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_室內設計實務
教學目標
本課程將導引學生瞭解展示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概念,並且瞭解展示設計的要素如何表現在建築空間設計上,同時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展示空間實例闡述展示設計的實務過程。課程藉由展示設計的基本理論、構成要素、規畫與設計流程、以及相關案例之介紹、分析與討論,進行展示設計專業知識之建構,並輔以展示空間規劃與設計之課堂實例操作、空間裝置創作,以達理論與實務結合之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課程大綱介紹 第02週:展示設計概論 第03週:範疇與分類 I 第04週:範疇與分類 II 第05週:展示設計發展歷程 第06週:構成元素與形式法則 第07週:設計程序與表現 第08週:展示設計細項 I 第09週:展示設計細項 II 第10週:展示技術與應用 第11週:銷售展示 第12週:宣傳展示 第13週:娛樂展示 第14週:教育及文化展示 第15週:端午節放假(6/3) 第16週:展覽設計完成 第17週:施工及布展 第18週:展覽開幕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課程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33
本課程將導引學生瞭解展示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概念,並且瞭解展示設計的要素如何表現在建築空間設計上,同時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展示空間實例闡述展示設計的實務過程。課程藉由展示設計的基本理論、構成要素、規畫與設計流程、以及相關案例之介紹、分析與討論,進行展示設計專業知識之建構,並輔以展示空間規劃與設計之課堂實例操作、空間裝置創作,以達理論與實務結合之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課程大綱介紹 第02週:展示設計概論 第03週:範疇與分類 I 第04週:範疇與分類 II 第05週:展示設計發展歷程 第06週:構成元素與形式法則 第07週:設計程序與表現 第08週:展示設計細項 I 第09週:展示設計細項 II 第10週:展示技術與應用 第11週:銷售展示 第12週:宣傳展示 第13週:娛樂展示 第14週:教育及文化展示 第15週:端午節放假(6/3) 第16週:展覽設計完成 第17週:施工及布展 第18週:展覽開幕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課程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33
111-2_都市計畫理論與實務講座
教學目標
講授都市計畫源起,規劃理論介紹。 針對都市計畫在台灣實踐的理論與實務對話。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講次 日期 綱要 1 2023/2/19 課程簡介與期中、期末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 2 2023/2/26 都市規劃的基本考量因素:人口與產業預測 3 2023/3/5 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計畫控制--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 4 2023/3/12 都市設計與開發許可運作機制 5 2023/3/19 開發許可制與非都國土規劃案例解析 6 2023/3/26 協議價購 / 徵收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7 2023/4/2 都市更新的類型與案例 8 2023/4/9 都市計畫規劃內容議題轉移與權力結構的變遷趨勢 9 2023/4/16 都市文化再生與社區營造(期中測驗網路評測) 10 2023/4/23 都市開發調節工具應用 11 2023/4/30 密緻規劃、MXD+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 12 2023/5/7 友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 Smart growth 4 -友善步行社區-水岸長廊(promenade)介紹 13 2023/5/14 多元住宅選擇、社區魅力與場所營造 14 2023/5/21 永續發展SDG與淨零碳排 15 2023/5/28 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 16 2023/6/4 校外教學 17 2023/6/11 期末報告(一) 18 2023/6/18 期末報告(二)
教科書/參考書
1. 吳鄭重(2019)翻譯,Jane Jacob原著,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出版社。 2. W‧博奧席耶(2005),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 崔征國(1991),圖解都市計畫,詹氏圖書 4. 崔征國(1991),圖解都市景觀,詹氏圖書 5. 吳文彥翻譯(2004),聰明成長100個政策,未刊行報告。
評分標準
1. 平時表現(含出席率)20% 2. 期中測驗30% 3. 期末報告30% 4. 課堂討論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13
講授都市計畫源起,規劃理論介紹。 針對都市計畫在台灣實踐的理論與實務對話。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講次 日期 綱要 1 2023/2/19 課程簡介與期中、期末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 2 2023/2/26 都市規劃的基本考量因素:人口與產業預測 3 2023/3/5 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計畫控制--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 4 2023/3/12 都市設計與開發許可運作機制 5 2023/3/19 開發許可制與非都國土規劃案例解析 6 2023/3/26 協議價購 / 徵收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7 2023/4/2 都市更新的類型與案例 8 2023/4/9 都市計畫規劃內容議題轉移與權力結構的變遷趨勢 9 2023/4/16 都市文化再生與社區營造(期中測驗網路評測) 10 2023/4/23 都市開發調節工具應用 11 2023/4/30 密緻規劃、MXD+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 12 2023/5/7 友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 Smart growth 4 -友善步行社區-水岸長廊(promenade)介紹 13 2023/5/14 多元住宅選擇、社區魅力與場所營造 14 2023/5/21 永續發展SDG與淨零碳排 15 2023/5/28 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 16 2023/6/4 校外教學 17 2023/6/11 期末報告(一) 18 2023/6/18 期末報告(二)
教科書/參考書
1. 吳鄭重(2019)翻譯,Jane Jacob原著,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出版社。 2. W‧博奧席耶(2005),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 崔征國(1991),圖解都市計畫,詹氏圖書 4. 崔征國(1991),圖解都市景觀,詹氏圖書 5. 吳文彥翻譯(2004),聰明成長100個政策,未刊行報告。
評分標準
1. 平時表現(含出席率)20% 2. 期中測驗30% 3. 期末報告30% 4. 課堂討論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13
111-2_建築防火避難設計特論
教學目標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深層化,以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於設計規劃階段,應依建築物的用途、規模等條件,研擬相應的防災對策。本課程首先介紹建築物火災的基本原理、危害與對策,說明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配合業界動態介紹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包含規格式法規(Route A)之限制與突破、避難性能驗證法之運用、性能設計之制度與現況。 教學目標如下: 1.講述建築物火災理論與對策。 2.介紹建築物防火避難設計相關研究。 3.介紹性能設計之制度、概要與驗證工具。 4.說明防災計畫之特徵與經營管理計畫。 5.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1 第5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2 第6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1 第7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2 第8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方法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心理、生理與避難 第11週 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1 第12週 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2 第13週 防災計畫之特徵與經營管理計畫 第14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1 第15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2 第16週 期末分組討論1 第17週 期末分組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17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深層化,以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於設計規劃階段,應依建築物的用途、規模等條件,研擬相應的防災對策。本課程首先介紹建築物火災的基本原理、危害與對策,說明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配合業界動態介紹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包含規格式法規(Route A)之限制與突破、避難性能驗證法之運用、性能設計之制度與現況。 教學目標如下: 1.講述建築物火災理論與對策。 2.介紹建築物防火避難設計相關研究。 3.介紹性能設計之制度、概要與驗證工具。 4.說明防災計畫之特徵與經營管理計畫。 5.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1 第5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2 第6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1 第7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2 第8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方法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心理、生理與避難 第11週 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1 第12週 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2 第13週 防災計畫之特徵與經營管理計畫 第14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1 第15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務2 第16週 期末分組討論1 第17週 期末分組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17
111-2_建築創新技術與實務專論
教學目標
建築技術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推進不斷的創新,建築設計與營建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以符合未來人類文明的推進.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設計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創新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創新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創新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建築創新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創新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33
建築技術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推進不斷的創新,建築設計與營建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以符合未來人類文明的推進.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建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設計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設計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創新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創新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創新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建築創新技術與設計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建築創新工程案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創新設計技術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創新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33
111-2_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
教學目標
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教材涵蓋法令規章、工程契約、採購法及相關現場施工經驗,目前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法,促使學子們片片斷斷的學習,無法清楚瞭解學習的目的。有鑒於學子們對於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學習上產生困難,遂整理教學於各大學、補教界、證照班的資料滿並自編教材,結合建築工程實務經驗,希冀能對學子們於學習及未來工作產生正面的幫助及興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工程契約的型態:用2~4週上課時間,讓學生瞭解工程契約的發包型態、種類、方式及運用,配合實務經驗、 案例及建築產業特性,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契約之運用上如何活用。 二、工程契約管理:用8~10週上課時間,教授工程契約文件內容、工程契約價金計價方式、契約價金調整、履約保 證金、工期展延及違約規定、工程風險、工程保險、工程糾紛及爭議、綁標及圍標,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 契約如何管理。 三、工程施工管理:用2~4週上課時間,教授施工管理的目的、施工計畫、施工圖和設計圖之不同、施工日報表、 建築資訊模型的運用,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如何管理。 四、安排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戶外教學:利用實務之案例,讓同學可與上課理論相互印證。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 2. 營建管理學,林金面,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上課互動問答10%,期中考30%,期末報告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38
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教材涵蓋法令規章、工程契約、採購法及相關現場施工經驗,目前並無一套有系統的教法,促使學子們片片斷斷的學習,無法清楚瞭解學習的目的。有鑒於學子們對於建築工程契約與施工管理學習上產生困難,遂整理教學於各大學、補教界、證照班的資料滿並自編教材,結合建築工程實務經驗,希冀能對學子們於學習及未來工作產生正面的幫助及興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工程契約的型態:用2~4週上課時間,讓學生瞭解工程契約的發包型態、種類、方式及運用,配合實務經驗、 案例及建築產業特性,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契約之運用上如何活用。 二、工程契約管理:用8~10週上課時間,教授工程契約文件內容、工程契約價金計價方式、契約價金調整、履約保 證金、工期展延及違約規定、工程風險、工程保險、工程糾紛及爭議、綁標及圍標,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 契約如何管理。 三、工程施工管理:用2~4週上課時間,教授施工管理的目的、施工計畫、施工圖和設計圖之不同、施工日報表、 建築資訊模型的運用,讓同學充份瞭解建築工程施工如何管理。 四、安排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戶外教學:利用實務之案例,讓同學可與上課理論相互印證。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 2. 營建管理學,林金面,文笙書局。
評分標準
上課互動問答10%,期中考30%,期末報告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38
111-2_西洋建築史總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藉由關於建築(設計)的歷史探討,提供同學認識建築一種引介性的途徑。課程中將透過發生在建築史上的特定人事物所引發的現象與問題,以及文獻的導讀,在課程進行反身性思考,協助同學建立對建築認識的深度,並且提升文化素養與閱讀能力及習慣。期許的教學目標是,協助同學建立具理論基礎的研究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加退選確認/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放假 第 四 週 4.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建築 第 五 週 5.中世紀時期的建築 第 六 週 6.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第 七 週 7.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建築 第 八 週 8.春假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19世紀的歐洲建築發展 第十一週 11.美國芝加哥學派與萊特的有機建築 第十二週 12.現代建築運動──20世紀初期的德國建築 第十三週 13.現代建築運動──20世紀初期的法國建築 第十四週 14.現代建築運動──未來主義與理性主義 第十五週 15.戰後的建築發展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傅朝卿(2009)《圖說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 陣內秀信等(2009)《圖說西洋建築史》蔡清雯譯,台北:臉譜。 Nuttgens, Patrick(2001)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建築的故事)楊惠君等譯,台北:木馬文化。 羅慶鴻等(2013)《一次讀懂西洋建築》,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夏紓(2008)《從古典到後現代:桂冠建築師與世界經典建築》,台北:華滋出版。 Connelly, Joan Breton(2017)The Parthenon Enigma: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s Most Iconic Building and the People Who Made It.(帕德嫩之謎:古希臘雅典人的世界)梁永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Hopkins, Keith etc.(2011)The Colosseum.(羅馬大競技場的故事)謝孟蓉譯,台北:貓頭膺出版。 King, Ross(2001)Brunelleschi’s Dom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Cathedral in Florence.(圓頂的故事:文藝復興建築史的一頁傳奇)吳光亞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King, Ross(2002)Michelangelo and the Pope’s Ceiling.(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板)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Miller, Keith(2010)St Peter’s.(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的故事) 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Hollis, Leo(2011)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五十嵐太郎(2010)《現代建築関16章 空間、時間、世界》(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並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態度。在評分方式上,平時、期中成績共佔6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末報告作業成績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9
本課程旨在藉由關於建築(設計)的歷史探討,提供同學認識建築一種引介性的途徑。課程中將透過發生在建築史上的特定人事物所引發的現象與問題,以及文獻的導讀,在課程進行反身性思考,協助同學建立對建築認識的深度,並且提升文化素養與閱讀能力及習慣。期許的教學目標是,協助同學建立具理論基礎的研究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加退選確認/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放假 第 四 週 4.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建築 第 五 週 5.中世紀時期的建築 第 六 週 6.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第 七 週 7.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的建築 第 八 週 8.春假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19世紀的歐洲建築發展 第十一週 11.美國芝加哥學派與萊特的有機建築 第十二週 12.現代建築運動──20世紀初期的德國建築 第十三週 13.現代建築運動──20世紀初期的法國建築 第十四週 14.現代建築運動──未來主義與理性主義 第十五週 15.戰後的建築發展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傅朝卿(2009)《圖說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 陣內秀信等(2009)《圖說西洋建築史》蔡清雯譯,台北:臉譜。 Nuttgens, Patrick(2001)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建築的故事)楊惠君等譯,台北:木馬文化。 羅慶鴻等(2013)《一次讀懂西洋建築》,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夏紓(2008)《從古典到後現代:桂冠建築師與世界經典建築》,台北:華滋出版。 Connelly, Joan Breton(2017)The Parthenon Enigma: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s Most Iconic Building and the People Who Made It.(帕德嫩之謎:古希臘雅典人的世界)梁永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Hopkins, Keith etc.(2011)The Colosseum.(羅馬大競技場的故事)謝孟蓉譯,台北:貓頭膺出版。 King, Ross(2001)Brunelleschi’s Dom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Cathedral in Florence.(圓頂的故事:文藝復興建築史的一頁傳奇)吳光亞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King, Ross(2002)Michelangelo and the Pope’s Ceiling.(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板)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Miller, Keith(2010)St Peter’s.(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的故事) 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Hollis, Leo(2011)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五十嵐太郎(2010)《現代建築関16章 空間、時間、世界》(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並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態度。在評分方式上,平時、期中成績共佔6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末報告作業成績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9
111-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15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114
修課人數
15
111-2_數位創新設計(八)-城市資訊模型模擬應用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VR虛擬實境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2019 VDWC競賽主題為『OSAKA Dream Island, the Future City for Entertainment』建構娛樂未來都市 OSAKA Dream Island。 毫無疑問,VR和模擬技術的發展,已經引領我們延伸以往從未體驗過的人類體驗經驗。通過CG /高分辨率、即時推進VR技術、聽覺、觸覺等感官設備來增加其體驗,並且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移動,減低真實與虛擬間的差異,同時以動態呈現各種景象,使整個體驗變得更真實,並為VR的未來增添機會。在娛樂業中,VR技術在遊戲和影視內容中的應用特別為公眾帶來了市場價值。因此,不僅創造真實環境而且可創造真實世界不存在的環境,例如幻想空間和宇宙,能夠以真實感來體驗。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了人類對未知空間體驗的強烈願望,對提供夢幻空間體驗的需求,以及內容和創造力的前景。此外,這個VR娛樂行業的新設計領域並不限於沒有真實場景的虛構世界體驗,而是可充斥在真實世界中。由於這項技術我們可以在遊樂園等場景中重現不存在的人類體驗,我們應該關注的事實為,實體環境和視覺構圖為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投影映射的交互式數字圖像體驗,例如將CG投影到真實空間中以及感知人類行為的技術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就娛樂體驗而言,虛擬空間和真實空間的設計沒有被分離或複制,並且通過被設計為人類體驗的整合而獲得新的價值。資訊技術創造的娛樂體驗將成為未來城市設計的重要元素。即使在僅被視為交通工具的汽車工業中,該領域也被認為是一個活躍的市場。因此,本屆VDWC競賽中,鼓勵參與者提出帶來混合時境娛樂體驗的城市空間設計。設計地點是“大阪港Yumeshima”,計劃開發綜合度假村,併計劃在其旁邊舉辦世博會。就像一個遊樂園一樣,在這樣一個大型綜合度假勝地,建築物是創造一個非凡空間的設備,通過結合視覺藝術和娛樂相關設施吸引遊客。同時,它們可以是圖像表達裝置,例如電梯和運輸也將成為娛樂的一部分,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是體驗的一部分。競賽期待的是通過結合所描述的虛擬實境和實體環境來創造新的城市體驗,但不要忘記現有模擬技術的可能性。如您所知,有幾種模擬技術,例如通過嵌入圖像/視頻和程序來控制它,從而在視覺上模擬空間體驗。結構分析模擬對於異常成形物體上的投影映射是有效的,例如漂浮在空中。人群行為模擬對於從人群的集體行動/動作創建娛樂是有用的,並且交通模擬對於增強安全性和便利性以及娛樂是有用的。 各週次上課內容如下: 1 競賽主題宣布與分組 2 主題城市與議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問題解析 3 擬定規劃構想初稿/構想書撰寫 4 提出規劃構想書 5 都市交通設施規劃/UC-win Road (I) 6 交通流量模擬與分析/UC-win Road (II) 7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 8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I) 9 建築物理環境模擬分析/ DesignBuilder 10 防洪防災模擬分析/ xpswmm 11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 12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I) 13 設計成果海報製作 14 規劃互動影片腳本 15 虛擬實境導覽互動影片製作(II) 16 決賽發表講稿及影片製作 17 決賽發表演練 18 競賽決賽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2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VR虛擬實境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2019 VDWC競賽主題為『OSAKA Dream Island, the Future City for Entertainment』建構娛樂未來都市 OSAKA Dream Island。 毫無疑問,VR和模擬技術的發展,已經引領我們延伸以往從未體驗過的人類體驗經驗。通過CG /高分辨率、即時推進VR技術、聽覺、觸覺等感官設備來增加其體驗,並且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移動,減低真實與虛擬間的差異,同時以動態呈現各種景象,使整個體驗變得更真實,並為VR的未來增添機會。在娛樂業中,VR技術在遊戲和影視內容中的應用特別為公眾帶來了市場價值。因此,不僅創造真實環境而且可創造真實世界不存在的環境,例如幻想空間和宇宙,能夠以真實感來體驗。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了人類對未知空間體驗的強烈願望,對提供夢幻空間體驗的需求,以及內容和創造力的前景。此外,這個VR娛樂行業的新設計領域並不限於沒有真實場景的虛構世界體驗,而是可充斥在真實世界中。由於這項技術我們可以在遊樂園等場景中重現不存在的人類體驗,我們應該關注的事實為,實體環境和視覺構圖為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投影映射的交互式數字圖像體驗,例如將CG投影到真實空間中以及感知人類行為的技術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就娛樂體驗而言,虛擬空間和真實空間的設計沒有被分離或複制,並且通過被設計為人類體驗的整合而獲得新的價值。資訊技術創造的娛樂體驗將成為未來城市設計的重要元素。即使在僅被視為交通工具的汽車工業中,該領域也被認為是一個活躍的市場。因此,本屆VDWC競賽中,鼓勵參與者提出帶來混合時境娛樂體驗的城市空間設計。設計地點是“大阪港Yumeshima”,計劃開發綜合度假村,併計劃在其旁邊舉辦世博會。就像一個遊樂園一樣,在這樣一個大型綜合度假勝地,建築物是創造一個非凡空間的設備,通過結合視覺藝術和娛樂相關設施吸引遊客。同時,它們可以是圖像表達裝置,例如電梯和運輸也將成為娛樂的一部分,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是體驗的一部分。競賽期待的是通過結合所描述的虛擬實境和實體環境來創造新的城市體驗,但不要忘記現有模擬技術的可能性。如您所知,有幾種模擬技術,例如通過嵌入圖像/視頻和程序來控制它,從而在視覺上模擬空間體驗。結構分析模擬對於異常成形物體上的投影映射是有效的,例如漂浮在空中。人群行為模擬對於從人群的集體行動/動作創建娛樂是有用的,並且交通模擬對於增強安全性和便利性以及娛樂是有用的。 各週次上課內容如下: 1 競賽主題宣布與分組 2 主題城市與議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問題解析 3 擬定規劃構想初稿/構想書撰寫 4 提出規劃構想書 5 都市交通設施規劃/UC-win Road (I) 6 交通流量模擬與分析/UC-win Road (II) 7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 8 建築資訊BIM模型/ Allplan (II) 9 建築物理環境模擬分析/ DesignBuilder 10 防洪防災模擬分析/ xpswmm 11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 12 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II) 13 設計成果海報製作 14 規劃互動影片腳本 15 虛擬實境導覽互動影片製作(II) 16 決賽發表講稿及影片製作 17 決賽發表演練 18 競賽決賽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2
111-2_文化資產與城市共學
教學目標
城市與聚落的形成是累積漸進的結果,其中包含社會、經濟、政治、人口等影響因素。城市的沈澱與涵構,猶如考古現場的文化層的堆積與紋理,身為一位空間工作者,面對當代的發展與定位,不得不具備解析上述紋理的能力與操作能力,以免錯失空間的本質與歷史的經驗與啟發。城市共學的定義與精神乃基於空間資訊及發展脈絡之基礎,對於城市中的文化歷史,人文資源,空間資源及地方產業,提出創新加值之發展方向。有別於傳統菁英式的規劃設計到為地方而生的解決方案,透過: 上課方式:理論與田野實務並重 課程安排:詳見時程表 課程要求:上課出席率+移地教學出席率+專題討論與作業品質 課程資源:文獻,地方文史資訊,空間資訊系統 以下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 歷史資訊蒐集能力 - 城市空間踏查經驗 - 找尋實際操作案例 - 空間拼圖與空間賦意 - 地方議題之挖掘 - 實際行動方案之研提能力(規劃,設計,策略,願景)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近代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觀念源自於於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CIAM, Committé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 訂于雅典的《雅典憲章》,為近代國際會議及組織中第一次將文化資產中的歷史建築項目,訴諸於文字及條約宣言當中。而於1964年延續《雅典憲章》發表的《威尼斯憲章》,對文資保存與古蹟維護的理論與實踐又更為成熟及細膩,其中雖仍然可以見到《雅典憲章》的影子,但卻更為細膩與前瞻,是目前被世界文化資產界公認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憲章,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與遵循。 台灣於1982年訂定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 」,將古蹟保存的議題提升至有法源根據的階段,於1984發布「文化資產保存法實行細則」,使得台灣的古蹟在法令上有其根源。隨著時間、社會與經濟的迅速變遷及發展,許多文化資產建築面臨了不同嚴厲的挑戰,不同的保存例如修復補強、空間再利用、經營管理等需求也因應而生。 透過理論的講解與分析,配合實例的介紹及體驗,使從學者對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有正確及基礎的了解,進一步對文化資產現狀及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解讀,並針對不同的文化資產就其屬性、現狀,就行政、經營與技術等不同之面向,提出正面的保存策略或規劃構想。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狀況 20% 作業報告與討論 30% 田野調查 20% 專題報告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33
城市與聚落的形成是累積漸進的結果,其中包含社會、經濟、政治、人口等影響因素。城市的沈澱與涵構,猶如考古現場的文化層的堆積與紋理,身為一位空間工作者,面對當代的發展與定位,不得不具備解析上述紋理的能力與操作能力,以免錯失空間的本質與歷史的經驗與啟發。城市共學的定義與精神乃基於空間資訊及發展脈絡之基礎,對於城市中的文化歷史,人文資源,空間資源及地方產業,提出創新加值之發展方向。有別於傳統菁英式的規劃設計到為地方而生的解決方案,透過: 上課方式:理論與田野實務並重 課程安排:詳見時程表 課程要求:上課出席率+移地教學出席率+專題討論與作業品質 課程資源:文獻,地方文史資訊,空間資訊系統 以下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 歷史資訊蒐集能力 - 城市空間踏查經驗 - 找尋實際操作案例 - 空間拼圖與空間賦意 - 地方議題之挖掘 - 實際行動方案之研提能力(規劃,設計,策略,願景)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近代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觀念源自於於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CIAM, Committé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 訂于雅典的《雅典憲章》,為近代國際會議及組織中第一次將文化資產中的歷史建築項目,訴諸於文字及條約宣言當中。而於1964年延續《雅典憲章》發表的《威尼斯憲章》,對文資保存與古蹟維護的理論與實踐又更為成熟及細膩,其中雖仍然可以見到《雅典憲章》的影子,但卻更為細膩與前瞻,是目前被世界文化資產界公認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憲章,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與遵循。 台灣於1982年訂定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 」,將古蹟保存的議題提升至有法源根據的階段,於1984發布「文化資產保存法實行細則」,使得台灣的古蹟在法令上有其根源。隨著時間、社會與經濟的迅速變遷及發展,許多文化資產建築面臨了不同嚴厲的挑戰,不同的保存例如修復補強、空間再利用、經營管理等需求也因應而生。 透過理論的講解與分析,配合實例的介紹及體驗,使從學者對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有正確及基礎的了解,進一步對文化資產現狀及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解讀,並針對不同的文化資產就其屬性、現狀,就行政、經營與技術等不同之面向,提出正面的保存策略或規劃構想。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狀況 20% 作業報告與討論 30% 田野調查 20% 專題報告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33
111-2_建築設計與氣象學研究專論
教學目標
This cours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response, supplemented by the atmosphe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of the surrounding existing buildings,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cognition of the control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ing, have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ecology,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sign, propose optim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according to its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hen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user comfort, health needs and sustainable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e it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and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come up with more suitable design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fundimental building physics and climate resiponsive design 2. simulation softeware training 3. reference study and discussion 4. architectural student competition 5. case study and simulation
教科書/參考書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Weather Formations: An Architectural Meteorology
評分標準
attendance:20% class participation:35% midterm:20% final: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7
This cours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asic environmental response, supplemented by the atmosphe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s of the surrounding existing buildings,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cognition of the control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understanding, have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ecology,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sign, propose optim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according to its control principles, and then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user comfort, health needs and sustainable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e its architectural desig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introduced in the process, and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come up with more suitable design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help of softwa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fundimental building physics and climate resiponsive design 2. simulation softeware training 3. reference study and discussion 4. architectural student competition 5. case study and simulation
教科書/參考書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Weather Formations: An Architectural Meteorology
評分標準
attendance:20% class participation:35% midterm:20% final: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7
111-2_低碳木構造建築設計
教學目標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注意事項:實體上課(上課地點在Demo Building或依原系統規劃),本課程有多次移地教學,移地教學視同正常上課,時程無法配合者請考量。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1 2月16日 課程介紹(實作課題、設計課題) 2 2月23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概述 3 3月02日 森林、林產與低碳城鄉建設的關係 4 3月09日 森林移地教學 5 3月16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 6 3月23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 7 3月30日 木質材料專題 8 4月06日 建築生產移地教學 9 4月13日 結構系統與案例 10 4月20日 結構系統案例移地教學 11 4月27日 接點設計專題 12 5月04日 實作成果討論 13 5月11日 設計初評 14 5月18日 木構造建築物理環境 15 5月25日 案例分析 16 6月01日 設計正評 17 6月08日 總評準備 18 6月15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50%上課參與情形、30%實作與設計成果發表 請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除重大事件及不可抗力狀況,能檢具證明除外)。另,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38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注意事項:實體上課(上課地點在Demo Building或依原系統規劃),本課程有多次移地教學,移地教學視同正常上課,時程無法配合者請考量。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1 2月16日 課程介紹(實作課題、設計課題) 2 2月23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概述 3 3月02日 森林、林產與低碳城鄉建設的關係 4 3月09日 森林移地教學 5 3月16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 6 3月23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 7 3月30日 木質材料專題 8 4月06日 建築生產移地教學 9 4月13日 結構系統與案例 10 4月20日 結構系統案例移地教學 11 4月27日 接點設計專題 12 5月04日 實作成果討論 13 5月11日 設計初評 14 5月18日 木構造建築物理環境 15 5月25日 案例分析 16 6月01日 設計正評 17 6月08日 總評準備 18 6月15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50%上課參與情形、30%實作與設計成果發表 請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除重大事件及不可抗力狀況,能檢具證明除外)。另,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38
111-2_建築防災計畫特論
教學目標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深層化,以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於設計規劃階段,應依建築物的用途、規模等條件,研擬相應的防災對策。因此,不同用途建築物所需的防災策略應有所不同。本課程由重大火災案例之介紹及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建築防災設計的重要,配合講述火災理論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相關研究,探討不同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架構、特徵與策略。 教學目標如下: 1.講述建築物火災理論及人員避難設計相關研究。 2.探討不同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 3.講述避難弱者避難設計之要點與應用。 4.培養防災設計規劃之能力。 5.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1 第5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2 第6週 煙與避難 第7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1 第8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2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火災實驗 第11週 避難心理與避難弱者 第12週 高齡者住宅火災預防對策 第13週 長照機構之防火避難安全 第14週 建築物防火性能設計 第15週 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 第16週 期末分組討論1 第17週 期末分組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3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深層化,以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於設計規劃階段,應依建築物的用途、規模等條件,研擬相應的防災對策。因此,不同用途建築物所需的防災策略應有所不同。本課程由重大火災案例之介紹及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建築防災設計的重要,配合講述火災理論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相關研究,探討不同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架構、特徵與策略。 教學目標如下: 1.講述建築物火災理論及人員避難設計相關研究。 2.探討不同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 3.講述避難弱者避難設計之要點與應用。 4.培養防災設計規劃之能力。 5.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1 第5週 建築物防火對策2 第6週 煙與避難 第7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1 第8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2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火災實驗 第11週 避難心理與避難弱者 第12週 高齡者住宅火災預防對策 第13週 長照機構之防火避難安全 第14週 建築物防火性能設計 第15週 用途建築物的防災計畫 第16週 期末分組討論1 第17週 期末分組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3
111-2_東亞近代建築史專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近現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發展,探討現代性與建築、都市文化的關係。綜言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西方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建築史論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與「批判」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提供空間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美學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並視東亞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同學對身處文化權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media-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將以西方近現代建築史與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並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學生得以對自己國家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勾勒現代建築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交織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窺探現代建築歷史發展之整體輪廓的知識。 (二)課程進度(暫定,得視休課人數與課程進行狀況調整)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加退選確認/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近代建築的發軔 第 四 週 4.歷史主義建築 第 五 週 5.復古或啟蒙 第 六 週 6.西化或殖民 第 七 週 7.民族主義或復古 第 八 週 8.春假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一週 11.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二週 12.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三週 13.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四週 14.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五週 15.期末報告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Heynen, Hilde(201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建築與現代性──批判),高政軒譯,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朱劍飛(2003)〈構造一個新現代性:文化中國建築實踐的理論策略〉《城市與設計學報》5/6:43-62。 劉先覺(1991)〈中西兼融,尋求建築的民族形式〉《雅砌》16:49-66。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 阮慶岳、王增榮(2011)《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台北:田園城市。 阮慶岳、王增榮(2021)《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建築學門的基礎專業課程,建議同學選修。至於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11
本課程擬透過對近現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發展,探討現代性與建築、都市文化的關係。綜言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西方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建築史論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與「批判」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提供空間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美學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並視東亞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同學對身處文化權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media-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將以西方近現代建築史與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並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學生得以對自己國家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勾勒現代建築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交織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窺探現代建築歷史發展之整體輪廓的知識。 (二)課程進度(暫定,得視休課人數與課程進行狀況調整)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加退選確認/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近代建築的發軔 第 四 週 4.歷史主義建築 第 五 週 5.復古或啟蒙 第 六 週 6.西化或殖民 第 七 週 7.民族主義或復古 第 八 週 8.春假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一週 11.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二週 12.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三週 13.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四週 14.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五週 15.期末報告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Heynen, Hilde(201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建築與現代性──批判),高政軒譯,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朱劍飛(2003)〈構造一個新現代性:文化中國建築實踐的理論策略〉《城市與設計學報》5/6:43-62。 劉先覺(1991)〈中西兼融,尋求建築的民族形式〉《雅砌》16:49-66。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王俊雄、徐明松(2008)《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 阮慶岳、王增榮(2011)《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展》,台北:田園城市。 阮慶岳、王增榮(2021)《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建築學門的基礎專業課程,建議同學選修。至於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11
111-2_台灣建築史
教學目標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應某個時代、某社群在某個地域上,為自己的社會文化所構築出來的容身場所,而得以生存於世上。建築的歷史即是人類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的演變過程。
數百年來的台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處於各個主流文化圈,如南島文化圈、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圈、中國文化圈、日本殖民(近代)文化圈、以及美國現代文化圈,而為各族群衝突與交融的舞台,進而產生出豐富且多樣的建築型態。
依據其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台灣建築可大略歸類為「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近代化以前—1895年以前的台灣建築」和「近代化以後—1895年以後的台灣建築」等三階段。
本課程目標即在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此一建築歷史的發展;並且,本課程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戰前的台灣建築,第二部分為戰後的台灣建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與介紹
第 二 週 2.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三 週 3.荷西時期建築
第 四 週 4.清代的建築(1)
第 五 週 5.清代的建築(2)
第 六 週 6.校外參訪
第 七 週 7.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 八 週 8.校外參訪
第 九 週 9.期中報告(評圖週)
第 十 週 10.戰後的台灣建築:現代主義
第十一週 11.戰後的台灣建築:中國式樣
第十二週 12.戰後的台灣建築:商品化的崛起與後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戰後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
第十四週 14.畢業設計評圖週
第十五週 15.校外參訪
第十六週 16.21世紀初的台灣建築
第十七週 17.期末佈展準備
第十八週 18.期末展覽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12)《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傅朝卿、徐明福、林會承(2022)《臺灣建築史綱》,遠流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
報告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2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應某個時代、某社群在某個地域上,為自己的社會文化所構築出來的容身場所,而得以生存於世上。建築的歷史即是人類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的演變過程。
數百年來的台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處於各個主流文化圈,如南島文化圈、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圈、中國文化圈、日本殖民(近代)文化圈、以及美國現代文化圈,而為各族群衝突與交融的舞台,進而產生出豐富且多樣的建築型態。
依據其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台灣建築可大略歸類為「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近代化以前—1895年以前的台灣建築」和「近代化以後—1895年以後的台灣建築」等三階段。
本課程目標即在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此一建築歷史的發展;並且,本課程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戰前的台灣建築,第二部分為戰後的台灣建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與介紹
第 二 週 2.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三 週 3.荷西時期建築
第 四 週 4.清代的建築(1)
第 五 週 5.清代的建築(2)
第 六 週 6.校外參訪
第 七 週 7.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 八 週 8.校外參訪
第 九 週 9.期中報告(評圖週)
第 十 週 10.戰後的台灣建築:現代主義
第十一週 11.戰後的台灣建築:中國式樣
第十二週 12.戰後的台灣建築:商品化的崛起與後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戰後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
第十四週 14.畢業設計評圖週
第十五週 15.校外參訪
第十六週 16.21世紀初的台灣建築
第十七週 17.期末佈展準備
第十八週 18.期末展覽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12)《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傅朝卿、徐明福、林會承(2022)《臺灣建築史綱》,遠流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
報告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914
修課人數
32
111-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 2 週三講座1 3 週三講座2 4 週三講座3 5 週三講座4 6 週三講座5 7 週三講座6 8 週三講座7 9 期中考週 10 週三講座8 11 文獻閱讀報告 12 文獻閱讀報告 13 文獻閱讀報告 14 研討會參與 15 文獻閱讀報告 16 文獻閱讀報告 17 文獻閱讀報告 18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17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 2 週三講座1 3 週三講座2 4 週三講座3 5 週三講座4 6 週三講座5 7 週三講座6 8 週三講座7 9 期中考週 10 週三講座8 11 文獻閱讀報告 12 文獻閱讀報告 13 文獻閱讀報告 14 研討會參與 15 文獻閱讀報告 16 文獻閱讀報告 17 文獻閱讀報告 18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114
修課人數
17
111-2_建築設計(十)B
教學目標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評圖 第 三 週 設計研討 第 四 週 設計研討 第 五 週 設計研討 第 六 週 設計研討 第 七 週 設計研討 第 八 週 期中評圖 第 九 週 期中考 第 十 週 發題 第十一週 設計研討 第十二週 設計研討 第十三週 設計研討 第十四週 評圖 第十五週 設計研討 第十六週 設計研討 第十七週 設計研討 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賴青松 (2007) 《青松ê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 4.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5.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6.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7.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8.《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公共成績20%,平時成績20%,評圖成績60%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評圖 第 三 週 設計研討 第 四 週 設計研討 第 五 週 設計研討 第 六 週 設計研討 第 七 週 設計研討 第 八 週 期中評圖 第 九 週 期中考 第 十 週 發題 第十一週 設計研討 第十二週 設計研討 第十三週 設計研討 第十四週 評圖 第十五週 設計研討 第十六週 設計研討 第十七週 設計研討 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賴青松 (2007) 《青松ê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 4.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5.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6.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7.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8.《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公共成績20%,平時成績20%,評圖成績60%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111-2_建築設計(十)A
教學目標
五年級下學期之「畢業設計」課程為本系從低年級起一系列核心設計課程的最後一門必修設計課,修習同學必須在前學期之「畢業設計專題討論」課程中擬定畢業設計題目方向,並通過題目評審階段方得修習,課程主要讓建築系同學受五年之建築教育後,能整合所有的建築專業知識、思考邏輯、人文觀點、美學能力、創意想法等等,提出自己對建築之看法與做法,過程中必須依照規定時程進度提出完整的議題方向、觀察分析、設計策略與不同發展方案,最後在畢業設計正評時呈現出合乎專業教育水準的建築設計案,包含口頭溝通、圖面與模型成果,接受專任教師共同的評審後始得通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為協助修習畢業設計同學能做出整合性與開創性的設計作品,本課程安排本系專兼任老師擔任個別的指導老師,視題目類別取向,每位老師指導約一到四位學生,每週進行一對一之約談,從中幫助同學凝聚議題,釐清邏輯,提供建築專業知識協助與進度提醒等等,最後於正式評圖接受專業外評委員與系上專兼任老師的綜合評審。 1.個案教學研討 2.專題研究或實習 3.期末報告/策展/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1)大學部畢業設計,最後必須以「設計」之形式完成,每位同學的指導老師,以一位為原則。 (2)第一學期必需完成以下三項要求,才可進入第二學期,修【畢業設計】— 1.指導老師簽字確認題目內容並同意指導。 2.通過題目評審並經大學部學程委員審查過半數通過。 3.修習並通過【畢業設計專題】。 (3)第二學期,草評與正草評審,各老師所打成績分等級為— HP、P、LP、F四級分。兩次評審如積滿總數過半以上為F級,不可參加期末正評。 (4)最後期末正評以外,每次評圖輪到上場但未到,棒次順延一位,[20-25分鐘]該次評審成績降一級,順延一位之後仍然未到,該次評審戌績為不通過,F。 (5)已修過【畢業設計專題】,但重修【畢業設計】同學,必須符合第二條第一項與第二項的評審要求。 (6)第二學期第一次評審[草評],由本系大學部學程委員及實際指導畢業設計的專、兼任老師分組評審。 (7)第二學期第二次評審[正草評],由本系全部專任老師,及實際指導畢業設計的兼任老師分組評審。 (8)第二學期期末正評,由本系全部專任老師,及實際指導畢業設計的兼任老師共同參與評審與評分工作。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五年級下學期之「畢業設計」課程為本系從低年級起一系列核心設計課程的最後一門必修設計課,修習同學必須在前學期之「畢業設計專題討論」課程中擬定畢業設計題目方向,並通過題目評審階段方得修習,課程主要讓建築系同學受五年之建築教育後,能整合所有的建築專業知識、思考邏輯、人文觀點、美學能力、創意想法等等,提出自己對建築之看法與做法,過程中必須依照規定時程進度提出完整的議題方向、觀察分析、設計策略與不同發展方案,最後在畢業設計正評時呈現出合乎專業教育水準的建築設計案,包含口頭溝通、圖面與模型成果,接受專任教師共同的評審後始得通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為協助修習畢業設計同學能做出整合性與開創性的設計作品,本課程安排本系專兼任老師擔任個別的指導老師,視題目類別取向,每位老師指導約一到四位學生,每週進行一對一之約談,從中幫助同學凝聚議題,釐清邏輯,提供建築專業知識協助與進度提醒等等,最後於正式評圖接受專業外評委員與系上專兼任老師的綜合評審。 1.個案教學研討 2.專題研究或實習 3.期末報告/策展/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1)大學部畢業設計,最後必須以「設計」之形式完成,每位同學的指導老師,以一位為原則。 (2)第一學期必需完成以下三項要求,才可進入第二學期,修【畢業設計】— 1.指導老師簽字確認題目內容並同意指導。 2.通過題目評審並經大學部學程委員審查過半數通過。 3.修習並通過【畢業設計專題】。 (3)第二學期,草評與正草評審,各老師所打成績分等級為— HP、P、LP、F四級分。兩次評審如積滿總數過半以上為F級,不可參加期末正評。 (4)最後期末正評以外,每次評圖輪到上場但未到,棒次順延一位,[20-25分鐘]該次評審成績降一級,順延一位之後仍然未到,該次評審戌績為不通過,F。 (5)已修過【畢業設計專題】,但重修【畢業設計】同學,必須符合第二條第一項與第二項的評審要求。 (6)第二學期第一次評審[草評],由本系大學部學程委員及實際指導畢業設計的專、兼任老師分組評審。 (7)第二學期第二次評審[正草評],由本系全部專任老師,及實際指導畢業設計的兼任老師分組評審。 (8)第二學期期末正評,由本系全部專任老師,及實際指導畢業設計的兼任老師共同參與評審與評分工作。
學分數
5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111-2_校外實習
教學目標
透過暑假於建築業界之實習,讓同學們學習到建築工程實務之具體經驗,以加強建築實務相關技術與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修課學生須至建築業界進行實習兩個月。 實習機會除由本系邀請業界提供外,亦可由同學自行向業界爭取,但須提交擬前往實習之單位基本資料及實習內容說明,經授課老師核准。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29
透過暑假於建築業界之實習,讓同學們學習到建築工程實務之具體經驗,以加強建築實務相關技術與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修課學生須至建築業界進行實習兩個月。 實習機會除由本系邀請業界提供外,亦可由同學自行向業界爭取,但須提交擬前往實習之單位基本資料及實習內容說明,經授課老師核准。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29
111-2_建築防災
教學目標
建築物之防火區劃、避難設計、裝修材料等防災設計為建築設計重要之一環。本課程由重大火災案例之介紹及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建築防災的重要與原理,透過火災原理之講述,建立學生對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建築物防火設計、人員避難設計等基本概念,並配合實際案例照片說明建築物之防災設計原則與規劃,以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教學目標如下: 1.介紹火災與燃燒之基本原理,瞭解火災的危害與對策。 2.配合實際案分析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建立防火設計之基本原則。 3.講述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4.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特徵與危害 第3週 火災案例與火災實態 第4週 避難逃生之安全認知 第5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6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1 第7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2 第8週 煙的危害與避難安全 第9週 期中分組討論 第10週 防火避難設施與消防設備 第11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 第12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13週 煙控設計與避難安全 第14週 區劃的種類與用途 第15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例 第16週 火災實驗介紹 第17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 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25
建築物之防火區劃、避難設計、裝修材料等防災設計為建築設計重要之一環。本課程由重大火災案例之介紹及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建築防災的重要與原理,透過火災原理之講述,建立學生對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建築物防火設計、人員避難設計等基本概念,並配合實際案例照片說明建築物之防災設計原則與規劃,以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教學目標如下: 1.介紹火災與燃燒之基本原理,瞭解火災的危害與對策。 2.配合實際案分析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建立防火設計之基本原則。 3.講述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4.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特徵與危害 第3週 火災案例與火災實態 第4週 避難逃生之安全認知 第5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6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1 第7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2 第8週 煙的危害與避難安全 第9週 期中分組討論 第10週 防火避難設施與消防設備 第11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 第12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13週 煙控設計與避難安全 第14週 區劃的種類與用途 第15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例 第16週 火災實驗介紹 第17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 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25
111-2_建築設計(八)C
教學目標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設計研討 第 三 週 3.放假 第 四 週 4.設計研討 第 五 週 5.設計研討 第 六 週 6.設計研討 第 七 週 7.評圖 第 八 週 8.春假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發題 第十一週 11.設計研討 第十二週 12.設計研討 第十三週 13.設計研討 第十四週 14.幫槍停課 第十五週 15.設計研討 第十六週 16.評圖 第十七週 17.設計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3.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4.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5.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6.《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30%,期末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1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設計研討 第 三 週 3.放假 第 四 週 4.設計研討 第 五 週 5.設計研討 第 六 週 6.設計研討 第 七 週 7.評圖 第 八 週 8.春假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發題 第十一週 11.設計研討 第十二週 12.設計研討 第十三週 13.設計研討 第十四週 14.幫槍停課 第十五週 15.設計研討 第十六週 16.評圖 第十七週 17.設計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3.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4.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5.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6.《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30%,期末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