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_都市開發政策工具講座
教學目標
介紹都市開發相關理論與方法,包括公私協力、PFI 私人財政提案的理論,以及相關評估法。並聚焦先期評估方法的介紹及操作練習。先期規劃評估範疇,包括公共建設、都市開發與都市更新的可行性分析。透過行政、法律、市場、土地取得、財務分析、風險評估等應用,讓學生可以嫻熟先期評估方法,充實理論與實務解決問題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講次 日期 綱要 1 2023/9/17 都市計畫實踐的政策工具--從土地取得、公設開闢、基礎建設到財稅誘因、發展誘因 2 2023/9/24 土地開發政策工具--土地取得/撥用、協議價購 3 2023/10/1 公私有土地開發方式 4 2023/10/8 土地徵收 5 2023/10/15 市地重劃 6 2023/10/22 權利變換 7 2023/10/29 財政分區管制 8 2023/11/5 容積移轉與增額容積的應用 9 2023/11/12 期中報告 10 2023/11/19 策略規劃/都市再開發案例(表參道) 11 2023/11/26 不動產證券化 12 2023/12/3 環境信託、文化資產信託、公益信託(債券) 13 2023/12/10 振興商圈BIDs的應用 14 2023/12/17 LBA((land banking authority)土地開發儲備銀行) 15 2023/12/24 促參BOT系列、聯合開發/私人財政提案 - Pfi & vFm 16 2023/12/31 淨零城市規劃的政策工具 17 2024/1/7 淨零城市--碳匯的應用 18 2024/1/14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徐肇章等(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 王文宇、謝哲勝(2007),BOT 法制綜合分析(上)(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42 期,2007 年3 月。 吳文彥(2014),高雄市交通基礎建設投資應用民間融資提案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科會結案報告: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 子計畫三(NSC 101-2632-H-214 -001 -MY2)
評分標準
平時作業(15%)、期中測驗(30%)、期末報告(40%)、出席率(1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5
介紹都市開發相關理論與方法,包括公私協力、PFI 私人財政提案的理論,以及相關評估法。並聚焦先期評估方法的介紹及操作練習。先期規劃評估範疇,包括公共建設、都市開發與都市更新的可行性分析。透過行政、法律、市場、土地取得、財務分析、風險評估等應用,讓學生可以嫻熟先期評估方法,充實理論與實務解決問題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講次 日期 綱要 1 2023/9/17 都市計畫實踐的政策工具--從土地取得、公設開闢、基礎建設到財稅誘因、發展誘因 2 2023/9/24 土地開發政策工具--土地取得/撥用、協議價購 3 2023/10/1 公私有土地開發方式 4 2023/10/8 土地徵收 5 2023/10/15 市地重劃 6 2023/10/22 權利變換 7 2023/10/29 財政分區管制 8 2023/11/5 容積移轉與增額容積的應用 9 2023/11/12 期中報告 10 2023/11/19 策略規劃/都市再開發案例(表參道) 11 2023/11/26 不動產證券化 12 2023/12/3 環境信託、文化資產信託、公益信託(債券) 13 2023/12/10 振興商圈BIDs的應用 14 2023/12/17 LBA((land banking authority)土地開發儲備銀行) 15 2023/12/24 促參BOT系列、聯合開發/私人財政提案 - Pfi & vFm 16 2023/12/31 淨零城市規劃的政策工具 17 2024/1/7 淨零城市--碳匯的應用 18 2024/1/14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徐肇章等(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 王文宇、謝哲勝(2007),BOT 法制綜合分析(上)(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42 期,2007 年3 月。 吳文彥(2014),高雄市交通基礎建設投資應用民間融資提案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科會結案報告: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政策對高雄企業環境影響之研究: 子計畫三(NSC 101-2632-H-214 -001 -MY2)
評分標準
平時作業(15%)、期中測驗(30%)、期末報告(40%)、出席率(1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5
112-1_建築實務與先進技術專論
教學目標
設計與營建技術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 因此,建築產業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與時俱進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先進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參觀教學-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先進營建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45
設計與營建技術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 因此,建築產業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與時俱進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先進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參觀教學-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先進營建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先進營建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先進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先進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45
112-1_建築的技術史研究
教學目標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使得科技與社會的關係日益成為科學與技術發展所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而與日常社會有著極密切的關係的「建築技術」,同樣也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它提供了在環境中尋求生存、生活的知識與手段,並決定在這樣的尋求中所建成之環境的面貌為何。諸如關乎專業環境中面對營造問題的技術選擇,以及都市治理的設計與規劃的技術、建築資訊技術,還有像是綠色設計等這些趨於解決問題的論述實踐。當然,也包括傳統技術的轉引使用,像是修復技術、木構造等。 事實上,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變遷、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局限、以及各種社會與文化運動的反省與批判,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已愈來愈無法迴避來自國際組織、民意機關,以及廣大社會的監督與質疑。這也使得諸如營造技術的發展,包括科技社群的運作(包括科技研究、教育與應用)和表現(performance),皆已經無法只是自囿於其內在範疇的邏輯,而必須更加面對各種政治、社會與經濟力量的影響與型塑,並且應與外在社會世界的變革有所對應。 據此,本課程嘗試以宏觀且整體性(holistic)的眼光,將營造技術的發展放在寬廣的社會文化關照中討論,以認識其與社會文化之間互相依賴的關係。營造技術在此初步被視為是一種「使用之技術」的觀點。因為,這樣的技術往往是佔了人類技術的大多數。是故,要研究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必須要以使用技術做為研究對象。換言之,透過「使用」(use)或「創新」(innovation)的辯證,進行技術史研究的討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的規劃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技術研究導論,主要將透過像是「群學」出版的台灣 STS 經典翻譯讀本:《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兩冊,也將對技術研究的一些理論觀點來作研討:它包括了「使用中的技術」、科技歷史發展「交引纏繞」,以及「技術物的政治」。 (二)關於營建技術的歷史,在直接與間接上與營造技術發展有關的研究課題。例如,匠人與工藝的轉型、專業技術的轉譯、古蹟修復技術、現代木構造等。 (三)關於設計與規劃論述之技術史研究的討論,包括像是BIM、綠建築、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建築與都市治理的技術課題。 針對前述之規劃,在探討主軸上則有以下兩個取向,一為探討做為擴充之知識的技術(technology as expanding knowledge)如何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中發展;其次,則嘗試尋求技術發展背後主導的社會因素,以及技術所帶來的社會衝擊(social impact)。本課程期透過關乎設計、規劃和營造技術之論述的探討,正視技術在特定的社會脈絡所展現的不同軌跡,進而企圖挖掘技術實踐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所呈現的複雜及有意義的內涵。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加退選確認,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建築的技術史研究 第 四 週 4.技術與技術轉譯 第 五 週 5.國慶日假期 第 六 週 6.工藝與技術 第 七 週 7.工匠研究 第 八 週 8.工匠研究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科技與社會 第十一週 11.科技與社會 第十二週 12.地方知識系統的技術 第十三週 13.技術的調適與轉變 第十四週 14.建築技術與現代性 第十五週 15.營造與工具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Ⅰ) 第十七週 17.元旦假期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作業繳交期末報告(Ⅱ)
教科書/參考書
Sennett, Richard(2021)The Craftsman(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Sismondo, Sergio(2007)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並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態度。 課程報告時,報告人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首先要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述文章,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課題,以及作者對這些課題的回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 在評分方式上,平時、期中成績共佔6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末報告作業成績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8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使得科技與社會的關係日益成為科學與技術發展所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而與日常社會有著極密切的關係的「建築技術」,同樣也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它提供了在環境中尋求生存、生活的知識與手段,並決定在這樣的尋求中所建成之環境的面貌為何。諸如關乎專業環境中面對營造問題的技術選擇,以及都市治理的設計與規劃的技術、建築資訊技術,還有像是綠色設計等這些趨於解決問題的論述實踐。當然,也包括傳統技術的轉引使用,像是修復技術、木構造等。 事實上,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變遷、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局限、以及各種社會與文化運動的反省與批判,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已愈來愈無法迴避來自國際組織、民意機關,以及廣大社會的監督與質疑。這也使得諸如營造技術的發展,包括科技社群的運作(包括科技研究、教育與應用)和表現(performance),皆已經無法只是自囿於其內在範疇的邏輯,而必須更加面對各種政治、社會與經濟力量的影響與型塑,並且應與外在社會世界的變革有所對應。 據此,本課程嘗試以宏觀且整體性(holistic)的眼光,將營造技術的發展放在寬廣的社會文化關照中討論,以認識其與社會文化之間互相依賴的關係。營造技術在此初步被視為是一種「使用之技術」的觀點。因為,這樣的技術往往是佔了人類技術的大多數。是故,要研究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必須要以使用技術做為研究對象。換言之,透過「使用」(use)或「創新」(innovation)的辯證,進行技術史研究的討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的規劃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技術研究導論,主要將透過像是「群學」出版的台灣 STS 經典翻譯讀本:《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兩冊,也將對技術研究的一些理論觀點來作研討:它包括了「使用中的技術」、科技歷史發展「交引纏繞」,以及「技術物的政治」。 (二)關於營建技術的歷史,在直接與間接上與營造技術發展有關的研究課題。例如,匠人與工藝的轉型、專業技術的轉譯、古蹟修復技術、現代木構造等。 (三)關於設計與規劃論述之技術史研究的討論,包括像是BIM、綠建築、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建築與都市治理的技術課題。 針對前述之規劃,在探討主軸上則有以下兩個取向,一為探討做為擴充之知識的技術(technology as expanding knowledge)如何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中發展;其次,則嘗試尋求技術發展背後主導的社會因素,以及技術所帶來的社會衝擊(social impact)。本課程期透過關乎設計、規劃和營造技術之論述的探討,正視技術在特定的社會脈絡所展現的不同軌跡,進而企圖挖掘技術實踐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所呈現的複雜及有意義的內涵。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加退選確認,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建築的技術史研究 第 四 週 4.技術與技術轉譯 第 五 週 5.國慶日假期 第 六 週 6.工藝與技術 第 七 週 7.工匠研究 第 八 週 8.工匠研究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科技與社會 第十一週 11.科技與社會 第十二週 12.地方知識系統的技術 第十三週 13.技術的調適與轉變 第十四週 14.建築技術與現代性 第十五週 15.營造與工具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Ⅰ) 第十七週 17.元旦假期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作業繳交期末報告(Ⅱ)
教科書/參考書
Sennett, Richard(2021)The Craftsman(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Sismondo, Sergio(2007)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並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態度。 課程報告時,報告人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首先要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述文章,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課題,以及作者對這些課題的回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 在評分方式上,平時、期中成績共佔6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末報告作業成績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8
112-1_建築工程專案管理
教學目標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涵蓋進度、成本、品質、安全、衛生、契約、採購法及相關的綠建築、BIM、BOT、建築自動化、節能減碳等議題。建築工程專案目前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法,促使學子們片片斷斷的學習,無法清楚瞭解學習的目的。科技日新月異,物聯網及元宇宙已成為未來工作及生活的趨勢,期待本學門之建築工程專案管理,能建立同學建築工程專案管理之理論基礎,並藉由校外參訪及教學能讓同學瞭解建築工程實務上的作法及趨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建築工程專案管理簡介。 2.建築工程進度管理。 3.建築工程成本管理。
教科書/參考書
1.建築工程專案管理特論教材-進度及成本篇(自篇教材)。 2.工程經濟4/e精華本,原著PARK,校閱:邱垂昱,編譯:吳家宏、李文瑞、林亭兒、曾懷恩、張倫、蔣寬和。 3.工程經濟學,李克聰博士,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4.營建管理學,林金面,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上課回答問題20%。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37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涵蓋進度、成本、品質、安全、衛生、契約、採購法及相關的綠建築、BIM、BOT、建築自動化、節能減碳等議題。建築工程專案目前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法,促使學子們片片斷斷的學習,無法清楚瞭解學習的目的。科技日新月異,物聯網及元宇宙已成為未來工作及生活的趨勢,期待本學門之建築工程專案管理,能建立同學建築工程專案管理之理論基礎,並藉由校外參訪及教學能讓同學瞭解建築工程實務上的作法及趨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建築工程專案管理簡介。 2.建築工程進度管理。 3.建築工程成本管理。
教科書/參考書
1.建築工程專案管理特論教材-進度及成本篇(自篇教材)。 2.工程經濟4/e精華本,原著PARK,校閱:邱垂昱,編譯:吳家宏、李文瑞、林亭兒、曾懷恩、張倫、蔣寬和。 3.工程經濟學,李克聰博士,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4.營建管理學,林金面,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上課回答問題20%。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37
112-1_建築資訊模型特論
教學目標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為設計、施工和設施管理提供了一個新方法。 在 BIM 之中,用數位化的方式呈現建築過程來提升數位資訊之交換和互通性,並改變了建築的 外觀、建築的性能以及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方式。本課程將從 BIM 的發展以及基本建模方法開始 介紹,並以建築專案生命週期之架構,透過實際案例,說明 BIM 在規劃設計、營建施工、營運 維護等階段的應用模式,並探討 BIM 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1 週 課程簡介、BIM 簡介 第 2 週 BIM 設計工具 第 3 週 參數式建模方法 第 4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5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6 週 資訊整合與交換 第 7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8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9 週 期中報告 BIM 案例研究 第 10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1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2 週 BIM 在分包商和製造商的應用 第 13 週 BIM 專案管理系統 第 14 週 BIM 在設施維護管理之應用 第 15 週(6/5)BIM 設施維護管理系統 第 16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7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8 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Eastman, C., P. Teicholz, R. Sacks, and K. Liston, BIM Handbook, 2nd Edition, Wiley, 2011. 2. BIM 建築資訊建模手冊(第二版) ,Eastman 等人原著,賴朝俊、蔡志敏譯,松崗 2013。 3. Dana K./ Tardif Michael Smith,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Architects, Engineers, Constructors, and Real Estate Asset 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4. Teicholz, P., BIM for Facility Manag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5. Hardin, B., Bim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ven Tools, Methods, and Workflow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 及 作業 30% ‧期中案例報告 20% ‧論文導讀報告 20% ‧期末專題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34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為設計、施工和設施管理提供了一個新方法。 在 BIM 之中,用數位化的方式呈現建築過程來提升數位資訊之交換和互通性,並改變了建築的 外觀、建築的性能以及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方式。本課程將從 BIM 的發展以及基本建模方法開始 介紹,並以建築專案生命週期之架構,透過實際案例,說明 BIM 在規劃設計、營建施工、營運 維護等階段的應用模式,並探討 BIM 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1 週 課程簡介、BIM 簡介 第 2 週 BIM 設計工具 第 3 週 參數式建模方法 第 4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5 週 BIM 建模操作 第 6 週 資訊整合與交換 第 7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8 週 BIM 在建築規劃設計之應用 第 9 週 期中報告 BIM 案例研究 第 10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1 週 BIM 在營建施工的應用 第 12 週 BIM 在分包商和製造商的應用 第 13 週 BIM 專案管理系統 第 14 週 BIM 在設施維護管理之應用 第 15 週(6/5)BIM 設施維護管理系統 第 16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7 週 建築與 BIM 的未來 第 18 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Eastman, C., P. Teicholz, R. Sacks, and K. Liston, BIM Handbook, 2nd Edition, Wiley, 2011. 2. BIM 建築資訊建模手冊(第二版) ,Eastman 等人原著,賴朝俊、蔡志敏譯,松崗 2013。 3. Dana K./ Tardif Michael Smith,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A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Architects, Engineers, Constructors, and Real Estate Asset 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4. Teicholz, P., BIM for Facility Manag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5. Hardin, B., Bim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ven Tools, Methods, and Workflow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 及 作業 30% ‧期中案例報告 20% ‧論文導讀報告 20% ‧期末專題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34
112-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1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1
112-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建立學生對學術研究的基本認識,介紹各類型的研究方法,培養文獻蒐集與分析、學生研究學識與論文寫作的能力,以提昇學術研究之能力。 1、培養觀察與尋找課題的能力。 2、強化資訊分析與整合的能力。 3、提升寫作邏輯、技巧與學術寫作格式 如採Google Meet線上課程時,請以高大Email登入,網址連結視需要另行公布。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研究主題與撰寫原則 第3週 論文架構與內容 第4週 文獻/期刊/研討會 第5週 建築研究方法-調查 第6週 建築研究方法-觀察 第7週 建築研究方法-探訪 第8週 期中討論 第9週 建築研究方法-意識調查 第10週 建築研究方法-實驗 第11週 建築研究方法-資料調查 第12週 研究計畫書的架構與撰寫 第13週 論文格式與寫作要領 第14週 論文範例精進與討論 第15週 口試準備與經驗分享 第16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1 第17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都市計画調査・分析方法,日本建築学会 韋思・布斯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的藝術,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平時成績(出缺席與平時作業)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4
本課程為建立學生對學術研究的基本認識,介紹各類型的研究方法,培養文獻蒐集與分析、學生研究學識與論文寫作的能力,以提昇學術研究之能力。 1、培養觀察與尋找課題的能力。 2、強化資訊分析與整合的能力。 3、提升寫作邏輯、技巧與學術寫作格式 如採Google Meet線上課程時,請以高大Email登入,網址連結視需要另行公布。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研究主題與撰寫原則 第3週 論文架構與內容 第4週 文獻/期刊/研討會 第5週 建築研究方法-調查 第6週 建築研究方法-觀察 第7週 建築研究方法-探訪 第8週 期中討論 第9週 建築研究方法-意識調查 第10週 建築研究方法-實驗 第11週 建築研究方法-資料調查 第12週 研究計畫書的架構與撰寫 第13週 論文格式與寫作要領 第14週 論文範例精進與討論 第15週 口試準備與經驗分享 第16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1 第17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都市計画調査・分析方法,日本建築学会 韋思・布斯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的藝術,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平時成績(出缺席與平時作業)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214
修課人數
14
112-1_設計心理學
教學目標
本課程「設計心理學」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說明為什麼設計不應該讓人困惑、惱怒、和沮喪;第二階段則解釋了為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本堂課強調的重點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將認知心理學和行為學理論方法導入到課程之中,內容將以大量的案例說明設計師應設身處地地為人們思考,並找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也試圖提醒好的設計師應同時也是優秀的觀察者,不僅能洞察設計的缺點,也要懂得學會欣賞優秀的設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課程大綱說明、挑選案例並分組以進行期中案例分析報告; 第2週:有吸引力的東西較好用; 第3週:情感的多重面貌與設計; 第4週:感性工學介紹; 第5週:設計的層次; 第6週:樂趣與遊戲; 第7週:人、地、物; 第8週:情感的機器; 第9週:期中報告; 第10週:機器人的未來; 第11週:設計不良的日常生活用品; 第12週:日常運作的心理學; 第13週:腦中和外界的知識; 第14週:知道要做甚麼; 第15週:人必犯錯; 第16週: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第17週: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第18週: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40%、期末報告40%、課堂出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38
本課程「設計心理學」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說明為什麼設計不應該讓人困惑、惱怒、和沮喪;第二階段則解釋了為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本堂課強調的重點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將認知心理學和行為學理論方法導入到課程之中,內容將以大量的案例說明設計師應設身處地地為人們思考,並找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也試圖提醒好的設計師應同時也是優秀的觀察者,不僅能洞察設計的缺點,也要懂得學會欣賞優秀的設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課程大綱說明、挑選案例並分組以進行期中案例分析報告; 第2週:有吸引力的東西較好用; 第3週:情感的多重面貌與設計; 第4週:感性工學介紹; 第5週:設計的層次; 第6週:樂趣與遊戲; 第7週:人、地、物; 第8週:情感的機器; 第9週:期中報告; 第10週:機器人的未來; 第11週:設計不良的日常生活用品; 第12週:日常運作的心理學; 第13週:腦中和外界的知識; 第14週:知道要做甚麼; 第15週:人必犯錯; 第16週: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第17週: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第18週: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40%、期末報告40%、課堂出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38
112-1_數位創新設計(七)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12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12
112-1_數位創新設計(六)
教學目標
數位創新設計(六)是數位創新設計系列課程核心課程(keystone course),挑選了BIM在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五項應用來做說明,分別是:結構分析與設計、能源分析與綠建築設計應用、工程數量估算、工程進度排程、協同作業與碰撞檢測。課程中,邀請業界建築師來從實務領域與角度切入教學,也進行國際認證考試的輔導,通過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國際認證,具備參與企業迎接建築BIM的數位革命之能量,能將技術、永續性設計和分析工具做更好的結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說明 2. 圖紙、佈圖、列印、匯出 3. 標柱、房間、區域、面積其它及延伸 4. 彩現、日照、 穿越漫遊、數量計算(3) 5. 量體彩現、日照、 穿越漫遊、數量計算(3) 6. 證照輔導(2) 7. 證照輔導(2) 8. 證照輔導(2 9. 證照輔導(2) 10.證照輔導(2) 11.證照考試(2) 12.MEP 系統概念(3) 13.Revit 與 Rhino 前世今生(3) 14.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5.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6.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7.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8.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30% 課堂練習 30% 期中期末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3
數位創新設計(六)是數位創新設計系列課程核心課程(keystone course),挑選了BIM在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五項應用來做說明,分別是:結構分析與設計、能源分析與綠建築設計應用、工程數量估算、工程進度排程、協同作業與碰撞檢測。課程中,邀請業界建築師來從實務領域與角度切入教學,也進行國際認證考試的輔導,通過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國際認證,具備參與企業迎接建築BIM的數位革命之能量,能將技術、永續性設計和分析工具做更好的結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說明 2. 圖紙、佈圖、列印、匯出 3. 標柱、房間、區域、面積其它及延伸 4. 彩現、日照、 穿越漫遊、數量計算(3) 5. 量體彩現、日照、 穿越漫遊、數量計算(3) 6. 證照輔導(2) 7. 證照輔導(2) 8. 證照輔導(2 9. 證照輔導(2) 10.證照輔導(2) 11.證照考試(2) 12.MEP 系統概念(3) 13.Revit 與 Rhino 前世今生(3) 14.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5.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6.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7.Revit Dynamo資料結構與幾何 18.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30% 課堂練習 30% 期中期末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3
112-1_當代建築思潮
教學目標
建築思潮並非意味著一種趨勢或流行,雖然多數的觀點仍不免如此。但作為一種對象的建築而言,其生產的結果關乎的是社會條件,生產的過程和方式可能是來自於建築師/設計者個人的認知反映,也可能來自於集體的期待;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批判的態度影響與造就。如同嘗以為現代主義建築是建立在技術理性之上,那麼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則是在技術理性的批判基礎上,進行文化層面的反思。 本課程擬藉由對於現代主義之後建築設計論述方面的探討,協助同學理解建築的思想是如何地發展和轉變,以及分別對建築論述造成了那些的影響。希望透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習者建立更具深度的建築知識與設計內涵,以及批判性的建築態度。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內容以相關設計的建築理論的探討為主,除了引介同學對於特定之建築設計理論與設計活動、作品案例的認識外,本課程也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能夠管窺西方當代建築設計理論的變遷脈絡。 最主要的部分是,由每位同學針對某位自選的建築師,或某策展活動的主題與事件,分析說明所認為的設計意圖;前者建議聚焦於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歷年得主,後者可針對如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歷年的主題或國家館的設計。在前述的討論基礎上,進而提出你認為的建築問題是什麼?以及,何以這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反思現代主義建築 第 二 週 2.建築的複雜與矛盾 第 三 週 3.建築設計象徵論/新理性主義設計 第 四 週 4.新地域主義設計 第 五 週 5.新現代主義設計 第 六 週 6.高科技設計 第 七 週 7.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八 週 8.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再利用設計思潮的探討 第十一週 11.永續設計的探討 第十二週 12.弱建築取向 第十三週 13.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Ⅰ 第十四週 14.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Ⅱ 第十五週 15.社會性設計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Ghirardo, Diane(2001)《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台北:龍溪圖書。 2.Thackara, John (ed.)(1998)《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台北:田園城市。 3.Kuma, Kengo(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4.Kuma, Kengo(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5.Venturi, Robert(1993)《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台北:尚林出版社。 6.Baudrillard, Jean & Nouvel, Jean(2002)《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Les Objects Singuliers: Architecture et Philosophie),台北:田園城市。 7.Chaslin, François(2003)《庫哈斯談庫哈斯》(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台北:田園城市。 8.Graafland, Arie(2005)《建築的社會場域》(The Sociu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9.Leach, Neil(2005)《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期中與期末報告為主,並建議可從設計課程中有關案例分析的工作進行連結,以達有效率的學習。課程參與佔40﹪,期中、末報告成績分別為30﹪和30﹪,共60﹪。 報告者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首先要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述文章,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課題,以及作者對這些課題的回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7
建築思潮並非意味著一種趨勢或流行,雖然多數的觀點仍不免如此。但作為一種對象的建築而言,其生產的結果關乎的是社會條件,生產的過程和方式可能是來自於建築師/設計者個人的認知反映,也可能來自於集體的期待;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批判的態度影響與造就。如同嘗以為現代主義建築是建立在技術理性之上,那麼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則是在技術理性的批判基礎上,進行文化層面的反思。 本課程擬藉由對於現代主義之後建築設計論述方面的探討,協助同學理解建築的思想是如何地發展和轉變,以及分別對建築論述造成了那些的影響。希望透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習者建立更具深度的建築知識與設計內涵,以及批判性的建築態度。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內容以相關設計的建築理論的探討為主,除了引介同學對於特定之建築設計理論與設計活動、作品案例的認識外,本課程也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能夠管窺西方當代建築設計理論的變遷脈絡。 最主要的部分是,由每位同學針對某位自選的建築師,或某策展活動的主題與事件,分析說明所認為的設計意圖;前者建議聚焦於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歷年得主,後者可針對如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歷年的主題或國家館的設計。在前述的討論基礎上,進而提出你認為的建築問題是什麼?以及,何以這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反思現代主義建築 第 二 週 2.建築的複雜與矛盾 第 三 週 3.建築設計象徵論/新理性主義設計 第 四 週 4.新地域主義設計 第 五 週 5.新現代主義設計 第 六 週 6.高科技設計 第 七 週 7.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八 週 8.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再利用設計思潮的探討 第十一週 11.永續設計的探討 第十二週 12.弱建築取向 第十三週 13.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Ⅰ 第十四週 14.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Ⅱ 第十五週 15.社會性設計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Ghirardo, Diane(2001)《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台北:龍溪圖書。 2.Thackara, John (ed.)(1998)《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台北:田園城市。 3.Kuma, Kengo(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4.Kuma, Kengo(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5.Venturi, Robert(1993)《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台北:尚林出版社。 6.Baudrillard, Jean & Nouvel, Jean(2002)《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Les Objects Singuliers: Architecture et Philosophie),台北:田園城市。 7.Chaslin, François(2003)《庫哈斯談庫哈斯》(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台北:田園城市。 8.Graafland, Arie(2005)《建築的社會場域》(The Sociu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9.Leach, Neil(2005)《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期中與期末報告為主,並建議可從設計課程中有關案例分析的工作進行連結,以達有效率的學習。課程參與佔40﹪,期中、末報告成績分別為30﹪和30﹪,共60﹪。 報告者必須製作powerpoint簡報電子檔,並分發書面的綱要,內容包含:(1)三百字以內之摘述,(2)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的說明【建議配合論證圖示】,以及(3)評論和問題。綱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APA格式)、日期、報告人組別和姓名等基本資訊。首先要有三百字摘要,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然後是經過消化的、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換言之,不宜逐段摘述文章,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課題,以及作者對這些課題的回答或爭辯,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也可以搭配圖片,譬如說作者照片、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並加註頁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7
112-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本課程在內容上將含括: (一)研究計畫的基本概念(學術研究的性質、社會科學概說、研究計畫的架構與輪廓、研究倫理、資料的類型與收集、資料的分析、研究計畫的初擬) (二)研究方法的認識與運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認識) (三)研究計畫的發展(研究文獻選讀、研究寫作練習)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寫作經驗分享-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導讀分組 2 I研究計畫的基本概念與架構 3 II研究方法的認識與運用 分組導讀Chapter 2&3 分組簡報 4 分組導讀Chapter 4&5 分組簡報 5 組導讀Chapter 6&7 分組簡報 6 分組導讀Chapter 8&9 分組簡報 7 分組導讀Chapter 10&11 分組簡報 8 分組導讀Chapter 12 分組簡報 9 期中考週 (7-13)期中考試 10 III研究計畫的發展:文獻回顧與引用方法 11 研究文獻選讀 個人簡報 12 研究文獻選讀 個人簡報 13 研究文獻選讀 個人簡報 14 III研究計畫的發展:寫作與格式套用 15 研究寫作練習 個人簡報 16 研究寫作練習 個人簡報 17 研究寫作練習 個人簡報 18 期末考週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吳珮瑛著,翰蘆,2011年) 建築學研究方法(Groat,L著,Wang,D.譯,北京機械工業,2009年) 論文研究與寫作(高強著,滄海,2009年) 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著,王修曉譯,五南,2007年)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鈕文英著,雙葉書廊,2007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著,正中,1999年)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50% 其中期末報告 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14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本課程在內容上將含括: (一)研究計畫的基本概念(學術研究的性質、社會科學概說、研究計畫的架構與輪廓、研究倫理、資料的類型與收集、資料的分析、研究計畫的初擬) (二)研究方法的認識與運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認識) (三)研究計畫的發展(研究文獻選讀、研究寫作練習)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寫作經驗分享-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導讀分組 2 I研究計畫的基本概念與架構 3 II研究方法的認識與運用 分組導讀Chapter 2&3 分組簡報 4 分組導讀Chapter 4&5 分組簡報 5 組導讀Chapter 6&7 分組簡報 6 分組導讀Chapter 8&9 分組簡報 7 分組導讀Chapter 10&11 分組簡報 8 分組導讀Chapter 12 分組簡報 9 期中考週 (7-13)期中考試 10 III研究計畫的發展:文獻回顧與引用方法 11 研究文獻選讀 個人簡報 12 研究文獻選讀 個人簡報 13 研究文獻選讀 個人簡報 14 III研究計畫的發展:寫作與格式套用 15 研究寫作練習 個人簡報 16 研究寫作練習 個人簡報 17 研究寫作練習 個人簡報 18 期末考週 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吳珮瑛著,翰蘆,2011年) 建築學研究方法(Groat,L著,Wang,D.譯,北京機械工業,2009年) 論文研究與寫作(高強著,滄海,2009年) 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著,王修曉譯,五南,2007年)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鈕文英著,雙葉書廊,2007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著,正中,1999年)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50% 其中期末報告 5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14
112-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 2 週三講座1 3 週三講座2 4 週三講座3 5 週三講座4 6 週三講座5 7 週三講座6 8 週三講座7 9 期中考週 10 週三講座8 11 文獻閱讀報告 12 文獻閱讀報告 13 文獻閱讀報告 14 研討會參與 15 文獻閱讀報告 16 文獻閱讀報告 17 文獻閱讀報告 18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14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 2 週三講座1 3 週三講座2 4 週三講座3 5 週三講座4 6 週三講座5 7 週三講座6 8 週三講座7 9 期中考週 10 週三講座8 11 文獻閱讀報告 12 文獻閱讀報告 13 文獻閱讀報告 14 研討會參與 15 文獻閱讀報告 16 文獻閱讀報告 17 文獻閱讀報告 18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214
修課人數
14
112-1_建築設計(九)B
教學目標
單獨完成畢業設計,並準備好就業前的知識及技能。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第一次評圖 第02周:設計教學I 第03周:設計教學II 第04周:設計教學III 第05周:設計教學IV 第06周:設計教學V 第07周: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二次評圖 第09周:設計教學VII 第10周:設計教學VIII 第11周:設計教學IX 第12周:設計教學X 第13周:設計教學XI 第14周:設計教學XII 第17周:設計教學XIII 第18周:第三次評圖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評圖30%、第二次評圖30%、第三次評圖30%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5
單獨完成畢業設計,並準備好就業前的知識及技能。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第一次評圖 第02周:設計教學I 第03周:設計教學II 第04周:設計教學III 第05周:設計教學IV 第06周:設計教學V 第07周: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二次評圖 第09周:設計教學VII 第10周:設計教學VIII 第11周:設計教學IX 第12周:設計教學X 第13周:設計教學XI 第14周:設計教學XII 第17周:設計教學XIII 第18周:第三次評圖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評圖30%、第二次評圖30%、第三次評圖30%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5
112-1_建築設計(九)A
教學目標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分組教學 第 三 週 3.分組教學 第 四 週 4.分組教學 第 五 週 5.分組教學 第 六 週 6.分組教學 第 七 週 7.分組教學 第 八 週 8.分組教學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分組教學 第十一週 11.分組教學 第十二週 12.分組教學 第十三週 13.分組教學 第十四週 14.分組教學 第十五週 15.分組教學 第十六週 16.分組教學 第十七週 17.分組教學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賴青松 (2007) 《青松ê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 4.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5.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6.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7.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8.《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30%,期末40%。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7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分組教學 第 三 週 3.分組教學 第 四 週 4.分組教學 第 五 週 5.分組教學 第 六 週 6.分組教學 第 七 週 7.分組教學 第 八 週 8.分組教學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分組教學 第十一週 11.分組教學 第十二週 12.分組教學 第十三週 13.分組教學 第十四週 14.分組教學 第十五週 15.分組教學 第十六週 16.分組教學 第十七週 17.分組教學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賴青松 (2007) 《青松ê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 4.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5.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6.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7.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8.《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30%,期末40%。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7
112-1_通用設計與永續建築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通用設計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通用設計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通用設計概論 2. 通用設計案例 3. 文獻閱讀討論 4. 參訪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15%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9
本課程以通用設計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通用設計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通用設計概論 2. 通用設計案例 3. 文獻閱讀討論 4. 參訪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15%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9
112-1_都市計畫
教學目標
!線上授課重要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的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連結網址與注意事項如下:
課程教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pc-dydm-hwj
※注意事項:
1.加入遠距教室後,請各位同學務必先關閉自己電腦或手機的麥克風
2.本課程老師也使用Line的通訊平台,請班代協助同學加入群組,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與老師互動,包括課程相關
問題等,也可以在群組內與其他同學討論及交流。
本課程Line群組加入網址:http://line.me/ti/g/WR96IBT_B-
本課程教學目標:
1.帶領同學了解都市計畫之分架構
2.藉由實務案例讓同學學習如何應用都市計畫
3.透過城市主題分享當代城市發展趨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都市與都市化
2.區域概念與國土計畫
3.計畫與計畫程序
4.人口與社會研究
5.都市經濟
6.自然環境
7.計畫目標
8.土地使用及管制
9.都市設計
10.都市空間結構研究
11.交通運輸計畫
12.都市更新
13.開發許可
14.公共設施取得
15.計畫審議
教科書/參考書
1.都市及區域計畫(二版),作者:辛晚教(主要)
2.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3.城市的意象,作者:Kevin Lynch
評分標準
期中評量:30%
期末評量:30%
課堂討論: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3
!線上授課重要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的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連結網址與注意事項如下:
課程教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pc-dydm-hwj
※注意事項:
1.加入遠距教室後,請各位同學務必先關閉自己電腦或手機的麥克風
2.本課程老師也使用Line的通訊平台,請班代協助同學加入群組,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與老師互動,包括課程相關
問題等,也可以在群組內與其他同學討論及交流。
本課程Line群組加入網址:http://line.me/ti/g/WR96IBT_B-
本課程教學目標:
1.帶領同學了解都市計畫之分架構
2.藉由實務案例讓同學學習如何應用都市計畫
3.透過城市主題分享當代城市發展趨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都市與都市化
2.區域概念與國土計畫
3.計畫與計畫程序
4.人口與社會研究
5.都市經濟
6.自然環境
7.計畫目標
8.土地使用及管制
9.都市設計
10.都市空間結構研究
11.交通運輸計畫
12.都市更新
13.開發許可
14.公共設施取得
15.計畫審議
教科書/參考書
1.都市及區域計畫(二版),作者:辛晚教(主要)
2.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3.城市的意象,作者:Kevin Lynch
評分標準
期中評量:30%
期末評量:30%
課堂討論: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3
112-1_建築設計(七)B
教學目標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Google Meet第一次線上課程將於9月25日(六) 上午10:00 開放, 請以高大Email登入 網址連結:https://meet.google.com/ugq-nnwe-mpb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holiday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 第09周:期中考 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holiday 第18周:第二次設計評圖;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40%、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15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Google Meet第一次線上課程將於9月25日(六) 上午10:00 開放, 請以高大Email登入 網址連結:https://meet.google.com/ugq-nnwe-mpb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holiday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 第09周:期中考 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holiday 第18周:第二次設計評圖;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40%、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15
112-1_建築設計(七)A
教學目標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 第09周:期中考 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第二次設計評圖 第18周: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暑假作業5%、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35%、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13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 第09周:期中考 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第二次設計評圖 第18周: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暑假作業5%、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35%、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13
112-1_建築環境控制系統
教學目標
建築設備環控系統主要探討各種建築設備,以及與建築設計的接點。本課程探討各種設備運作之原理與應用,並加入近年來的節能、舒適與便利性下開發之新設備。而在講義課程之外,亦邀請業界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以增加學生對於設備與建築設計間實務性問題的理解,以充實未來建築職場環境所需的知識。 線上授課連結 9月 22日 (星期三) · 上午10: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dej-jdvf-rtx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研習各項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的特性,包含空調、電力、給排水、消防運輸等設備,了解如何掌握從建築之計劃、設計、施工至使用管理等各階段與建築設備之配合關係。 2、研習建築電力、照明、空調及熱水系統節約能源的做法及其效益 課程目標: 1、使能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內容及其特 性,做為創造富有人性之建築空間之依 據。 2、使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設備、管線及其 所佔空間大小、配置應注意事項。 3、使能具有與專業技師討論之能力。 4、使能了解推動綠建築所需之電力、照明、空調、熱水設備節能技術。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5%,隨堂測驗作業:15%,期中考試報告:25%,期末考試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27
建築設備環控系統主要探討各種建築設備,以及與建築設計的接點。本課程探討各種設備運作之原理與應用,並加入近年來的節能、舒適與便利性下開發之新設備。而在講義課程之外,亦邀請業界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以增加學生對於設備與建築設計間實務性問題的理解,以充實未來建築職場環境所需的知識。 線上授課連結 9月 22日 (星期三) · 上午10: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dej-jdvf-rtx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研習各項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的特性,包含空調、電力、給排水、消防運輸等設備,了解如何掌握從建築之計劃、設計、施工至使用管理等各階段與建築設備之配合關係。 2、研習建築電力、照明、空調及熱水系統節約能源的做法及其效益 課程目標: 1、使能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內容及其特 性,做為創造富有人性之建築空間之依 據。 2、使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設備、管線及其 所佔空間大小、配置應注意事項。 3、使能具有與專業技師討論之能力。 4、使能了解推動綠建築所需之電力、照明、空調、熱水設備節能技術。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5%,隨堂測驗作業:15%,期中考試報告:25%,期末考試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