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_非破壞性檢測與試驗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非破壞檢測是一門結合高科技儀器檢測技術應用於土木工程結構的新興工程科學,他包括了電子電路學、結構力學、結構實驗等,因此,也是上述各學科之綜合應用。土木結構物在營運過程常有老化、損傷之現象,而這些現象可能隨時造成結構之破壞而危害到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因此,公共工程構造物的壽命延長與安全維護,逐漸成為政府單位所重視,本課程將配合這些先進發展之趨勢,教授學生在非破壞檢測之基本素養與知識. 線上教學IP https://meet.google.com/jsq-gnmv-ueg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15.00%;其他:網路輔助教學-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緒論(1週) (2)混凝土構件檢測(4周) (3)鋼筋構件檢測(3周) (4)鋼構件檢測(2周) (5)結構安全檢測(4周) (6)期中專題實作(2週) (7)期末專題實作(2週)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參考書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2010),「橋梁檢測方法與應用」,科技圖書公司。 李有豐、林安彥,(2002),「橋樑檢測評估與補強」,全華書局。

評分標準
出席:10 % 作業與報告(含簡報):70 % 平時表現(含筆記):2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0

113-2_橋梁工程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土木工程之實務應用重要課程之一,主要培養學生於橋梁工程之設計方法、規範要求,傳統施工與先進工法,並深入探討橋梁結構日後之安全維護方法,以使得實務與理論並重。 https://meet.google.com/jsq-gnmv-ueg 線上教學網址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章 緒論(1週) 第二章 橋梁美學(1週) 第三章 橋梁事件與調查(2週) 第四章 橋梁結構系統(2週) 第五章 橋梁檢測與評估(4週) 第六章 橋梁規範與設計(4週) 第七章 專題製作與報告(4週)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書名「Planning and Design of Bridges」,作者「M.S. Troitsky」,書局「John-Wiley & Sons」 參考書:書名「橋梁結構之基本功能」,作者「徐耀賜」,書局「全威圖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平時成績(作業、報告、簡報)=40%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0

113-2_高等物理化學處理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學生將習得物化處理之原理及相關應用,得用於思考及設計研究之反應器及實驗參數,以建構具高效能之物化處理技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 環工物化處理程序簡介(含混凝與膠凝、沉澱與浮除、過濾與純化等)-1 第02週 環工物化處理程序簡介(含混凝與膠凝、沉澱與浮除、過濾與純化等)-2 第03週 薄膜過濾機制及其應用-1 第04週 薄膜過濾機制及其應用-2 第05週 化學反應速率定律 第06週 理想反應器介紹 第07週 均相與非均相催化反應 第08週 固態表面催化反應 第09週 期中考 第10週 高級氧化處理技術 第11週 案例探討-氯自由基氧化新興污染物 第12週 光催化原理與機制 第13週 光催化反應限制因子 第14週 案例探討-光催化還原製氫;光催化氧化有機污染物 第15週 光觸媒結合薄膜過濾技術應用於純化有機廢水之機制研討 第16週 期末考 第17週 自主學習及專題報告 第18週 自主學習及專題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Chemical Kinetics and Reaction Dynamics by P. L. Houston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Octave Levenspiel

評分標準
考試內容為課程中所教授之原理及例題之延伸,學期成績之評分占比分別為:期中考30 %;期末考 30%;期末報告20 %;出席20 %及平時加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1

113-2_室內空氣品質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現代人有近90%的時間處在各種室內環境中,室內空氣品質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修習本課程將可以幫助你得到優化室內空氣品質的各種知識與方法,大幅減少你與家人暴露於各種有害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機會,以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舉例來說,這幾年流行的COVID-19,便是一種有害健康的生物氣膠;本課程也會涵蓋減少感染COVID-19的方法…等知識。 Indoor air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everyone's health. Taiwan is currently the second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pass the Indoor Air Quality Law and has already begun implementing it. The past SARS and the recent COVID-19 are all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is course. The knowledge you learn in this course can help you protect the health of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for a lifetime. (1)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the broad field of indoor air quality, (2)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specific indoor air pollutants and their sources, particularly as related to gaseous pollutants, (3)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affect emissions to indoor environments, (4)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affect the fate of gaseous indoor pollutants, (5)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tools that will allow them to predict the levels, fate, and potential impacts of gaseous pollutants in buildings, (6)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impacts of gaseous pollutants in indoor environments.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7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Introduction - Importance and impacts of indoor air quality - Comparis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atmosphere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 Units of measurement - Reactor models - Important variables Constituents of Indoor Air - Inorganic Gases (H2O, CO2, CO, NOx, NH3, HNO3, HONO, O3, Rn) - Organic Gases (VOCs and Carbonyls) Exposure Analysis - Human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gaseous pollutants - Inhalation/exhalation quant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 Personal exposure concentration - Intake fraction Interactions with Indoor Surfaces: Chemical Reactions -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 - Sorption kinetics: non-porous materials/ porous materials Interactions with Indoor Surfaces: Chemical Reactions - Conceptual development - Deposition velocity - Deposition theory - Reaction probability - Some observed by-products of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zone-Initiated Homogeneous Chemistry in Buildings - Conceptual development (mono and bi-molecular reactions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 - Ozone-NOx chemistry - Ozone-alkene chemistry - Hydroxyl radical yields and chemistry Emission Sources - Importance of indoor sources of gaseous pollutants - Building materials; Architectural coatings; Consumer products; Indoor water; Electronic equipments; Bio-organisms; Soil vapor intrusion (focus on Radon) Combustion Sources - Conceptual development (combustion stoichiometry and mechanisms for pollutant formation) - Stoves; Space heaters;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andles (scented and unscente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Gaseous Pollutants - Reduction of emissions - Bake-out strategies - Improved ventilation strategies - Reduced indoor air chemistry - Control by adsorption processes - Other

教科書/參考書
No one text covers all of the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e course. Several reference texts may be useful throughout the course and are listed below. Lidia Morawska, Tunga Salthammer, Indoor Environment: Airborne Particles and Settled Dust, WILEY VCH(2004). Spengler, J. D.; Samet, J. M; McCarthy, J. F., Indoor air quality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Hinds, W.C., Aerosol technology: properties, behavior, and measurement of airborne particles, New York: Wiley (1999). Journal articles from Indoor Ai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

評分標準
Attendance 10 % Exam 45% Term Project 4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0

113-2_有限元素法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大學部學生:
本課程為電腦輔助工程在土木領域的主要應用之一,亦為土木結構與大地的共通課程,作為碩士班的先修課程,大學部著重於對應用有限元素程式的熟悉,尤其是使用前、後處理器建立數值模型的能力,修習本課程後,將可應用適當軟體獨立完成固體力學建模分析與檢視結果的整個流程。

修課的同學請由以下的連結加入課程社群,以便即時獲取最新課程異動資訊。
https://line.me/R/ti/g/T3fSzPDmPC

For graduate students:
Different from the bachelor students, the graduat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solver engine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weak form theorem, students in this class will learn the concepts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along with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 and shall be able to develop the weak form from a given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e commercial FEM application computer programs will also be briefly introduced, although they are not the main scopes of this clas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are prerequisite courses. Possessing the computer-programming ability will be a plus.

All students that take the course shall join the social medium group in order to receive the latest change information.
https://line.me/R/ti/g/T3fSzPDmPC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大學部學生:
1. 課程簡介
2. 連體力學與元素離散化概念
3. 常用有限元素特性與限制
4. 前處理介紹與訓練
5. 解題引擎介紹與訓練
6. 後處理介紹與訓練
7. 標竿驗證案例
8. 誤差討論
9. 自選分析案例

For graduate students:
1. Introduction
2. Review on Continuum and Virtual Work
3. Finite Element Concepts
4. Pre-Post Processors
5. Functional Variation and Weak Form Integral
6. General Degree of Freedom and Trial Functions
7. Stiffness Derivation for One Dimensional Elements
8. Discretization, Nodal Degree of Freedom, and Shape Functions
9. Numerical Integration
10. Final Exam or Term Project


教科書/參考書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by J.N.Reddy (虹橋書店)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by Robert D. Cook (歐亞書局)

評分標準
Class participation 10%
Exercises 30%
Final Exam or Term Project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2

113-2_岩石力學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大地工程遇到之地質材料不外乎為土壤與岩石兩大類,本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瞭解大地工程中,岩石之基本特性考量、岩石相關之分類、工程參數、分析與應用等。另本課程為大地工程技師之考試科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7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概論 岩石分類與指標性質 岩石強度與破壞準則 岩體初始應力 岩體弱面 岩石力學在地下工程之應用 岩石力學在岩坡工程之應用 岩石力學在基礎工程之應用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Goodman, R. E. (1989),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參考書: 1. Bieniawski, Z.T. (1984), Rock Mechanics Design in Mining and Tunneling, 虹橋書局. 2. Hoek, E., & Brown, E.T. (1980),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in Rock, MAA. 3. Hoek, E., and Bray, J.W. (1981), Rock Slope Engineering, MAA. 4. Brady, B.H.G., & Brown, E.T. (1993),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2nd ed., Chapman & Hall. 5. Hoek, E. (2000), Rock Engineering, course notes, http://www.rocscience.com//

評分標準
作業15%,期中考35%,期末考35%,期末報告1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0

113-2_深開挖工程分析與設計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使學生深入了解深開挖工程的規劃流程,並掌握相關的設計原則與方法,以便能夠有效地應用於實際工程案例中。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 導論
第02週 開挖方法
第03週 擋土支撐系統
第04週 土壤基本力學性質
第05週 側向土壓力
第06-08週 穩定分析
第09週 期中考
第10-11週 應力及變形分析─簡化分析法
第12週 開挖降水作業
第13週 擋土結構元件設計
第15-16週 開挖與鄰產保護
第17週 施工安全與監測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歐章煜,進階深開挖工程分析與設計,第二版,科技圖書,2021
參考書: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林宏達,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科技圖書,2000
建築物基礎開挖工程監測準則,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2024

評分標準
出席及課堂表現 20%,作業 25%,期中考 35%,期末報告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1

113-2_實驗規劃與設計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以介紹實驗規劃與設計之原理及技術為主,同時將讓學生充分了解進入研究所後所面臨題目選定、文獻蒐集、文獻篩選、及論文撰寫方面該注意事項及應具備之能力。 (注意:大四生僅限五年一貫生選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主題一實驗規劃概述 為何要唸研究所? 如何進行實驗規劃 目標選定研究架構規劃 文獻蒐集及閱讀研究 論文撰寫 校內電子資源使用說明會(配合圖資館規劃日期,4hrs) 主題二 - 田口式設計法 第1章 田口方法概述 (Taguchi Method Overview) 第2章 實驗計劃法 (Design of Experiments) 第2-1章 直交表的應用 (Application of Taguchi Method) 第3章 品質計量法 (Measure of Quality) 主題三 - 統計在環工之應用 Chapter 1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tatistics Chapter 2 A Brief Review of Statistics Chapter 4 Smoothing Data Chapter 6 External Reference Distributions Chapter 9 Accuracy, Bias, and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s Chapter 10 Precision of Calculated Values Chapter 11 Laboratory Quality Assurance Chapter 14 Limit of Detection Chapter 15 Analyzing Censored Data Chapter 23 Sizing the Experiments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Berthoux and Brown, Statistic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 2nd Editions. CRC Press LLC. 2002. 2. 李輝煌著,田口方法 – 品質設計的原理與實務,高立圖書公司, 2008. 參考書 1. 畢恆達著,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ISBN 986-7840-69-0, 2006 2. 鍾清章總編輯,品質工程(田口方法),中華民國品質學會,ISBN 957-8914-08-3, 2000.

評分標準
期中Presentation…………………15% 期末Presentation…………………15% 期末報告…………………………… 20% 期末考……………………………….. 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1

113-2_專題討論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經由文獻收集、整理與報告,藉以發掘問題,並設定主題,使同學學習相關研究或規劃從目標訂定、實驗設計、執行操作、成果評估及修正改善等各階段所需具備之各項知識,並建立獨立研究或團隊工作之能力。選修本課程的同學,請透過以下連結加入課程群組,以方便接收或發布課程相關訊息。

https://line.me/R/ti/g/tchrDkgbLm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學期前十二周預計由10位產官學研學者專家進行專題分享,預期學生從中不僅可以獲得學科專業知識,亦可對未來學涯、職涯規劃有所啟發,同時培養學生發掘問題與參與討論之習慣。學期末則由修課學生進行論文、專題、閱讀或聽講心得報告,藉此訓練學生上台簡報的膽量與發表心得的能力。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1. 出席率 30% 2. 課堂互動 30% 3. 學期報告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1

113-2_結構耐震設計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1.回顧地震工程與耐震設計之基本觀念
2.熟習臺灣耐震設計規範之理念與要求
3.介紹典型耐震結構系統以及減隔震基本原理
4.利用商用結構分析軟體(SAP2000)進行建築結構耐震安全分析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地震工程簡介(1/2)
第2週 地震工程簡介(2/2)
第3週 彈性反應譜原理
第4週 非彈性反應譜原理
第5週 臺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1/3)
第6週 臺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2/3)
第7週 臺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3/3)
第8週 臺灣橋樑耐震設計規範
第9週 美國耐震設計規範簡介
第10週 耐震結構系統設計(1/2)
第11週 耐震結構系統設計(2/2)
第12週 隔減震基本原理與設計方法(1/2)
第13週 隔減震基本原理與設計方法(2/2)
第14週 建築結構耐震設計專題研究(1/5)
第15週 建築結構耐震設計專題研究(2/5)
第16週 建築結構耐震設計專題研究(3/5)
第17週 建築結構耐震設計專題研究(4/5)
第18週 建築結構耐震設計專題研究(5/5)


教科書/參考書
上課教材:自編講義

參考書:
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最新版)
2.Minimum Design Loads and Associated Criteria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ASCE Standard ASCE/SEI 7-16,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16.
3.Chopra A.K.,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 2016.


評分標準
1.上課出席與參與程度 20%
2.作業 30%
3.期末報告 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0

113-2_結構矩陣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係以介紹勁度矩陣分析為主,課程內容包括各種類型桿件的勁度矩陣組合型態,結點位移求解與桿件內力分析等,透過對於結構勁度矩陣分析法原理的了解,讓學生從已經具備的古典結構學觀念銜接到開發結構分析軟體與使用結構分析套裝軟體的階段。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徐毓宏、許宏, 觀念結構矩陣, 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期中45%、期末45%、點名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352

修課人數
0

113-2_測量學實習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配合測量學的相關理論,訓練學生手腦並用,能在營造現場發揮所學。以高雄大學校園為主要實習場所,進行距離、高程、方向、導線及三角測量實作。著重於熟悉各種測量程序與儀器操作、瞭解可能誤差及其校正、並能正確處理觀測結果。本學期結束前,將循例對校園內數個往年所測定之控制點做複測檢查。 選修本課程的同學,請由以下連結加入課程群組,以便隨時留意課程異動 https://line.me/R/ti/g/8Us_BabEnQ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9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課程簡介
第2週:距離估測
第3週:平坦地捲尺距離測量
第4週:傾斜地捲尺距離測量
第5週:水準儀視距測量
第6週:水準高程測量
第7週:水準高程測量
第8週:面積水準高程測量
第9週:期中考
第10週:方向與角度測量
第11週:經緯儀傾斜地視距距離測量
第12週:經緯儀高程測量
第13週:三角高程測量
第14週:三角高程測量
第15週:導線測量
第16週:導線測量
第17週:放樣測量
第18週: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測量學,何維信 著
參考書:平面測量學,史惠順 著


評分標準
須修畢土環系A班測量學,且學期成績達60以上,方可選修本課程

作業與實習報告 10%
課堂表現(發問、答問、出席與操作) 30%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學分數
1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252

修課人數
3

113-2_業界實習(2)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為增進學生對實務工作之了解並培養良好的專業實務能力,使所學更能符合產業界需求,提昇未來就業競爭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由實習單位指定

教科書/參考書
由實習單位指定

評分標準
由實習單位評定分數占50% 本校教師評定分數占50%

學分數
9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052

修課人數
0

113-2_營建與環保法規實務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152

修課人數
1

113-2_環境規劃與管理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了解環境規劃與管理涵蓋之範疇與所需具備之觀念。
2. 建立學生宏觀與整合分析環境問題之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續論
2.環境問題之起源與因應
3.環境政策
4.環境影響評估
5.環境經濟分析(1)
6.環境經濟分析(2)
7.環境質量管理(1)
8.環境質量管理(2)
9.期中考、專題報告主題確認
10.環境規劃原理與方法(1)
11.環境規劃原理與方法(2)
12.能源與環境(1)
13.能源與環境(2)
14.案例探討(1)
15.案例探討(2)
16.專題期末報告(1)
17.專題期末報告(2)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課 本:「環境規劃與管理」,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參考書籍:
1.陳鶴文,「環境規劃與管理」,五南。
2.林駿「環境規劃與管理(上、下)」,鼎茂。
3.於幼華,「台灣環境議題特論」,五南。
4.張揚祺等,「環境資訊管理與決策分析」,滄海。
5.Ni-Bin Chang, “Systems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McGraw-Hill. 2010
6.Thomas H. 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6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評分標準
期中考:30%
期末報告:40%
作業:20%
課堂討論:10%
* 期末報告題目及內容大綱須於第九週前與授課老師討論後確認。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052

修課人數
3

113-2_營建管理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工程規劃與控制之理論與內容,培養學生工程規劃與控制相關技術與資訊工具之操作技能,課程中並藉由完整的實務案例介紹、討論與演練,期使同學對理論與實務應用能有更深入之瞭解,提升同學進入業界的競爭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出席-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10%)、隨堂筆記(45%)、期末考(4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052

修課人數
2

113-2_工業廢水處理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全球水資源有限,「廢水變藍金」已成為各國的研究主流。本課程著重於介紹工業廢水處理程序中之污染物處理技術及水回收再應用技術,使學生習得實務處理工業廢水需考量之因子及可能遭遇之問題,進而嘗試研討優化該處理程序之方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1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 水污染防治法規及工業廢水的來源與特性 第02週 預處理與初級處理 第03週 混凝、沉澱及金屬的去除原理 第04週 混凝、沉澱及金屬的去除實驗 第05週 好氧生物處理 第06週 薄膜分離處理原理 第07週 薄膜分離處理實驗 第08週 吸附原理 第09週 期中考 第10週 高級氧化處理-自由基氧化新興污染物 第11週 高級氧化處理-光催化降解實廠有機廢水 第12週 污泥後續處理 第13週 污泥再利用實驗 第14週 邀請演講-循環經濟時代的污泥再利用 第15週 工業廢水處理實廠參訪 第16週 期末考 第17週 自主學習及專題報告 第18週 自主學習及專題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Wastewater Engineering: Treatment, Disposal, Reuse, 3rd Edition, Metcalf & Eddy W. Wesley Eckenfelder, Jr., 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評分標準
考試內容為課程中所教授之原理及例題之延伸,學期成績之評分占比分別為:期中考30 %;期末考 30%;期末報告20 %;出席20 %及平時加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152

修課人數
2

113-2_專題研究〈二〉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透過主題之設定,使同學學習相關研究或規劃從目標訂定、實驗設計、執行操作、成果評估及修正改善等各階段所需具備之各項知識,並建立獨立研究或團隊工作之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由各指導老師指定。 請注意: 1. 本課程須選定指導老師,並繳交指導老師確認單(請至系辦網頁下載填寫),如無指導老師則無期末成績。 2. 本課程須修滿一年(上下學期各一次)始可獲得3學分,如僅修一學期則不列入畢業學分。

教科書/參考書
由各指導老師指定

評分標準
由各指導老師評定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52

修課人數
0

113-2_房屋結構設計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1.認識建築結構分析與設計流程
2.熟悉結構分析方法與工程應用軟體
3.熟悉斷面設計之實際操作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 結構設計基本概念 (第1週)
- 結構系統規劃 (第2-3週)
- 垂直設計載重之計算與分配 (第4週)
- 地震設計載重之計算與分配 (第5-7週)
- 風力設計載重之計算與分配 (第8-9週)
- SAP2000分析工具演練 (第10-11週)
- 房屋結構設計演練 (第12-17週)
- 期末報告 (第18週)


教科書/參考書
上課教材:自編講義

參考書:
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最新版)。
2.建築結構設計,陳純森,科技圖書出版,2002.
3.建築物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112年版),內政部營建署。
4.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土木401-112),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編著。


評分標準
1. 上課出席與參與程度 20%
2. 作業 30%
3. 期末報告 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152

修課人數
0

113-2_環境品質檢測分析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
教學目標
了解各種環境檢驗分析方法/設備之原理,建立檢測之正確理念,並實際操作。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9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監測數據處理 第三章 實驗品質管理程序 第四章 樣品之採集、分離與收集 第五章 化學分析法 第六章 色層分析法。 第二部分: 實際採樣分析

教科書/參考書
環境分析與監測,黃秀蓮、張大年、何燧源編著,科技圖書公司,2005。迴歸分析-理論與應用,吳宗正著,復文書局。

評分標準
期中考40%、實作與報告50%、出席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152

修課人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