程進度中提交報告和討論。前者將輔以多媒體簡報;後者部分,同學需約在第四週提出自主性學習計畫,包括校外參訪,以及期末報告主題。課程中將先由例舉提出議題對象作為引導,從一般的建築物、聚落、都市空間等,再到具進階性的研究性主題。研究所同學需另有一篇文獻導讀的工作。文獻導讀的報告討論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 第 二 週 2.總論:台灣建築的歷史意義 第 三 週 3.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四 週 4.荷西、明鄭時期建築 第 五 週 5.校外教學(一)(旗津、哨船頭) 第 六 週 6.傳統建築的設計思想/清代的城池與聚落 第 七 週 7.清代的建築 第 八 週 8.校外教學(二)(鳳山舊城)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清代的建築 第十一週 11.校外教學(三)(鹽埕區) 第十二週 12.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十三週 13.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十四週 14.戰後的台灣建築 第十五週 15.戰後的台灣建築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報告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一)基礎性文獻 王立甫、李乾朗、郭肇立(1985)《台北建築》,台北: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李乾朗(1986)《臺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 李乾朗(1994)《臺灣近代建築之風格》,台北:室內雜誌社。 李乾朗(1995)《臺灣建築百年》,台北:室內雜誌社。 李乾朗(1996)《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 李乾朗等(199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 李乾朗等(1999)《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台灣省建築師公會(1995)《台灣建築》上、下冊,台中:台灣省建築師公會。 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高雄建築三百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凌宗魁(2015)《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台北:晨星出版。 楊啟正、凌宗魁(2021)《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台北:玉山社出版。 康鍩錫(2015)《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台北:貓頭鷹出版。 傅朝卿(1996)《台南市日據時期建築》,台南:台南市政府。 傅朝卿(1996)《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台南:台南市政府。 傅朝卿(2013)《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台北:五南出版。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藤島亥治郎(1993)《臺灣的建築》,台北:臺原出版社。 王御風(2018)《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台北:遠足文化出版。 黃清琦(2020)《漫步左營舊城:歷史地圖集》,台北:蔚藍文化出版。 張樞、王俊雄/主編(2017)《臺北原來如此》,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6)《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8)《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出版。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9)《臺南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出版。 (二)研究性文獻 陳芳明(1992)《探索臺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張炎憲等編(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社。 張炎憲、陳美容編(1993)《臺灣史與臺灣史料》,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曹永和(199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其南(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侯怡泓(198?)《早期臺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英(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安倍明義(1994)《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于禮本(2011)〈歐洲現代教堂建築在台灣:以Justus Dahinden的公東高工為例〉《南藝學報》2:203-229。 于禮本(2014)〈德國現代教堂建築在臺灣:哥特佛瑞德.波姆(Gottfried Böhm)的菁寮聖十字堂與學甲天主堂〉《南藝學報》8:83-125。 王俊雄、徐明松(2017)《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 朱劍飛(2003)〈構造一個新現代性:文化中國建築實踐的理論策略〉《城市與設計學報》5/6:43-62。 徐明松、劉文岱(2015)《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台北:木馬文化。 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夏鑄九(2009)〈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現代建築在台灣的論述形構與漢寶德的建築省思〉《建築理論的多維視野》盧永毅編:371-392,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夏鑄九(2014)〈功能,與一點點象徵--1980年代之後臺灣建築師的現代性營造與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城市與設計學報》21:41-61。 殷寶寧(2010)〈修澤蘭與台灣建築現代化歷程:以三所中學校園個案為例〉《建築學報》73:69-86。 陳逸杰(1997)〈台南藝術學院的空間表現—一個有關歷史詮釋的觀點〉《建築師》272:118-120。 陳逸杰,孫全文(1998b)〈當前台灣的後現代建築現象〉《建築學報》26:87-99。 陳逸杰(1998c)〈戰後台灣“中國傳統式樣新建築”發展的歷史社會分析〉《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7:101-114。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黃蘭翔(2018)《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台北: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劉可強,張聖琳(2002)〈建立一個批判性的「跨文化的本土」設計語彙藍本:反省「模式語彙」對宜蘭演藝廳空間設計的衝擊〉,《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371-39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50﹪(包括上課出席抽點結果,以及校外教學的出席),以及期末報告成績50﹪。本課程屬研究所課程性質,分組報告擬採研究所與學部混合編組,另相關報告撰寫須符合學術報告格式要求。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49
109-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專題研討(一)」的延續,擬藉由參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演講及論文研讀報告,協助同學釐清並開展論文研究方向,並建立基礎的專業研究能力。除了專業論文研讀的培養,也包括論文的撰寫及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2/24 課程簡介與講座心得分組 2 03/03 研究計畫草擬與進度規劃簡報 [梯次1] 3 03/10 研究計畫草擬與進度規劃簡報 [梯次2] 4 03/17 講座演講者簡介(簡報)與演講海報設計(A1) 5 03/24 專題演講1 :薛承綸教授 6 03/31 專題演講2 :林東憲建築師 7 04/07 專題演講3 :孫啟榕教授 8 04/14 專題演講4:廖偉立建築師 9 04/21 期中考週 10 04/28 講座演講分組簡報與心得圖文稿(A4) 11 05/05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1] 12 05/12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I (系表定) 13 05/19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2] 14 05/26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3] 15 06/02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4] 16 06/09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 06/16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 06/23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研究計畫初稿(30%)+專刊成果(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4
本課程是「專題研討(一)」的延續,擬藉由參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演講及論文研讀報告,協助同學釐清並開展論文研究方向,並建立基礎的專業研究能力。除了專業論文研讀的培養,也包括論文的撰寫及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2/24 課程簡介與講座心得分組 2 03/03 研究計畫草擬與進度規劃簡報 [梯次1] 3 03/10 研究計畫草擬與進度規劃簡報 [梯次2] 4 03/17 講座演講者簡介(簡報)與演講海報設計(A1) 5 03/24 專題演講1 :薛承綸教授 6 03/31 專題演講2 :林東憲建築師 7 04/07 專題演講3 :孫啟榕教授 8 04/14 專題演講4:廖偉立建築師 9 04/21 期中考週 10 04/28 講座演講分組簡報與心得圖文稿(A4) 11 05/05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1] 12 05/12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I (系表定) 13 05/19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2] 14 05/26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3] 15 06/02 個人研究領域計畫初稿 [梯次4] 16 06/09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 06/16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 06/23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研究計畫初稿(30%)+專刊成果(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4
109-2_都市設計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整體人類集局空間環境脈絡發展與生活方式相互關聯的基本理解,以及空間型態、形式以及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的基本技能。都市設計課程除了學理論述以外,更包括實務操作的各種技巧,屬於建築系學生必備的關鍵基本能力。 109學年度的學習模式,將與學生探討下世代城市的發展,一同討論高雄未來百年的城鄉風貌,以市民作為核心,生活、生態、生產作為基礎,打造宜居的都市環境。 依高雄作為本次課程基地,探討二個不同的課題,分別為高雄鳳山 - 衛武營中城的都市轉型及高雄表參道¬ - 車站前後的整頓,分組進行實地操作演練,目的在測驗學生是否能應用其知識(knowledge)和經驗(experience)處理基地特性之能力,如掌握核心價值、場所精神,運用疊圖基本概念、向度內涵等,並具有創造性、機能性和藝術性的構想,並透過分組的模式進行良性競爭。 本課程學習技術與技巧的具體內容,將涵蓋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空間的社會分析、法令制度以及整體敷地環境的分析,空間型態的操作,新型態的公民參與(權益關係人公共對話與維基城市的開放性參與及群眾智慧)。各種空間展示(模型、圖面、多媒體、數位)表現的各種工具和技巧,將配合課程的需要,直接被媒合學習與應用。 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最終需呈現精細的基地模型作為空間實際掌握之關鍵、設計規畫生活想像透視圖、GIS套圖、疊圖數據分析、版面、簡報等,期達到創意、創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2/22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03/01 (第二週) 和平紀念日補假 03/08 (第三週) 基地調查 / 案例分析 / 分組簡報 03/15 (第四週) 案例及實務分享 03/22 (第五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 基地模型製作 03/29 (第六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 基地模型製作 04/05 (第七週) 兒童節、清明節補假 04/12 (第八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04/19 (第九週) 期中 / 成果發表討論 (基地模完整呈現) 04/26 (第十週) 上課 / 空間討論發想 (個人簡報) 05/03 (第十一週) 初步設計發想提案 / 分組簡報 05/10 (第十二週) 初步設計發想提案 / 分組簡報 05/17 (第十三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05/24 (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05/31 (第十五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06/07 (第十六週) 期末 / 成果發表 06/14 (第十七週) 端午節 06/21 (第十八週) 閱讀 / 彈性上課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籍 : A.蔡燕寶譯。2012。PRINZ,DIETER原著,《圖解都市計畫》,台灣,詹氏書局。 B.蔡燕寶譯。2012。PRINZ,DIETER原著,《圖解都市景觀》,台灣,詹氏書局。 C.《基地規劃導論》,黃世孟主編,台北,建築學會出版。1995。 參考案例 : 1.巴塞隆納-都市設計的一般議題、公共領域經營基地 2.柏林:跨越歷史的圍牆-都市再發展、全球化的影響、IBA 3.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4.日本 : 表參道之丘 5.漢堡 Altona 都市設計 6.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7.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8.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A.口頭報告和書面報告都看重過程(和老師、助教的互動;作業的推進)和結果,甚至更在乎過程中所反映的學習態度。 B.不鼓勵抄書或只是網路下載資料,總要有些自己親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東西。兩者都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合理的架構、適切的表達方式。 C.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競賽等) a. 上課出席與討論 20% b. 簡報 30% c. 期中期末作業 30% d. 平時表現 2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整體人類集局空間環境脈絡發展與生活方式相互關聯的基本理解,以及空間型態、形式以及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的基本技能。都市設計課程除了學理論述以外,更包括實務操作的各種技巧,屬於建築系學生必備的關鍵基本能力。 109學年度的學習模式,將與學生探討下世代城市的發展,一同討論高雄未來百年的城鄉風貌,以市民作為核心,生活、生態、生產作為基礎,打造宜居的都市環境。 依高雄作為本次課程基地,探討二個不同的課題,分別為高雄鳳山 - 衛武營中城的都市轉型及高雄表參道¬ - 車站前後的整頓,分組進行實地操作演練,目的在測驗學生是否能應用其知識(knowledge)和經驗(experience)處理基地特性之能力,如掌握核心價值、場所精神,運用疊圖基本概念、向度內涵等,並具有創造性、機能性和藝術性的構想,並透過分組的模式進行良性競爭。 本課程學習技術與技巧的具體內容,將涵蓋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空間的社會分析、法令制度以及整體敷地環境的分析,空間型態的操作,新型態的公民參與(權益關係人公共對話與維基城市的開放性參與及群眾智慧)。各種空間展示(模型、圖面、多媒體、數位)表現的各種工具和技巧,將配合課程的需要,直接被媒合學習與應用。 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最終需呈現精細的基地模型作為空間實際掌握之關鍵、設計規畫生活想像透視圖、GIS套圖、疊圖數據分析、版面、簡報等,期達到創意、創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2/22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03/01 (第二週) 和平紀念日補假 03/08 (第三週) 基地調查 / 案例分析 / 分組簡報 03/15 (第四週) 案例及實務分享 03/22 (第五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 基地模型製作 03/29 (第六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 基地模型製作 04/05 (第七週) 兒童節、清明節補假 04/12 (第八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04/19 (第九週) 期中 / 成果發表討論 (基地模完整呈現) 04/26 (第十週) 上課 / 空間討論發想 (個人簡報) 05/03 (第十一週) 初步設計發想提案 / 分組簡報 05/10 (第十二週) 初步設計發想提案 / 分組簡報 05/17 (第十三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05/24 (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05/31 (第十五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06/07 (第十六週) 期末 / 成果發表 06/14 (第十七週) 端午節 06/21 (第十八週) 閱讀 / 彈性上課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籍 : A.蔡燕寶譯。2012。PRINZ,DIETER原著,《圖解都市計畫》,台灣,詹氏書局。 B.蔡燕寶譯。2012。PRINZ,DIETER原著,《圖解都市景觀》,台灣,詹氏書局。 C.《基地規劃導論》,黃世孟主編,台北,建築學會出版。1995。 參考案例 : 1.巴塞隆納-都市設計的一般議題、公共領域經營基地 2.柏林:跨越歷史的圍牆-都市再發展、全球化的影響、IBA 3.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4.日本 : 表參道之丘 5.漢堡 Altona 都市設計 6.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7.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8.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A.口頭報告和書面報告都看重過程(和老師、助教的互動;作業的推進)和結果,甚至更在乎過程中所反映的學習態度。 B.不鼓勵抄書或只是網路下載資料,總要有些自己親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東西。兩者都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合理的架構、適切的表達方式。 C.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競賽等) a. 上課出席與討論 20% b. 簡報 30% c. 期中期末作業 30% d. 平時表現 2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109-2_建築法規
教學目標
本課程將教導學生認識建築法規的層級架構及範圍、了解其立法精神及管制規定,進而具備基本法學知識,提升職場就業之工作能力,並能作為一般大學建築科系學子的建築法規入門外,亦能提供擬準備參加相關高普(或公職)考試或建築師考試之考生在營建法規學科考試獲取優良成績的暖身運動。另外,同學畢業後,若對營建法令有興趣或基於工作上需要,本課程也是基礎的認識。 建築法規多如牛毛又生澀難懂,對初學者而言,一本厚厚之法規條文往往不知如何閱讀。但從建築實務而言,建築法規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工具。本課程將由淺入深、漸進式教導學生讀懂法規。 基本上,建築法規課程內容包含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建築法」為主,探討國家及地方行政部門主管建築機關對於建築行為所制訂的建築管理內涵及其制度等,尚包含其相關的姊妹法諸如都市計畫法、營造業法、建築師法、政府採購法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第二部分屬於建築技術的法規,以「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為主,規定建築物應具備最基本的安全設施要求,讓擔當建築設計者有所遵循。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8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介紹 / 中央法規標準法 / 法規常用術語 第2週: 建築法概論 / 用語定義 第3週: 建築法概論 / 建築許可管理 第4週: 建築法概論 / 施工管理 第5週: 建築法概論 / 使用管理 第6週: 建築法概論 / 使用管理 第7週: 土地使用管制與建築管理之關係 第8週: 建築師法 / 建築師獎懲 / 行政訴訟與訴願 第9週: 期中考試 第10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總則編 / 用語定義 第11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一般設計通則 第12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防火建築及避難設施 第13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容積設計 / 高層建築 / 綜合設計 第14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橘色科技) 無障礙設施 / 老人住宅 第15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綠色科技) 綠建築基準 第16週:營造業法 / 政府採購規定 /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相關規定 第17週:其他相關法規導讀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上課講義 (依教學進度公布於學校網路教學平台) 2.教師自編教材 3.建築技術規則,詹氏書局(年度更新版) 參考書 1.建築法規彙編,詹氏書局(年度更新版) 2.建築法規導讀,賀士麃 實力圖書出版 3.建管法規暨實務,張德周 文笙書局 4.3D圖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謝仰泰 詹氏書局
評分標準
1.表現30﹪(出席率、上課表現) 2.作業30﹪(平時作業、簡報) 3.考試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本課程將教導學生認識建築法規的層級架構及範圍、了解其立法精神及管制規定,進而具備基本法學知識,提升職場就業之工作能力,並能作為一般大學建築科系學子的建築法規入門外,亦能提供擬準備參加相關高普(或公職)考試或建築師考試之考生在營建法規學科考試獲取優良成績的暖身運動。另外,同學畢業後,若對營建法令有興趣或基於工作上需要,本課程也是基礎的認識。 建築法規多如牛毛又生澀難懂,對初學者而言,一本厚厚之法規條文往往不知如何閱讀。但從建築實務而言,建築法規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工具。本課程將由淺入深、漸進式教導學生讀懂法規。 基本上,建築法規課程內容包含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建築法」為主,探討國家及地方行政部門主管建築機關對於建築行為所制訂的建築管理內涵及其制度等,尚包含其相關的姊妹法諸如都市計畫法、營造業法、建築師法、政府採購法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第二部分屬於建築技術的法規,以「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為主,規定建築物應具備最基本的安全設施要求,讓擔當建築設計者有所遵循。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8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介紹 / 中央法規標準法 / 法規常用術語 第2週: 建築法概論 / 用語定義 第3週: 建築法概論 / 建築許可管理 第4週: 建築法概論 / 施工管理 第5週: 建築法概論 / 使用管理 第6週: 建築法概論 / 使用管理 第7週: 土地使用管制與建築管理之關係 第8週: 建築師法 / 建築師獎懲 / 行政訴訟與訴願 第9週: 期中考試 第10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總則編 / 用語定義 第11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一般設計通則 第12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防火建築及避難設施 第13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容積設計 / 高層建築 / 綜合設計 第14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橘色科技) 無障礙設施 / 老人住宅 第15週:建築技術規則解說 / (綠色科技) 綠建築基準 第16週:營造業法 / 政府採購規定 /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及相關規定 第17週:其他相關法規導讀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上課講義 (依教學進度公布於學校網路教學平台) 2.教師自編教材 3.建築技術規則,詹氏書局(年度更新版) 參考書 1.建築法規彙編,詹氏書局(年度更新版) 2.建築法規導讀,賀士麃 實力圖書出版 3.建管法規暨實務,張德周 文笙書局 4.3D圖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謝仰泰 詹氏書局
評分標準
1.表現30﹪(出席率、上課表現) 2.作業30﹪(平時作業、簡報) 3.考試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109-2_建築設計(六)B
教學目標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4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4
109-2_建築設計(六)A
教學目標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3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3
109-2_數位創新設計(一)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上學期基本手繪圖學的延伸,與本學期建築設計(二)的輔助課程,本課程關注的重點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建立建築模型,以精準的2D繪圖來輔助建築設計,主要教學軟體為Autodesk AutoCAD建模技術教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AutoCAD繪製建築圖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驟,掌握AutoCAD中文版的基本操作及用AutoCAD繪製、標註、列印建築圖形的方法與技巧;結合建築工程設計有關的基礎知識、國家和行業的設計與製圖規範,準確熟練的繪製建築總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及詳圖。在後續的其它專業課程設計時能夠代替傳統的圖板、圖紙等工具,提高設計效率,並為後續專業課奠定紮實的基礎。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具有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縝密、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並注意激發學生應用現代技術的興趣和開拓創新的職業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2/26 課程介紹(教學內容、相關軟體、軟體安裝及取得方式…) 2 03/05 AutoCAD 基本概念及繪圖原理 3 03/12 AutoCAD:2D 基礎繪圖一 (AutoCAD 基本概念、指令輸入、座標系統) 4 03/19 AutoCAD:2D 基礎繪圖二 (繪圖設定、操作環境、檔案服務及公共指令) 5 03/26 AutoCAD:2D 基礎繪圖三 (圖層與物件性質、顯示指、物件鎖點運用) 6 04/02 AutoCAD:2D 基礎繪圖四 (繪圖指令介紹、進階繪圖指介紹) 7 04/09 AutoCAD:2D 基礎繪圖五 (編輯及編修指令介紹) 8 04/16 AutoCAD:2D尺寸標注、配置與出圖 9 04/23 期中作業繳交 10 04/30 建築2D平面繪製 11 05/07 建築2D平面繪製 12 05/14 建築2D平面繪製 13 05/21 模型出圖與配置出圖 14 05/28 建築2D剖立面繪製 15 06/04 建築2D剖立面繪製 16 06/11 建築2D剖立面繪製 17 06/18 圖紙集 18 06/24 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8
本課程為上學期基本手繪圖學的延伸,與本學期建築設計(二)的輔助課程,本課程關注的重點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建立建築模型,以精準的2D繪圖來輔助建築設計,主要教學軟體為Autodesk AutoCAD建模技術教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AutoCAD繪製建築圖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驟,掌握AutoCAD中文版的基本操作及用AutoCAD繪製、標註、列印建築圖形的方法與技巧;結合建築工程設計有關的基礎知識、國家和行業的設計與製圖規範,準確熟練的繪製建築總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及詳圖。在後續的其它專業課程設計時能夠代替傳統的圖板、圖紙等工具,提高設計效率,並為後續專業課奠定紮實的基礎。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具有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縝密、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並注意激發學生應用現代技術的興趣和開拓創新的職業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2/26 課程介紹(教學內容、相關軟體、軟體安裝及取得方式…) 2 03/05 AutoCAD 基本概念及繪圖原理 3 03/12 AutoCAD:2D 基礎繪圖一 (AutoCAD 基本概念、指令輸入、座標系統) 4 03/19 AutoCAD:2D 基礎繪圖二 (繪圖設定、操作環境、檔案服務及公共指令) 5 03/26 AutoCAD:2D 基礎繪圖三 (圖層與物件性質、顯示指、物件鎖點運用) 6 04/02 AutoCAD:2D 基礎繪圖四 (繪圖指令介紹、進階繪圖指介紹) 7 04/09 AutoCAD:2D 基礎繪圖五 (編輯及編修指令介紹) 8 04/16 AutoCAD:2D尺寸標注、配置與出圖 9 04/23 期中作業繳交 10 04/30 建築2D平面繪製 11 05/07 建築2D平面繪製 12 05/14 建築2D平面繪製 13 05/21 模型出圖與配置出圖 14 05/28 建築2D剖立面繪製 15 06/04 建築2D剖立面繪製 16 06/11 建築2D剖立面繪製 17 06/18 圖紙集 18 06/24 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8
109-2_建築設計(四)C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
教科書/參考書
.
評分標準
.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4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
教科書/參考書
.
評分標準
.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4
109-2_建築設計(四)B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
教科書/參考書
.
評分標準
.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1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
教科書/參考書
.
評分標準
.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