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_國際現勢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目標為建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獨立思考、溝通協調、歸納分析及演說台風等新時代所需要的特質。國際觀是新時代菁英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質,本課程為增進同學們對國際事務的瞭解,以拓展國際視野,將配合國際情勢之最新發展,針對國際重大議題及政治運作進行講解與剖析。
本課程教學目標除培養學生國際觀外,著重於啟迪學生多元觀點及獨立思考能力。在講授面,強調概念及案例並重,並輔以分組討論、國際心得體驗分享及投影與影片教學等多元方式,引發學生興趣及加深印象,增進學習效果。
在學習面,每位同學均須撰寫書面報告及進行口頭報告。本課堂主要透過學習小組討論方式,讓同學自行研擬報告進行之主題、內容、分工及演練等,藉以培養小組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口語表達等能力,以肆應現代社會需要。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講解暨分組討論
● 分組討論:(TA到場)
1. 進行分組,提出各組名單(一組以5人為原則),1人為組長
2. 本日研擬期中報告主題(依組別分開討論,桌椅依組別排列)
2. 國際現勢概說
● 講解國際情勢之總體發展與各熱點區域分析
● 確認及繳交分組名單(含姓名學號)
● 分組討論:
1. 本日確認期中報告主題
2. 討論章節安排及報告分工
3.國際開放資料(Open Data)&世界民主選舉經驗
● 本週開始上課時間:
● 講解Open Data概念及影響、分享世界各國選舉經驗
● 本日繳交期中報告之主題及章節安排2-3頁
(標註各分工報告者姓名學號及負責章節)
4. 後冷戰、反恐與美國安全戰略分析
● 影片教學(教室可能另行安排) (TA到場)
● 講解分析9/11事件&美國安全戰略改變
● 分組討論:美國政策轉變與台灣之因應
5. 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人權及歐洲難民潮分析
● 講解人類安全概念及難民潮對歐洲之影響
● 各組繳交期中報告之書面摘要5頁:含章節架構及各章簡要敘述
6. 分組口頭報告及講評:期中報告 (TA到場)
● 小組報告時間:
● 繳交期中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7.分組口頭報告及講評:期中報告 (TA到場)
● 小報告組時間:
● 繳交期中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8. 台海兩岸關係發展分析
● 影片教學&講解兩岸發展歷史
● 分組討論:
1. 本日研擬期末報告主題
2. 討論章節安排及報告分工
3. 兩岸關係之現狀與未來
9. 停課 (期中考週開始日)
10. 美國對華政策及美中台關係
● 美國對華政策之發展,及美中台三角關係
● 小組討論:
1. 期末報告內容及章節大綱
2. 美中台關係與台灣之因應
● 本日繳交期末報告主題及章節安排2-3頁
(標註各分工報告者姓名學號及負責之章節)
11.亞太區域情勢分析
● 講解亞太區域組織與國際互動
● 各組繳交期末報告之書面摘要5頁:各章節之簡要敘述
12. 分組口頭報告及即席講評:期末報告 (TA到場)
● 小組報告時間:
●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13. 分組口頭報告及即席講評:期末報告 (TA到場)
● 小組報告時間:
●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本課程結束(期末考週開始)
以下報告題目供參考(報告主題不限於以下各項)
1.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及其影響
2.川金會後的東北亞情勢
3.美日安保條約與東亞情勢分析
4.我國新南向政策之檢視與評估
5.美國與中國關係發展之分析
6.我國外交發展與突破之道
7.台海兩岸關係之發展分析
8.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之發展及影響
9.南海主權爭議分析
10.東協(ASEAN)發展與影響分析
11.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之發展分析
12.全球氣候變遷與因應分析
13.美國與古巴解凍後關係發展分析
14.國際核子擴散問題分析
15.伊朗/土耳其/敘利亞問題分析
16.英國脫歐及其影響分析
17.歐洲難民問題分析
18.伊斯蘭國(ISIS)最新發展分析
19.開放資料(Open Data)之國際發展分析
20.其他…
教科書/參考書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201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5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zezinski, Zbigniew 原著。林添貴 譯。〈大國政治〉。二版一刷。2007年。台北:立緒出版社。
Chen, Wen-Sheng. 2010. “China’s Oil Strategy: ‘Going Out’ to Iran”, Asian Politics & Policy, Vol.2, Issue 1 (January 2010), pp. 39-54.
Chomsky, Noam 原著。李中文 譯。〈美國說了算:談論世局變化中的美國強權〉。2010年。台北:博雅書屋。
Joel, Gurin. 2014. Open Data Now. McGraw Hill Education. New York.
Lewis, Bernard 原著。李中文 譯。〈穆斯林發現歐洲〉。2007年。台北:立緒出版社
Stern, Nicholas 原著。鄭麗文 譯。〈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畫〉。2009年。台北:如果出版社。
Wood, Trish 原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譯。〈伊拉克戰爭口述歷史〉。2009年。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Zakaria, Fareed 原著。杜默 譯。〈後美國世界〉。2008年。台北:麥田、城邦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1. 舉行期中及期末兩次口頭及書面報告。
2. 學期成績視兩次報告、出席狀況及課堂表現而定。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022
修課人數
14
本課程目標為建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獨立思考、溝通協調、歸納分析及演說台風等新時代所需要的特質。國際觀是新時代菁英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質,本課程為增進同學們對國際事務的瞭解,以拓展國際視野,將配合國際情勢之最新發展,針對國際重大議題及政治運作進行講解與剖析。
本課程教學目標除培養學生國際觀外,著重於啟迪學生多元觀點及獨立思考能力。在講授面,強調概念及案例並重,並輔以分組討論、國際心得體驗分享及投影與影片教學等多元方式,引發學生興趣及加深印象,增進學習效果。
在學習面,每位同學均須撰寫書面報告及進行口頭報告。本課堂主要透過學習小組討論方式,讓同學自行研擬報告進行之主題、內容、分工及演練等,藉以培養小組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口語表達等能力,以肆應現代社會需要。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講解暨分組討論
● 分組討論:(TA到場)
1. 進行分組,提出各組名單(一組以5人為原則),1人為組長
2. 本日研擬期中報告主題(依組別分開討論,桌椅依組別排列)
2. 國際現勢概說
● 講解國際情勢之總體發展與各熱點區域分析
● 確認及繳交分組名單(含姓名學號)
● 分組討論:
1. 本日確認期中報告主題
2. 討論章節安排及報告分工
3.國際開放資料(Open Data)&世界民主選舉經驗
● 本週開始上課時間:
● 講解Open Data概念及影響、分享世界各國選舉經驗
● 本日繳交期中報告之主題及章節安排2-3頁
(標註各分工報告者姓名學號及負責章節)
4. 後冷戰、反恐與美國安全戰略分析
● 影片教學(教室可能另行安排) (TA到場)
● 講解分析9/11事件&美國安全戰略改變
● 分組討論:美國政策轉變與台灣之因應
5. 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人權及歐洲難民潮分析
● 講解人類安全概念及難民潮對歐洲之影響
● 各組繳交期中報告之書面摘要5頁:含章節架構及各章簡要敘述
6. 分組口頭報告及講評:期中報告 (TA到場)
● 小組報告時間:
● 繳交期中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7.分組口頭報告及講評:期中報告 (TA到場)
● 小報告組時間:
● 繳交期中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8. 台海兩岸關係發展分析
● 影片教學&講解兩岸發展歷史
● 分組討論:
1. 本日研擬期末報告主題
2. 討論章節安排及報告分工
3. 兩岸關係之現狀與未來
9. 停課 (期中考週開始日)
10. 美國對華政策及美中台關係
● 美國對華政策之發展,及美中台三角關係
● 小組討論:
1. 期末報告內容及章節大綱
2. 美中台關係與台灣之因應
● 本日繳交期末報告主題及章節安排2-3頁
(標註各分工報告者姓名學號及負責之章節)
11.亞太區域情勢分析
● 講解亞太區域組織與國際互動
● 各組繳交期末報告之書面摘要5頁:各章節之簡要敘述
12. 分組口頭報告及即席講評:期末報告 (TA到場)
● 小組報告時間:
●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13. 分組口頭報告及即席講評:期末報告 (TA到場)
● 小組報告時間:
●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完整版/電子檔
本課程結束(期末考週開始)
以下報告題目供參考(報告主題不限於以下各項)
1.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及其影響
2.川金會後的東北亞情勢
3.美日安保條約與東亞情勢分析
4.我國新南向政策之檢視與評估
5.美國與中國關係發展之分析
6.我國外交發展與突破之道
7.台海兩岸關係之發展分析
8.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之發展及影響
9.南海主權爭議分析
10.東協(ASEAN)發展與影響分析
11.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之發展分析
12.全球氣候變遷與因應分析
13.美國與古巴解凍後關係發展分析
14.國際核子擴散問題分析
15.伊朗/土耳其/敘利亞問題分析
16.英國脫歐及其影響分析
17.歐洲難民問題分析
18.伊斯蘭國(ISIS)最新發展分析
19.開放資料(Open Data)之國際發展分析
20.其他…
教科書/參考書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201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5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zezinski, Zbigniew 原著。林添貴 譯。〈大國政治〉。二版一刷。2007年。台北:立緒出版社。
Chen, Wen-Sheng. 2010. “China’s Oil Strategy: ‘Going Out’ to Iran”, Asian Politics & Policy, Vol.2, Issue 1 (January 2010), pp. 39-54.
Chomsky, Noam 原著。李中文 譯。〈美國說了算:談論世局變化中的美國強權〉。2010年。台北:博雅書屋。
Joel, Gurin. 2014. Open Data Now. McGraw Hill Education. New York.
Lewis, Bernard 原著。李中文 譯。〈穆斯林發現歐洲〉。2007年。台北:立緒出版社
Stern, Nicholas 原著。鄭麗文 譯。〈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畫〉。2009年。台北:如果出版社。
Wood, Trish 原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譯。〈伊拉克戰爭口述歷史〉。2009年。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Zakaria, Fareed 原著。杜默 譯。〈後美國世界〉。2008年。台北:麥田、城邦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1. 舉行期中及期末兩次口頭及書面報告。
2. 學期成績視兩次報告、出席狀況及課堂表現而定。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1022
修課人數
14
111-2_地方自治法制專題研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1. 瞭解地方自治與民主政治的關聯性、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
2. 瞭解我國地方自治的發展。
3. 瞭解地方自治法令體系。
4. 練習蒐集資料、寫專題報告,以為寫論文奠基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日期 內容與進度
一 02/14 課程介紹
二 02/21 教科書第一章(隨機抽籤報告,以下同)
三 02/28 國定假定放假
四 03/07 教科書第二章
五 03/14 教科書第三章
六 03/21 專題進度報告:題目、大綱(2頁)
七 03/28 教科書第四章
八 04/04 國定假定放假
九 04/11 教科書第五章
十 04/18 專題進度報告 (4頁以上)
十一 04/25 教科書第六章
十二 05/02 教科書第七章
十三 05/09 教科書第八章
十四 05/16 專題進度報告 (8頁以上)
十五 05/23 教科書第九章
十六 05/30 教科書第十章
十七 06/06 停課
十八 06/13 專題進度報告 (16頁)
十九 06/20 交專題報告 (12頁)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材:購買
蕭文生, 2021,地方自治法基礎理論與實務,元照
參考教材:
劉文仕(2014),地方制度法釋議。台北:五南
呂育誠(2008),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一品文化。
蔡茂寅(2003),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台北:學林。
薄慶玖(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
蘇永欽主編(2002),地方自治:落實人民主權的第一步。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編印(2001),地方自治法。
紀俊臣(民國85年),台灣地方政治轉型與自法法制設計之析論。台北:時英。
張正修(2003),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1):地方自治概念、國外法制及都市篇。台北:學林。
張正修(2003),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2):本論(I)。台北:學林。
評分標準
以準時出席率、閱讀及專題報告綜合評定學期成績
專題報告內容應有問題意識、相關研究或討論、目的、分析架構或觀點、見解、參考資料(**此非章節安排)
報告格式:題目16號字、節次14號、內文12號字、新細明體、固定22行距、左右對齊、左右上下邊界2.5、依政治科學論叢格式或法學期刊格式。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5
1. 瞭解地方自治與民主政治的關聯性、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
2. 瞭解我國地方自治的發展。
3. 瞭解地方自治法令體系。
4. 練習蒐集資料、寫專題報告,以為寫論文奠基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8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次 日期 內容與進度
一 02/14 課程介紹
二 02/21 教科書第一章(隨機抽籤報告,以下同)
三 02/28 國定假定放假
四 03/07 教科書第二章
五 03/14 教科書第三章
六 03/21 專題進度報告:題目、大綱(2頁)
七 03/28 教科書第四章
八 04/04 國定假定放假
九 04/11 教科書第五章
十 04/18 專題進度報告 (4頁以上)
十一 04/25 教科書第六章
十二 05/02 教科書第七章
十三 05/09 教科書第八章
十四 05/16 專題進度報告 (8頁以上)
十五 05/23 教科書第九章
十六 05/30 教科書第十章
十七 06/06 停課
十八 06/13 專題進度報告 (16頁)
十九 06/20 交專題報告 (12頁)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材:購買
蕭文生, 2021,地方自治法基礎理論與實務,元照
參考教材:
劉文仕(2014),地方制度法釋議。台北:五南
呂育誠(2008),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一品文化。
蔡茂寅(2003),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台北:學林。
薄慶玖(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
蘇永欽主編(2002),地方自治:落實人民主權的第一步。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編印(2001),地方自治法。
紀俊臣(民國85年),台灣地方政治轉型與自法法制設計之析論。台北:時英。
張正修(2003),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1):地方自治概念、國外法制及都市篇。台北:學林。
張正修(2003),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2):本論(I)。台北:學林。
評分標準
以準時出席率、閱讀及專題報告綜合評定學期成績
專題報告內容應有問題意識、相關研究或討論、目的、分析架構或觀點、見解、參考資料(**此非章節安排)
報告格式:題目16號字、節次14號、內文12號字、新細明體、固定22行距、左右對齊、左右上下邊界2.5、依政治科學論叢格式或法學期刊格式。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5
111-2_論文寫作(含學術倫理)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建立修課同學對學術研究及學術倫理的認知,並增進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基本認知:學術研究&學術倫理&論文寫作
1. 學術研究基本認知
2. 學術倫理基本認知
3. 論文寫作基本認知
修課同學須於第2週提出期末論文計畫書主題
第2週 :尋找研究主題&蒐尋資料
1. 尋找研究主題(邱:10-24; Lyons-Hamp: 87-96)
2. 蒐尋相關資料(邱:25-37; Lyons-Hamp: 96-104)
3. 本週提出期末論文計畫書主題&討論
第3週 :建立研究論述&論文寫作結構分析
1. 建立研究論述(邱:51-65)
2. 論文寫作結構分析
3. 確認期末論文計畫書主題
第4週 :前言與結論寫作技巧&寫作演練
1. 前言&結論寫作實務技巧
(1) Weissberg: 20-22; 160-163
(2) Donald: 44-48; 52-54
(3) 邱:107-113
2. 寫作演練:撰寫前言&結論(主題為期末論文計畫書)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3. 同學每人於下週攜帶中文及英文書籍&期刊各一本(共4本)。
第5週 (3/24):文獻引述&改寫&摘寫
1. 文獻引述(周:113-123;邱:358-368)
2. 改寫&摘寫(周:125-137)
3. 同學演練:文獻引述、改寫&摘寫
同學攜帶中文及英文書籍&期刊各一本(共4本)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第6週 (3/31):引註&註釋格式參考文獻(書目)
1. 引註觀念及規定(邱:139-147)
2. 註釋&參考書目:基本格式(邱:149-168)
3. 註釋&參考書目:特定類型資料(邱:169-224)
4. 同學演練:引註及參考文獻(書目)
同學攜帶中文及英文書籍&期刊各一本(共4本)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第7週 (4/7):論文研究計畫書寫作技巧&寫作演練
1. 論文研究計畫書寫作技巧分析
2. 寫作演練:模擬撰寫論文研究計畫書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第8週 (4/14):學術倫理觀念建立
1. 不當研究之類型(周:57-74)
2. 抄襲與剽竊之避免(周:89-111)
第9週 (4/21):著作權概念及正確學術引用
1. 著作權基本概念(周:169-183)
2. 學術寫作引用(周:185-192)
教科書/參考書
(一) 中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王貳瑞,2014,《學術論文寫作》,第3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周倩 主編,2020,《學術工作者的必修學分: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邱炯友、林雯瑤、 梁民康、 郭依婷 譯,2021,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Turabian手冊,第9版,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Kate L. Turabian原著,A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孟樊。2012。《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第2版。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張芳全。2013。《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3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增訂4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
謝金青。2015。《論文寫作100問 》。台北市:黃金學堂文化出版公司。
(二) 英文(依字母順序)
Donald B. Robert et al. 1996. Writing Clear Essay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amp-Lyons, Liz. and Karen Berry Courter. 1984. Research Matters.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Weissberg, Robert and Suzanne Buker. 1990. Writing Up Research.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評分標準
1. 課堂口頭報告:每位同學須依照教師指定教材進行數次口頭報告,每次報告準備2頁以上資料供所有上課同學參考。
2. 課堂參與討論:每位同學須於每次上課前閱讀完指定教材,於課堂中參與提問與討論。
3. 期末書面報告:繳交5,000字之論文研究計畫(proposal)一篇,須合乎學術論文寫作方式及引註格式等要求。
學分數
1
授課時數(周)
1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8
建立修課同學對學術研究及學術倫理的認知,並增進學位論文的寫作技巧。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基本認知:學術研究&學術倫理&論文寫作
1. 學術研究基本認知
2. 學術倫理基本認知
3. 論文寫作基本認知
修課同學須於第2週提出期末論文計畫書主題
第2週 :尋找研究主題&蒐尋資料
1. 尋找研究主題(邱:10-24; Lyons-Hamp: 87-96)
2. 蒐尋相關資料(邱:25-37; Lyons-Hamp: 96-104)
3. 本週提出期末論文計畫書主題&討論
第3週 :建立研究論述&論文寫作結構分析
1. 建立研究論述(邱:51-65)
2. 論文寫作結構分析
3. 確認期末論文計畫書主題
第4週 :前言與結論寫作技巧&寫作演練
1. 前言&結論寫作實務技巧
(1) Weissberg: 20-22; 160-163
(2) Donald: 44-48; 52-54
(3) 邱:107-113
2. 寫作演練:撰寫前言&結論(主題為期末論文計畫書)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3. 同學每人於下週攜帶中文及英文書籍&期刊各一本(共4本)。
第5週 (3/24):文獻引述&改寫&摘寫
1. 文獻引述(周:113-123;邱:358-368)
2. 改寫&摘寫(周:125-137)
3. 同學演練:文獻引述、改寫&摘寫
同學攜帶中文及英文書籍&期刊各一本(共4本)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第6週 (3/31):引註&註釋格式參考文獻(書目)
1. 引註觀念及規定(邱:139-147)
2. 註釋&參考書目:基本格式(邱:149-168)
3. 註釋&參考書目:特定類型資料(邱:169-224)
4. 同學演練:引註及參考文獻(書目)
同學攜帶中文及英文書籍&期刊各一本(共4本)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第7週 (4/7):論文研究計畫書寫作技巧&寫作演練
1. 論文研究計畫書寫作技巧分析
2. 寫作演練:模擬撰寫論文研究計畫書
同學攜帶筆電現場實作
第8週 (4/14):學術倫理觀念建立
1. 不當研究之類型(周:57-74)
2. 抄襲與剽竊之避免(周:89-111)
第9週 (4/21):著作權概念及正確學術引用
1. 著作權基本概念(周:169-183)
2. 學術寫作引用(周:185-192)
教科書/參考書
(一) 中文(依姓氏筆畫順序)
王貳瑞,2014,《學術論文寫作》,第3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周倩 主編,2020,《學術工作者的必修學分: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邱炯友、林雯瑤、 梁民康、 郭依婷 譯,2021,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Turabian手冊,第9版,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Kate L. Turabian原著,A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孟樊。2012。《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第2版。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張芳全。2013。《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3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增訂4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
謝金青。2015。《論文寫作100問 》。台北市:黃金學堂文化出版公司。
(二) 英文(依字母順序)
Donald B. Robert et al. 1996. Writing Clear Essay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amp-Lyons, Liz. and Karen Berry Courter. 1984. Research Matters.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Weissberg, Robert and Suzanne Buker. 1990. Writing Up Research.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評分標準
1. 課堂口頭報告:每位同學須依照教師指定教材進行數次口頭報告,每次報告準備2頁以上資料供所有上課同學參考。
2. 課堂參與討論:每位同學須於每次上課前閱讀完指定教材,於課堂中參與提問與討論。
3. 期末書面報告:繳交5,000字之論文研究計畫(proposal)一篇,須合乎學術論文寫作方式及引註格式等要求。
學分數
1
授課時數(周)
1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8
111-2_社會法專題研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介紹社會安全體系與法律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促進、社會救助與社會補償之重要規範與爭議。透過法理論與個案解析、學生參與討論,促使學生關懷社會問題,思考社會福利政策與法制之改革。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課程進度依修課人數調整)
修課人數 第二週 社會法歷史
第三週 社會法概念
第四週 社會法建制與發展(社會保險 社會救助 社會促進社會補償
第五~九 學生導讀 (每主題1人報告15分鐘討論1小時,每週2人)
第十~十二週 學生報告大綱審查 (每主題1人30分鐘 每週4人)
第十三~十七週 報告與討論 (每主題1人報告15分鐘討論1小時,每週2人)
第十八週 期末檢討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資料:授課講義
教科書:
鍾秉正/周怡君,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洪葉出版社,2007年9月,修訂一版
柯木興,社會保險
鍾秉正,社會保險法論
鍾秉正,社會福利之法制化,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1月
鍾秉正,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神州圖書,2004年
評分標準
出席狀況、上課表現(30%) 口頭報告(20%)與書面報告(5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5
本課程介紹社會安全體系與法律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促進、社會救助與社會補償之重要規範與爭議。透過法理論與個案解析、學生參與討論,促使學生關懷社會問題,思考社會福利政策與法制之改革。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課程進度依修課人數調整)
修課人數 第二週 社會法歷史
第三週 社會法概念
第四週 社會法建制與發展(社會保險 社會救助 社會促進社會補償
第五~九 學生導讀 (每主題1人報告15分鐘討論1小時,每週2人)
第十~十二週 學生報告大綱審查 (每主題1人30分鐘 每週4人)
第十三~十七週 報告與討論 (每主題1人報告15分鐘討論1小時,每週2人)
第十八週 期末檢討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資料:授課講義
教科書:
鍾秉正/周怡君,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洪葉出版社,2007年9月,修訂一版
柯木興,社會保險
鍾秉正,社會保險法論
鍾秉正,社會福利之法制化,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1月
鍾秉正,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神州圖書,2004年
評分標準
出席狀況、上課表現(30%) 口頭報告(20%)與書面報告(5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5
111-2_風險行政法專題研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研究所碩專班專題,係針對現行風險行政法中各項理論與實務之問題,自比較法觀點,進行檢討分析,期使學生能反思其所學各項風險行政制度與法理之妥當性,檢討其利弊得失,並能經由實際撰寫報告之操作,訓練學生獨立思辯與表述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理論講授
第三週 理論講授
第四週 理論講授
第五週 理論講授
第六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七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八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九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十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十一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十二週 期末報告
第十三週 期末報告
第十四週 期末報告
第十五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六週 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課堂指定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 報告成績7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5
本課程為研究所碩專班專題,係針對現行風險行政法中各項理論與實務之問題,自比較法觀點,進行檢討分析,期使學生能反思其所學各項風險行政制度與法理之妥當性,檢討其利弊得失,並能經由實際撰寫報告之操作,訓練學生獨立思辯與表述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理論講授
第三週 理論講授
第四週 理論講授
第五週 理論講授
第六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七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八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九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十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十一週 文獻導讀報告
第十二週 期末報告
第十三週 期末報告
第十四週 期末報告
第十五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六週 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課堂指定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 報告成績7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5
111-2_憲政發展專題研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憲政主義之理念為中心,從憲法變遷的脈絡切入,探討我國憲政體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希望藉由憲政發展之研究,讓學生深切了解我國當前憲政體制所面臨之問題與困境。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0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學術倫理議題:使學生具備從事學術研究所應有的倫理認知與態度
本課程中研讀之期刊論文的主題聚焦於政府體制之發展、變遷。其範圍除了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關係外,尚包括我國之釋憲制度。
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關係的變遷與發展是我國終結動員戡亂以來憲法修改的主要標的,也是憲法學者以及朝野政黨議論紛紛的重要爭議焦點。課程中將有六個學期探討這部分之發展、變遷。我國釋憲制度之發展在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雖有所謂從「多元多軌」到「一元多軌」之改革方案的提出,大法官並曾作出解釋予以支持,惟嗣後在立法院整修法過程中卻遭遇重大挫折,迄今仍一事無成。課程中將從早年大法官會議法、大法官審理案件法之修法,一直探討至民國九○年代上述釋憲制度之修法過程中的諸多爭議。約有三至四個學期作這部的探討。
教科書/參考書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2003)。
葉俊榮,《珍惜憲法時刻》,(2000)。
明居正、高朗,《憲政體制新走向》,(2001)。
蔡熊山等譯,《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1999)。
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2002)。
司法院,《建構金字塔型的訴訟制度與法院組織-「司法院定位分皆段完成」》,(2002)。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1993)。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1997)。
李念祖,《司法者的憲法》,(2000)。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2000)。
評分標準
1.文獻閱讀能力30% 2.課堂討論 30% 3.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3
本課程以憲政主義之理念為中心,從憲法變遷的脈絡切入,探討我國憲政體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希望藉由憲政發展之研究,讓學生深切了解我國當前憲政體制所面臨之問題與困境。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0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學術倫理議題:使學生具備從事學術研究所應有的倫理認知與態度
本課程中研讀之期刊論文的主題聚焦於政府體制之發展、變遷。其範圍除了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關係外,尚包括我國之釋憲制度。
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關係的變遷與發展是我國終結動員戡亂以來憲法修改的主要標的,也是憲法學者以及朝野政黨議論紛紛的重要爭議焦點。課程中將有六個學期探討這部分之發展、變遷。我國釋憲制度之發展在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雖有所謂從「多元多軌」到「一元多軌」之改革方案的提出,大法官並曾作出解釋予以支持,惟嗣後在立法院整修法過程中卻遭遇重大挫折,迄今仍一事無成。課程中將從早年大法官會議法、大法官審理案件法之修法,一直探討至民國九○年代上述釋憲制度之修法過程中的諸多爭議。約有三至四個學期作這部的探討。
教科書/參考書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2003)。
葉俊榮,《珍惜憲法時刻》,(2000)。
明居正、高朗,《憲政體制新走向》,(2001)。
蔡熊山等譯,《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1999)。
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2002)。
司法院,《建構金字塔型的訴訟制度與法院組織-「司法院定位分皆段完成」》,(2002)。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1993)。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1997)。
李念祖,《司法者的憲法》,(2000)。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2000)。
評分標準
1.文獻閱讀能力30% 2.課堂討論 30% 3.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3
111-2_城鄉發展與法制專題研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一、重建環境倫理觀:亦即「反主為客」的新思維,根絕長久以來將人類視為天地間的主宰者的自我思想,將人類視為大自然的產兒,謙虛的將大自然視為主人,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藉由環環境倫理的建立,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珍惜並感恩的使用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資源,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敬畏自然,「敬天」而不要「勝天」。
二、提倡環境永續觀:對於環境的保護、災害的防治需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因此必須配合長時間的規劃及實施,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出成效,若過度的要求「績效」而將環境問題簡單化,短線的操作環境議題將只是治標的作為,因此在課程中將倡環以永續的觀點來與環境「共生」而非以「整治」的觀點來思考及處理環境議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本科課程及上課方式簡介
二、城鄉發展之哲學基礎
三、城鄉發展法制之建制原則
四、城鄉發展法制之具體措施
五、傳統城鄉發展法制問題
六、城鄉發展法制與傳統治理模式
七、城鄉發展法制之哲學基礎
八、城鄉發展法制之建制原則
九、城鄉發展法制之具體措施
十、城鄉發展法制之操作方法
十一、法律與政策在環境保護上之運用
十二、新城鄉發展法制之實務範例
十三、新城鄉發展法制之問題評析
十四、新城鄉發展法制之實踐要素
十五、新城鄉發展法制在台灣之實踐
教科書/參考書
1. 李永展著。2000。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出版。
2.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 蕭羨一譯。 2001。企業與環境。臺北市:天下遠見。
3. 吉澤正,福島哲郎著,蔣永明、陳坤賞譯。2003。企業環境管理。臺北市:中衛發展中心發行。
4. 黃書禮。2004。城鄉環境共生。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5. 黃乾全主編。2002。校園環境保護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
6. 李摰萍。2003。經濟法的生態化: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法律機制探討。北京市:法律。
7. 沈清松、傅佩榮總編輯。1999。環境、宗教、倫理。臺北縣:業強。
8. 葉俊榮。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臺北市:月旦。
9. 廖義銘。2005。產業自律性管制。台北市:翰蘆。
10. 廖義銘。2005。反思性公共行政與管制。台北市:翰蘆。
Ayers, I. and J. Braithwaite (1992). Partial-Industry Regulation: A Monopsony Standard for Consumer Protection. California Law Review, 8-13.
Coglianese, C. et al. (2003). Performance-Based Regulation: Prospects and Limitations in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55. 705-711.
Fiorino, D. J. (1999).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Governance, 23 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Freeman, J. (199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Administrative State, UCLA Law Review, 45(1), 1-98. Lobel, O. (2004). The Renew Deal: The Fall of Regulation and the Rise of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Legal Thought. Minnesota Law Review, No. 89. 342-470.
Mashaw, J. L. (2004). Account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Some Thoughts on the Grammar of Governance. Unpubished manuscript.
Rosell, S. A. (1999). Renew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by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nden, L. (2005). Soft Law, 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European Law: Where Do They Meet?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9, No. 1, http://www.ejcl.org/general/archive.html.
Van der Stoep, G. (2000).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VNR’s Encyclopedia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Khan, M. A., Olsen, M. D. and Var, T. (ed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hold, 679-696.
Vliet, M. v. (1993).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Business: Options and Constraints for Communicative Governance,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Jan Kooiman (ed.),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評分標準
一、出席與參與課堂研討之情形(40%);
二、期中及期末考試(30%);
三、課中報告與期末報告(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7
一、重建環境倫理觀:亦即「反主為客」的新思維,根絕長久以來將人類視為天地間的主宰者的自我思想,將人類視為大自然的產兒,謙虛的將大自然視為主人,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藉由環環境倫理的建立,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珍惜並感恩的使用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資源,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敬畏自然,「敬天」而不要「勝天」。
二、提倡環境永續觀:對於環境的保護、災害的防治需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因此必須配合長時間的規劃及實施,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出成效,若過度的要求「績效」而將環境問題簡單化,短線的操作環境議題將只是治標的作為,因此在課程中將倡環以永續的觀點來與環境「共生」而非以「整治」的觀點來思考及處理環境議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本科課程及上課方式簡介
二、城鄉發展之哲學基礎
三、城鄉發展法制之建制原則
四、城鄉發展法制之具體措施
五、傳統城鄉發展法制問題
六、城鄉發展法制與傳統治理模式
七、城鄉發展法制之哲學基礎
八、城鄉發展法制之建制原則
九、城鄉發展法制之具體措施
十、城鄉發展法制之操作方法
十一、法律與政策在環境保護上之運用
十二、新城鄉發展法制之實務範例
十三、新城鄉發展法制之問題評析
十四、新城鄉發展法制之實踐要素
十五、新城鄉發展法制在台灣之實踐
教科書/參考書
1. 李永展著。2000。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出版。
2.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 蕭羨一譯。 2001。企業與環境。臺北市:天下遠見。
3. 吉澤正,福島哲郎著,蔣永明、陳坤賞譯。2003。企業環境管理。臺北市:中衛發展中心發行。
4. 黃書禮。2004。城鄉環境共生。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5. 黃乾全主編。2002。校園環境保護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
6. 李摰萍。2003。經濟法的生態化: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法律機制探討。北京市:法律。
7. 沈清松、傅佩榮總編輯。1999。環境、宗教、倫理。臺北縣:業強。
8. 葉俊榮。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臺北市:月旦。
9. 廖義銘。2005。產業自律性管制。台北市:翰蘆。
10. 廖義銘。2005。反思性公共行政與管制。台北市:翰蘆。
Ayers, I. and J. Braithwaite (1992). Partial-Industry Regulation: A Monopsony Standard for Consumer Protection. California Law Review, 8-13.
Coglianese, C. et al. (2003). Performance-Based Regulation: Prospects and Limitations in 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55. 705-711.
Fiorino, D. J. (1999).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Governance, 23 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Freeman, J. (1997).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Administrative State, UCLA Law Review, 45(1), 1-98. Lobel, O. (2004). The Renew Deal: The Fall of Regulation and the Rise of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Legal Thought. Minnesota Law Review, No. 89. 342-470.
Mashaw, J. L. (2004). Accounta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Some Thoughts on the Grammar of Governance. Unpubished manuscript.
Rosell, S. A. (1999). Renewing Governance: Governing by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nden, L. (2005). Soft Law, 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European Law: Where Do They Meet?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9, No. 1, http://www.ejcl.org/general/archive.html.
Van der Stoep, G. (2000).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VNR’s Encyclopedia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Khan, M. A., Olsen, M. D. and Var, T. (ed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hold, 679-696.
Vliet, M. v. (1993).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Business: Options and Constraints for Communicative Governance,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Jan Kooiman (ed.),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評分標準
一、出席與參與課堂研討之情形(40%);
二、期中及期末考試(30%);
三、課中報告與期末報告(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L11122
修課人數
7
111-2_行政程序法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瞭解我國行政程序法之制度,行政程序法之功能,介紹相關的原則,並且運用實際案例介紹加深對於行政程序法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0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行政程序之意義
二、行政程序之功能
三、行政程序之一般原則
四、行政程序之適用範圍
五、作成行政處分之行政程序
1.當事人
2.當事人能力
3.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
4.行政程序之進行
5.當事人之程序權利
六、締結行政契約之行政程序
七、訂定法規命令之行政程序 -兼論請求法規命令訂定之訴訟
八、計畫確立程序
1.計畫之概念及區別
2.計畫之確立程序
教科書/參考書
1吳庚 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
2.陳敏 行政法總論
3.李建良等 行政程序法實用
4.湯德宗 行政程序法論
5.葉俊榮 面對行政程序法
評分標準
1.期中成績50%
2.期末成績5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2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瞭解我國行政程序法之制度,行政程序法之功能,介紹相關的原則,並且運用實際案例介紹加深對於行政程序法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0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行政程序之意義
二、行政程序之功能
三、行政程序之一般原則
四、行政程序之適用範圍
五、作成行政處分之行政程序
1.當事人
2.當事人能力
3.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
4.行政程序之進行
5.當事人之程序權利
六、締結行政契約之行政程序
七、訂定法規命令之行政程序 -兼論請求法規命令訂定之訴訟
八、計畫確立程序
1.計畫之概念及區別
2.計畫之確立程序
教科書/參考書
1吳庚 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
2.陳敏 行政法總論
3.李建良等 行政程序法實用
4.湯德宗 行政程序法論
5.葉俊榮 面對行政程序法
評分標準
1.期中成績50%
2.期末成績5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2
111-2_民事訴訟法(一)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訴訟制度為一典型實用學科,故本課程目標除在建立同學對行政訴訟制度、學說與實務理論之基本瞭解外,並針對具體案例訓練同學能將所學理論運用於具體個案,使其能兼顧理論與實務發展。本課程以講授我國現行民事訴訟制度為主要內容,其重點包括我國糾紛解決制度之介紹、民事訴訟制度之定位、民事訴訟制度之基本體系架構、民事訴訟制度之通說理論介紹及其問題點、民事訴訟實務現況介紹及其發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紛爭與民事訴訟制度
第二章 訴訟與非訟
第三章 民事訴訟之制度設計與理論基礎
第四章 民事訴訟審理之基本原理
第五章 民事訴訟法之解釋與適用
第六章 民事訴訟基本流程及其重要概念
第二篇 訴訟主體論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法院
第三章 當事人
第四章 多數當事人訴訟
第三篇 訴訟客體論
第一章 訴與訴之種類
第二章 審判之對象:訴訟要件與訴訟標的
第三章 多數請求訴訟:訴之合併、變更、追加及反訴
第四章 訴之撤回
第四篇 訴訟之審理:第一審訴訟程序
第一章 現行法所定訴訟程序概論
第二章 訴訟程序之共通事項:書狀、送達、期日期間及訴訟費用
第三章 訴訟程序之開始
第四章 訴訟程序之停止
第五章 訴訟程序之發展
第六章 言詞辯論程序
第七章 證據
第八章 訴訟程序之終結
第五篇 聲明不服程序
第一章 上訴程序
第二章 抗告程序
第三章 再審程序
第四章 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
第六篇 特別訴訟程序
第一章 簡易訴訟程序
第二章 小額訴訟程序
第三章 調解程序
第四章 督促程序
第五章 保全程序
第六章 公示催告程序
第七章 人事訴訟程序序
教科書/參考書
1.姚瑞光 民事訴訟法
2.陳計男 民事訴訟法論
3.王甲乙等 民事訴訟法新論
4.陳榮宗、林慶苗 民事訴訟法
5.楊建華 民事訴訟法
6.邱聯恭 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
7.李木貴 民事訴訟法
8.黃國昌 民事訴訟理論之新展開
9.姜世明 新民事證據法論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成績30%、期末成績40%
(拒絕台北地院法官修習,修習者,其成績一律以零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11
訴訟制度為一典型實用學科,故本課程目標除在建立同學對行政訴訟制度、學說與實務理論之基本瞭解外,並針對具體案例訓練同學能將所學理論運用於具體個案,使其能兼顧理論與實務發展。本課程以講授我國現行民事訴訟制度為主要內容,其重點包括我國糾紛解決制度之介紹、民事訴訟制度之定位、民事訴訟制度之基本體系架構、民事訴訟制度之通說理論介紹及其問題點、民事訴訟實務現況介紹及其發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紛爭與民事訴訟制度
第二章 訴訟與非訟
第三章 民事訴訟之制度設計與理論基礎
第四章 民事訴訟審理之基本原理
第五章 民事訴訟法之解釋與適用
第六章 民事訴訟基本流程及其重要概念
第二篇 訴訟主體論
第一章 概說
第二章 法院
第三章 當事人
第四章 多數當事人訴訟
第三篇 訴訟客體論
第一章 訴與訴之種類
第二章 審判之對象:訴訟要件與訴訟標的
第三章 多數請求訴訟:訴之合併、變更、追加及反訴
第四章 訴之撤回
第四篇 訴訟之審理:第一審訴訟程序
第一章 現行法所定訴訟程序概論
第二章 訴訟程序之共通事項:書狀、送達、期日期間及訴訟費用
第三章 訴訟程序之開始
第四章 訴訟程序之停止
第五章 訴訟程序之發展
第六章 言詞辯論程序
第七章 證據
第八章 訴訟程序之終結
第五篇 聲明不服程序
第一章 上訴程序
第二章 抗告程序
第三章 再審程序
第四章 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
第六篇 特別訴訟程序
第一章 簡易訴訟程序
第二章 小額訴訟程序
第三章 調解程序
第四章 督促程序
第五章 保全程序
第六章 公示催告程序
第七章 人事訴訟程序序
教科書/參考書
1.姚瑞光 民事訴訟法
2.陳計男 民事訴訟法論
3.王甲乙等 民事訴訟法新論
4.陳榮宗、林慶苗 民事訴訟法
5.楊建華 民事訴訟法
6.邱聯恭 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
7.李木貴 民事訴訟法
8.黃國昌 民事訴訟理論之新展開
9.姜世明 新民事證據法論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成績30%、期末成績40%
(拒絕台北地院法官修習,修習者,其成績一律以零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11
111-2_民法實例演習(二)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一、於上課過程中透過民法基礎理論解說、歷屆律師、司法官考試試題討論、民事實務見解解析等方式,讓學生對民法能有全面性及深入性之認識,以增進民事實務案例分析能力,並加強考試解題能力。
二、本學期主要上課內容:民法物權編、親屬編、繼承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上課進度
物權及繼承修正概說
物權
期中小考(停課)
物權
親屬
繼承
期末考
本課程上課內容分為下列四部分:
(一)民法基礎理論解說。
(二)民法經典試題討論。
(三)民事實務案例分享。
(四)民事實務見解解析。
教科書/參考書
一、謝在全、民法物權。
二、郭振恭等3人、民法親屬新論。
三、郭振恭等3人、民法繼承新論、
四、歷屆律師、司法官試題。
評分標準
一、上課參與程度(30%)。
二、期中小考(20%如有)。
三、期末考(50%/7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28
一、於上課過程中透過民法基礎理論解說、歷屆律師、司法官考試試題討論、民事實務見解解析等方式,讓學生對民法能有全面性及深入性之認識,以增進民事實務案例分析能力,並加強考試解題能力。
二、本學期主要上課內容:民法物權編、親屬編、繼承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上課進度
物權及繼承修正概說
物權
期中小考(停課)
物權
親屬
繼承
期末考
本課程上課內容分為下列四部分:
(一)民法基礎理論解說。
(二)民法經典試題討論。
(三)民事實務案例分享。
(四)民事實務見解解析。
教科書/參考書
一、謝在全、民法物權。
二、郭振恭等3人、民法親屬新論。
三、郭振恭等3人、民法繼承新論、
四、歷屆律師、司法官試題。
評分標準
一、上課參與程度(30%)。
二、期中小考(20%如有)。
三、期末考(50%/7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28
111-2_刑法實例演習(二)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學期希望以同學既有刑法學習內容為基礎,透過審判實務常見爭議案例,進一步加強刑法分則如何運用在個案之思考方式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壹、本學期課程除由老師單方講授主要內容外,將由同學採個人或分組報告方式,針對個別問題提出個人研究心得,供其餘同學閱讀並共同參與討論,再由老師提出問題暨講評。 貳、主要議題(詳細內容將在正式課程公布)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以課堂報告內容及參與程度作為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1
本學期希望以同學既有刑法學習內容為基礎,透過審判實務常見爭議案例,進一步加強刑法分則如何運用在個案之思考方式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壹、本學期課程除由老師單方講授主要內容外,將由同學採個人或分組報告方式,針對個別問題提出個人研究心得,供其餘同學閱讀並共同參與討論,再由老師提出問題暨講評。 貳、主要議題(詳細內容將在正式課程公布)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以課堂報告內容及參與程度作為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1
111-2_不動產經紀相關法規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在一個不動產交易過程中,涉及種種不動產交易成本與風險分配之問題,而往往成為交易糾紛。交易紛爭之解決,為法律之消極救濟功能。但法律更有積極預防紛爭之功能,即法律的成文化。法律的成文化代表法律的可預測性,也就代表法律的安定性。 故本不動產經紀法規之主要目標,即在與同學共同討論研究事前防範紛爭發生,如何在一連串不動產交易陷阱中,趨吉避凶,全身而退,以極低之交易成本(交易風險)獲取最佳之利益。 課程之流程,擬採對話式、互動式教學,即「規範與社會事實間」、「讀者與文本間」、「老師與同學間」之不斷對話、不斷溝通、不斷深入之「詮釋學循環」。並大量運用本土案例教材,以教授「活的法律」,而非「課本上的法律」。對同學理解並活用不動產交易相關法制,相信必有所助益。 課程時程之安排,擬以如下方式進行: 1.教師自編之課程講義約以6週為主,並指定書籍與論文,由每位修課學生摘要報告,並列出問題要綱,供師生共同研討之基礎,最終再由教師就論題予以總結。 2.同學於第7-8週,提出期末報告撰寫大綱。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章 不動產交易管理與法律體系概說 第二章 不動產交易與消費者保護法(一) 消費者保護法概說與消費者保護團體 第三章 不動產交易與消費者保護法(二) 不動產消費爭議之處理相關法律問題:定型化契約、不實廣告相關法律問題 第四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平交易法(一) 公平交易法概說與公平交易委員會 第五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平交易法(二) 不動產相關事業獨占、結合、聯合行為、不公平競爭、多層次傳銷相關法律問題 第六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一)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與行政監督 第七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二) 住戶權利義務、區分所有權人會議與管理委員會相關法律問題 第八章 不動產交易與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一)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與行政監督 第九章 不動產交易與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二)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對不動產經紀業、不動產經紀人員之規範、不動產說明書與定型化契約之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教科書/參考書
基本書目: 六法全書乙本 土地法規,陳立夫主編,2016或更新版,新學林出版 不動產經紀法規理論與實務,楊鴻謙、徐士堯合著,初版或更新版,一品文化出版 進階書目: 土地法研究,陳立夫,初版或更新版,新學林出版 不動產交易與管理,李永然,初版或更新版,正中書局出版 不動產經營與管理,李鴻毅,初版或更新版,中國地政研究所出版 不動產交易管理與法律之相關研究報告與中、外文期刊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50﹪;分組書面報告50﹪。 為使同學對於課程有較深刻瞭解,除教師於課堂講解外,希能同學能針對其他同學之報告參與討論,並對自己負責之報告主題做簡報發表,於與其他同學和老師做充分溝通後彙整,並於學期終了時,繳交一篇五千字左右之最終書面報告。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41
在一個不動產交易過程中,涉及種種不動產交易成本與風險分配之問題,而往往成為交易糾紛。交易紛爭之解決,為法律之消極救濟功能。但法律更有積極預防紛爭之功能,即法律的成文化。法律的成文化代表法律的可預測性,也就代表法律的安定性。 故本不動產經紀法規之主要目標,即在與同學共同討論研究事前防範紛爭發生,如何在一連串不動產交易陷阱中,趨吉避凶,全身而退,以極低之交易成本(交易風險)獲取最佳之利益。 課程之流程,擬採對話式、互動式教學,即「規範與社會事實間」、「讀者與文本間」、「老師與同學間」之不斷對話、不斷溝通、不斷深入之「詮釋學循環」。並大量運用本土案例教材,以教授「活的法律」,而非「課本上的法律」。對同學理解並活用不動產交易相關法制,相信必有所助益。 課程時程之安排,擬以如下方式進行: 1.教師自編之課程講義約以6週為主,並指定書籍與論文,由每位修課學生摘要報告,並列出問題要綱,供師生共同研討之基礎,最終再由教師就論題予以總結。 2.同學於第7-8週,提出期末報告撰寫大綱。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章 不動產交易管理與法律體系概說 第二章 不動產交易與消費者保護法(一) 消費者保護法概說與消費者保護團體 第三章 不動產交易與消費者保護法(二) 不動產消費爭議之處理相關法律問題:定型化契約、不實廣告相關法律問題 第四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平交易法(一) 公平交易法概說與公平交易委員會 第五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平交易法(二) 不動產相關事業獨占、結合、聯合行為、不公平競爭、多層次傳銷相關法律問題 第六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一)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與行政監督 第七章 不動產交易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二) 住戶權利義務、區分所有權人會議與管理委員會相關法律問題 第八章 不動產交易與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一)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與行政監督 第九章 不動產交易與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二)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對不動產經紀業、不動產經紀人員之規範、不動產說明書與定型化契約之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教科書/參考書
基本書目: 六法全書乙本 土地法規,陳立夫主編,2016或更新版,新學林出版 不動產經紀法規理論與實務,楊鴻謙、徐士堯合著,初版或更新版,一品文化出版 進階書目: 土地法研究,陳立夫,初版或更新版,新學林出版 不動產交易與管理,李永然,初版或更新版,正中書局出版 不動產經營與管理,李鴻毅,初版或更新版,中國地政研究所出版 不動產交易管理與法律之相關研究報告與中、外文期刊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50﹪;分組書面報告50﹪。 為使同學對於課程有較深刻瞭解,除教師於課堂講解外,希能同學能針對其他同學之報告參與討論,並對自己負責之報告主題做簡報發表,於與其他同學和老師做充分溝通後彙整,並於學期終了時,繳交一篇五千字左右之最終書面報告。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41
111-2_土地稅法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了解地價與地稅的關聯 認識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及房屋稅及房地合一稅等等 了解土地稅進而達到節稅 輔導參加地政職系公職人員及不動估價師地政士與不動產經紀人等國家考試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土地稅概要 二地價與地稅的關聯 三土地公告現值與公告地價 四地價稅概要 五地價稅之稅基與稅率 六地價稅之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七地價稅之節稅方式 八土地增值稅概要 九土地增值稅之稅基與稅率 十土地增值稅之相關優惠(免徵,不課徵,得申請不課徵,減徵) 十一土地增值稅之退稅 十二房屋稅概要 十三房屋稅之稅基與稅率 十四囤房稅之介紹 十五房地合一稅概要 十六房地合一稅之重點綱要 十七個案分析 十八綜合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土地法,文笙書局,第10版,鍾麗娜編著
評分標準
平常上課態度30% 期中考30% 期末考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20
了解地價與地稅的關聯 認識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及房屋稅及房地合一稅等等 了解土地稅進而達到節稅 輔導參加地政職系公職人員及不動估價師地政士與不動產經紀人等國家考試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土地稅概要 二地價與地稅的關聯 三土地公告現值與公告地價 四地價稅概要 五地價稅之稅基與稅率 六地價稅之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七地價稅之節稅方式 八土地增值稅概要 九土地增值稅之稅基與稅率 十土地增值稅之相關優惠(免徵,不課徵,得申請不課徵,減徵) 十一土地增值稅之退稅 十二房屋稅概要 十三房屋稅之稅基與稅率 十四囤房稅之介紹 十五房地合一稅概要 十六房地合一稅之重點綱要 十七個案分析 十八綜合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土地法,文笙書局,第10版,鍾麗娜編著
評分標準
平常上課態度30% 期中考30% 期末考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20
111-2_勞動法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於上課過程中透過勞動基準法基礎理論解說、歷屆律師考試試題討論、勞動法實務見解解析等方式,讓學生對勞動法規能有全面性及深入性之認識,以增進勞動法實務案例分析能力,並加強考試解題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預定上課進度
課程內容介紹
勞動法緒論
勞動契約
期中小考(停課)
工資、工作時間、休請假、勞動契約終止、職業災害、退休
勞動特別法
期末考
本課程上課內容分為下列三部分:
(一)勞動法基礎理論解說。
(二)勞動法經典試題討論。
(三)勞動法實務見解及案例分享。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鄭津津著、職場與法律、元照出版社(上課必備) 參考書:勞動社會法爭點解讀,李毅、辰翊、高點
評分標準
一、上課參與程度(30%) 二、期中小考(20%;如有)、期末考(50%或7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39
於上課過程中透過勞動基準法基礎理論解說、歷屆律師考試試題討論、勞動法實務見解解析等方式,讓學生對勞動法規能有全面性及深入性之認識,以增進勞動法實務案例分析能力,並加強考試解題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預定上課進度
課程內容介紹
勞動法緒論
勞動契約
期中小考(停課)
工資、工作時間、休請假、勞動契約終止、職業災害、退休
勞動特別法
期末考
本課程上課內容分為下列三部分:
(一)勞動法基礎理論解說。
(二)勞動法經典試題討論。
(三)勞動法實務見解及案例分享。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鄭津津著、職場與法律、元照出版社(上課必備) 參考書:勞動社會法爭點解讀,李毅、辰翊、高點
評分標準
一、上課參與程度(30%) 二、期中小考(20%;如有)、期末考(50%或7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39
111-2_地方政府與政治(含自治法制)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地方自治為現今民主國家之主流,凡進步之民主國家概皆有強大的地方自治團體為後盾。反觀我國地方制度之建立於88年地方制度法公布施行之後始萌芽,迄今尚在成長階段,平心而論,台灣還不能稱是地方自治進步的國家。反觀我國現況,地方自治或地方制度法,在國內學術界似將其歸類於政治學或公共行政領域,因此法學界對其著墨不深,雖有部分法學論著應世,且亦各有其精道之處,惟概皆以中央立場或純學理去解讀我國地方自治,不免於偏頗或與實務運作難以契合。再者,細究早期實務界之司法判決,全無地方自治之概念,不僅無視於地方自治存在之事實,對於地方能否自治更是抱持質疑的觀點,甚或採取偏頗之絕對承認說理論,誤認中央法律未規定事項即無自治之空間,甚或成為中央打壓地方政府的幫手,迄至103年始有重大之轉變,最高行政法院在當年做成2月份第1次庭長及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決議內容確認團體管轄之概念,此在地方自治史上可謂為一大進步,不料司法院推動大法庭制度後,前述決議關於團體管轄之見解,乃失其拘束效力,依近來行政法院判決觀之,再度讓地方政府陷入管轄權混亂的局面,甚是可惜。本課程以地方自治為定位,透過對於地方制度法之闡述,並結合地方自治實施概況,期以建立學生地方自治之思維能力,俾於將來從事司法工作之際能考量地方自治因地制宜之概念,做出適法適切之判決。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壹、前言 貳、地方制度的基礎 一、理論基礎 二、法源 參、地方自治之意義與規範內容 一、地方自治之意義 二、地方自治之規範內容 (一)地方自治團體 (二)居民之權利義務 (三)自治事項 (四)自治法規 (五)自治組織 (六)自治財政 肆、公法人間之關係 一、中央與地方之關係 二、地方相互間之關係
教科書/參考書
1.蕭文生 地方自治法基礎理論與實務 2.黃錦堂 地方制度法論 3.劉文仕 地方制度法釋義 4.羅承宗 地方制度法的理論與實踐 5.簡玉聰 確保地方財政健全之法制問題與法理 6.陳敏 行政法總論 7.拙著 計程車客運業未依公路法申請核准籌備違法經營之裁罰權限之探討 8.拙著 地方自治團體管轄權之探討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2.期中考成績30% 3.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28
地方自治為現今民主國家之主流,凡進步之民主國家概皆有強大的地方自治團體為後盾。反觀我國地方制度之建立於88年地方制度法公布施行之後始萌芽,迄今尚在成長階段,平心而論,台灣還不能稱是地方自治進步的國家。反觀我國現況,地方自治或地方制度法,在國內學術界似將其歸類於政治學或公共行政領域,因此法學界對其著墨不深,雖有部分法學論著應世,且亦各有其精道之處,惟概皆以中央立場或純學理去解讀我國地方自治,不免於偏頗或與實務運作難以契合。再者,細究早期實務界之司法判決,全無地方自治之概念,不僅無視於地方自治存在之事實,對於地方能否自治更是抱持質疑的觀點,甚或採取偏頗之絕對承認說理論,誤認中央法律未規定事項即無自治之空間,甚或成為中央打壓地方政府的幫手,迄至103年始有重大之轉變,最高行政法院在當年做成2月份第1次庭長及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決議內容確認團體管轄之概念,此在地方自治史上可謂為一大進步,不料司法院推動大法庭制度後,前述決議關於團體管轄之見解,乃失其拘束效力,依近來行政法院判決觀之,再度讓地方政府陷入管轄權混亂的局面,甚是可惜。本課程以地方自治為定位,透過對於地方制度法之闡述,並結合地方自治實施概況,期以建立學生地方自治之思維能力,俾於將來從事司法工作之際能考量地方自治因地制宜之概念,做出適法適切之判決。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壹、前言 貳、地方制度的基礎 一、理論基礎 二、法源 參、地方自治之意義與規範內容 一、地方自治之意義 二、地方自治之規範內容 (一)地方自治團體 (二)居民之權利義務 (三)自治事項 (四)自治法規 (五)自治組織 (六)自治財政 肆、公法人間之關係 一、中央與地方之關係 二、地方相互間之關係
教科書/參考書
1.蕭文生 地方自治法基礎理論與實務 2.黃錦堂 地方制度法論 3.劉文仕 地方制度法釋義 4.羅承宗 地方制度法的理論與實踐 5.簡玉聰 確保地方財政健全之法制問題與法理 6.陳敏 行政法總論 7.拙著 計程車客運業未依公路法申請核准籌備違法經營之裁罰權限之探討 8.拙著 地方自治團體管轄權之探討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2.期中考成績30% 3.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28
111-2_民法繼承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學期課程希冀於理論與實務平衡發展下,使學生得以了解繼承法之基本體系,並輔以實務見解及實際例題,使課程的吸收非局限於理論,兼顧訴訟運作之解悉,此外,傳統爭議問題或學說與實務之見解,透過條文理解融會貫通,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老師為雙周一上課
2/20、3/6、3/20、4/17、5/1、5/15、5/29、6/18 4/3(清明連假不上課) 老師擇定單周期中考試、舉行期末考
另與修課同學協調1次單周上課時間
以陳棋炎、黃宗樂及郭振恭三人合著民法繼承新論為上課綱要,分為五大部分包括
(一)繼承法之基本問題,
(二)遺產繼承人,
(三)遺產之繼承,
(四)遺囑,其中關於遺產之繼承因繼承篇在98年6月大幅修正,茲此,繼承法之新制度乃本年度重點章節。
教科書/參考書
陳棋炎、黃宗樂及郭振恭三人合著民法繼承新論
評分標準
期中及期末考試各佔40% 平常成績佔2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71
本學期課程希冀於理論與實務平衡發展下,使學生得以了解繼承法之基本體系,並輔以實務見解及實際例題,使課程的吸收非局限於理論,兼顧訴訟運作之解悉,此外,傳統爭議問題或學說與實務之見解,透過條文理解融會貫通,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老師為雙周一上課
2/20、3/6、3/20、4/17、5/1、5/15、5/29、6/18 4/3(清明連假不上課) 老師擇定單周期中考試、舉行期末考
另與修課同學協調1次單周上課時間
以陳棋炎、黃宗樂及郭振恭三人合著民法繼承新論為上課綱要,分為五大部分包括
(一)繼承法之基本問題,
(二)遺產繼承人,
(三)遺產之繼承,
(四)遺囑,其中關於遺產之繼承因繼承篇在98年6月大幅修正,茲此,繼承法之新制度乃本年度重點章節。
教科書/參考書
陳棋炎、黃宗樂及郭振恭三人合著民法繼承新論
評分標準
期中及期末考試各佔40% 平常成績佔2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71
111-2_行政法(二)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行政作用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行政命令
行政處分
行政契約
行政事實行為
行政罰法
行政執行法
教科書/參考書
吳庚 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
陳敏 行政法總論
李惠宗 行政法要義
評分標準
期中考(40%) 期末考(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14
行政作用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行政命令
行政處分
行政契約
行政事實行為
行政罰法
行政執行法
教科書/參考書
吳庚 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
陳敏 行政法總論
李惠宗 行政法要義
評分標準
期中考(40%) 期末考(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1022
修課人數
14
111-2_立法論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一 、 認識我國立法法制之主要建構;
二、 認識我國立法法制之建制原理;
三、 認識我國立法法制與司法審判及行政程序法制之關係;
四、評析我國當前立法法制之實務與學理問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 本科課程及上課方式簡介
二、我國立法法之意義與範圍
三、憲法立法專章(一)立法權之性質
四、憲法立法專章(二)立法權之範圍
五、憲法立法專章(三)立法院之組成
六、 憲法立法專章(四)立法權與其他權之關係
七、中央法規標準法(一)法規之名稱
八、 中央法規標準法(二)法規之制定、施行與適用
九、中央法規標準法(三)法規之修正與廢止
十、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一)總則
十一、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二)一般議案審查程序
十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三)特殊議案審查程序
十三、立法院組織法與議事規則
十四、立法委員行為法
十五、當前立法法制改革之重要課題
教科書/參考書
一、 Jack Davies, 1986, Legislative law and process in a nutshell, St. Paul, Minn. West.
二、 Joel Smith and Lloyd D. Musolf, 1979, Legislatures in development : dynamics of change in new and old states, Durham,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三、 羅傳賢著,2002,立法程序與技術,臺北市 : 五南出版社。
四、 朱志宏著,1995:立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評分標準
一、出席與參與課堂研討之情形;
二、期中及期末考試;
三、課中報告與期末報告。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0
一 、 認識我國立法法制之主要建構;
二、 認識我國立法法制之建制原理;
三、 認識我國立法法制與司法審判及行政程序法制之關係;
四、評析我國當前立法法制之實務與學理問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 本科課程及上課方式簡介
二、我國立法法之意義與範圍
三、憲法立法專章(一)立法權之性質
四、憲法立法專章(二)立法權之範圍
五、憲法立法專章(三)立法院之組成
六、 憲法立法專章(四)立法權與其他權之關係
七、中央法規標準法(一)法規之名稱
八、 中央法規標準法(二)法規之制定、施行與適用
九、中央法規標準法(三)法規之修正與廢止
十、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一)總則
十一、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二)一般議案審查程序
十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三)特殊議案審查程序
十三、立法院組織法與議事規則
十四、立法委員行為法
十五、當前立法法制改革之重要課題
教科書/參考書
一、 Jack Davies, 1986, Legislative law and process in a nutshell, St. Paul, Minn. West.
二、 Joel Smith and Lloyd D. Musolf, 1979, Legislatures in development : dynamics of change in new and old states, Durham,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三、 羅傳賢著,2002,立法程序與技術,臺北市 : 五南出版社。
四、 朱志宏著,1995:立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評分標準
一、出席與參與課堂研討之情形;
二、期中及期末考試;
三、課中報告與期末報告。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0
111-2_公共政策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授課教授講課為主,希望讓學生了解,何謂公共政策?有那些重要的理論及其發展?以及在現實上,尤其是針對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應用分析的意義為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介紹
2.公共政策的興起、現狀與發展
3.何謂「理性決策」
4.決策理論與現實:理性VS組織VS文化
5.決策理論:政府VS市場
6.決策理論:全球化之衝擊
7.政治過程論
8.官僚體系
9.期中考
10.政策執行與評估
11.政策論述
12.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
13.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個案研究
14.個案研究
15.個案研究
16.個案研究
17.個案研究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張世賢。2005。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魏鏞。2004。公共政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歷史、哲學、全球化。台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5.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2001。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6.Dunn, William。Public Policy Analysis。李明寰(譯)。2002。公共政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評分標準
本課程有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50%。上課發問者予以適度加分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0
本課程以授課教授講課為主,希望讓學生了解,何謂公共政策?有那些重要的理論及其發展?以及在現實上,尤其是針對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應用分析的意義為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介紹
2.公共政策的興起、現狀與發展
3.何謂「理性決策」
4.決策理論與現實:理性VS組織VS文化
5.決策理論:政府VS市場
6.決策理論:全球化之衝擊
7.政治過程論
8.官僚體系
9.期中考
10.政策執行與評估
11.政策論述
12.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
13.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個案研究
14.個案研究
15.個案研究
16.個案研究
17.個案研究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張世賢。2005。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魏鏞。2004。公共政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歷史、哲學、全球化。台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5.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2001。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6.Dunn, William。Public Policy Analysis。李明寰(譯)。2002。公共政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評分標準
本課程有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50%。上課發問者予以適度加分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0
111-2_兩岸關係
政治法律學系
教學目標
使學生從政治,經濟, 國際關係, 人民交流, 大衆文化等多面向思考兩岸關係 課程討論將從理論探討和案例分析著手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周: 介紹本課程 Introductory session (early dismissal scheduled) 第二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政治、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Politics, the 92 Consensus, the proposa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 第三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國際關係和國際組織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第四周:兩岸關係大視角:認同、民族主義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identity issue, nationalism 第五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談判實務、特殊安排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the cross-strait talk and special arrangement 第六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經濟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ade 第七周: 影片欣賞 第八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教育、人民交流、旅游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educati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tourism 第九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娛樂、大眾文化 Recasting the cross-strait issue in popular culture 第十周: 特殊議題:中國影響力和大外宣,海外華人的角色 Special issue: Diaspora Community,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第十一周: 特殊議題: 人權 Special issue: human right 第十二周: 特殊議題:歷史敘事、史觀 Special issue: historic perspective, historiography 第十三周: 特殊議題:國際法與兩岸 Special issu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第十四周: 特殊議題:中國崛起與國際政經秩序 Special issue: China’s ris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o-economic order; One-China policy in this changing context 第十五到十八周 學期報告 Term paper and presentation 遇有假期, 則順勢調整授課
教科書/參考書
上課以自製PPT爲主 以下為參考書目 吳介民 第三種中國想像 左岸, 2012年 張五岳主編 兩岸關係研究 新文京,2012年 趙建民, 包淳亮等編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第四版)晶典文化,2016年 張五岳, 吳建忠等編 中國大陸研究(第六版)新文京,2019年 趙春山編, 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修訂三版),三民,2019年 吳介民, 蔡宏政, 鄭祖邦(主編), 吊燈裡的巨蟒: 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左岸, 2017年
評分標準
評分項目 1 課堂參與、出席 40% 視情況,採視訊上課。 2 學期報告 60% 視情況,採視訊報告。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2
使學生從政治,經濟, 國際關係, 人民交流, 大衆文化等多面向思考兩岸關係 課程討論將從理論探討和案例分析著手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周: 介紹本課程 Introductory session (early dismissal scheduled) 第二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政治、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Politics, the 92 Consensus, the proposal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 第三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國際關係和國際組織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第四周:兩岸關係大視角:認同、民族主義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identity issue, nationalism 第五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談判實務、特殊安排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the cross-strait talk and special arrangement 第六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經濟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ade 第七周: 影片欣賞 第八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教育、人民交流、旅游 The Grandeur Perspective: educati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tourism 第九周: 兩岸關係大視角:娛樂、大眾文化 Recasting the cross-strait issue in popular culture 第十周: 特殊議題:中國影響力和大外宣,海外華人的角色 Special issue: Diaspora Community,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第十一周: 特殊議題: 人權 Special issue: human right 第十二周: 特殊議題:歷史敘事、史觀 Special issue: historic perspective, historiography 第十三周: 特殊議題:國際法與兩岸 Special issu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第十四周: 特殊議題:中國崛起與國際政經秩序 Special issue: China’s ris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o-economic order; One-China policy in this changing context 第十五到十八周 學期報告 Term paper and presentation 遇有假期, 則順勢調整授課
教科書/參考書
上課以自製PPT爲主 以下為參考書目 吳介民 第三種中國想像 左岸, 2012年 張五岳主編 兩岸關係研究 新文京,2012年 趙建民, 包淳亮等編 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第四版)晶典文化,2016年 張五岳, 吳建忠等編 中國大陸研究(第六版)新文京,2019年 趙春山編, 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修訂三版),三民,2019年 吳介民, 蔡宏政, 鄭祖邦(主編), 吊燈裡的巨蟒: 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左岸, 2017年
評分標準
評分項目 1 課堂參與、出席 40% 視情況,採視訊上課。 2 學期報告 60% 視情況,採視訊報告。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F10922
修課人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