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_健康建築特論
教學目標
This cours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y issue, supplemented by the atmosphe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of the surrounding existing buildings,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cognition of the control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ing, have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ecology,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sign, propose optim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according to its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hen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user comfort, health needs and sustainable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e it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and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come up with more suitable design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fundimental building physics 2. simulation softeware training 3. reference study and discussion 4. architectural student competition 5. case study and simulation
教科書/參考書
Well building standard
評分標準
attendance:20% class participation:35% midterm:20% final: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12
This cours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y issue, supplemented by the atmosphe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of the surrounding existing buildings,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cognition of the control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ing, have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ecology,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sign, propose optim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according to its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hen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user comfort, health needs and sustainable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e it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and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come up with more suitable design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fundimental building physics 2. simulation softeware training 3. reference study and discussion 4. architectural student competition 5. case study and simulation
教科書/參考書
Well building standard
評分標準
attendance:20% class participation:35% midterm:20% final: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12
112-2_台灣建築史
教學目標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應某個時代、某社群在某個地域上,為自己的社會文化所構築出來的容身場所,而得以生存於世上。建築的歷史即是人類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的演變過程。
數百年來的台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處於各個主流文化圈,如南島文化圈、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圈、中國文化圈、日本殖民(近代)文化圈、以及美國現代文化圈,而為各族群衝突與交融的舞台,進而產生出豐富且多樣的建築型態。
依據其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台灣建築可大略歸類為「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近代化以前—1895年以前的台灣建築」和「近代化以後—1895年以後的台灣建築」等三階段。
本課程目標即在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此一建築歷史的發展;並且,本課程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戰前的台灣建築,第二部分為戰後的台灣建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與介紹
第 二 週 2.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三 週 3.荷西時期建築
第 四 週 4.清代的建築(1)
第 五 週 5.清代的建築(2)
第 六 週 6.校外參訪
第 七 週 7.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 八 週 8.校外參訪
第 九 週 9.期中報告(評圖週)
第 十 週 10.戰後的台灣建築:現代主義
第十一週 11.戰後的台灣建築:中國式樣
第十二週 12.戰後的台灣建築:商品化的崛起與後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戰後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
第十四週 14.畢業設計評圖週
第十五週 15.校外參訪
第十六週 16.21世紀初的台灣建築
第十七週 17.期末佈展準備
第十八週 18.期末展覽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12)《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傅朝卿、徐明福、林會承(2022)《臺灣建築史綱》,遠流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
報告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014
修課人數
26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應某個時代、某社群在某個地域上,為自己的社會文化所構築出來的容身場所,而得以生存於世上。建築的歷史即是人類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的演變過程。
數百年來的台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處於各個主流文化圈,如南島文化圈、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圈、中國文化圈、日本殖民(近代)文化圈、以及美國現代文化圈,而為各族群衝突與交融的舞台,進而產生出豐富且多樣的建築型態。
依據其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台灣建築可大略歸類為「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近代化以前—1895年以前的台灣建築」和「近代化以後—1895年以後的台灣建築」等三階段。
本課程目標即在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此一建築歷史的發展;並且,本課程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戰前的台灣建築,第二部分為戰後的台灣建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與介紹
第 二 週 2.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三 週 3.荷西時期建築
第 四 週 4.清代的建築(1)
第 五 週 5.清代的建築(2)
第 六 週 6.校外參訪
第 七 週 7.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 八 週 8.校外參訪
第 九 週 9.期中報告(評圖週)
第 十 週 10.戰後的台灣建築:現代主義
第十一週 11.戰後的台灣建築:中國式樣
第十二週 12.戰後的台灣建築:商品化的崛起與後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戰後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
第十四週 14.畢業設計評圖週
第十五週 15.校外參訪
第十六週 16.21世紀初的台灣建築
第十七週 17.期末佈展準備
第十八週 18.期末展覽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12)《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傅朝卿、徐明福、林會承(2022)《臺灣建築史綱》,遠流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
報告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014
修課人數
26
112-2_數位創新設計(三)
教學目標
數位創新設計(三)(Innovation in Digital Design(3))是指運用電腦輔助設計的進階方式,包括參數化設計及BIM。前者將以Rhino配合Grasshopper進行說明,後者將透過Revit。數位創新設計(三)是當代建築設計必備的基礎技能,本堂課的重點是將相關的知識及技術傳授給學生,目標是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數位創新設計應用在建築設計及相關課程。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教學內容 1 課程大綱介紹 2 Rhino介面說明 3 Rhino繪圖工具 4 Rhino編輯與變動工具 5 Rhino精確建模 6 Grasshopper介面說明 7 Grasshopper基礎操作I 8 Grasshopper基礎操作II 9 Grasshopper進階操作 10 Grasshopper外掛工具 11 期中報告 12 Revit介面說明 13 專案與樣板 14 畢業設計週 15 主結構建置 16 門窗元件置入與編輯 17 實作練習 18 期末報告 詳細內容會於開學第一週課堂上說明。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課程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40
數位創新設計(三)(Innovation in Digital Design(3))是指運用電腦輔助設計的進階方式,包括參數化設計及BIM。前者將以Rhino配合Grasshopper進行說明,後者將透過Revit。數位創新設計(三)是當代建築設計必備的基礎技能,本堂課的重點是將相關的知識及技術傳授給學生,目標是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數位創新設計應用在建築設計及相關課程。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教學內容 1 課程大綱介紹 2 Rhino介面說明 3 Rhino繪圖工具 4 Rhino編輯與變動工具 5 Rhino精確建模 6 Grasshopper介面說明 7 Grasshopper基礎操作I 8 Grasshopper基礎操作II 9 Grasshopper進階操作 10 Grasshopper外掛工具 11 期中報告 12 Revit介面說明 13 專案與樣板 14 畢業設計週 15 主結構建置 16 門窗元件置入與編輯 17 實作練習 18 期末報告 詳細內容會於開學第一週課堂上說明。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課程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40
112-2_施工估價
教學目標
了解施工的流程將工項合理化,並且配合施工圖說,將其量化並找尋合理之市場行情,整合製作工程預算書。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契約可行性評估,工程預算書編列 第 三 週 工程數量計算-假設工程 第 四 週 工程數量計算-整地工程 第 五 週 工程數量計算-基礎工程 第 六 週 工程數量計算-鋼筋混凝土模板結構工程(一) 第 七 週 工程數量計算-鋼筋混凝土模板結構工程(二) 第 八 週 工程數量計算-鋼筋混凝土模板結構工程(三) 第 九 週 期中考 第 十 週 工程數量計算-金屬工程 第十一週 工程數量計算-泥作工程 第十二週 工程項目擬定與編寫 第十三週 室內裝修工程-流程與契約 第十四週 室內裝修工程-天花板工程 第十五週 室內裝修工程-地板工程 第十六週 室內裝修工程-壁櫃體工程(一) 第十七週 室內裝修工程-壁櫃體工程(二) 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王玨 (2006) 《建築工程估價投標》,台北:詹氏書局。 2.王乙芳 (2006) 《裝修設計與估算》,台北:詹氏書局。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考成績30%,期末報告成績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014
修課人數
46
了解施工的流程將工項合理化,並且配合施工圖說,將其量化並找尋合理之市場行情,整合製作工程預算書。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契約可行性評估,工程預算書編列 第 三 週 工程數量計算-假設工程 第 四 週 工程數量計算-整地工程 第 五 週 工程數量計算-基礎工程 第 六 週 工程數量計算-鋼筋混凝土模板結構工程(一) 第 七 週 工程數量計算-鋼筋混凝土模板結構工程(二) 第 八 週 工程數量計算-鋼筋混凝土模板結構工程(三) 第 九 週 期中考 第 十 週 工程數量計算-金屬工程 第十一週 工程數量計算-泥作工程 第十二週 工程項目擬定與編寫 第十三週 室內裝修工程-流程與契約 第十四週 室內裝修工程-天花板工程 第十五週 室內裝修工程-地板工程 第十六週 室內裝修工程-壁櫃體工程(一) 第十七週 室內裝修工程-壁櫃體工程(二) 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王玨 (2006) 《建築工程估價投標》,台北:詹氏書局。 2.王乙芳 (2006) 《裝修設計與估算》,台北:詹氏書局。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考成績30%,期末報告成績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014
修課人數
46
112-2_數位創新設計(一)
教學目標
BIM技術之應用著重在工程專業與經驗,本課程選以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來介紹BIM技術於各生命週期階段之應用方法,本課程為基礎教學,以貼近實務之工程案例為教學案例,進行最基本的塑模觀念和方法,帶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建築設計,進而熟練軟體操作,供學生學習繪製初步建築資訊建模,課程後段由業界建築師來進行4-5個本土元件繪製,希望從不同領域與角度切入教學,供學界了解BIM的實務問題與應用,期望能推動營建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說明BIM概念介紹Revit Architecture介紹 Revit Architecture操作介面及邏輯簡介 建模流程--專案與樣板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日本工作營 施宣光教授演講(16:30-18:30)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期中考週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本土元件繪製 (14:10pm-16:05pm) 2hrs Review 本土元件繪製 (14:10pm-16:05pm) 2hrs Review 本土元件繪製 (14:10pm-16:05pm) 2hrs Review 建模完成(包含本土元件與出圖)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24
BIM技術之應用著重在工程專業與經驗,本課程選以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來介紹BIM技術於各生命週期階段之應用方法,本課程為基礎教學,以貼近實務之工程案例為教學案例,進行最基本的塑模觀念和方法,帶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建築設計,進而熟練軟體操作,供學生學習繪製初步建築資訊建模,課程後段由業界建築師來進行4-5個本土元件繪製,希望從不同領域與角度切入教學,供學界了解BIM的實務問題與應用,期望能推動營建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說明BIM概念介紹Revit Architecture介紹 Revit Architecture操作介面及邏輯簡介 建模流程--專案與樣板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日本工作營 施宣光教授演講(16:30-18:30)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期中考週 案例演練:集合住宅大樓 本土元件繪製 (14:10pm-16:05pm) 2hrs Review 本土元件繪製 (14:10pm-16:05pm) 2hrs Review 本土元件繪製 (14:10pm-16:05pm) 2hrs Review 建模完成(包含本土元件與出圖)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24
112-2_建築設計(四)B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14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14
112-2_建築設計(四)A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學期將操作兩個設計案 第一個為餐廳設計 第二個為展覽空間設計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與設計成績各佔40% 課程服務協助與出席率佔2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20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學期將操作兩個設計案 第一個為餐廳設計 第二個為展覽空間設計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與設計成績各佔40% 課程服務協助與出席率佔2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20
112-2_建築物理環境
教學目標
因應地球氣候急遽變遷與環境資源匱乏現象,對於未來建築設計人才之養成,除了對於基本建築物理環境之音、光、溫熱、空氣……等物理因子調控,需具備基本之認識與瞭解外,亦應培養建築環境永續發展之設計觀。本課程以基礎建築物理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建築物理環境學概述 2. 生態住宅案例分享 3. 建築物理基礎、綠建築設計賞析 4. 建築熱環境- 人體舒適度、建築熱傳、建築節能設計 5. 期中考試 6. 空氣環境 - 空氣品質概述與換氣、化學性汙染與綠建材、濕氣 7. 光環境 - 日照與採光、照明與視環境 8. 音環境 - 音環境基礎與噪音控制 9. 專題講座 10. 期末考試 11.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物理:江哲銘,三民書局 漫畫建築物理環境入門:原口秀昭(陳曄亭譯)積木出版社 建築環境工學:田中俊六等著,簡裕榮等譯,六合出版社 建築物理環境:賴榮平、林憲德、周家鵬,六合出版社
評分標準
1 出席率 15% 2 隨堂練習作業 15% 3 期中考試 25% 4 期末考試 20% 4 期末報告 2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32
因應地球氣候急遽變遷與環境資源匱乏現象,對於未來建築設計人才之養成,除了對於基本建築物理環境之音、光、溫熱、空氣……等物理因子調控,需具備基本之認識與瞭解外,亦應培養建築環境永續發展之設計觀。本課程以基礎建築物理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建築物理環境學概述 2. 生態住宅案例分享 3. 建築物理基礎、綠建築設計賞析 4. 建築熱環境- 人體舒適度、建築熱傳、建築節能設計 5. 期中考試 6. 空氣環境 - 空氣品質概述與換氣、化學性汙染與綠建材、濕氣 7. 光環境 - 日照與採光、照明與視環境 8. 音環境 - 音環境基礎與噪音控制 9. 專題講座 10. 期末考試 11.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物理:江哲銘,三民書局 漫畫建築物理環境入門:原口秀昭(陳曄亭譯)積木出版社 建築環境工學:田中俊六等著,簡裕榮等譯,六合出版社 建築物理環境:賴榮平、林憲德、周家鵬,六合出版社
評分標準
1 出席率 15% 2 隨堂練習作業 15% 3 期中考試 25% 4 期末考試 20% 4 期末報告 2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32
112-2_近代建築史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現代西方相關建築設計論述之歷史發展過程的探討,提供建築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文化的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本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近代建築史的教學內容主軸,原則上是以「編年史」與「學派」交織的方式進行。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學派、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對照探討其與所處之歷史社會的特殊性關係,以協助同學勾勒出對現代建築歷史發展輪廓的知識掌握。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十九世紀之復古或創新風格的羶變(holiday) 第 三 週 3.1851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後的影響 第 四 週 4.美術工藝運動 第 五 週 5.新藝術運動 第 六 週 6.Louis Sullivan與芝加哥學派 第 七 週 7.holiday 第 八 週 8.F. L. Wright與草原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現代建築運動的蘊釀萌發 第十一週 11.兩次大戰間的現代主義(畢設總評) 第十二週 12.兩次大戰間的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Walter Gropious與包浩斯 第十四週 14.Mies van der Roche與現代建築 第十五週 15.Le Corbuiser的新精神 第十六週 16.Alavar alto的北歐現代建築 第十七週 17.戰後的現代主義發展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Frampton, Kenneth(2004)《現代建築史:一部批評性的歷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蔡毓芬譯,地景出版。 2.Benevolo, Leonardo(1999)《現代建築史》(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鄒德儂等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3.Bhaskaran, Lakshmi(2008)《當代設計演化論》(Designs of the Times: Using Key Movements and Styles for Contemporary Design)羅雅萱譯,台北:原點出版。 4.Rybczynski, Witold(2001)《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5.Gay, Peter(2009)《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人》(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梁永安譯,台北:立緒出版。 6.Weber, Nicholas Fox(2011)《包浩斯人: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吳莉君譯,台北:臉譜出版。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本學門之專業教學的範疇,因此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多媒體心得報告);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37
本課程擬透過對現代西方相關建築設計論述之歷史發展過程的探討,提供建築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文化的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本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近代建築史的教學內容主軸,原則上是以「編年史」與「學派」交織的方式進行。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學派、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對照探討其與所處之歷史社會的特殊性關係,以協助同學勾勒出對現代建築歷史發展輪廓的知識掌握。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十九世紀之復古或創新風格的羶變(holiday) 第 三 週 3.1851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後的影響 第 四 週 4.美術工藝運動 第 五 週 5.新藝術運動 第 六 週 6.Louis Sullivan與芝加哥學派 第 七 週 7.holiday 第 八 週 8.F. L. Wright與草原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現代建築運動的蘊釀萌發 第十一週 11.兩次大戰間的現代主義(畢設總評) 第十二週 12.兩次大戰間的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Walter Gropious與包浩斯 第十四週 14.Mies van der Roche與現代建築 第十五週 15.Le Corbuiser的新精神 第十六週 16.Alavar alto的北歐現代建築 第十七週 17.戰後的現代主義發展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Frampton, Kenneth(2004)《現代建築史:一部批評性的歷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蔡毓芬譯,地景出版。 2.Benevolo, Leonardo(1999)《現代建築史》(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鄒德儂等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3.Bhaskaran, Lakshmi(2008)《當代設計演化論》(Designs of the Times: Using Key Movements and Styles for Contemporary Design)羅雅萱譯,台北:原點出版。 4.Rybczynski, Witold(2001)《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5.Gay, Peter(2009)《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人》(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梁永安譯,台北:立緒出版。 6.Weber, Nicholas Fox(2011)《包浩斯人: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吳莉君譯,台北:臉譜出版。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本學門之專業教學的範疇,因此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多媒體心得報告);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37
112-2_建築構造學(一)
教學目標
1.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讓學生了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營建管理和時程計畫、設計與構造之間的介面等不同的操作模式與合約形式。 3.讓學生了解建築構造的設計原理,必須考量建築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 4.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0.00%;實驗-1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是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它是建築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任務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要求選擇經濟合理的構造方案,以作為建築設計中綜合解決技術問題及進行施工圖設計的依據。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建築構造與施工課程簡介 第2週 建築物的建造 第3週 建築物的建造 第4週 基礎 第5週 基礎 第6週 基礎 第7週 混凝土構造 第8週 混凝土構造 第9週 期中考 第10週 場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1週 場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2週 預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3週 預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4週 磚構造 第15週 磚構造 第16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17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18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參考書: 1.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2.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3.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33
1.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讓學生了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營建管理和時程計畫、設計與構造之間的介面等不同的操作模式與合約形式。 3.讓學生了解建築構造的設計原理,必須考量建築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 4.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0.00%;實驗-1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是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它是建築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任務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要求選擇經濟合理的構造方案,以作為建築設計中綜合解決技術問題及進行施工圖設計的依據。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建築構造與施工課程簡介 第2週 建築物的建造 第3週 建築物的建造 第4週 基礎 第5週 基礎 第6週 基礎 第7週 混凝土構造 第8週 混凝土構造 第9週 期中考 第10週 場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1週 場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2週 預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3週 預鑄混凝土構架系統 第14週 磚構造 第15週 磚構造 第16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17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18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參考書: 1.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2.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3.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 %,期中考30 %,期末考30 %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114
修課人數
33
112-2_建築設計表現法
教學目標
建築表現法為建築系一年級的必修課程,主要在讓學生熟悉在建築專業上各種表現的工具與技巧。「表現法」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使你的想法可以讓別人了解,也去了解別人對你的意見,進而修正自己的設計。
本課程的目的為訓練同學能將自己的設計想法轉化為圖說,有效的溝通與表達,並能開始運用更多元的方法來呈現建築設計成果。課程內容為建築圖學課程的進階與延續,包含四個主題:設計圖解(diagram)、色彩與質感、消點透視圖、版面整合與作品集,皆為這堂課所訓練的重點,且以手繪圖面為主。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及上學期期末考檢討
第二週 基地分析
第三週 案例分析 (1)
第四週 案例分析 (2)
第五週 建築計畫圖示
第六週 色彩與質感
第七週 校慶暨運動大會補假
第八週 基地配置圖
第九週 平面圖、立面圖表現法(期中考週)
第十週 剖面圖表現法
第十一週 等角爆炸圖
第十二週 一點透視圖
第十三週 兩點透視圖
第十四週 版面設計
第十五週 作品集
第十六週 總評圖週
第十七週 線上策展
第十八週 期末考週-繳交整學期建築設計+表現法作品集
教科書/參考書
1. 基地分析 / Edward T. White 原著 ; 顏麗蓉, 張俊賢譯, 1995
2. 建築表現法 / Paul Stevenson Oles ; 黃文生譯, 1981
3. 建築透視與表現 / [Janet Shen, Theodore D. Walker 著] ; 張恆輔譯, 1994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與公共事務 40% 作業 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26
建築表現法為建築系一年級的必修課程,主要在讓學生熟悉在建築專業上各種表現的工具與技巧。「表現法」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使你的想法可以讓別人了解,也去了解別人對你的意見,進而修正自己的設計。
本課程的目的為訓練同學能將自己的設計想法轉化為圖說,有效的溝通與表達,並能開始運用更多元的方法來呈現建築設計成果。課程內容為建築圖學課程的進階與延續,包含四個主題:設計圖解(diagram)、色彩與質感、消點透視圖、版面整合與作品集,皆為這堂課所訓練的重點,且以手繪圖面為主。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及上學期期末考檢討
第二週 基地分析
第三週 案例分析 (1)
第四週 案例分析 (2)
第五週 建築計畫圖示
第六週 色彩與質感
第七週 校慶暨運動大會補假
第八週 基地配置圖
第九週 平面圖、立面圖表現法(期中考週)
第十週 剖面圖表現法
第十一週 等角爆炸圖
第十二週 一點透視圖
第十三週 兩點透視圖
第十四週 版面設計
第十五週 作品集
第十六週 總評圖週
第十七週 線上策展
第十八週 期末考週-繳交整學期建築設計+表現法作品集
教科書/參考書
1. 基地分析 / Edward T. White 原著 ; 顏麗蓉, 張俊賢譯, 1995
2. 建築表現法 / Paul Stevenson Oles ; 黃文生譯, 1981
3. 建築透視與表現 / [Janet Shen, Theodore D. Walker 著] ; 張恆輔譯, 1994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與公共事務 40% 作業 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26
112-2_建築設計(二)B
教學目標
基本認識:基地(site)、空間(space)、計畫(programming)
發展技巧:環境線索閱讀與回應、空間組織與構成、人體尺度與建築計畫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單元 基地準備與公共空間構成
經營平面填色的視覺秩序,表現空間的解讀與詮釋(圖/底)
在基地立體化過程中,探討形式轉換的秩序與邏輯關係(空間閱讀)
在個別基地組合與公共元素製作中,嘗試連續感的維持(脈絡閱讀)
第二單元 空間構成與安置
空間單元的建構與組織能回應基地線索(基地選擇與空間配置)
在線、版元素組構中,展現「結構與填充」形塑空間的潛力與限制
空間感(尺度、比例、光影、序列…)的經營與表達
第三單元 空間實體詮釋
認識人體尺度與建築計劃
建立整合問題的能力,提出個人觀點的空間詮釋
教科書/參考書
1. Curt Siegel著,鍾英光 譯,《現代建築之結構造型》,臺隆書店
2. FRANCIS D.K. CHING,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3. Geroge Nelson著,王錦堂 譯,〈體驗建築〉,臺隆書店,1989
4. Pierre von Meiss著,吳莉君 譯,〈建築的元素〉,原點,2017
5. 原口秀昭著 ; 陳彩華譯,〈圖解建築計畫入門〉,臉譜,2018
評分標準
平時表現與公共事務 (20%)
題目一成果(25%)
題目二成果(25%)
題目三成果(3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11
基本認識:基地(site)、空間(space)、計畫(programming)
發展技巧:環境線索閱讀與回應、空間組織與構成、人體尺度與建築計畫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單元 基地準備與公共空間構成
經營平面填色的視覺秩序,表現空間的解讀與詮釋(圖/底)
在基地立體化過程中,探討形式轉換的秩序與邏輯關係(空間閱讀)
在個別基地組合與公共元素製作中,嘗試連續感的維持(脈絡閱讀)
第二單元 空間構成與安置
空間單元的建構與組織能回應基地線索(基地選擇與空間配置)
在線、版元素組構中,展現「結構與填充」形塑空間的潛力與限制
空間感(尺度、比例、光影、序列…)的經營與表達
第三單元 空間實體詮釋
認識人體尺度與建築計劃
建立整合問題的能力,提出個人觀點的空間詮釋
教科書/參考書
1. Curt Siegel著,鍾英光 譯,《現代建築之結構造型》,臺隆書店
2. FRANCIS D.K. CHING,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3. Geroge Nelson著,王錦堂 譯,〈體驗建築〉,臺隆書店,1989
4. Pierre von Meiss著,吳莉君 譯,〈建築的元素〉,原點,2017
5. 原口秀昭著 ; 陳彩華譯,〈圖解建築計畫入門〉,臉譜,2018
評分標準
平時表現與公共事務 (20%)
題目一成果(25%)
題目二成果(25%)
題目三成果(3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11
112-2_建築設計(二)A
教學目標
基本認識:空間的閱讀、分析與詮釋,空間計畫 發展技巧:空間組織與構成、元素的運用處理、空間想像與回應環境線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學期設計課程強調在環境的解讀與回應下,運用空間元素來塑造與組織空間,並且滿足空間機能。因此,內容安排上包括具有關連性的三個單元: 單元一 基地準備與公共空間構成 單元二 構築工作營 單元三 空間構成與使用
教科書/參考書
1. Trancik, Roger (1986). "Three Theories of Urban Spatial Design". Finding Lost Space: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 John Wiley and Sons. ISBN 978-0-471-28956-2. 2. Geroge Nelson著,王錦堂 譯,〈體驗建築〉,臺隆,台北市,1989 3. Stanley Abercrombie著,吳玉成 譯,〈建築之藝術觀〉,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市,2004 4. Curt Siegel著,鍾英光 譯,《現代建築之結構造型》,臺隆書店 5. FRANCIS D.K. CHING,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6. Pierre von Meiss著,趙夢琳 譯,〈建築元素〉,詹氏,台北市,2003
評分標準
寒假作業 (10%) 平時表現 (30%) 單元一成果(20%) 單元二成果(10%) 單元三成果(30%) 1. 平時成績以上課出席、參與程度、進度繳交、討論參與等為主,由主帶老師評分。 2. 各單元成績,在評圖時統一展示與簡報,由所有評圖老師給分,取平均分數,當天若有邀請外評老師,則外評老師占70%, 校內指導老師平均分數占30%。 3. 評圖前一天收圖,收圖未到者表示放棄隔天評圖的權利,一律以零分計算,雖評圖當天有到場,僅能貼圖展示,不可簡報,視完成狀況,最高以60分計,由主帶老師評分。 4. 評圖當天遲到者,雖可以上場簡報,但分數一律以8折計算。 5. 當學期的作品請妥善保存,學期末沒繳交成果紀錄的同學,各單元成績改以5折計算。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14
基本認識:空間的閱讀、分析與詮釋,空間計畫 發展技巧:空間組織與構成、元素的運用處理、空間想像與回應環境線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學期設計課程強調在環境的解讀與回應下,運用空間元素來塑造與組織空間,並且滿足空間機能。因此,內容安排上包括具有關連性的三個單元: 單元一 基地準備與公共空間構成 單元二 構築工作營 單元三 空間構成與使用
教科書/參考書
1. Trancik, Roger (1986). "Three Theories of Urban Spatial Design". Finding Lost Space: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 John Wiley and Sons. ISBN 978-0-471-28956-2. 2. Geroge Nelson著,王錦堂 譯,〈體驗建築〉,臺隆,台北市,1989 3. Stanley Abercrombie著,吳玉成 譯,〈建築之藝術觀〉,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市,2004 4. Curt Siegel著,鍾英光 譯,《現代建築之結構造型》,臺隆書店 5. FRANCIS D.K. CHING,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6. Pierre von Meiss著,趙夢琳 譯,〈建築元素〉,詹氏,台北市,2003
評分標準
寒假作業 (10%) 平時表現 (30%) 單元一成果(20%) 單元二成果(10%) 單元三成果(30%) 1. 平時成績以上課出席、參與程度、進度繳交、討論參與等為主,由主帶老師評分。 2. 各單元成績,在評圖時統一展示與簡報,由所有評圖老師給分,取平均分數,當天若有邀請外評老師,則外評老師占70%, 校內指導老師平均分數占30%。 3. 評圖前一天收圖,收圖未到者表示放棄隔天評圖的權利,一律以零分計算,雖評圖當天有到場,僅能貼圖展示,不可簡報,視完成狀況,最高以60分計,由主帶老師評分。 4. 評圖當天遲到者,雖可以上場簡報,但分數一律以8折計算。 5. 當學期的作品請妥善保存,學期末沒繳交成果紀錄的同學,各單元成績改以5折計算。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1214
修課人數
14
112-2_淨零城市規劃導讀與講座
教學目標
1. 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碳排理念落實到城市淨零轉型與都市規劃。 2. 建立學生操作ISO14064-1、14062-2國際標準認證知能。 3. 學習環境政策管理及治理論述,整合落實到都市規劃,建構淨零城市架構。 4. 建構撰寫永續治理報告書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講次 日期 課程綱要 授課內容 1 2月25日 課程介紹與課程要求 氣候變遷因應法觸動的數位與淨零轉型 2 3月3日 從SDGs-->CSR-->ESG的價值演變 全球氣候變遷趨勢-->2030減碳與2050淨零排放 3 3月10日 跨國城市間溫室氣體協議 跨國城市間溫室氣體盤點架構與共同協議格式 4 3月17日 ISO14064-1 課程之1 內部稽核員研習課程 5 3月24日 ISO14064-1 課程之2 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標準解讀 6 3月31日 ISO14064-2 課程之1 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7 4月7日 ISO14064-2課程之2 確證與查證:專案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8 4月14日 期中報告(一) 演練與測驗 9 4月21日 期中報告(二) 演練與測驗 / RP-EN-UK碳盤查Guidance on how to measure and report GHG emissions 10 4月28日 全球氣候變遷下低碳城市空間規劃之研究(張學聖)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淨零因應對策--碳排放與碳抵消 11 5月5日 新市鎮淨零排放政策(曾梓峰) 都市更新重建的淨零策略架構--特貿 3C 12 5月12日 淨零城市都市規劃 建成社會住宅的淨零碳排檢討--凱旋青樹社宅案例 13 5月19日 20分鐘淨零社區規劃指引 後勁社區淨零碳排實驗區檢討架構 14 5月26日 企業減碳 ESG 中鋼 ESG 減碳案例解析 15 6月2日 WEF_Net_Zero_Carbon_Cities_An_Integrated_Approach_2021 高雄市淨零城市規劃架構、公正轉型與社會溝通 16 6月9日 碳中和城市案例檢討 碳中和城市規劃的案例介紹--Masdar City 17 6月16日 期末報告(一) 永續治理報告書架構與撰寫 18 6月23日 期末報告(二) 永續治理報告書案例
教科書/參考書
1. European Missions, 100 Climate-Neutral and Smart Cities by 2030- Implementation Plan, , An internal working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2. Zaheer Allam, Simon Elias Bibri, Didier Chabaud1 & Carlos Moreno, The ‘15-Minute City’ concept can shape a net-zero urban future,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 Community. 3. Aapo Huovila, Hanne Siikavirta , Carmen Antuña Rozado, Jyri Rökman, Pekka Tuominen, Satu Paiho, Åsa Hedman, Peter Ylén, Carbon-neutral cities: Critical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341, 20 March 2022, 130912. 4. Utilities One, 2024, Net-Zero Mixed-Use Developments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https://utilitiesone.com/net-zero-mixed-use-developments-sustainable-urbanization#anchor-. 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1, Net Zero Carbon Cit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Insight Report. 6.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2010, Local Government Operation Protocol. 7. NUK GOV., 2021, Net Zero Estate Playbook-A guide to decarbonizing government property. 8. RMI, 2017, The Carbon-Free City Handbook: Buildings, https://rmi.org/insight/the-carbon-free-city-handbook-buildings/ 9. N. H. Ravindranath, Madelene Ostwald,2007, Carbon Inventory Methods Handbook for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Carbon Mitigation and Roundwood Production Project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6816545 10.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 2022,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Housing,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Select Committee report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ath to net zero. 11. PWC, 2012,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tips-Simple actions to make your reporting more accessible and effective. 12. Green House Ptotocol, 2024, 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ies executive summary - An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for Cities,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 C40 Cities(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 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lility) 13. Kurniatun Hairiah, Sonya Dewi, Fahmuddin Agus, Sandra Velarde, Andree Ekadinata, Subekti Rahayu and Meine van Noordwijk, 2011, MEASURING CARBON STOCKS Across Land Use Systems – A Manuel,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14.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翻譯印贈,2022,全球土壤再固碳,推薦管理措施之技術手冊。 1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23,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 16.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2023,高雄市製造業碳管理作業手冊彙編(第一版) 1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3,淨零減排趨勢下的高雄市都市發展策略。 18. 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ISO 14064-1_2018,溫室氣體第 1 部分:組織層級量化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規範和指導,內部稽核員研習課程講義。 19.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14064-2_2021,室氣體-第 2 部:專案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20. 經濟日報,2023,經濟日報網用-2023企業ESG年鑑 (ID)
評分標準
1. 課堂討論 20% 2. 平時作業、課堂演練 20% 3. 期中、期末報告 40% 4. 出席率 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7
1. 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碳排理念落實到城市淨零轉型與都市規劃。 2. 建立學生操作ISO14064-1、14062-2國際標準認證知能。 3. 學習環境政策管理及治理論述,整合落實到都市規劃,建構淨零城市架構。 4. 建構撰寫永續治理報告書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講次 日期 課程綱要 授課內容 1 2月25日 課程介紹與課程要求 氣候變遷因應法觸動的數位與淨零轉型 2 3月3日 從SDGs-->CSR-->ESG的價值演變 全球氣候變遷趨勢-->2030減碳與2050淨零排放 3 3月10日 跨國城市間溫室氣體協議 跨國城市間溫室氣體盤點架構與共同協議格式 4 3月17日 ISO14064-1 課程之1 內部稽核員研習課程 5 3月24日 ISO14064-1 課程之2 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標準解讀 6 3月31日 ISO14064-2 課程之1 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7 4月7日 ISO14064-2課程之2 確證與查證:專案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8 4月14日 期中報告(一) 演練與測驗 9 4月21日 期中報告(二) 演練與測驗 / RP-EN-UK碳盤查Guidance on how to measure and report GHG emissions 10 4月28日 全球氣候變遷下低碳城市空間規劃之研究(張學聖)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淨零因應對策--碳排放與碳抵消 11 5月5日 新市鎮淨零排放政策(曾梓峰) 都市更新重建的淨零策略架構--特貿 3C 12 5月12日 淨零城市都市規劃 建成社會住宅的淨零碳排檢討--凱旋青樹社宅案例 13 5月19日 20分鐘淨零社區規劃指引 後勁社區淨零碳排實驗區檢討架構 14 5月26日 企業減碳 ESG 中鋼 ESG 減碳案例解析 15 6月2日 WEF_Net_Zero_Carbon_Cities_An_Integrated_Approach_2021 高雄市淨零城市規劃架構、公正轉型與社會溝通 16 6月9日 碳中和城市案例檢討 碳中和城市規劃的案例介紹--Masdar City 17 6月16日 期末報告(一) 永續治理報告書架構與撰寫 18 6月23日 期末報告(二) 永續治理報告書案例
教科書/參考書
1. European Missions, 100 Climate-Neutral and Smart Cities by 2030- Implementation Plan, , An internal working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2. Zaheer Allam, Simon Elias Bibri, Didier Chabaud1 & Carlos Moreno, The ‘15-Minute City’ concept can shape a net-zero urban future,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 Community. 3. Aapo Huovila, Hanne Siikavirta , Carmen Antuña Rozado, Jyri Rökman, Pekka Tuominen, Satu Paiho, Åsa Hedman, Peter Ylén, Carbon-neutral cities: Critical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341, 20 March 2022, 130912. 4. Utilities One, 2024, Net-Zero Mixed-Use Developments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https://utilitiesone.com/net-zero-mixed-use-developments-sustainable-urbanization#anchor-. 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1, Net Zero Carbon Cit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Insight Report. 6.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2010, Local Government Operation Protocol. 7. NUK GOV., 2021, Net Zero Estate Playbook-A guide to decarbonizing government property. 8. RMI, 2017, The Carbon-Free City Handbook: Buildings, https://rmi.org/insight/the-carbon-free-city-handbook-buildings/ 9. N. H. Ravindranath, Madelene Ostwald,2007, Carbon Inventory Methods Handbook for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Carbon Mitigation and Roundwood Production Project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6816545 10.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 2022,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Housing,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Select Committee report on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ath to net zero. 11. PWC, 2012,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tips-Simple actions to make your reporting more accessible and effective. 12. Green House Ptotocol, 2024, 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ies executive summary - An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for Cities,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 C40 Cities(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 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lility) 13. Kurniatun Hairiah, Sonya Dewi, Fahmuddin Agus, Sandra Velarde, Andree Ekadinata, Subekti Rahayu and Meine van Noordwijk, 2011, MEASURING CARBON STOCKS Across Land Use Systems – A Manuel,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14.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正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翻譯印贈,2022,全球土壤再固碳,推薦管理措施之技術手冊。 1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23,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 16.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2023,高雄市製造業碳管理作業手冊彙編(第一版) 17.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23,淨零減排趨勢下的高雄市都市發展策略。 18. 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ISO 14064-1_2018,溫室氣體第 1 部分:組織層級量化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規範和指導,內部稽核員研習課程講義。 19.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14064-2_2021,室氣體-第 2 部:專案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增量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 20. 經濟日報,2023,經濟日報網用-2023企業ESG年鑑 (ID)
評分標準
1. 課堂討論 20% 2. 平時作業、課堂演練 20% 3. 期中、期末報告 40% 4. 出席率 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7
112-2_建築工程與創新技術專論
教學目標
建築技術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推進不斷的創新,建築設計與營建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以符合未來人類文明的推進.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設計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創新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工程創新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工程創新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建築工程創新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或演講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創新設計案例參訪或演講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41
建築技術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推進不斷的創新,建築設計與營建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以符合未來人類文明的推進.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設計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創新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工程創新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工程創新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建築工程創新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或演講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創新設計案例參訪或演講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41
112-2_建築火災安全設計特論
教學目標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深層化,以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於設計規劃階段,應依建築物的用途、規模等條件,研擬相應的防災對策。本課程首先介紹建築物火災的基本原理、危害與對策,說明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配合業界動態介紹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包含規格式法規(Route A)之限制與突破、避難性能驗證法之運用、性能設計之制度與現況。 教學目標如下: 1.講述建築物火災理論與對策。 2.探討建築物防火避難設計相關研究。 3.介紹性能設計之制度、概要與驗證工具。 4.防火綜檢與性能設計方法與架構。 5.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火災案例討論 第5週 火災成長與初期對策 第6週 火災成長與盛期對策 第7週 煙控設計與區劃 第8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9週 論文討論1 第10週 論文討論2 第11週 人的心理、生理與避難行為 第12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專題* 第13週 建築物防火綜檢與性能設計之概要 第14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 第15週 防火避難設計實作1 第16週 防火避難設計實作2 第17週 防火避難設計實作3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27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深層化,以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於設計規劃階段,應依建築物的用途、規模等條件,研擬相應的防災對策。本課程首先介紹建築物火災的基本原理、危害與對策,說明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配合業界動態介紹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包含規格式法規(Route A)之限制與突破、避難性能驗證法之運用、性能設計之制度與現況。 教學目標如下: 1.講述建築物火災理論與對策。 2.探討建築物防火避難設計相關研究。 3.介紹性能設計之制度、概要與驗證工具。 4.防火綜檢與性能設計方法與架構。 5.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火災案例討論 第5週 火災成長與初期對策 第6週 火災成長與盛期對策 第7週 煙控設計與區劃 第8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9週 論文討論1 第10週 論文討論2 第11週 人的心理、生理與避難行為 第12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專題* 第13週 建築物防火綜檢與性能設計之概要 第14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 第15週 防火避難設計實作1 第16週 防火避難設計實作2 第17週 防火避難設計實作3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27
112-2_設計與規劃的案例專討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當代建築設計論述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藉由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操作性設計的探索。首先,本課程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設計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進而檢視在作品案例的投射,並引領同學嘗試如何以轉化提出可能的設計操作,甚至是方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主要採取「演講課」(lecture)與「討論課」(seminar)並行的方式;演講課方式的進行中,將配合指定參考書的章節內容對照閱讀,並輔以多媒體資料。討論課的進度過程中,將配合指定之文獻與案例,並請同學自行蒐尋相關資料,最後提出發現成果。 同時,修課同學將分為幾個研讀組,並須於課前完成該週指定閱讀材料。文獻導讀的報告討論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案例分析與建築設計 第 三 週 3.當代建築學的疑旨 第 四 週 4.現代建築的前沿 第 五 週 5.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六 週 6.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七 週 7.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八 週 8.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一週 11.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二週 12.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三週 13.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四週 14.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五週 15.期末報告(一)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二) 第十七週 17.holiday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Frampton, Kenneth(2007)The Evolution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20世紀建築學的演變)張欽楠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Frampton, Kenneth(2007)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築中的建造詩學)王駿陽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Ghirardo, Diane(2001)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 (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台北:龍溪圖書。 Jones, Peter Blundell(2004)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e Studies. (現代建築設計案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Koolhaas, Rem(2007)Delirious New York. (瘋狂的紐約)唐克揚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Moneo, Rafael(2008)Theoretical Anxiety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Work of Eigh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理論焦慮及設計策略)林芳慧譯,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謝宗哲(201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Thackara, Johned(1998)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 (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城市。 Rybczynski, Witold(2016)Home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s Toolkit.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黃煜文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imitch, Andrea(2015)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26 Principle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Know.(建築的語言:從想到做,每位建築人都想掌握的26個法則)吳莉君譯,台北:原點出版。 Pause, Michael(2012)Precedents in Architecture. (建築典例),台北:六合出版社。 Ching, Francis D. K.(2015)Architecture : Form , Space , & Order. (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台北:六合出版社。 磯達雄(2013)《日本後現代建築巡禮》,台北:楓樹林出版。 五十嵐太郎 (2018)《日本建築家世界愛》(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台北:原點出版。 謝宗哲(2017)《日本當代建築巡覽》,台北:商周出版。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Chaslin, François(2003)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庫哈斯談庫哈斯)林怡萱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課程參與(文獻導讀)與期末報告為主,其中課程參與佔50﹪,期末報告成績為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5
本課程擬透過對當代建築設計論述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藉由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操作性設計的探索。首先,本課程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設計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進而檢視在作品案例的投射,並引領同學嘗試如何以轉化提出可能的設計操作,甚至是方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主要採取「演講課」(lecture)與「討論課」(seminar)並行的方式;演講課方式的進行中,將配合指定參考書的章節內容對照閱讀,並輔以多媒體資料。討論課的進度過程中,將配合指定之文獻與案例,並請同學自行蒐尋相關資料,最後提出發現成果。 同時,修課同學將分為幾個研讀組,並須於課前完成該週指定閱讀材料。文獻導讀的報告討論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案例分析與建築設計 第 三 週 3.當代建築學的疑旨 第 四 週 4.現代建築的前沿 第 五 週 5.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六 週 6.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七 週 7.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八 週 8.現代建築的遺產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一週 11.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二週 12.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三週 13.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四週 14.當代建築設計 第十五週 15.期末報告(一)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二) 第十七週 17.holiday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Frampton, Kenneth(2007)The Evolution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20世紀建築學的演變)張欽楠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Frampton, Kenneth(2007)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建構文化研究--論19世紀和20世紀建築中的建造詩學)王駿陽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Ghirardo, Diane(2001)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 (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台北:龍溪圖書。 Jones, Peter Blundell(2004)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e Studies. (現代建築設計案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 Koolhaas, Rem(2007)Delirious New York. (瘋狂的紐約)唐克揚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Moneo, Rafael(2008)Theoretical Anxiety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Work of Eigh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理論焦慮及設計策略)林芳慧譯,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謝宗哲(201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Thackara, Johned(1998)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 (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城市。 Rybczynski, Witold(2016)Home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s Toolkit.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黃煜文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imitch, Andrea(2015)The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26 Principle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Know.(建築的語言:從想到做,每位建築人都想掌握的26個法則)吳莉君譯,台北:原點出版。 Pause, Michael(2012)Precedents in Architecture. (建築典例),台北:六合出版社。 Ching, Francis D. K.(2015)Architecture : Form , Space , & Order. (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台北:六合出版社。 磯達雄(2013)《日本後現代建築巡禮》,台北:楓樹林出版。 五十嵐太郎 (2018)《日本建築家世界愛》(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台北:原點出版。 謝宗哲(2017)《日本當代建築巡覽》,台北:商周出版。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隈研吾(Kengo Kuma)(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Chaslin, François(2003)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庫哈斯談庫哈斯)林怡萱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課程參與(文獻導讀)與期末報告為主,其中課程參與佔50﹪,期末報告成績為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5
112-2_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
教學目標
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教材涵蓋法令規章、工程契約、採購法及相關現場施工經驗,目前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法,促使學子們片片斷斷的學習,無法清楚瞭解學習的目的。有鑒於學子們對於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學習上產生困難,遂整理教學於各大學、補教界、證照班的資料滿並自編教材,結合建築工程實務經驗,希冀能對學子們於學習及未來工作產生正面的幫助及興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工程契約的型態:用2~4週上課時間,讓學生瞭解工程契約的發包型態、種類、方式及運用,配合實務經驗、 案例及建築產業特性,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契約之運用上如何活用。 二、工程契約管理:用8~10週上課時間,教授工程契約文件內容、工程契約價金計價方式、契約價金調整、履約保 證金、工期展延及違約規定、工程風險、工程保險、工程糾紛及爭議、綁標及圍標,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 契約如何管理。 三、工程施工管理:用2~4週上課時間,教授施工管理的目的、施工計畫、施工圖和設計圖之不同、施工日報表、 建築資訊模型的運用,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如何管理。 四、安排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戶外教學:利用實務之案例,讓同學可與上課理論相互印證。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 2. 營建管理學,林金面,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上課互動問答10%,期中考30%,期末報告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29
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教材涵蓋法令規章、工程契約、採購法及相關現場施工經驗,目前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法,促使學子們片片斷斷的學習,無法清楚瞭解學習的目的。有鑒於學子們對於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學習上產生困難,遂整理教學於各大學、補教界、證照班的資料滿並自編教材,結合建築工程實務經驗,希冀能對學子們於學習及未來工作產生正面的幫助及興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工程契約的型態:用2~4週上課時間,讓學生瞭解工程契約的發包型態、種類、方式及運用,配合實務經驗、 案例及建築產業特性,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契約之運用上如何活用。 二、工程契約管理:用8~10週上課時間,教授工程契約文件內容、工程契約價金計價方式、契約價金調整、履約保 證金、工期展延及違約規定、工程風險、工程保險、工程糾紛及爭議、綁標及圍標,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 契約如何管理。 三、工程施工管理:用2~4週上課時間,教授施工管理的目的、施工計畫、施工圖和設計圖之不同、施工日報表、 建築資訊模型的運用,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如何管理。 四、安排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戶外教學:利用實務之案例,讓同學可與上課理論相互印證。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 2. 營建管理學,林金面,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上課互動問答10%,期中考30%,期末報告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29
112-2_先進構造技術特論
教學目標
1. 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設計與構造之間的演進與發展。 3.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先進構造的設計原理,以期在實務應用中能將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納入設計與施工整合考量。 4. 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因應疫情防範,採線上上課時連結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xi-bopk-qet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密不可分,建築構造現已發展成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現代先進建築構造技術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不同面向的整合發展,對現代先進構造技術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建築設計的內涵,落實建築物對於工程品質、成本與進度的目標。 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現代建築物建造技術 第3週 混凝土構造 第4週 案例研討(1) 第5週 工程參訪(1) 第6週 鋼構造 第7週 案例研討(2) 第8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9週 案例研討(3) 第10週 工程參訪(2) 第11週 木構造 第12週 案例研討(4) 第13週 建築自動化的發展 第14週 構造方法設計思考 第15週 工程參訪(3) 第16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7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CIB*IAARC W119 CIC 2012-2016 Workshop, 參考書: 1.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2.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3.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4.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33
1. 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設計與構造之間的演進與發展。 3.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先進構造的設計原理,以期在實務應用中能將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納入設計與施工整合考量。 4. 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因應疫情防範,採線上上課時連結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xi-bopk-qet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密不可分,建築構造現已發展成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現代先進建築構造技術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不同面向的整合發展,對現代先進構造技術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建築設計的內涵,落實建築物對於工程品質、成本與進度的目標。 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現代建築物建造技術 第3週 混凝土構造 第4週 案例研討(1) 第5週 工程參訪(1) 第6週 鋼構造 第7週 案例研討(2) 第8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9週 案例研討(3) 第10週 工程參訪(2) 第11週 木構造 第12週 案例研討(4) 第13週 建築自動化的發展 第14週 構造方法設計思考 第15週 工程參訪(3) 第16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7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CIB*IAARC W119 CIC 2012-2016 Workshop, 參考書: 1.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2.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3.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4.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33
112-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2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