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_探索台灣-歷史篇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09-2_探索台灣-歷史篇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09-2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3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3
109-2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109-2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面對全球化的處境,面臨全球區域整合的趨勢,以及國際分工體系的調整,與中國經濟的互賴,台灣如何擬定自己的發展策略,並制定經濟戰略與產業政策,佈局全球,且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是思索台灣的未來時極為重要的課題。 教學目標 第一 協助學生了解台灣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處境 第二 與學生討論台灣所應該具備的國際觀 第三 與同學共同討論台灣面對未來所應該具備的全球化戰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學期將研讀老師所著 小島大戰略一書 採分組討論及報告方式進行 分成九組 每週一組報告 報告時間為一堂課 討論時間為一堂課 其餘時間補充當週時事新聞 或者進行電影賞析 第一週 導論 放寬歷史的視野-世界史中的台灣 台灣在正式進入中國的政治史之前,其實已經悄悄地登上了世界舞台,而此一迫使台灣登上世界舞台的力量與潮流卻不是中國的政權更替,而是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殖民主義的興起。荷蘭、葡萄牙的殖民者紛紛前來台灣探索並設立殖民地,這是西方資本主義的腳步首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從此台灣的發展便與這股潮流形影不離,相伴至今。 本課程嘗試從更寬廣的世界史角度來理解台灣,以便突破傳統中國政治史的觀點,讓探索台灣具備全球化的視野。 第二週 開拓歷史的視野 從冷戰時期到後冷戰時期 台灣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處境 第三週 中秋節彈性放假 第四週 國慶日補假 第五週 大陸邊陲與海洋門戶 第六週 東亞貿易網絡的建立與台灣 正當西方海權主義盛行之際,出身閩南的海上強權鄭芝龍擊敗了荷蘭人、葡萄牙人等,並且迫使日本人接受其控制權,其控制的範圍北達日本江戶(即今橫濱),南達印尼麻六甲海峽,在東亞海域的影響力無人能及。 探索漢人控制台海的貿易軍事力量過程中,閩南人所展現的海權觀念與技術超越當時的西歐,並嘗試探索其海權力量的衰退緣由。 第七週 從石頭城到熱蘭遮城 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當然是基於鄭氏的海權控制力,另一方面卻也是延續明朝的正祚,因而中國政治史的政權更替不知不覺把台灣的海權地位局限於反清復明的基地。但另一方面,鄭成功在台灣也建立了 一個首次具有主權意義的台灣王國。 第八週 清朝太慢覺醒的海權思維 清朝打敗明鄭王朝,統治台灣初期,因為受限於所謂中國天朝的思維,視台灣為蠻荒之地,花不語、鳥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李鴻章這些話道盡了中國的中原沙文主義。 清朝中葉之後,清廷昧於現實與缺乏國際觀,使得多次戰爭與談判均割地賠款,造成國家的奇恥大辱,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後,開始重視海疆的經營,台灣的國防地位與戰略地位始被認知。然而,亡羊補牢已太遲,中日甲午戰爭,黃海一役慘敗,日本從東亞崛起,台灣納入其控制範圍。 本課程嘗試釐清晚清時,台灣的戰略地位開始被清朝認知到,但日本早已發展了更強大的海軍,並早已認識到台灣的地位,而迫使台灣成為日本控制的領土。 第九週 期中考試 第十週 不沉的航空母艦 隨著日本發動南洋戰爭,台灣的戰略地位日形重要,日本為了鞏固在中南半島與南中國海的控制,將台灣視為前進基地,台灣號稱是不沉的航空母艦,負擔軍事補給、物資供輸、後勤、人員療養的基地。台灣的戰略地位隨著二次大戰戰場的擴大再次突顯出來,一方面政治上也更為高壓統治,為了確保台灣的忠誠度,開始進行皇民化運動。 二次大戰的發生如何改變台灣在日本國家整體戰略中的地位,同時也改變了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政策。 第十一週 台灣的現代化及制度轉型 除了劉銘傳的建設之外,台灣的現代化實奠基于日本的殖民統治,其中尤以建立商品化的糖業資本最為重要,此亦為台灣發展資本主義的先聲,雖然糖業資本的發展仍是一種殖民地剝削機制,而本土的糖業資本在日本的政策主導下逐步被併吞,但其他諸如戶籍建立、土地清查、鐵道建設、電力電信及警察制度等基礎設施的建立,都是現代化的基礎,也意謂國家控制力的鞏固。 日本殖民統治的中期之後,開始進入所謂的文官統治階段,總督兒玉源太郎、行政長官後藤新平採取內治主義,重視台灣的建設,相對而言,政治上也較為開明,可是隨著剝削機制的建立與強化,各項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蔚為風潮,可說是台灣自由思想與民主運動的濫觴。 台灣現代化過程中具備了兩面性,一方面它帶有濃厚的殖民地性格與剝削性質,另一方面則是資本主義的初期發展以及國家的基礎建設與控制力的鞏固。 中國的政權在二次戰後,由於日本的戰敗再次接收、統治台灣並因為長期的分離而導致雙方政治經濟的差異,中國戰後的通貨膨脹,加上接收部隊的缺乏法制觀念,造成二二八事件,也衍生了戰後的民主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對於後來的族群衝突與民主化都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黨國威權體制的建立與鞏固 國民黨統治台灣之後,隨著國際冷戰體系的建立,內部的統治更加鞏固,形成了黨國威權侍從體制,此一威權體制在台灣實施了白色恐怖政策,一方面也箝制言論、控制人民的自由。 經濟奇蹟-台灣的工業化 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之下,加上美援支持,以及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的政策主導下,國民黨的技術官僚成功地創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也奠立了台灣目前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此一歷史過程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力的來源之一,缺乏此一經濟實力,台灣也更無足輕重,因此,值得加以探討。 八十年代開始,台灣的民主運動與各項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有人稱為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台灣各項社會力釋放出來,不可抑制,自由化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 台灣的主權、台灣獨立與台灣認同等看似政治又涵蓋文化、經濟的糾葛,至今糾纏的台灣人民的政治思維,並影響台灣未來的命運 八十年代以降的台灣民主運動最後以政黨輪替來做為終結,民主化進如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民主化並未因為政黨輪替而結束,二OO八年三月,政黨二次輪替,政黨政治歩入常軌,但也出現更多問題有待解決。 第十二週 經貿的互相依存與制度創新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政治與經濟因素無法分割,互相依賴,但又存在極大差異,試圖統合卻又困難重重,如何釐清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利弊得失。 第十三週 珍珠鍊與印太戰略 第十四週 中美貿易戰爭中的生存戰略 第十五週 小島大戰略一書總結 不僅僅是從台灣與中國關係去看台灣,而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探索台灣,因而,除了中國政治史的脈絡之外,必須引進其他脈絡,包括思考台灣的未來時亦然。要把台灣放置到世界史的脈絡中則更能清楚台灣的處境及其地位,進而幫助我們思考台灣的未來。 第十六週 開國紀念日放假一天 第十七週 期中報告菁英選粹 期末考試說明及準備 第十八週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湯錦台, 2001,大航海時代的台灣(Taiwan In The Age Of Exploration),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陳俊昇,2017,東亞戰略安全的三角習題,台北:華立出版社。 陳俊昇,2018,從大日本帝國到中華民國-台灣現代化歷程中的國家建構,台北:華立出版社。 陳俊昇,2018,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與台灣,台北:華立出版社。 陳俊昇,2019,小島大戰略-不沉的航空母艦在二十一世紀航向何方?,台北:致良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 黃昭堂,1994,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 蔡培火等著,1983,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市:蓬島。 陳俊昇,1992,社會形構、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評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中國論壇雜誌。 天下雜誌編輯部,1992,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 陳俊昇,1992,從發現新大陸到發現台灣,自立早報台灣島副刊。 陳俊昇,2007,台灣憲政變遷過程中「國民主權」的論述分析(1990-2007),2007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 Thomas B. Gold,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 金偉燦、莫伯尼,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譯者:黃秀媛,台北:天下文化。 Gordon Chang,2002,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作者譯者:侯思嘉,閻紀宇,台北:雅言文化。 吳曉波,2007,中國.崛起,台北:遠流。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于宗先,2008,M型社會的隱憂,台北:經濟前瞻雜誌一一九期。 楊碧川,1988,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評分標準
出席與討論40%、期中報告30%、期末考試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面對全球化的處境,面臨全球區域整合的趨勢,以及國際分工體系的調整,與中國經濟的互賴,台灣如何擬定自己的發展策略,並制定經濟戰略與產業政策,佈局全球,且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是思索台灣的未來時極為重要的課題。 教學目標 第一 協助學生了解台灣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處境 第二 與學生討論台灣所應該具備的國際觀 第三 與同學共同討論台灣面對未來所應該具備的全球化戰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學期將研讀老師所著 小島大戰略一書 採分組討論及報告方式進行 分成九組 每週一組報告 報告時間為一堂課 討論時間為一堂課 其餘時間補充當週時事新聞 或者進行電影賞析 第一週 導論 放寬歷史的視野-世界史中的台灣 台灣在正式進入中國的政治史之前,其實已經悄悄地登上了世界舞台,而此一迫使台灣登上世界舞台的力量與潮流卻不是中國的政權更替,而是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殖民主義的興起。荷蘭、葡萄牙的殖民者紛紛前來台灣探索並設立殖民地,這是西方資本主義的腳步首次踏上台灣的土地,從此台灣的發展便與這股潮流形影不離,相伴至今。 本課程嘗試從更寬廣的世界史角度來理解台灣,以便突破傳統中國政治史的觀點,讓探索台灣具備全球化的視野。 第二週 開拓歷史的視野 從冷戰時期到後冷戰時期 台灣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經濟處境 第三週 中秋節彈性放假 第四週 國慶日補假 第五週 大陸邊陲與海洋門戶 第六週 東亞貿易網絡的建立與台灣 正當西方海權主義盛行之際,出身閩南的海上強權鄭芝龍擊敗了荷蘭人、葡萄牙人等,並且迫使日本人接受其控制權,其控制的範圍北達日本江戶(即今橫濱),南達印尼麻六甲海峽,在東亞海域的影響力無人能及。 探索漢人控制台海的貿易軍事力量過程中,閩南人所展現的海權觀念與技術超越當時的西歐,並嘗試探索其海權力量的衰退緣由。 第七週 從石頭城到熱蘭遮城 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當然是基於鄭氏的海權控制力,另一方面卻也是延續明朝的正祚,因而中國政治史的政權更替不知不覺把台灣的海權地位局限於反清復明的基地。但另一方面,鄭成功在台灣也建立了 一個首次具有主權意義的台灣王國。 第八週 清朝太慢覺醒的海權思維 清朝打敗明鄭王朝,統治台灣初期,因為受限於所謂中國天朝的思維,視台灣為蠻荒之地,花不語、鳥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李鴻章這些話道盡了中國的中原沙文主義。 清朝中葉之後,清廷昧於現實與缺乏國際觀,使得多次戰爭與談判均割地賠款,造成國家的奇恥大辱,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後,開始重視海疆的經營,台灣的國防地位與戰略地位始被認知。然而,亡羊補牢已太遲,中日甲午戰爭,黃海一役慘敗,日本從東亞崛起,台灣納入其控制範圍。 本課程嘗試釐清晚清時,台灣的戰略地位開始被清朝認知到,但日本早已發展了更強大的海軍,並早已認識到台灣的地位,而迫使台灣成為日本控制的領土。 第九週 期中考試 第十週 不沉的航空母艦 隨著日本發動南洋戰爭,台灣的戰略地位日形重要,日本為了鞏固在中南半島與南中國海的控制,將台灣視為前進基地,台灣號稱是不沉的航空母艦,負擔軍事補給、物資供輸、後勤、人員療養的基地。台灣的戰略地位隨著二次大戰戰場的擴大再次突顯出來,一方面政治上也更為高壓統治,為了確保台灣的忠誠度,開始進行皇民化運動。 二次大戰的發生如何改變台灣在日本國家整體戰略中的地位,同時也改變了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政策。 第十一週 台灣的現代化及制度轉型 除了劉銘傳的建設之外,台灣的現代化實奠基于日本的殖民統治,其中尤以建立商品化的糖業資本最為重要,此亦為台灣發展資本主義的先聲,雖然糖業資本的發展仍是一種殖民地剝削機制,而本土的糖業資本在日本的政策主導下逐步被併吞,但其他諸如戶籍建立、土地清查、鐵道建設、電力電信及警察制度等基礎設施的建立,都是現代化的基礎,也意謂國家控制力的鞏固。 日本殖民統治的中期之後,開始進入所謂的文官統治階段,總督兒玉源太郎、行政長官後藤新平採取內治主義,重視台灣的建設,相對而言,政治上也較為開明,可是隨著剝削機制的建立與強化,各項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蔚為風潮,可說是台灣自由思想與民主運動的濫觴。 台灣現代化過程中具備了兩面性,一方面它帶有濃厚的殖民地性格與剝削性質,另一方面則是資本主義的初期發展以及國家的基礎建設與控制力的鞏固。 中國的政權在二次戰後,由於日本的戰敗再次接收、統治台灣並因為長期的分離而導致雙方政治經濟的差異,中國戰後的通貨膨脹,加上接收部隊的缺乏法制觀念,造成二二八事件,也衍生了戰後的民主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對於後來的族群衝突與民主化都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黨國威權體制的建立與鞏固 國民黨統治台灣之後,隨著國際冷戰體系的建立,內部的統治更加鞏固,形成了黨國威權侍從體制,此一威權體制在台灣實施了白色恐怖政策,一方面也箝制言論、控制人民的自由。 經濟奇蹟-台灣的工業化 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之下,加上美援支持,以及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的政策主導下,國民黨的技術官僚成功地創造了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也奠立了台灣目前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此一歷史過程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力的來源之一,缺乏此一經濟實力,台灣也更無足輕重,因此,值得加以探討。 八十年代開始,台灣的民主運動與各項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有人稱為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台灣各項社會力釋放出來,不可抑制,自由化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 台灣的主權、台灣獨立與台灣認同等看似政治又涵蓋文化、經濟的糾葛,至今糾纏的台灣人民的政治思維,並影響台灣未來的命運 八十年代以降的台灣民主運動最後以政黨輪替來做為終結,民主化進如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民主化並未因為政黨輪替而結束,二OO八年三月,政黨二次輪替,政黨政治歩入常軌,但也出現更多問題有待解決。 第十二週 經貿的互相依存與制度創新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政治與經濟因素無法分割,互相依賴,但又存在極大差異,試圖統合卻又困難重重,如何釐清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利弊得失。 第十三週 珍珠鍊與印太戰略 第十四週 中美貿易戰爭中的生存戰略 第十五週 小島大戰略一書總結 不僅僅是從台灣與中國關係去看台灣,而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探索台灣,因而,除了中國政治史的脈絡之外,必須引進其他脈絡,包括思考台灣的未來時亦然。要把台灣放置到世界史的脈絡中則更能清楚台灣的處境及其地位,進而幫助我們思考台灣的未來。 第十六週 開國紀念日放假一天 第十七週 期中報告菁英選粹 期末考試說明及準備 第十八週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湯錦台, 2001,大航海時代的台灣(Taiwan In The Age Of Exploration),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陳俊昇,2017,東亞戰略安全的三角習題,台北:華立出版社。 陳俊昇,2018,從大日本帝國到中華民國-台灣現代化歷程中的國家建構,台北:華立出版社。 陳俊昇,2018,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與台灣,台北:華立出版社。 陳俊昇,2019,小島大戰略-不沉的航空母艦在二十一世紀航向何方?,台北:致良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 黃昭堂,1994,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2006,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 蔡培火等著,1983,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市:蓬島。 陳俊昇,1992,社會形構、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評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中國論壇雜誌。 天下雜誌編輯部,1992,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 陳俊昇,1992,從發現新大陸到發現台灣,自立早報台灣島副刊。 陳俊昇,2007,台灣憲政變遷過程中「國民主權」的論述分析(1990-2007),2007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 Thomas B. Gold,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 金偉燦、莫伯尼,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譯者:黃秀媛,台北:天下文化。 Gordon Chang,2002,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作者譯者:侯思嘉,閻紀宇,台北:雅言文化。 吳曉波,2007,中國.崛起,台北:遠流。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于宗先,2008,M型社會的隱憂,台北:經濟前瞻雜誌一一九期。 楊碧川,1988,台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評分標準
出席與討論40%、期中報告30%、期末考試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109-2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發展全球視野,從全球的角度思考自己家園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並培養全球關懷,理解其他角落的各種苦難,思考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核心課程:「文化素養」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規範能力」,期許成為其他素養與能力之統合者。
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
(1)能透過對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相關問題的探索,帶回對學生現今自身的經驗或存在境遇,進行觀照或反思。
(2)能將所思條理的描述或表現。
2、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3、鑑賞、表現與創新:
(1)能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與重新詮釋。
(2)能有條理與脈絡的對作品進行鑑賞與評論。
4、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3)探討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2.22 導論
第2週 3.1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補假
第3週 3.8 全球化通論(一): 晚近全球化的發展
第4週 3.15 全球化通論(二): 全球化的迷思
第5週 3.22 全球化通論(三): 全球在地化的概念
第6週 3.29 全球化通論(四): 全球在地化與台灣
第7週 4.5 清明節放假
第8週 4.12 全球化通論(五): 全球化的前瞻
第9週 4.19 期中考
第10週 4.26 全球化個論(一): 東南亞導論
第11週 5.3 全球化個論(二):東南亞的人員流動
第12週 5.10 全球化個論(三): 東南亞的資金流通
第13週 5.17 全球化個論(四): 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第14週 5.24 全球化個論(五): 東南亞的宗教傳播
第15週 5.31 全球化個論(六):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
第16週 6.7 全球化個論(七): 東南亞與全球戰略
第17週 6.14 端午節放假
第18週 6.21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1999。
Huntington, Samuel and Peter L. Berger編,《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2003年。
參考書
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 《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Moller, Orstrum著,《全球化危機》。北京:新華。
Waters,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2000年。
評分標準
1.作業:
(1) 個人看影片紀錄,55個子單元,每次0.5分,共27.5分。
(2) 小組影片觀後討論記錄(上傳至E平台的指定作業區,個人一組者免繳交),12次,每次0.5分,共6分。
(3) 小組每週提問(張貼在E平台的課程討論區),12次,每次1分,共12分。
(4) 課堂筆記/心得(上傳到E平台的指定作業區),每次2分,共24分。
(5) 期中報告(書評,限全球化相關書籍)1份,15分。
(6) 期末報告(書評,以全球化分析東南亞)1份,15.5分。
2.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1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發展全球視野,從全球的角度思考自己家園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並培養全球關懷,理解其他角落的各種苦難,思考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核心課程:「文化素養」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規範能力」,期許成為其他素養與能力之統合者。
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
(1)能透過對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相關問題的探索,帶回對學生現今自身的經驗或存在境遇,進行觀照或反思。
(2)能將所思條理的描述或表現。
2、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3、鑑賞、表現與創新:
(1)能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與重新詮釋。
(2)能有條理與脈絡的對作品進行鑑賞與評論。
4、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3)探討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2.22 導論
第2週 3.1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補假
第3週 3.8 全球化通論(一): 晚近全球化的發展
第4週 3.15 全球化通論(二): 全球化的迷思
第5週 3.22 全球化通論(三): 全球在地化的概念
第6週 3.29 全球化通論(四): 全球在地化與台灣
第7週 4.5 清明節放假
第8週 4.12 全球化通論(五): 全球化的前瞻
第9週 4.19 期中考
第10週 4.26 全球化個論(一): 東南亞導論
第11週 5.3 全球化個論(二):東南亞的人員流動
第12週 5.10 全球化個論(三): 東南亞的資金流通
第13週 5.17 全球化個論(四): 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第14週 5.24 全球化個論(五): 東南亞的宗教傳播
第15週 5.31 全球化個論(六):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
第16週 6.7 全球化個論(七): 東南亞與全球戰略
第17週 6.14 端午節放假
第18週 6.21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1999。
Huntington, Samuel and Peter L. Berger編,《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2003年。
參考書
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 《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Moller, Orstrum著,《全球化危機》。北京:新華。
Waters,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2000年。
評分標準
1.作業:
(1) 個人看影片紀錄,55個子單元,每次0.5分,共27.5分。
(2) 小組影片觀後討論記錄(上傳至E平台的指定作業區,個人一組者免繳交),12次,每次0.5分,共6分。
(3) 小組每週提問(張貼在E平台的課程討論區),12次,每次1分,共12分。
(4) 課堂筆記/心得(上傳到E平台的指定作業區),每次2分,共24分。
(5) 期中報告(書評,限全球化相關書籍)1份,15分。
(6) 期末報告(書評,以全球化分析東南亞)1份,15.5分。
2.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1
109-2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本課程涵蓋媒體識讀及公民參與二大範疇,在當今Glocal與 Lobal 的交互影響下,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與理解而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經過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並形成相關方案。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工作坊-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課程內容 "教學策略規畫 (講授、討論、演講、分組討論、分組實作、專題報告、參訪…,請擇要說明)" 第1週 課程說明 講授、討論 第2週 媒體識讀與批判思考 講授、討論 第3週 認識公民記者/擬邀公民記者或社區工作者 演講、分組討論 第4週 平面媒體(報章雜誌為主)比一比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5週 不囉唆,直接去攝影棚/直播間/廣播電台體驗 校外參訪 第6週 新聞稿/意見反應/民意論壇投書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7週 5W1H拆解社會議題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8週 媒體是?業:第四權的載舟覆舟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9週 期中筆試 第10週 公民參與的定義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1週 自由民主人權與普世價值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2週 "以知識解放公民參與為核心的社區大學簡介 邀請鳳山社區大學李橙安校長蒞校" 演講 第13週 大學生應該認識的法律與生活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4週 審議民主與草根運動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5週 參與式預算及公民會議 分組實作 第16週 公民素養與傳播媒介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7週 期末報告一 分組實作 第18週 期末報告二 分組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正中書局,2009。 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周偉航著,台灣商務,2015。
評分標準
閱讀、聽演講、校外參訪心得 40% 投書、報告、行動方案撰寫 30% 課堂參與及分組討論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本課程涵蓋媒體識讀及公民參與二大範疇,在當今Glocal與 Lobal 的交互影響下,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與理解而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經過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並形成相關方案。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工作坊-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課程內容 "教學策略規畫 (講授、討論、演講、分組討論、分組實作、專題報告、參訪…,請擇要說明)" 第1週 課程說明 講授、討論 第2週 媒體識讀與批判思考 講授、討論 第3週 認識公民記者/擬邀公民記者或社區工作者 演講、分組討論 第4週 平面媒體(報章雜誌為主)比一比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5週 不囉唆,直接去攝影棚/直播間/廣播電台體驗 校外參訪 第6週 新聞稿/意見反應/民意論壇投書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7週 5W1H拆解社會議題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8週 媒體是?業:第四權的載舟覆舟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9週 期中筆試 第10週 公民參與的定義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1週 自由民主人權與普世價值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2週 "以知識解放公民參與為核心的社區大學簡介 邀請鳳山社區大學李橙安校長蒞校" 演講 第13週 大學生應該認識的法律與生活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4週 審議民主與草根運動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5週 參與式預算及公民會議 分組實作 第16週 公民素養與傳播媒介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7週 期末報告一 分組實作 第18週 期末報告二 分組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正中書局,2009。 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周偉航著,台灣商務,2015。
評分標準
閱讀、聽演講、校外參訪心得 40% 投書、報告、行動方案撰寫 30% 課堂參與及分組討論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09-2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本課程涵蓋媒體識讀及公民參與二大範疇,在當今Glocal與 Lobal 的交互影響下,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與理解而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經過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並形成相關方案。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工作坊-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課程內容 "教學策略規畫 (講授、討論、演講、分組討論、分組實作、專題報告、參訪…,請擇要說明)" 第1週 課程說明 講授、討論 第2週 媒體識讀與批判思考 講授、討論 第3週 認識公民記者/擬邀公民記者或社區工作者 演講、分組討論 第4週 平面媒體(報章雜誌為主)比一比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5週 不囉唆,直接去攝影棚/直播間/廣播電台體驗 校外參訪 第6週 新聞稿/意見反應/民意論壇投書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7週 5W1H拆解社會議題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8週 媒體是?業:第四權的載舟覆舟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9週 期中筆試 第10週 公民參與的定義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1週 自由民主人權與普世價值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2週 "以知識解放公民參與為核心的社區大學簡介 邀請鳳山社區大學李橙安校長蒞校" 演講 第13週 大學生應該認識的法律與生活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4週 審議民主與草根運動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5週 參與式預算及公民會議 分組實作 第16週 公民素養與傳播媒介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7週 期末報告一 分組實作 第18週 期末報告二 分組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正中書局,2009。 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周偉航著,台灣商務,2015。
評分標準
閱讀、聽演講、校外參訪心得 40% 投書、報告、行動方案撰寫 30% 課堂參與及分組討論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8
本課程涵蓋媒體識讀及公民參與二大範疇,在當今Glocal與 Lobal 的交互影響下,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與理解而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經過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並形成相關方案。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工作坊-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課程內容 "教學策略規畫 (講授、討論、演講、分組討論、分組實作、專題報告、參訪…,請擇要說明)" 第1週 課程說明 講授、討論 第2週 媒體識讀與批判思考 講授、討論 第3週 認識公民記者/擬邀公民記者或社區工作者 演講、分組討論 第4週 平面媒體(報章雜誌為主)比一比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5週 不囉唆,直接去攝影棚/直播間/廣播電台體驗 校外參訪 第6週 新聞稿/意見反應/民意論壇投書 講授、分組討論、分組實作 第7週 5W1H拆解社會議題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8週 媒體是?業:第四權的載舟覆舟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9週 期中筆試 第10週 公民參與的定義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1週 自由民主人權與普世價值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2週 "以知識解放公民參與為核心的社區大學簡介 邀請鳳山社區大學李橙安校長蒞校" 演講 第13週 大學生應該認識的法律與生活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4週 審議民主與草根運動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5週 參與式預算及公民會議 分組實作 第16週 公民素養與傳播媒介 講授、討論、分組討論 第17週 期末報告一 分組實作 第18週 期末報告二 分組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正中書局,2009。 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周偉航著,台灣商務,2015。
評分標準
閱讀、聽演講、校外參訪心得 40% 投書、報告、行動方案撰寫 30% 課堂參與及分組討論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8
109-2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2.26)【導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2週(3.5)【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3週 (3.12)【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4週(3.19)【專題演講】
第5週(3.26)【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6週 (4.2)春假
第7週(4.9)【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8週 (4.16)【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9週 (4.23)期中媒體投書
第10週 (4.30) 【媒體與歧視】
第11週 (5.7)【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2週 (5.14)【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3週(5.21)【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4週(5.28)【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5週 (6.4)【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6週 (6.11)【期末影片製作】
第17週 (6.18)【期末影片觀摩一】
第18週 (6.25)【期末影片觀摩二】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0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下課前交回給老師,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0%。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8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4%。
(4)演講筆記與心得,佔總分6%。
(5)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15%
(6)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20%。
2. 課堂參與討論及表現(佔總成績之5%;上課睡覺、划手機、聊天者會被扣這項分數)
3.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2.26)【導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2週(3.5)【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3週 (3.12)【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4週(3.19)【專題演講】
第5週(3.26)【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6週 (4.2)春假
第7週(4.9)【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8週 (4.16)【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9週 (4.23)期中媒體投書
第10週 (4.30) 【媒體與歧視】
第11週 (5.7)【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2週 (5.14)【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3週(5.21)【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4週(5.28)【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5週 (6.4)【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6週 (6.11)【期末影片製作】
第17週 (6.18)【期末影片觀摩一】
第18週 (6.25)【期末影片觀摩二】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0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下課前交回給老師,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0%。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8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4%。
(4)演講筆記與心得,佔總分6%。
(5)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15%
(6)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20%。
2. 課堂參與討論及表現(佔總成績之5%;上課睡覺、划手機、聊天者會被扣這項分數)
3.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109-2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2.22)【導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2週(3.1)【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補假】
第3週(3.8)【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4週 (3.15)【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5週(3.22)【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6週(3.29)【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7週 (4.5) 【清明節放假】 第8週 (4.12)【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9週 (4.19) 【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0週 (4.26) 【期中媒體投書】 第11週 (5.3)【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2週(5.10)【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3週 (5.17)【審議式民主】
第14週 (5.24)【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5週 (5.31)【期末影片製作】
第16週 (6.7)【期末影片觀摩I】
第17週 (6.14)【端午節放假】
第17週 (6.21)【期末影片觀摩II】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0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上傳E平台,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0%。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8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4%。
(4)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21%
(5)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30%。
2.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
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補救:同學若有曠課,可至教學平台的教學區自行觀看當週的課程PPT,撰寫300字摘要及200字心得,即可銷掉當週缺曠紀錄。
請假:可寫信告知老師,但請別只要求同學代請!沒有人有義務替你轉達。另外,老師最忌諱沒頭沒尾的信,請不要忘記信函開頭的稱呼,以及信末寫上自己的名字!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7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2.22)【導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2週(3.1)【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補假】
第3週(3.8)【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4週 (3.15)【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5週(3.22)【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6週(3.29)【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7週 (4.5) 【清明節放假】 第8週 (4.12)【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9週 (4.19) 【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0週 (4.26) 【期中媒體投書】 第11週 (5.3)【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2週(5.10)【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3週 (5.17)【審議式民主】
第14週 (5.24)【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5週 (5.31)【期末影片製作】
第16週 (6.7)【期末影片觀摩I】
第17週 (6.14)【端午節放假】
第17週 (6.21)【期末影片觀摩II】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0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上傳E平台,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0%。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8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4%。
(4)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21%
(5)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30%。
2.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
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補救:同學若有曠課,可至教學平台的教學區自行觀看當週的課程PPT,撰寫300字摘要及200字心得,即可銷掉當週缺曠紀錄。
請假:可寫信告知老師,但請別只要求同學代請!沒有人有義務替你轉達。另外,老師最忌諱沒頭沒尾的信,請不要忘記信函開頭的稱呼,以及信末寫上自己的名字!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7
109-2_法律與人生
教學目標
本課程授課內容設計分為家庭篇、校園篇及社會篇三大領域,惟較著重前二大領域之相關概念介紹。 家庭篇除身分法相關法規範作一介紹外,並對家庭生活衍生出之暴力事件為完整說明,以期防範此相類事件發生。 校園篇則以學生於校園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之諸多問題一一提出介紹,除相關法規範外,並佐以案例分析說明之。 至於社會篇,主要針對勞資關係而以勞動三法來做一完整介紹,以期同學能為將來踏入職場奠定必要基礎。 本課程所連結的核心能力計有:專業知能(知識力)、邏輯思考與創新(創造力)、自主自律及道德思辨與實踐(社會力、品格力)等四大核心,除使學生了解生活上可能接觸到的相關法規範外,並透過學習過程中訓練邏輯思考與思辨能力,以期知法進而守法,並知悉如何保護己身權益。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8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介紹與評量方式及標準 第2週 家庭篇(一)-婚姻關係:結婚、夫妻財產制 第3週 家庭篇(二)-婚姻關係:離婚、繼承 第4週 家庭篇(三)-親子關係:發生原因 第5週 家庭篇(四)-親子關係:父母、子女義務 第6週 家庭篇(五)-家庭暴力:定義、保護令種類及聲請、違反保護令之刑責 第7週 家庭篇(六)-家庭暴力:案例分析 第8週 校園篇(一)-課業問題:釋字684號、課堂倫理 第9週 期中評量 第10週 校園篇(二)-感情問題:性騷擾、同居與墮胎 第11週 校園篇(三)-著作權問題:著作權內容與合理使用 第12週 校園篇(四)-校外法律問題:毒品、車禍 第13週 校園篇(五)-校外法律問題:打工、租賃 第14週 校園篇(六)-校外法律問題:買賣、網路糾紛 第15週 社會篇(一)-工作權 第16週 社會篇(二)-勞資關係 第17週 社會篇(三)-失業問題 第18週 期末評量
教科書/參考書
法律與生活,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等合著,元照 法律與生活,潘維大、黃心怡合著,三民 法律與生活,林洲富著,五南 民主法治與生活,田博元等編著,新文京 親屬法講義,林秀雄著,元照 繼承法講義,林秀雄著,元照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 佔40%(含出席率及課堂討論參與度) ■期中考 佔30% ■期末考 佔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1
本課程授課內容設計分為家庭篇、校園篇及社會篇三大領域,惟較著重前二大領域之相關概念介紹。 家庭篇除身分法相關法規範作一介紹外,並對家庭生活衍生出之暴力事件為完整說明,以期防範此相類事件發生。 校園篇則以學生於校園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之諸多問題一一提出介紹,除相關法規範外,並佐以案例分析說明之。 至於社會篇,主要針對勞資關係而以勞動三法來做一完整介紹,以期同學能為將來踏入職場奠定必要基礎。 本課程所連結的核心能力計有:專業知能(知識力)、邏輯思考與創新(創造力)、自主自律及道德思辨與實踐(社會力、品格力)等四大核心,除使學生了解生活上可能接觸到的相關法規範外,並透過學習過程中訓練邏輯思考與思辨能力,以期知法進而守法,並知悉如何保護己身權益。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8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介紹與評量方式及標準 第2週 家庭篇(一)-婚姻關係:結婚、夫妻財產制 第3週 家庭篇(二)-婚姻關係:離婚、繼承 第4週 家庭篇(三)-親子關係:發生原因 第5週 家庭篇(四)-親子關係:父母、子女義務 第6週 家庭篇(五)-家庭暴力:定義、保護令種類及聲請、違反保護令之刑責 第7週 家庭篇(六)-家庭暴力:案例分析 第8週 校園篇(一)-課業問題:釋字684號、課堂倫理 第9週 期中評量 第10週 校園篇(二)-感情問題:性騷擾、同居與墮胎 第11週 校園篇(三)-著作權問題:著作權內容與合理使用 第12週 校園篇(四)-校外法律問題:毒品、車禍 第13週 校園篇(五)-校外法律問題:打工、租賃 第14週 校園篇(六)-校外法律問題:買賣、網路糾紛 第15週 社會篇(一)-工作權 第16週 社會篇(二)-勞資關係 第17週 社會篇(三)-失業問題 第18週 期末評量
教科書/參考書
法律與生活,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等合著,元照 法律與生活,潘維大、黃心怡合著,三民 法律與生活,林洲富著,五南 民主法治與生活,田博元等編著,新文京 親屬法講義,林秀雄著,元照 繼承法講義,林秀雄著,元照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 佔40%(含出席率及課堂討論參與度) ■期中考 佔30% ■期末考 佔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1
109-2_法律與人生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原則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保險理賠處理原則 4.民事賠償責任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之法律責任 1.行政違規處罰方式 2.刑事罰則 3.行政罰與刑事罰之關係 ●【第11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3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5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7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4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原則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保險理賠處理原則 4.民事賠償責任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之法律責任 1.行政違規處罰方式 2.刑事罰則 3.行政罰與刑事罰之關係 ●【第11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3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5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7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4
109-2_法律與人生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原則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保險理賠處理原則 4.民事賠償責任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之法律責任 1.行政違規處罰方式 2.刑事罰則 3.行政罰與刑事罰之關係 ●【第11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3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5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7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原則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保險理賠處理原則 4.民事賠償責任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之法律責任 1.行政違規處罰方式 2.刑事罰則 3.行政罰與刑事罰之關係 ●【第11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3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5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7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09-2_西洋藝術史概論
教學目標
引導認識文化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瞭解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內涵,進而學習各時代的精神理念與其美學特性,增廣欣賞藝術的視野與認知,奠定人文素養的基本養成。 從1800之後的西方音樂史談起,以時代分期為主題,探討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說明其精神理念與時代美學,並討論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概略敘述各時期的代表音樂與繪畫作品種類,並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講解。 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的風格與音樂家各自的獨特表現。並將每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做為學生的課堂討論議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1課程內容介紹 藝術史概略說明,分組小組討論 02古典時期的文化背景 1750到1800之間的社會狀況與藝術發展 0319世紀的繪畫與建築 19世紀的風格美學在繪畫與建築上的展現情形與比較 04浪漫的精神與背景+課堂討論 浪漫的定義、浪漫與個人生命的關係、浪漫與社會的聯繫 05浪漫-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畫家的個人介紹 06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舒伯特 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與舒特的音樂特色 07浪漫時期音樂家-蕭邦、李斯特 浪漫音樂家蕭邦、李斯特的作品與音樂風格解析 08期中考 09寫實精神與背景-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與寫實主義間的差異、寫實主要畫家的作品賞析 10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工業化情形 11印象派重要畫家 印象畫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賞析 12德布西+課堂分組討論 印象音樂與繪畫的比較、重要作品賞析 13國民樂派-柴可夫斯基 國民樂派音樂的崛起與發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賞析與說明 14國民樂派-德佛亞克+課堂分組討論 捷克音樂與德佛亞克的作品介紹與賞析 15世紀末繪畫-分離派 時代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與美學風格,介紹分離畫派 1620世紀繪畫 20世紀提出的新理論,討論新思潮與藝術之間的影響與發展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含樂曲分析與歷史美學觀點。 2. Carter Harman/黃家寧,許懷楠譯,西洋音樂史入門,世界文物,台灣,2003。 3. Stanley Sadie,劍橋音樂入門,果實出版,台北,2004。 4. Roger Kamien,音樂的認識與欣賞,麗文文化,美國,2005。
評分標準
期末影片 20(外加文稿3)、出席率25、心得12、討論20、閱讀報告15、課堂表現5 藝術活動心得至少兩篇8%、演講心得至少一篇4% (課外觀賞兩場藝術表演及校內外一場藝術講座,繳交350字的心得報告) 閱讀報告的書目 (當代藝術家介紹) (內容50%+25% 上台25%) 出席25 (缺課五次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公假(不得超過三次以上)除外) 期末作業影片20 (50%內容、25%整體創意、25%剪輯技巧) 上課時間超過15分以遲到計, 個人心得未繳交或未參與期末評量者,其中之一為零分者,總成績會以不及格計算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引導認識文化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瞭解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內涵,進而學習各時代的精神理念與其美學特性,增廣欣賞藝術的視野與認知,奠定人文素養的基本養成。 從1800之後的西方音樂史談起,以時代分期為主題,探討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說明其精神理念與時代美學,並討論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概略敘述各時期的代表音樂與繪畫作品種類,並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講解。 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的風格與音樂家各自的獨特表現。並將每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做為學生的課堂討論議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1課程內容介紹 藝術史概略說明,分組小組討論 02古典時期的文化背景 1750到1800之間的社會狀況與藝術發展 0319世紀的繪畫與建築 19世紀的風格美學在繪畫與建築上的展現情形與比較 04浪漫的精神與背景+課堂討論 浪漫的定義、浪漫與個人生命的關係、浪漫與社會的聯繫 05浪漫-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畫家的個人介紹 06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舒伯特 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與舒特的音樂特色 07浪漫時期音樂家-蕭邦、李斯特 浪漫音樂家蕭邦、李斯特的作品與音樂風格解析 08期中考 09寫實精神與背景-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與寫實主義間的差異、寫實主要畫家的作品賞析 10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工業化情形 11印象派重要畫家 印象畫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賞析 12德布西+課堂分組討論 印象音樂與繪畫的比較、重要作品賞析 13國民樂派-柴可夫斯基 國民樂派音樂的崛起與發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賞析與說明 14國民樂派-德佛亞克+課堂分組討論 捷克音樂與德佛亞克的作品介紹與賞析 15世紀末繪畫-分離派 時代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與美學風格,介紹分離畫派 1620世紀繪畫 20世紀提出的新理論,討論新思潮與藝術之間的影響與發展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含樂曲分析與歷史美學觀點。 2. Carter Harman/黃家寧,許懷楠譯,西洋音樂史入門,世界文物,台灣,2003。 3. Stanley Sadie,劍橋音樂入門,果實出版,台北,2004。 4. Roger Kamien,音樂的認識與欣賞,麗文文化,美國,2005。
評分標準
期末影片 20(外加文稿3)、出席率25、心得12、討論20、閱讀報告15、課堂表現5 藝術活動心得至少兩篇8%、演講心得至少一篇4% (課外觀賞兩場藝術表演及校內外一場藝術講座,繳交350字的心得報告) 閱讀報告的書目 (當代藝術家介紹) (內容50%+25% 上台25%) 出席25 (缺課五次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公假(不得超過三次以上)除外) 期末作業影片20 (50%內容、25%整體創意、25%剪輯技巧) 上課時間超過15分以遲到計, 個人心得未繳交或未參與期末評量者,其中之一為零分者,總成績會以不及格計算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9
109-2_西洋藝術史概論
教學目標
引導認識文化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瞭解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內涵,進而學習各時代的精神理念與其美學特性,增廣欣賞藝術的視野與認知,奠定人文素養的基本養成。 從1800之後的西方音樂史談起,以時代分期為主題,探討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說明其精神理念與時代美學,並討論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概略敘述各時期的代表音樂與繪畫作品種類,並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講解。 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的風格與音樂家各自的獨特表現。並將每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做為學生的課堂討論議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1課程內容介紹 藝術史概略說明,分組小組討論 02古典時期的文化背景 1750到1800之間的社會狀況與藝術發展 0319世紀的繪畫與建築 19世紀的風格美學在繪畫與建築上的展現情形與比較 04浪漫的精神與背景+課堂討論 浪漫的定義、浪漫與個人生命的關係、浪漫與社會的聯繫 05浪漫-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畫家的個人介紹 06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舒伯特 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與舒特的音樂特色 07浪漫時期音樂家-蕭邦、李斯特 浪漫音樂家蕭邦、李斯特的作品與音樂風格解析 08期中考 09寫實精神與背景-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與寫實主義間的差異、寫實主要畫家的作品賞析 10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工業化情形 11印象派重要畫家 印象畫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賞析 12德布西+課堂分組討論 印象音樂與繪畫的比較、重要作品賞析 13國民樂派-柴可夫斯基 國民樂派音樂的崛起與發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賞析與說明 14國民樂派-德佛亞克+課堂分組討論 捷克音樂與德佛亞克的作品介紹與賞析 15世紀末繪畫-分離派 時代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與美學風格,介紹分離畫派 1620世紀繪畫 20世紀提出的新理論,討論新思潮與藝術之間的影響與發展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含樂曲分析與歷史美學觀點。 2. Carter Harman/黃家寧,許懷楠譯,西洋音樂史入門,世界文物,台灣,2003。 3. Stanley Sadie,劍橋音樂入門,果實出版,台北,2004。 4. Roger Kamien,音樂的認識與欣賞,麗文文化,美國,2005。
評分標準
期末影片 20(外加文稿3)、出席率25、心得12、討論20、閱讀報告15、課堂表現5 藝術活動心得至少兩篇8%、演講心得至少一篇4% (課外觀賞兩場藝術表演及校內外一場藝術講座,繳交350字的心得報告) 閱讀報告的書目 (當代藝術家介紹) (內容50%+25% 上台25%) 出席25 (缺課五次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公假(不得超過三次以上)除外) 期末作業影片20 (50%內容、25%整體創意、25%剪輯技巧) 上課時間超過15分以遲到計, 個人心得未繳交或未參與期末評量者,其中之一為零分者,總成績會以不及格計算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引導認識文化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瞭解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內涵,進而學習各時代的精神理念與其美學特性,增廣欣賞藝術的視野與認知,奠定人文素養的基本養成。 從1800之後的西方音樂史談起,以時代分期為主題,探討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說明其精神理念與時代美學,並討論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概略敘述各時期的代表音樂與繪畫作品種類,並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講解。 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的風格與音樂家各自的獨特表現。並將每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做為學生的課堂討論議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1課程內容介紹 藝術史概略說明,分組小組討論 02古典時期的文化背景 1750到1800之間的社會狀況與藝術發展 0319世紀的繪畫與建築 19世紀的風格美學在繪畫與建築上的展現情形與比較 04浪漫的精神與背景+課堂討論 浪漫的定義、浪漫與個人生命的關係、浪漫與社會的聯繫 05浪漫-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畫家的個人介紹 06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舒伯特 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與舒特的音樂特色 07浪漫時期音樂家-蕭邦、李斯特 浪漫音樂家蕭邦、李斯特的作品與音樂風格解析 08期中考 09寫實精神與背景-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與寫實主義間的差異、寫實主要畫家的作品賞析 10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工業化情形 11印象派重要畫家 印象畫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賞析 12德布西+課堂分組討論 印象音樂與繪畫的比較、重要作品賞析 13國民樂派-柴可夫斯基 國民樂派音樂的崛起與發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賞析與說明 14國民樂派-德佛亞克+課堂分組討論 捷克音樂與德佛亞克的作品介紹與賞析 15世紀末繪畫-分離派 時代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與美學風格,介紹分離畫派 1620世紀繪畫 20世紀提出的新理論,討論新思潮與藝術之間的影響與發展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含樂曲分析與歷史美學觀點。 2. Carter Harman/黃家寧,許懷楠譯,西洋音樂史入門,世界文物,台灣,2003。 3. Stanley Sadie,劍橋音樂入門,果實出版,台北,2004。 4. Roger Kamien,音樂的認識與欣賞,麗文文化,美國,2005。
評分標準
期末影片 20(外加文稿3)、出席率25、心得12、討論20、閱讀報告15、課堂表現5 藝術活動心得至少兩篇8%、演講心得至少一篇4% (課外觀賞兩場藝術表演及校內外一場藝術講座,繳交350字的心得報告) 閱讀報告的書目 (當代藝術家介紹) (內容50%+25% 上台25%) 出席25 (缺課五次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公假(不得超過三次以上)除外) 期末作業影片20 (50%內容、25%整體創意、25%剪輯技巧) 上課時間超過15分以遲到計, 個人心得未繳交或未參與期末評量者,其中之一為零分者,總成績會以不及格計算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09-2_西洋藝術史概論
教學目標
由認識藝術發展脈絡和作品賞析中培養同學美感鑑賞和風格辨識的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輔助影片-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簡介 課程資源提供 2. 分組 史前藝術 3. 古代藝術(一): 西亞藝術 4. 古代藝術(二): 埃及藝術 分組報告1 埃及 5. 古代藝術(三): 希臘藝術、羅馬藝術 分組報告2(希臘)、3羅馬 6. 中古藝術(一): 拜占庭藝術、仿羅馬式藝術 分組報告4(拜占庭) 7. 中古藝術(二): 哥德式藝術、伊斯蘭藝術 分組報告5(哥德式).6(伊斯蘭) 8. 期中考 9. 期中考週 10. (曼陀羅練習) 11. 文藝復興(一) 12. 文藝復興(二) 分組報告 7(文藝復興) 13. 巴洛克與洛可可 分組報告8 (巴洛克) 14.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一) 分組報告9(新古典主義) 15.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二) 分組報告10(印象派) 16. (印象派色彩練習) 17.期末考試 18.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Histoire de l’art , Flammarion, Paris,2001.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考試 團體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10 30 20 30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由認識藝術發展脈絡和作品賞析中培養同學美感鑑賞和風格辨識的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輔助影片-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簡介 課程資源提供 2. 分組 史前藝術 3. 古代藝術(一): 西亞藝術 4. 古代藝術(二): 埃及藝術 分組報告1 埃及 5. 古代藝術(三): 希臘藝術、羅馬藝術 分組報告2(希臘)、3羅馬 6. 中古藝術(一): 拜占庭藝術、仿羅馬式藝術 分組報告4(拜占庭) 7. 中古藝術(二): 哥德式藝術、伊斯蘭藝術 分組報告5(哥德式).6(伊斯蘭) 8. 期中考 9. 期中考週 10. (曼陀羅練習) 11. 文藝復興(一) 12. 文藝復興(二) 分組報告 7(文藝復興) 13. 巴洛克與洛可可 分組報告8 (巴洛克) 14.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一) 分組報告9(新古典主義) 15.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二) 分組報告10(印象派) 16. (印象派色彩練習) 17.期末考試 18.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Histoire de l’art , Flammarion, Paris,2001.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考試 團體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10 30 20 30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0
109-2_台灣藝術史
教學目標
主目標,讓我們認識這一直在自己身邊的藝術,瞭解它的發展與深化。 一、對台灣藝術相關課題,從分享創作者擁抱藝術的人生故事,來掌握此課程的知識層面。 二、對這塊土地上發展出的藝術現象有面對與賞析的能力: (一)視覺熟悉度,以視覺為出發點面對台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二)強調培養個人與台灣藝術的切身經驗值。 三、建立個人獨特的台灣藝術地圖。 四、以尊重多元的自信,期許與欣賞的心態面對發展中的台灣藝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25.00%;實驗-0.00%;其他:獨立思考能力與負責學習態度養成-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歷史與文化;從安平出發;新美術學習之道;淡水河水孕育的藝術家;傳統文教重鎮的轉型;中部世家子弟的留學風;鳥瞰台灣博覽會世相、烽火照見的地域色彩;戰後台北畫壇新動線;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美術產業之推移;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現代美術版圖重劃區;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
教科書/參考書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市:雄獅,2007。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評分標準
1.隨堂測驗:20%(有應考次數低標規定) 2.期中作業(含筆試):15% 3.期末作業(含筆試):25% 4.小組實境專題報告:20% 5.個人作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47
主目標,讓我們認識這一直在自己身邊的藝術,瞭解它的發展與深化。 一、對台灣藝術相關課題,從分享創作者擁抱藝術的人生故事,來掌握此課程的知識層面。 二、對這塊土地上發展出的藝術現象有面對與賞析的能力: (一)視覺熟悉度,以視覺為出發點面對台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二)強調培養個人與台灣藝術的切身經驗值。 三、建立個人獨特的台灣藝術地圖。 四、以尊重多元的自信,期許與欣賞的心態面對發展中的台灣藝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25.00%;實驗-0.00%;其他:獨立思考能力與負責學習態度養成-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歷史與文化;從安平出發;新美術學習之道;淡水河水孕育的藝術家;傳統文教重鎮的轉型;中部世家子弟的留學風;鳥瞰台灣博覽會世相、烽火照見的地域色彩;戰後台北畫壇新動線;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美術產業之推移;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現代美術版圖重劃區;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
教科書/參考書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市:雄獅,2007。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評分標準
1.隨堂測驗:20%(有應考次數低標規定) 2.期中作業(含筆試):15% 3.期末作業(含筆試):25% 4.小組實境專題報告:20% 5.個人作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47
109-2_藝術概論
教學目標
主目標,針對何謂藝術課題,於理論與實際操作層面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一)為核心課程,有計畫讓修課者掌握與何謂藝術相關的理論層面。 (二)創造藝術與生活扣合的多方可能,對藝術與社會互動的層面多所著墨。 (三)培養面對藝術的眼光,帶走藝術的能力,強調個人藝術鑑賞能力培養。 在知識面的基礎上,延伸個人藝術經驗值,掌握藝術與觀者自我的互動連結網絡。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獨立思考能力與負責學習態度養成-15.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及小組分組 第二週 【導論】 何謂藝術概論? 第三週 【藝術的誕生】小心與藝術碰個正著! 第四週 【藝術的誕生】藝術如何改變你和我? 你在「原始藝術」中發現了藝術的起源嗎? 第五週 【藝術的誕生】藝術的誕生:藝術有哪些類別? 第六週 【藝術的誕生】人們為什麼要創造藝術? 藝術作品如何從無到有? 【發現藝術品】藝術家利用哪些材料創造藝術? 第七週 【發現藝術品】藝術的形、色、線;藝術形式的十大基本原理 第八週 影片欣賞(一窺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小組課堂討論 第九週 期中考週 第十週 【發現藝術品】藝術家表現哪些題材? 如何認識藝術作品中的內容蘊涵? 第十一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藝術鑑賞是人的本能嗎? 當你面對一件藝術作品,你該從何看起? 第十二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藝術批評的主義與學說 第十三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你如何詮釋藝術作品並給予評價? 第十四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當中國畫論遇上西方藝評;為什麼應該嘗試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十五週 【藝術與人生的對話】藝術與個人;藝術與社會;如何融美感經驗於人生經驗? 第十六週 【藝術與人生的對話】如何參與藝術活動以充實生活內涵? 邁向精緻文化的道路 第十七週 影片欣賞(何謂藝術)與小組課堂討論 第十八週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謝東山。《藝術概論》。台北:偉華書局,2001。 張純櫻。〈第一章 藝術科學的開端〉,《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頁2-13。 參考書 1.Suzanne Lacy著。《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俐等譯。台北:遠流出版,2004。 2.王秀雄。《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3.辛西亞.弗瑞蘭(Freeland, Cynthia.)。《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劉依綺譯。臺北:左岸文化,2004。 4.林群英。《藝術概論Ⅰ:藝術的本質與類別》。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5.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6.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7.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7。 8.曾肅良。《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9.歐陽中石,鄭曉華,駱紅。《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10.編輯小組編著。《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謝東山。《藝術批評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評分標準
(一)隨堂測驗:20%(有應考次數低標) (二)期中報告:15% (三)期末報告:25% (四)小組田野專題報告:20% (五)個人作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2
主目標,針對何謂藝術課題,於理論與實際操作層面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一)為核心課程,有計畫讓修課者掌握與何謂藝術相關的理論層面。 (二)創造藝術與生活扣合的多方可能,對藝術與社會互動的層面多所著墨。 (三)培養面對藝術的眼光,帶走藝術的能力,強調個人藝術鑑賞能力培養。 在知識面的基礎上,延伸個人藝術經驗值,掌握藝術與觀者自我的互動連結網絡。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獨立思考能力與負責學習態度養成-15.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及小組分組 第二週 【導論】 何謂藝術概論? 第三週 【藝術的誕生】小心與藝術碰個正著! 第四週 【藝術的誕生】藝術如何改變你和我? 你在「原始藝術」中發現了藝術的起源嗎? 第五週 【藝術的誕生】藝術的誕生:藝術有哪些類別? 第六週 【藝術的誕生】人們為什麼要創造藝術? 藝術作品如何從無到有? 【發現藝術品】藝術家利用哪些材料創造藝術? 第七週 【發現藝術品】藝術的形、色、線;藝術形式的十大基本原理 第八週 影片欣賞(一窺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小組課堂討論 第九週 期中考週 第十週 【發現藝術品】藝術家表現哪些題材? 如何認識藝術作品中的內容蘊涵? 第十一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藝術鑑賞是人的本能嗎? 當你面對一件藝術作品,你該從何看起? 第十二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藝術批評的主義與學說 第十三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你如何詮釋藝術作品並給予評價? 第十四週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當中國畫論遇上西方藝評;為什麼應該嘗試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十五週 【藝術與人生的對話】藝術與個人;藝術與社會;如何融美感經驗於人生經驗? 第十六週 【藝術與人生的對話】如何參與藝術活動以充實生活內涵? 邁向精緻文化的道路 第十七週 影片欣賞(何謂藝術)與小組課堂討論 第十八週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 謝東山。《藝術概論》。台北:偉華書局,2001。 張純櫻。〈第一章 藝術科學的開端〉,《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頁2-13。 參考書 1.Suzanne Lacy著。《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俐等譯。台北:遠流出版,2004。 2.王秀雄。《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3.辛西亞.弗瑞蘭(Freeland, Cynthia.)。《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劉依綺譯。臺北:左岸文化,2004。 4.林群英。《藝術概論Ⅰ:藝術的本質與類別》。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5.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6.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7.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7。 8.曾肅良。《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9.歐陽中石,鄭曉華,駱紅。《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10.編輯小組編著。《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謝東山。《藝術批評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評分標準
(一)隨堂測驗:20%(有應考次數低標) (二)期中報告:15% (三)期末報告:25% (四)小組田野專題報告:20% (五)個人作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2
109-2_藝術概論
教學目標
藝術概論即是針對各種藝術活動的基本論述,從藝術的本質、功能、類別...等基礎原理來探討藝術的起源,進而探究各類藝術形式的表現;藉由描述藝術發展過程理解各項藝術的基本精神及內涵,縱觀各類型藝術的特質及共通性。本課程將以音樂的角度切入去分析不同時代藝術的內涵與表現,洞察當代社會人文思想、審美觀念、生活型態…等因素對藝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理解藝術與人生的關聯性。期盼藉由導聆和分享,能引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進而提升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度,落實生活美學的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課程日期與課程內容進度: 第1週(2/26)~【藝術概論】課程目標及介紹.【藝術的起源、分類與特色】 第2週(3/05)~【藝術的創作、材料的分類、藝術的形式】 第3週(3/12)~【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4週(3/19)~【西洋美術概論】 第5週(3/26)~【台灣美術概論】 第6週(4/02)~ 清明節補假 第7週(4/09)~【舞蹈概論】 第8週(4/16)~【戲劇概論】--期中報告繳交截止日(4/16) 第9週(4/23)~【西洋音樂概論~中古時期的藝術】 第10週(4/30)~【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音樂】 第11週(5/07)~【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 第12週(5/14)~【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 第13週(5/21)~【古典時期藝術發展】 第14週(5/28)~【古典音樂家三大巨擘】 第15週(6/04)~【浪漫時期藝術思想與音樂】 第16週(6/11)~【浪漫時期偉大的藝術家】 第17週(6/18)~【印象派中的繪畫與音樂】 第18週(6/25)~【二十世紀後的藝術與音樂】、【課程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1.自編教材及與課程相關之DVD.CD影音資料。 2.郭珮君、蔡淳文等。《藝術概論》。台灣:新文京出版,2008。 3.編輯小組編著。《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2。 4.蔣勳。《美的曙光》。台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5.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11。 6. 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 The Meaning of Art。梁錦鋆 譯。遠流出版社。2011。 7.馮慧。《一生不能不懂的美學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2 8.李予心。《一生不能錯過的世界名畫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1。 9.蔣勳。《身體美學:讓你的身心永遠從容自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10.蔣勳。《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11.蔣勳。《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2.Gareth Malone。《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13.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14.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5.曾肅良。《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評分標準
※出席率 40% --點名、隨堂測驗 ※參與討論20%--上課分組討論、每週心得、一篇讀書心得(截止日期6/24) ※期中報告20%--一篇500字以上的參觀展覽個人心得書面報告(繳交截止日期4/16) ※期末報告20%--分組口頭報告及書面整理報告(截止日期6/24)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4
藝術概論即是針對各種藝術活動的基本論述,從藝術的本質、功能、類別...等基礎原理來探討藝術的起源,進而探究各類藝術形式的表現;藉由描述藝術發展過程理解各項藝術的基本精神及內涵,縱觀各類型藝術的特質及共通性。本課程將以音樂的角度切入去分析不同時代藝術的內涵與表現,洞察當代社會人文思想、審美觀念、生活型態…等因素對藝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理解藝術與人生的關聯性。期盼藉由導聆和分享,能引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進而提升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度,落實生活美學的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課程日期與課程內容進度: 第1週(2/26)~【藝術概論】課程目標及介紹.【藝術的起源、分類與特色】 第2週(3/05)~【藝術的創作、材料的分類、藝術的形式】 第3週(3/12)~【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4週(3/19)~【西洋美術概論】 第5週(3/26)~【台灣美術概論】 第6週(4/02)~ 清明節補假 第7週(4/09)~【舞蹈概論】 第8週(4/16)~【戲劇概論】--期中報告繳交截止日(4/16) 第9週(4/23)~【西洋音樂概論~中古時期的藝術】 第10週(4/30)~【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音樂】 第11週(5/07)~【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 第12週(5/14)~【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 第13週(5/21)~【古典時期藝術發展】 第14週(5/28)~【古典音樂家三大巨擘】 第15週(6/04)~【浪漫時期藝術思想與音樂】 第16週(6/11)~【浪漫時期偉大的藝術家】 第17週(6/18)~【印象派中的繪畫與音樂】 第18週(6/25)~【二十世紀後的藝術與音樂】、【課程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1.自編教材及與課程相關之DVD.CD影音資料。 2.郭珮君、蔡淳文等。《藝術概論》。台灣:新文京出版,2008。 3.編輯小組編著。《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2。 4.蔣勳。《美的曙光》。台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5.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11。 6. 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 The Meaning of Art。梁錦鋆 譯。遠流出版社。2011。 7.馮慧。《一生不能不懂的美學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2 8.李予心。《一生不能錯過的世界名畫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1。 9.蔣勳。《身體美學:讓你的身心永遠從容自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10.蔣勳。《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11.蔣勳。《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2.Gareth Malone。《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13.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14.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5.曾肅良。《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評分標準
※出席率 40% --點名、隨堂測驗 ※參與討論20%--上課分組討論、每週心得、一篇讀書心得(截止日期6/24) ※期中報告20%--一篇500字以上的參觀展覽個人心得書面報告(繳交截止日期4/16) ※期末報告20%--分組口頭報告及書面整理報告(截止日期6/24)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64
109-2_藝術概論
教學目標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 有鑑於時代性的更迭,藝術的定義趨於模糊界限。本課程主要以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必須面對的聲光影效等為分析的文本。課程規劃藉由「藝術的演變」呈現的視覺、聽覺、表演等意象做分析與批判。透過此課程,盼引導學生,從藝術出發思考,自我與社會之間價值的觀點,重新審視其自我生活的意義。 瞭解廣泛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的藝術型態,其實背後是包含著許多意識型態。透過藝術家、藝術類別差異、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拆解藝術存在的背後語言,身為觀者的你又該如何擁有自我主體性的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從各個不同藝術的不同角度及視野,進一步觀察及思考其相關社會以及自身的議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警語。 1 課程簡介 2 專題 學習單 X5% 3 藝術美得看與被看 分組 4 群組合作討論10% (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 5 藝術觀看的改變 (期中分組討論) 6 藝術.生活.藝術 5% 7 期中專題作品製作5% 8 期中專題發表10+互評單5% 9 專題: 學習單5% 10 談藝術內容觀看的演變 11 廣泛論藝術 12 藝術對話 (期末討論5%) 13 (12)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4 (3/4)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5 (5/6)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6 (7/8)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7 (9/10)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8 (11/12)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上課形式主要經由教師講授分析、課堂以學生互動思考與分組討論為主
教科書/參考書
蔣勳著(2014)。藝術概論。論東華書局 章伊秀、邱建一等(2010)。西洋美術小史。:台中市:好讀出版。 王偉光(2007)。教你看懂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陳香君(2006)。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 周至禹(2011)。破解當代藝術的迷失。 劉瑞琪(2004)。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 林殷齊(2017)。她與我與我們:我的盛豔我的美---柳依蘭。
評分標準
20% 出席(缺席一次不加扣分、二次未到扣2%,三次未到扣5%、四次未到扣8% 五次未到扣 12%、六次扣15%、七次扣20%、8次總成績O分) 20% 平時課堂成績 (第4週10%)+學習單X2(10%) 10% 期末報告問題發問(一次3%X3次) 25% 期中專題製作與參與(討論單5+製作5+互評單5 +整體出席表演10) 25% 期末報告(與教師議題討論5+心得單10+報告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5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 有鑑於時代性的更迭,藝術的定義趨於模糊界限。本課程主要以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必須面對的聲光影效等為分析的文本。課程規劃藉由「藝術的演變」呈現的視覺、聽覺、表演等意象做分析與批判。透過此課程,盼引導學生,從藝術出發思考,自我與社會之間價值的觀點,重新審視其自我生活的意義。 瞭解廣泛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的藝術型態,其實背後是包含著許多意識型態。透過藝術家、藝術類別差異、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拆解藝術存在的背後語言,身為觀者的你又該如何擁有自我主體性的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從各個不同藝術的不同角度及視野,進一步觀察及思考其相關社會以及自身的議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警語。 1 課程簡介 2 專題 學習單 X5% 3 藝術美得看與被看 分組 4 群組合作討論10% (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 5 藝術觀看的改變 (期中分組討論) 6 藝術.生活.藝術 5% 7 期中專題作品製作5% 8 期中專題發表10+互評單5% 9 專題: 學習單5% 10 談藝術內容觀看的演變 11 廣泛論藝術 12 藝術對話 (期末討論5%) 13 (12)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4 (3/4)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5 (5/6)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6 (7/8)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7 (9/10) 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18 (11/12)期末報告10%+心得單10% 上課形式主要經由教師講授分析、課堂以學生互動思考與分組討論為主
教科書/參考書
蔣勳著(2014)。藝術概論。論東華書局 章伊秀、邱建一等(2010)。西洋美術小史。:台中市:好讀出版。 王偉光(2007)。教你看懂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陳香君(2006)。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 周至禹(2011)。破解當代藝術的迷失。 劉瑞琪(2004)。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 林殷齊(2017)。她與我與我們:我的盛豔我的美---柳依蘭。
評分標準
20% 出席(缺席一次不加扣分、二次未到扣2%,三次未到扣5%、四次未到扣8% 五次未到扣 12%、六次扣15%、七次扣20%、8次總成績O分) 20% 平時課堂成績 (第4週10%)+學習單X2(10%) 10% 期末報告問題發問(一次3%X3次) 25% 期中專題製作與參與(討論單5+製作5+互評單5 +整體出席表演10) 25% 期末報告(與教師議題討論5+心得單10+報告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907
修課人數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