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_深度學習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課程概述
教師於課堂中引導式講授目前國際發展最先進之深度學習方法學及其應用,帶領學生原理介紹、數學推導實務應用,熟悉使用深度學習。
The instructor will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deep learning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The course will cover theoretical principles, mathematical derivat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tudents will gain hands-on experience with deep learning tools.
(1) 了解深度學習技術的數學基礎
(To understand the maths of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2) 熟悉深度學習工具(例如 PyTorch、TensorFlow 等)
(To familiarize with deep learning tools, such as PyTorch, TensorFlow, etc.)
(3) 探討深度學習技術的最新發展及其應用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依聯盟課程規劃-10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為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課程資訊請參閱以下連結 課程資料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1

修課人數
3

113-2_生成式AI:文字與圖像生成的原理與實務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生成式 AI:文字與圖像生成的原理與實務」是一門兼具理論深度與實作樂趣的課程,專為希望深入了解生成式 AI 的技術與應用的學生而設計。不論對 AI 的認識是基礎還是進階,我們都希望透過這門課程,帶領同學探索生成式 AI 的無限可能。學生將會學習神經網路、GAN、Transformer、大型語言模型、RAG、AI Agents、Diffusion Models 等技術,並運用工具如 OpenAI API、LangChain、HuggingFace 及 AutoGen 等等,完成從文字生成到圖像生成的多樣應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依聯盟課程規劃-10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為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課程資訊請參閱以下連結 課程資料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041

修課人數
2

113-2_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隨著AI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的各個面向都開始受到了不同層面的衝擊。生成式 AI 迅速與多樣化產製內容的能力,不論在知識傳承,或是實務創作上也帶給人文社會領域新的養分與挑戰。 本堂課是特別針對人文領域的學生設計的 AI 技術與應用入門課。在內容安排與講解上, 與一般純粹以技術入門的導論課有許多不同。本堂課將以人本為核心關懷出發,以直觀概念與模擬技術來講解 AI 模型的基礎與發展,並搭配與人文主題相關的實作練習,特別是文史哲議題、語言與溝通、藝術音樂與遊戲創作等等。

授課形式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為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課程資訊請參閱以下連結 課程資料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76

修課人數
0

113-2_人工智慧倫理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同步遠距上課時間:每週三15:20~18:10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帶領學生認識及反思AI這項技術及其應用所涉及的倫理、風險與社會議題。首先,將簡介學習機器學習AI的發展歷史以及國際倫理規範,以及哲學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其次,將說明AI的資料來源和分類如何影響AI的預測或決策。接著,將探討AI模型和演算法的設計,並分析AI技術所涉及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等問題。另外,本課程亦討論AI應用之後所帶來的人類生存危機感、偏誤與歧視、加劇既有的社會不平等、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勞動產業鍊及剝削等倫理與社會爭議。最後,本課程期待修課學生能針對目前已知發生倫理社會爭議的AI專案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請參閱聯盟網址說明-10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為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課程資訊請參閱以下連結 課程資料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B11051

修課人數
9

113-2_機器導航與探索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模組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分別為即時追蹤與地圖建置(SLAM)、基於機器學習之場景理解(Scene Understanding)與探索導航的動作控制(Action Control)。即時追蹤與地圖建置部分包含機率模型與相機模型等理論基礎,也包含基於深度學習之RGB-based的3DSLAM方法。場景理解的部分包含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再帶到深度學習的技術與目前的物件偵測與語意切割技術。動作控制的部分則包含路徑規劃與導航演算法,並帶入強化學習的概念來引導行進的路徑。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依聯盟課程規劃-10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為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課程資訊請參閱以下連結 課程資料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41

修課人數
1

113-2_機率與統計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課程,課程資訊請參閱以下連結 課程資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課堂參與及作業(50%)、期中課程評量成績(25%)、期末課程評量成績(25%)-10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日期 課程內容 備註
1 2/20 機率課程簡介 20:00-22:00線上同步遠距
2 2/27 機率概論、集合論與機率名詞
3 3/6 機率公理性質與條件機率 20:00-21:00 同步線上講題
4 3/13 機率的獨立性與數數算機
5 3/20 隨機變數、累積分布函數(CDF)與機率質量函數(PMF)、離散機率分佈I 20:00-21:00 同步線上講題
6 3/27 離散機率分佈II、機率密度函數PDF與連續機率分佈I
7 4/3 連續機率分佈 II與期望值 I
8 4/10 期望值 II、隨機變數之函數、條件機率分佈與失憶性 20:00-21:00 同步線上講題
9 4/17 14:30-17:30 期中評量
10 4/24 聯合機率分佈、邊際機率分佈
11 5/1 雙變數期望值 20:00-21:00 同步線上講題
12 5/8 給定某事件下之條件機率分佈與條件機率分佈(離散)
13 5/15 隨機變數之和、動差母函數MGF、多個隨機變數和與中央極限定理 20:00-21:00 同步線上講題
14 5/22 機率不等式
15 5/29 信賴區間
16 6/5 二元假設檢定 20:00-21:00 同步線上講題
17 6/12 14:30-17:30 期末評量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目 Probability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 A Friendly Introduction for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s," Second Edition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及作業(50%)、期中課程評量成績(25%)、期末課程評量成績(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051

修課人數
3

113-2_社會設計與方案規劃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由設計理論學家Papanek(1971)提出,他認為社會設計的首要目標是改善多數人的生活品質。人們在了解自身所處社會遭遇的問題後,透過設計思考或跨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找出解決方案,並且發揮實質的影響力。因此,當社會議題的解決與設計思考交會,所開展出來的將是一種改變世界的視野。而方案規劃(program planning)則是一個欲將這假設的視野予以驗證的實踐歷程。故而如何運用系統化與合乎邏輯的方式建構社會設計方案,並且以發揮實質影響力為導向的概念發展方案,才是專業力與責任感的具體表現。這也將是本課程欲傳達給學生的重要核心思想。
本課程將秉持社會設計的基本精神,透過相關文獻及案例的閱讀、澄清、討論,引導學生發展問題意識與學習相關理論,繼而運用設計思考與方案規劃的步驟與理論模式,建構出問題解決方案。期望藉由此種「深度閱讀、討論、行動、反思、調整再行」的過程,協助學生未來在各個場域均能發揮專業影響力,成為理論與實踐力兼具的社會創新者。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主題(教師保留變更權利)
第1週 導論:甚麼是社會設計?
第2週 了解社會問題,聚焦社區
第3週 學習用理論思考社會議題
第4週 利害關係人意見調查
第5週 設計思考的內涵與流程/認識方案規劃歷程
第6週 問卷設計與訪談技巧
第7週 遊戲化理論與設計
第8週 遊戲化設計實施
第9週 田野調查與實境檢驗(一)
第10週 田野調查與實境檢驗(二)
第11週 期中報告
第12週 方案實施的成果與分析
第13週 結案報告之撰寫
第14週 方案評析與調整(一)
第15週 方案評析與調整(二)
第16週 期末成果發表與回饋
第17週 案例分析(自主學習)
第18週 案例分析(自主學習)


教科書/參考書
(一)指定閱讀:
1.《服務方案之設計管理》,第五版。Peter M. Kettner, Robert M. Moroney, Lawrence L. Martin著,高迪理譯。新北市:揚智文化,2018年3月。
2.教師自編講義與提供之相關文獻。
(二)引導閱讀規劃
指定閱讀《服務方案之設計管理》,教師將配合授課主題導讀內容,同學須於課後撰寫心得,並上傳至教學平台,與同學互動討論。
(三)選讀書目:
1.《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岩本茂樹著,簡捷譯。台北:時報文化,2019年10月。
2.《社會設計:用跨界思維解決社會問題》。筧裕介著。大陸:中信出版社,2019年10月。
3.《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3月。
4.《社區設計的時代》。山崎亮著,莊雅琇譯。台北:臉譜出版,2018年10月。
5.《地方創生戰鬥論》。木下齊著,林書嫻譯。台北:行人文化,2018年2月。


評分標準
(一)課堂參與30%
1.報告與討論10%
2.教學平台心得分享10%
3.出席率10%
(二)期中報告30%
(三)期末作業:成果報告40%
(四)加分作業:相關案例分析報告
為鼓勵同學自主學習,期末可繳交針對任一相關案例1000字以上之分析報告,上傳至教學平台指定作業區,即可獲得原始總分5%之加分成績。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4

113-2_多媒體MAKAR於元宇宙XR實務應用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透過MAKAR Editor製作「AR擴增實境」與「VR虛擬實境」的應用,一個跨平台的XR(AR/VR/MR/360VR)瀏覽器任何人與企業都可以使用,不需要程式編譯,開發者可以自由創建圖像,添加需要的元素及材質,使課本中的資訊可以栩栩如生地呈現在面前。 以使用MAKAR Editor創作AR/VR/MR的數位教材,完成創作後發布到手機上進行數位內容的觀看與學習。讓學生的作品與觀眾一起互動,無論是2D、3D或是動畫,運用更多創意帶給觀眾印象深刻體驗吧,在虛擬與現實中交替轉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14/2/14 數位知識概念、AR與VR數位教材 第2週 114/2/21 使用MAKAR Editor及MAKAR Viewer(軟體硬體配置需求、註冊與安裝、登入) 第3週 114/2/28 無 (和平紀念日休假) 第4週 114/3/7 MAKAR編輯器設定(調整偏好設定、管理帳戶) 第5週 114/3/14 創建與管理專案(選擇專案類型、管理專案、匯出專案) 第6週 114/3/21 基礎操作-1(管理素材、使用基本功能) 第7週 114/3/28 基礎操作-2(使用預測物件工具) 第8週 114/4/4 無 (兒童節、清明節補假) 第9週 114/4/11 期中作業發表與評核 第10週 114/4/18 基礎操作-3(管理專案場景物件) 第11週 114/4/25 基礎操作-4(使用2D模式) 第12週 114/5/2 基礎操作-5(控制物件屬性) 第13週 114/5/9 基礎操作-6(管理材質球庫) 第14週 114/5/16 專案製作-1(製作集點卡模組) 第15週 114/5/23 專案製作-2(製作刮刮卡模組) 第16週 114/5/30 無 (端午節補假) 第17週 114/6/6 專案製作-3(製作問題模組) 第18週 114/6/13 期末專案成果發表與評核

教科書/參考書
使用自編講義或簡報。

評分標準
評量方式與比重:出席率30%、期中作業30%、期末作業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5

113-2_微積分冒險家:用數學解鎖未來世界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1. 掌握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理解微積分在STEAM各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3. 培養運用數學思維解決跨學科實際問題的能力 4. 激發對數學、科技和藝術融合的創新思維 5. 發展設計思考和創意問題解決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介紹:微積分冒險的開端 - 課程概述和學習目標 - 微積分在現實世界的應用簡介 - 分組和項目主題選擇 第2週 函數探索:數學模型的基石 - 函數概念回顧 - 從可視化函數到不可視 - 小組任務: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函數關係 第3週 極限與連續性:邁向無窮的旅程 - 極限概念的直觀理解 - 在虛擬空間中探索極限 第4週 極限與連續性:邁向無窮的旅程 - 設計思考工作坊:極限在工程中的應用 - 設計思考: 體驗式學習 第5週 導數:變化率的魔法 - 導數的幾何意義 - 使用動畫演示導數概念 第6週 導數:變化率的魔法 - 使用動畫演示導數概念 - PBL項目啟動:尋找現實問題中的變化率 第7週 導數應用:優化的藝術 - 最大值和最小值問題 - AI輔助優化問題求解 - 小組討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優化應用 - AI技術應用 第8週 清明連假 第9週 期中考週 第10週 積分入門:面積與累積 - 定積分的概念 - 展示積分幾何意義 第11週 積分技巧:解題的藝術 - 各種積分方法介紹 - 在線互動練習平台 - 小組競賽:積分解題馬拉松 | - 第12週 積分應用:從微小到宏大 - 積分在物理、經濟等領域的應用 - 跨學科整合 第13週 微積分與機器學習:智能時代的基石 - 梯度下降算法 - 討論:AI倫理與社會影響 - 機器學習初探 - 編程教學 - 倫理討論 - 微積分在金融中的應用:財富的數學 - 金融市場模擬遊戲 - 小組辯論:數學模型在金融危機中的角色 第14週 微積分與藝術:美的方程式 - 分形幾何簡介 - 使用軟體創作數學藝術 - 展示:數學與藝術融合作品 第15週 項目成果展示準備 - 數據可視化技巧 - 科學傳播與簡報技巧培訓 - 小組彩排和反饋 第16週 期末項目展示與反思 - 小組項目最終展示 - 課程總結與未來展望 - 成果展示 - 反思性學習 +2週課程規劃內容 第17週 工作坊、講座、研討會,參與相關研討會 第18週 工作坊、講座、研討會,參與相關研討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閱讀: 1. 大人的數學教室:透過114項定律奠立數學基礎 「数学」公式・定理・決事典 2019 作者: 涌井良幸 譯者: 陳識中 2. 需要數學的瞬間:在生活中輕鬆學習數學 수학이 필요한 순간 作者: 金民衡 譯者: 黃莞婷 出版日期:2020/12/31 3. 翻轉微積分的28堂課:從瞬間到永恆,探索極限、縱橫運算、破解定理,圖解思考萬物變化的數學語言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The Wisdom of Calculus in a Madcap World 4. 作者: 班‧歐林 原文作者: Ben Orlin 譯者: 畢馨云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3/06 5. 《親子天下》編輯部, 台大創新設計學院, DFC台灣團隊 (2017)。設計思考:從教育開始的破框思維,台北:天下。 6. Ellen Lupton(2012)。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林育如譯)。台北:商周。 7. Tim Brown(2010)。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吳莉君譯)。台北:聯經。 8. 感玩團隊(2012)。史丹佛改造人生的創意課︰這個世界不需要按部就班的乖乖牌!一堂價值9000美元的課,教你用設計思考破關,解決所有人生難題!。台北:平安。 9. Bruce Hanington、Bella Martin(2012)。設計的方法:100個分析難題,跟成功商品取經,讓設計更棒、更好的有效方法(趙慧芬、林潔盈、吳莉君譯)。台北:原點。 10. Tom Kelley(2008)。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你屬於哪一種?(林茂昌譯)。台北:大塊文化。

評分標準
平時點名成績:20%。出席:全勤,總成績加5分以上,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 30分,缺席6次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實務操作互動:20%。 課堂及實務操作互動問答;依據學生於實務操作進行回饋、提問或回應之情形, 酌情予以學期成績加減分。 心得(小組與個人)報告:20%,上課內容討論及選讀書目專題書面心得報告,打成word報告上傳教 學平台,按規定時間繳交,逾期不予受理。 引導閱讀規劃 :由教師依選讀書目設定專題,由學生自選一個專題,以小組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互動討 論或個人獨立完成,並於期末前需繳交至少5篇閱讀心得。 期中考試(或報告):20 %。 期末考試(或報告):2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1

113-2_STEAM Maker:室內設計x迷你屋實作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係以實作工作坊授課型態進行之微學分課程,希望引導學生針對「美感實踐」系列主題,做跨學科整合性思考、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實作應用,進而激發其創意革新能力。課程內容將安排使用手機app、雷射雕刻機等機具,製作實體模型、生活創意用品、文具等各類裝飾性、美學性產品,培養學生跨領域創客思維,也期望學生在擁有不同先備知識與經驗下,透過動手實作過程,能產生不同思考歷程及跨領域的學習遷移。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技術操作應用-4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測量與建模 2. 進階建模與模型庫 3. 室內設計基礎 4. 雷射切割理論 請注意,自第一堂課開始,便需自行攜帶筆電上課。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出席率30%、作品一完成度35%、作品二完成度35%

學分數
0.6

授課時數(周)
0.6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7

113-2_起源「社會-自然」至「技術-經濟」的企圖-水產養殖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名稱為:『起源「社會-自然」至「技術-經濟」的企圖 – 水產養殖』,目的在以農業(水產養殖)為起源,其原始起源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但在科技的與社會制度的演變下,農業成為「工業」,行業的目的因「量變」而「質變」,由生產食物變成生產食品。目的是要同學能有觀察和認知自然、環境、經濟的相互關聯與演變,了解內涵建立敘事力的基礎。希望由課程中介紹符號(文字)與敘事邏輯的概念,故課程名稱看似抝口晦澀,是希望結由課程名稱讓同學反思本課程的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GD)」和水產養殖、海洋保護、確保糧食、增進社會福祉等子題,本課程也一直圍繞水產養殖經濟!此課題是社會演化的驅力不能忽視。 - 課程介紹與概念說明 (聯合國於2021年發表6項可以促進漁業和水產養殖永續發展的方法。提出六項促進水產永續發展的關鍵建議,其中第六項為:建構永續水產品發展體系,內容為加強水產領域之規範,並串聯糧食生產與營養需求,並促使建立跨政府體制進行永續水產品產業之整合與合作),分組 - 台灣重要養殖種類之繁殖、養殖方法,現況、發展歷史及未來方向、重要水產養殖發展現況及展望。 - 常見養殖物種介紹 (虱目魚、吳郭魚、石斑魚、鱸魚、午仔魚、白蝦) - 魚池生態與管理 (一)(養殖環境管理、水質檢驗) - 魚池生態與管理 (二)(漁池生態系與底質、底質之老化、底質如何活化) - 介紹《海邊有夠熱情》,是作者在蚵仔寮、彌陀、永安、梓官的駐地觀察,作者以個人式、半紀錄片的手法,呈現海邊的風土人情 - 水產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一)(滲透壓、酸鹼平衡、呼吸系統、環境生理) - 水產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二)(生殖、內分泌系統、營養生理) - 期中心得報告 - 專業課程講師授課 - 業界導師 - 校外教學 - 如何用寫論文:文獻閱讀 (ㄧ)薛月順 臺灣「草蝦王國」的形成(1968-1988) — 政府與民間扮演的角色 (2010) 國史館館刊 第二十四期(2010年6月:139-176 - 如何用寫論文:文獻閱讀 (二)薛月順 吳郭魚在臺灣(1946-1980) — 外來種之適應問題探討 (2020) 國史館館刊 第六十四(2020年6月):37-78 - 學術演講 (中研院 社會所) 養殖的歷史、經濟與政治 - 探討台灣現今養殖漁業問題與可能方向 - 期末心得製作與發表 (一) - 期末心得製作與發表(二)

教科書/參考書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頁(https://www.fao.org/home/zh) - 薛月順 臺灣「草蝦王國」的形成(1968-1988) — 政府與民間扮演的角色 (2010) 國史館館刊 第二十四期(2010年6月:139-176 - 薛月順 吳郭魚在臺灣(1946-1980) — 外來種之適應問題探討 (2020) 國史館館刊 第六十四(2020年6月):37-78

評分標準
- 出席率 (課堂互動)(25%) - 作業撰寫與繳交 (25%) - 期中報告 (15%) - 期末報告 (35%) - 加分項目(同學自訂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1

113-2_Unreal遊戲設計與XR製作實務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以開發XR應用程式或遊戲原型為主要學習目標,透過學習Unreal遊戲引擎的操作,讓學生實際開發XR應用程式或遊戲原型,完成創業或創作的夢想。學生將產出至少一案以Unreal製作之專案作品並展示,使學生修習課程後,具備自行創作及展示XR作品之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軟體介紹 Unreal Engine 4 安裝及介面說明 Unreal Engine 4 基礎操作 環境/燈光設定 內建模型及3D模型匯入 內建材質及材質設定 攝影機設定 彩圖輸出 期中作業發表與評核 動態材質設定 播放動畫材質設定 光束燈光設定 動畫設定(1)-基礎設定(Sequencer編輯器) 動畫設定(2)-攝影機動線設定 動畫設定(3)-動態機關設定 動畫設定(4)-動態燈光設定 動畫設定(5)-影片輸出 期末專案成果發表與評核

教科書/參考書
使用自編講義或簡報

評分標準
評量方式與比重:出席率30%、期中作業30%、期末作業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2

113-2_人工智慧運算思維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也隨之改變,AI整合物聯網、機器人、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會,而程式設計與運算思維則成為驅動這些創新的基石。學習程式設計以開發AI應用系統,對理工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非理工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要在文法商管等領域中實現創新AI應用,更應學習程式運作的基本原理,才能有效地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共同實現AI創意應用。 本課程針對非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設計,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學員以簡單的程式設計範例展示AI的實際應用。課程從AI的應用原理、基礎的邏輯與運算思維介紹、Python程式設計入門,逐步進入AI與文字、影像、聲音、音樂等多媒體應用,即使無程式設計經驗的學生也能上手並完成創意實作專案,未來可銜接本學程有關永續發展與淨零炭排等AI應用的進階課程。課程以應用為導向的模式,包含講授、工作坊、專題實作、業師經驗交流等元素:運算邏輯思維與程式設計介紹(講授)、實現運算概念的語言工具(實驗工作坊)、跨領域合作的AI應用專題(專題實作與發表)、實務經驗分享(業師授課與參訪),培養學生能以運算邏輯進行整合性思維,將AI理論知識轉化為AI實踐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案例實作-5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
人工智慧(AI)原理與應用、運算思維概論
AI咒術(I)—大蟒蛇現身
AI咒術(II)—召喚大蟒蛇
AI咒術(III)—大蟒蛇任務
人工智慧實務講座(業師演講)
遊戲設計範例—火車平交道
簡單的遊戲設計—小精靈
主題式實作—資料與網路爬蟲
主題式實作—文章摘要應用與實作
主題式實作—影像辨識與美肌美顏實作體驗
主題式實作—影像辨識與骨架偵測簡易應用
主題式實作—音樂搖滾
人工智慧實務講座(業師演講)
主題式實作—生成式AI與多媒體生成實作
主題式實作—生成式AI與聊天機器人
期末專題實作討論與指導
期末專案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材自行製作

評分標準
考試: 0% 出席: 30% 上課練習: 30% 期中報告: 20% 期末報告: 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5

113-2_資料設計思考
創新學院不分系
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376

修課人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