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_近代建築史研究專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近現代相關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探討,提供空間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美學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尤其鼓勵非建築科班同學選修,以補強基礎的建築知識。綜言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西方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本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media-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將以西方近現代建築史與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並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學生得以對自己國家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勾勒現代建築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交織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窺探現代建築歷史發展之整體輪廓的知識。 (二)課程進度(暫定,得視休課人數與課程進行狀況調整)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近代建築的產生 第 四 週 4.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五 週 5.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六 週 6.東亞的近代建築 第 七 週 7.春假 第 八 週 8.東亞的近代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作業A發表 第十一週 11.作業A發表 第十二週 12.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三週 13.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四週 14.作業B發表 第十五週 15.作業B發表 第十六週 16.作業C發表 第十七週 17.作業C發表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出版。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臺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Peter Collins(2003)Changing Ideals in Modern Architecture.(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英若聰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5.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6.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7.陳逸杰(1998b)〈建築的歷史之涉入〉《台灣建築》(35):41-43。 8.阮慶岳, 王增榮(2021)《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台北:田園城市。 9.Heynen, Hilde(201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建築與現代性),高政軒譯,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0.Kruft, Hanno-Walter(2005)《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Geschichte der Architekturtheorie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王貴祥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建築學門的基礎專業課程,建議同學選修。至於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6
本課程擬透過對近現代相關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探討,提供空間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美學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尤其鼓勵非建築科班同學選修,以補強基礎的建築知識。綜言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西方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本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media-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將以西方近現代建築史與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並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學生得以對自己國家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勾勒現代建築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交織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窺探現代建築歷史發展之整體輪廓的知識。 (二)課程進度(暫定,得視休課人數與課程進行狀況調整)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近代建築的產生 第 四 週 4.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五 週 5.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六 週 6.東亞的近代建築 第 七 週 7.春假 第 八 週 8.東亞的近代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作業A發表 第十一週 11.作業A發表 第十二週 12.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三週 13.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四週 14.作業B發表 第十五週 15.作業B發表 第十六週 16.作業C發表 第十七週 17.作業C發表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出版。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臺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Peter Collins(2003)Changing Ideals in Modern Architecture.(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英若聰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5.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6.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7.陳逸杰(1998b)〈建築的歷史之涉入〉《台灣建築》(35):41-43。 8.阮慶岳, 王增榮(2021)《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台北:田園城市。 9.Heynen, Hilde(201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建築與現代性),高政軒譯,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0.Kruft, Hanno-Walter(2005)《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Geschichte der Architekturtheorie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王貴祥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建築學門的基礎專業課程,建議同學選修。至於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6
110-2_都市治理策略規劃案例解析
教學目標
本課程在於透過教學、案例介紹與討論實作,針對都市治理策略規劃案例所應用之理論與方法介紹,並透過選課學生選定案例的分析練習,建立觀察都市治理的政策解讀,學習策略規劃的邏輯思考。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介紹、治理、都市治理、利益關係人和議題設定 2. 包子換麵的故事—交九京站聯開案例解析 3. 川普101教室 – 分區管制和獎勵誘因的應用(讀本) 4. The City Builders – 房地產投資開發的特性和考量因素 5. 規劃師的權力變遷 -- 6. 公保地專案通檢 -- 務實主義的減額使用 – 中華一路減額使用 7. 社區營造案例 – 黃埔新村、鳳山舊市區古蹟參訪 8. 水岸發展規劃案例解析 9. 期中測驗 / 水岸發展案例解析 – 高雄水岸發展參訪 10. 跨區都更的應用 – 岡山機20案例解析 11. 城中城跨區區段徵收 -- 七賢國中舊校地鄰近新生里住戶的爭議焦點 12. 整體開發案例之一 – 喬埕華國世貿合建案策略規劃 13. 整體開發案例之二 – 高雄大學特定區計畫區徵回溯研究 14. 國土計畫評析 – 總量管制與政策調節機制(大社案例、農特案例、納骨塔案例) 15. 智慧城市治理(生態值、容積率移轉) 16. 期末報告(選讀心得報告) 17. 期末報告 18. 期末報告與課程檢討 Note: 視訊上課連結 https://meet.google.com/fey-adxt-vtu
教科書/參考書
1. Franco Bianchini, Michael Parkinson,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Cultural_Policy_and_Urban_Regeneration.html?id=N327AAAAIAAJ&redir_esc=y ) 2. Susan S. Fai nstein, 1994, The City Builders, Black、.vell Publishers. (https://kansaspress.ku.edu/978-0-7006-1133-1.html) 3. 蓋瑞.艾卓瑞,方耀翻譯,2007,Donald Trump 商學院 -- 房地產101教室(Trump University Real Estate 101: Building Wealth With Real Estate Investments),(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465491.html) 4. John Rennie Short, 1996, The Urban Or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https://www.amazon.com/Urban-Order-Introduction-Geography-Technology/dp/155786361X ) 5.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計畫變更與都市更新檔案。
評分標準
一、導讀作業(30%) 二、期中測驗(20%) 三、期末報告(30%) 四、出席率(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5
本課程在於透過教學、案例介紹與討論實作,針對都市治理策略規劃案例所應用之理論與方法介紹,並透過選課學生選定案例的分析練習,建立觀察都市治理的政策解讀,學習策略規劃的邏輯思考。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介紹、治理、都市治理、利益關係人和議題設定 2. 包子換麵的故事—交九京站聯開案例解析 3. 川普101教室 – 分區管制和獎勵誘因的應用(讀本) 4. The City Builders – 房地產投資開發的特性和考量因素 5. 規劃師的權力變遷 -- 6. 公保地專案通檢 -- 務實主義的減額使用 – 中華一路減額使用 7. 社區營造案例 – 黃埔新村、鳳山舊市區古蹟參訪 8. 水岸發展規劃案例解析 9. 期中測驗 / 水岸發展案例解析 – 高雄水岸發展參訪 10. 跨區都更的應用 – 岡山機20案例解析 11. 城中城跨區區段徵收 -- 七賢國中舊校地鄰近新生里住戶的爭議焦點 12. 整體開發案例之一 – 喬埕華國世貿合建案策略規劃 13. 整體開發案例之二 – 高雄大學特定區計畫區徵回溯研究 14. 國土計畫評析 – 總量管制與政策調節機制(大社案例、農特案例、納骨塔案例) 15. 智慧城市治理(生態值、容積率移轉) 16. 期末報告(選讀心得報告) 17. 期末報告 18. 期末報告與課程檢討 Note: 視訊上課連結 https://meet.google.com/fey-adxt-vtu
教科書/參考書
1. Franco Bianchini, Michael Parkinson, 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Cultural_Policy_and_Urban_Regeneration.html?id=N327AAAAIAAJ&redir_esc=y ) 2. Susan S. Fai nstein, 1994, The City Builders, Black、.vell Publishers. (https://kansaspress.ku.edu/978-0-7006-1133-1.html) 3. 蓋瑞.艾卓瑞,方耀翻譯,2007,Donald Trump 商學院 -- 房地產101教室(Trump University Real Estate 101: Building Wealth With Real Estate Investments),(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465491.html) 4. John Rennie Short, 1996, The Urban Or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https://www.amazon.com/Urban-Order-Introduction-Geography-Technology/dp/155786361X ) 5.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計畫變更與都市更新檔案。
評分標準
一、導讀作業(30%) 二、期中測驗(20%) 三、期末報告(30%) 四、出席率(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5
110-2_建築的技術史研究
教學目標
0509-0522採實體與線上授課,請按一下這個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rt-riut-ywj 你也可以透過電話加入通話,只要撥打 +1 608-879-0570,然後輸入以下 PIN 碼即可:172 105 598# 本課程嘗試以宏觀且整體性(holistic)的眼光,將營造技術的發展放在寬廣的社會文化關照中討論,以認識其與社會文化之間互相依賴的關係。營造技術在此初步被視為是一種「使用之技術」的觀點。因為,這樣的技術往往是佔了人類技術的大多數。是故,要研究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必須要以使用技術做為研究對象。換言之,透過「使用」(use)或「創新」(innovation)的辯證,進行技術史研究的討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的規劃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技術研究導論,主要將透過像是「群學」出版的台灣 STS 經典翻譯讀本:《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兩冊,也將對技術研究的一些理論觀點來作研討:它包括了「使用中的技術」、科技歷史發展「交引纏繞」,以及「技術物的政治」。 (二)關於營建技術的歷史,在直接與間接上與營造技術發展有關的研究課題。例如,匠人與工藝的轉型、室內設計的職業、古蹟修復技術、現代木構造等。 (三)關於設計與規劃論述之技術史研究的討論,包括像是BIM、綠建築、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建築與都市治理的技術課題。 針對前述之規劃,在探討主軸上則有以下兩個取向,一為探討做為擴充之知識的技術(technology as expanding knowledge)如何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中發展;其次,則嘗試尋求技術發展背後主導的社會因素,以及技術所帶來的社會衝擊(social impact)。本課程期透過關乎設計、規劃和營造技術之論述的探討,正視技術在特定的社會脈絡所展現的不同軌跡,進而企圖挖掘技術實踐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所呈現的複雜及有意義的內涵。
教科書/參考書
Sennett, Richard(2021)The Craftsman(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Sismondo, Sergio(2007)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並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態度。在評分方式上,平時、期中成績共佔6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末報告作業成績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1
0509-0522採實體與線上授課,請按一下這個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rt-riut-ywj 你也可以透過電話加入通話,只要撥打 +1 608-879-0570,然後輸入以下 PIN 碼即可:172 105 598# 本課程嘗試以宏觀且整體性(holistic)的眼光,將營造技術的發展放在寬廣的社會文化關照中討論,以認識其與社會文化之間互相依賴的關係。營造技術在此初步被視為是一種「使用之技術」的觀點。因為,這樣的技術往往是佔了人類技術的大多數。是故,要研究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必須要以使用技術做為研究對象。換言之,透過「使用」(use)或「創新」(innovation)的辯證,進行技術史研究的討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的規劃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技術研究導論,主要將透過像是「群學」出版的台灣 STS 經典翻譯讀本:《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兩冊,也將對技術研究的一些理論觀點來作研討:它包括了「使用中的技術」、科技歷史發展「交引纏繞」,以及「技術物的政治」。 (二)關於營建技術的歷史,在直接與間接上與營造技術發展有關的研究課題。例如,匠人與工藝的轉型、室內設計的職業、古蹟修復技術、現代木構造等。 (三)關於設計與規劃論述之技術史研究的討論,包括像是BIM、綠建築、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等建築與都市治理的技術課題。 針對前述之規劃,在探討主軸上則有以下兩個取向,一為探討做為擴充之知識的技術(technology as expanding knowledge)如何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中發展;其次,則嘗試尋求技術發展背後主導的社會因素,以及技術所帶來的社會衝擊(social impact)。本課程期透過關乎設計、規劃和營造技術之論述的探討,正視技術在特定的社會脈絡所展現的不同軌跡,進而企圖挖掘技術實踐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所呈現的複雜及有意義的內涵。
教科書/參考書
Sennett, Richard(2021)The Craftsman(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Sismondo, Sergio(2007)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出版。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並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態度。在評分方式上,平時、期中成績共佔6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末報告作業成績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1
110-2_建築防火避難設計特論
教學目標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集合化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物依其用途、規模等條件所需之防火計畫與對策皆有所不同。本課程透過火災原理講述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危害與對策,介紹防火相關法規、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並配合業界動態介紹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設計的內容與操作方法。 1.介紹火災與燃燒之原理,講述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危害與對策。 2.理解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 3.瞭解防火相關法規與性能設計的內容與操作。 線上課程使用 Google Meet 加入會議,請以高大Email登入。 meet.google.com/oui-zeem-pjs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1 第5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2 第6週 煙的危害與避難安全 第7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8週 煙控設計與避難安全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方法 第11週 火災實驗 第12週 避難心理與避難弱者 第13週 高齡者住宅火災預防對策 第14週 長照機構之防火避難安全 第15週 建築物防火性能設計概論 第16週 性能設計實務案例介紹 第17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1
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集合化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使得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建築物依其用途、規模等條件所需之防火計畫與對策皆有所不同。本課程透過火災原理講述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危害與對策,介紹防火相關法規、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並配合業界動態介紹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設計的內容與操作方法。 1.介紹火災與燃燒之原理,講述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危害與對策。 2.理解建築物防火設計及人員避難設計之理論。 3.瞭解防火相關法規與性能設計的內容與操作。 線上課程使用 Google Meet 加入會議,請以高大Email登入。 meet.google.com/oui-zeem-pjs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危害與實態 第3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4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1 第5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2 第6週 煙的危害與避難安全 第7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8週 煙控設計與避難安全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方法 第11週 火災實驗 第12週 避難心理與避難弱者 第13週 高齡者住宅火災預防對策 第14週 長照機構之防火避難安全 第15週 建築物防火性能設計概論 第16週 性能設計實務案例介紹 第17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老人福祉施設学校教育施設避難安全性関研究会(2015)高齢者福祉施設夜間火災時防災・避難―特別養護老人例,日本防火技術者協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東京消防庁(2017)火災予防条例解説9訂版,東京法令出版。 ⑪.日本建築行政会議(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規定解説,。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1
110-2_建築實務與工程倫理
教學目標
在技術與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工程對於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已超乎過去的想像。專業工程人員的專業素養及操守所影響的不只是工程本身,往往涉及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工程專業及從業人員的工程倫理,不僅攸關建設品質的優劣及所有人、使用人權益,更間接影響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越來越開放的全球競爭環境下,為求永續發展,工程倫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民國 95 年委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辦理「強化工程倫理方案之研擬及推動」計畫,其工作內容包括研訂工程倫理手冊提供所有工程相關人員參考,並從法規及制度面探討建議可行之推動方案,以提升我國整體工程環境品質及工程人員之專業素養,創造國家競爭力,促進國際化之接軌。 為順利推動工程倫理方案與研擬相關強化推廣作為,一套完整之工程倫理守則及手冊是必須具備之條件,惟國內始終未見類似的文件出版。故透過本計畫編擬一本實用的手冊,不但可提供工程倫 理教育之用,亦可培養專業工程人員重新思考工程倫理之價值與必要性,進而對提昇整體工程環境及工程品質,產生正面影響。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工程倫理手冊首創事例方式,針對工程之特性,以工程生命週期之各種階段以及服務作業的特性及具體對象,編撰約三十個適當之虛擬個案,增進讀者之瞭解及激發對具體議題之討論效果。手冊內容大體包括簡明之倫理基本理論、實用原則探討,以及實際個案分析說明,希望工程人員可藉守則及手冊內容,瞭解專業人員職業道德之重要性,並闡釋當現實生活與倫理發生衝突時,應以何種思考模式以及思維流程來分析。
教科書/參考書
工程倫理手冊
評分標準
期中作業40% ,期末作業40%, 課堂表現與出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28
在技術與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工程對於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已超乎過去的想像。專業工程人員的專業素養及操守所影響的不只是工程本身,往往涉及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工程專業及從業人員的工程倫理,不僅攸關建設品質的優劣及所有人、使用人權益,更間接影響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越來越開放的全球競爭環境下,為求永續發展,工程倫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民國 95 年委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辦理「強化工程倫理方案之研擬及推動」計畫,其工作內容包括研訂工程倫理手冊提供所有工程相關人員參考,並從法規及制度面探討建議可行之推動方案,以提升我國整體工程環境品質及工程人員之專業素養,創造國家競爭力,促進國際化之接軌。 為順利推動工程倫理方案與研擬相關強化推廣作為,一套完整之工程倫理守則及手冊是必須具備之條件,惟國內始終未見類似的文件出版。故透過本計畫編擬一本實用的手冊,不但可提供工程倫 理教育之用,亦可培養專業工程人員重新思考工程倫理之價值與必要性,進而對提昇整體工程環境及工程品質,產生正面影響。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工程倫理手冊首創事例方式,針對工程之特性,以工程生命週期之各種階段以及服務作業的特性及具體對象,編撰約三十個適當之虛擬個案,增進讀者之瞭解及激發對具體議題之討論效果。手冊內容大體包括簡明之倫理基本理論、實用原則探討,以及實際個案分析說明,希望工程人員可藉守則及手冊內容,瞭解專業人員職業道德之重要性,並闡釋當現實生活與倫理發生衝突時,應以何種思考模式以及思維流程來分析。
教科書/參考書
工程倫理手冊
評分標準
期中作業40% ,期末作業40%, 課堂表現與出席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28
110-2_先進構造技術特論
教學目標
1. 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設計與構造之間的演進與發展。 3.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先進構造的設計原理,以期在實務應用中能將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納入設計與施工整合考量。 4. 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因應疫情防範,採線上上課時連結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xi-bopk-qet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密不可分,建築構造現已發展成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現代先進建築構造技術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不同面向的整合發展,對現代先進構造技術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建築設計的內涵,落實建築物對於工程品質、成本與進度的目標。 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現代建築物建造技術 第3週 混凝土構造 第4週 案例研討(1) 第5週 工程參訪(1) 第6週 鋼構造 第7週 案例研討(2) 第8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9週 案例研討(3) 第10週 工程參訪(2) 第11週 木構造 第12週 案例研討(4) 第13週 建築自動化的發展 第14週 構造方法設計思考 第15週 工程參訪(3) 第16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7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CIB*IAARC W119 CIC 2012-2016 Workshop, 參考書: 1.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2.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3.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4.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7
1. 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設計與構造之間的演進與發展。 3.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先進構造的設計原理,以期在實務應用中能將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納入設計與施工整合考量。 4. 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因應疫情防範,採線上上課時連結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axi-bopk-qet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密不可分,建築構造現已發展成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現代先進建築構造技術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不同面向的整合發展,對現代先進構造技術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建築設計的內涵,落實建築物對於工程品質、成本與進度的目標。 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現代建築物建造技術 第3週 混凝土構造 第4週 案例研討(1) 第5週 工程參訪(1) 第6週 鋼構造 第7週 案例研討(2) 第8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9週 案例研討(3) 第10週 工程參訪(2) 第11週 木構造 第12週 案例研討(4) 第13週 建築自動化的發展 第14週 構造方法設計思考 第15週 工程參訪(3) 第16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7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CIB*IAARC W119 CIC 2012-2016 Workshop, 參考書: 1.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2.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3.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4.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7
110-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專題研討(一)」的延續,擬藉由參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演講及論文研讀報告,協助同學釐清並開展論文研究方向,並建立基礎的專業研究能力。除了專業論文研讀的培養,也包括論文的撰寫及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導論 2.自選專題討論 3.自選專題討論 4.專題演講 5.專題演講 6.專題演講 7.春假 8.專題演講 9.期中考 10.專題演講 11.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2.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3.專討報告 14.專討報告 15.專討報告 16.專討報告 17.專討報告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10% B. 指定導讀20% C. 各次導讀心得報告30% D. 各次專題演講心得報告20% E. 期末報告 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7
本課程是「專題研討(一)」的延續,擬藉由參與相關研究領域的演講及論文研讀報告,協助同學釐清並開展論文研究方向,並建立基礎的專業研究能力。除了專業論文研讀的培養,也包括論文的撰寫及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導論 2.自選專題討論 3.自選專題討論 4.專題演講 5.專題演講 6.專題演講 7.春假 8.專題演講 9.期中考 10.專題演講 11.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2.碩論初稿發表參與研討 13.專討報告 14.專討報告 15.專討報告 16.專討報告 17.專討報告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10% B. 指定導讀20% C. 各次導讀心得報告30% D. 各次專題演講心得報告20% E. 期末報告 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7
110-2_歐洲永續城市專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接續上學期的學習成果,向更靠近我們所處的時代討論城市的需求、課題及不同國家的應對模式,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當代都市規劃策略的深度理解。現代都市計畫的課題逐漸演變為都市再生,即透過都市計畫的方法將某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進行重塑,結合城市的歷史及現代社會發展,使之達到永續及傳承。因此課程將從歷史背景與當代課題、全國政策導向、區域議題、空間型態與形式、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探討城市面對不同議題之規劃手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2/21 第一週 課程要求、內容說明 2/28 第二週 二二八連假 3/07 第三週 第一講:1989-1999 (Ruhr 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3/14 第四週 第一講:1989-1999 (Ruhr 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3/21 第五週 第一講:1989-1999 (Ruhr 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3/28 第六週 第二講: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4/04 第七週 第二講: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4/11 第八週 第二講: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4/18 第九週 斯德哥爾摩Hammarby-Sjöstad 4/25 第十週 Nydalen工業時代 5/02 第十一週 巴塞隆納(22@B)Knowledge-Based City and Urban Renewal 5/09 第十二週 法國-南特 Nantes 法國Montpelier 5/16 第十三週 馬賽 ( 地中海大都會區域 ) 法國里爾 - 生態城市再生策略 5/23 第十四週 2010-2020(Basel):跨國區域的共同成長(瑞士) 5/30 第十五週 2012-2022(Heidelberg):知識經濟時代的都市發展 2012-2023(Thüringen):「城與鄉」的對話與共構 6/06 第十六週 2013–2020(Parkstad):公園城−採礦區域再生(荷蘭) 6/13 第十七週 2016–2022(Wien):新社會生活與社會住宅(奧地利) 6/18 第十八週 2017–2027(StadtRegionStuttgart):邁向「第三現代性」−一種透過成長推動的改變
教科書/參考書
1. IBA 2. 德國 柏林 Mitte/Kreuzberg:跨越歷史圍牆-都市再發展、全球化的影響 3. 德國Stuttgart 都市設計 4. 德國Ruhr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5. 德國漢堡 Altona/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 德國Saxony-Anhalt 7. 德國Heidelberg海德堡 8. MVRDV 都市設計 9. 德國Thuringia 10. 法國Marseille馬賽 11. 法國Lille里爾 12. 法國Nantes南特 13. 法國Montpelier 14. 挪威Nydalen 15. 瑞士 Basel 16. 荷蘭Parkstad Limbury 17. 奧地利Vienna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20% 請不要遲到,不然你就得在外面上課 : ) 課堂討論與回饋:20% 課堂簡報:30% (1) 不鼓勵抄書或只是網路下載資料,總要有些自己親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東西。兩者都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合理的架構、適切的表達方式。 (2) 分組方式:4人一組*4 / 5人一組*2。(維持上學期分組模式) 註:學校的網路資源、電子期刊其實買的不少,大家可以好好利用。 (成果發表:30%) 若此部分因課程進度沒有落實將會把30%平均分配到上面三項中 (1) 課程期末成果發表為團體作業,以規定案例之整體發展脈絡、推展過程及未來作為主題。 (2) 期末成果將上傳到網路上作為公眾資料,因此如有複製貼上請明示出處。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1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接續上學期的學習成果,向更靠近我們所處的時代討論城市的需求、課題及不同國家的應對模式,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當代都市規劃策略的深度理解。現代都市計畫的課題逐漸演變為都市再生,即透過都市計畫的方法將某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進行重塑,結合城市的歷史及現代社會發展,使之達到永續及傳承。因此課程將從歷史背景與當代課題、全國政策導向、區域議題、空間型態與形式、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探討城市面對不同議題之規劃手法。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2/21 第一週 課程要求、內容說明 2/28 第二週 二二八連假 3/07 第三週 第一講:1989-1999 (Ruhr 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3/14 第四週 第一講:1989-1999 (Ruhr 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3/21 第五週 第一講:1989-1999 (Ruhr 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3/28 第六週 第二講: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4/04 第七週 第二講: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4/11 第八週 第二講: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4/18 第九週 斯德哥爾摩Hammarby-Sjöstad 4/25 第十週 Nydalen工業時代 5/02 第十一週 巴塞隆納(22@B)Knowledge-Based City and Urban Renewal 5/09 第十二週 法國-南特 Nantes 法國Montpelier 5/16 第十三週 馬賽 ( 地中海大都會區域 ) 法國里爾 - 生態城市再生策略 5/23 第十四週 2010-2020(Basel):跨國區域的共同成長(瑞士) 5/30 第十五週 2012-2022(Heidelberg):知識經濟時代的都市發展 2012-2023(Thüringen):「城與鄉」的對話與共構 6/06 第十六週 2013–2020(Parkstad):公園城−採礦區域再生(荷蘭) 6/13 第十七週 2016–2022(Wien):新社會生活與社會住宅(奧地利) 6/18 第十八週 2017–2027(StadtRegionStuttgart):邁向「第三現代性」−一種透過成長推動的改變
教科書/參考書
1. IBA 2. 德國 柏林 Mitte/Kreuzberg:跨越歷史圍牆-都市再發展、全球化的影響 3. 德國Stuttgart 都市設計 4. 德國Ruhr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5. 德國漢堡 Altona/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 德國Saxony-Anhalt 7. 德國Heidelberg海德堡 8. MVRDV 都市設計 9. 德國Thuringia 10. 法國Marseille馬賽 11. 法國Lille里爾 12. 法國Nantes南特 13. 法國Montpelier 14. 挪威Nydalen 15. 瑞士 Basel 16. 荷蘭Parkstad Limbury 17. 奧地利Vienna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20% 請不要遲到,不然你就得在外面上課 : ) 課堂討論與回饋:20% 課堂簡報:30% (1) 不鼓勵抄書或只是網路下載資料,總要有些自己親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東西。兩者都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合理的架構、適切的表達方式。 (2) 分組方式:4人一組*4 / 5人一組*2。(維持上學期分組模式) 註:學校的網路資源、電子期刊其實買的不少,大家可以好好利用。 (成果發表:30%) 若此部分因課程進度沒有落實將會把30%平均分配到上面三項中 (1) 課程期末成果發表為團體作業,以規定案例之整體發展脈絡、推展過程及未來作為主題。 (2) 期末成果將上傳到網路上作為公眾資料,因此如有複製貼上請明示出處。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1
110-2_社區共學與文化空間創生
教學目標
城市與聚落的形成是累積漸進的結果,其中包含社會、經濟、政治、人口等影響因素。城市的沈澱與涵構,猶如考古現場的文化層的堆積與紋理,身為一位空間工作者,面對當代的發展與定位,不得不具備解析上述紋理的能力與操作能力,以免錯失空間的本質與歷史的經驗與啟發。 社區共學的定義與精神 何謂空間創生:基於空間資訊及發展脈絡之基礎,對於文化歷史,人文資源,空間資源及地方產業,提出創新加值之發展方向。有別於傳統菁英式的規劃設計到為地方而生的解決方案,透過: 上課方式:理論與田野實務並重 課程安排:詳見時程表 課程要求:上課出席率+移地教學出席率+專題討論與作業品質 課程資源:文獻,地方文史資訊,空間資訊系統 以下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 歷史資訊蒐集能力 - 歷史空間踏查經驗 - 找尋實際操作案例 - 空間拼圖與空間賦意 - 地方議題之挖掘 - 實際行動方案之研提能力(規劃,設計,策略,願景)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考古學(Archeology)是人類活動的通過回收和研究分析的材料培養。該考古記錄包括文物,建築,生物生態和文化景觀。 城市考現學(Modernology),顧名思義,是將考古學的方法應用於當代社會中,成為理解都市物質文明與歷史文化的一種手法。考現學源於上世紀20年代日本的人文學科,是由今和次郎(Kon Wajiro,1888-1973)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結合裝置藝術、民族學、地理學、時尚以及生活方式,並應用於日本庶民生活記錄。在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今和次郎成立「克難屋裝飾社」,利用現成的材料進行災後的建築裝修;另一方面也觀察、記錄災民如何就地取材,重建家屋。之後,以發揮考古學精神,利用特定地點的物來記錄現代化消費中呈現的日常生活整體價值、人們住居生活態度與歸屬感。在照像機尚不發達的年代,今和次郎敏銳的觀察力與手繪技巧,為日本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記錄,也影響到後來赤瀬川原平、藤森照信,他們組成了「東京建築偵探團」,形成一門新的「路上觀察學」。http://play.nownews.com/archives/278570 考現是考古的一部份,考現的過程中觀察是一種記錄,但是分析與演繹就要有考古的精神與工具,否則淪為淺層的觀察與記錄。城市考古在於透過研究的過程中,找出空間演繹的邏輯與原因,思考發展的選擇與結果。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課程內容 1 2月22日 課程介紹與說明 2 3月1日 空間活化理論與案例 3 3月8日 聚落參訪(1) 4 3月15日 非都空間與聚落保存計畫 5 3月22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觀察與環境盤點 6 3月29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測繪實作 7 4月5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議題聚焦 8 4月12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議題聚焦 9 4月19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創生提案 10 4月26日 空間參訪(2) 11 5月3日 都市保存議題 12 5月10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觀察與社區座談 13 5月17日 空間參訪(3) 14 5月24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觀察與社區座談 15 5月31日 聚落工作坊(2)~環境診斷 16 6月7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議題聚焦 17 6月14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創生提案 18 6月21日 教學成果展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狀況 20% 作業報告與討論 30% 田野調查 20% 專題報告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6
城市與聚落的形成是累積漸進的結果,其中包含社會、經濟、政治、人口等影響因素。城市的沈澱與涵構,猶如考古現場的文化層的堆積與紋理,身為一位空間工作者,面對當代的發展與定位,不得不具備解析上述紋理的能力與操作能力,以免錯失空間的本質與歷史的經驗與啟發。 社區共學的定義與精神 何謂空間創生:基於空間資訊及發展脈絡之基礎,對於文化歷史,人文資源,空間資源及地方產業,提出創新加值之發展方向。有別於傳統菁英式的規劃設計到為地方而生的解決方案,透過: 上課方式:理論與田野實務並重 課程安排:詳見時程表 課程要求:上課出席率+移地教學出席率+專題討論與作業品質 課程資源:文獻,地方文史資訊,空間資訊系統 以下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 歷史資訊蒐集能力 - 歷史空間踏查經驗 - 找尋實際操作案例 - 空間拼圖與空間賦意 - 地方議題之挖掘 - 實際行動方案之研提能力(規劃,設計,策略,願景)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考古學(Archeology)是人類活動的通過回收和研究分析的材料培養。該考古記錄包括文物,建築,生物生態和文化景觀。 城市考現學(Modernology),顧名思義,是將考古學的方法應用於當代社會中,成為理解都市物質文明與歷史文化的一種手法。考現學源於上世紀20年代日本的人文學科,是由今和次郎(Kon Wajiro,1888-1973)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結合裝置藝術、民族學、地理學、時尚以及生活方式,並應用於日本庶民生活記錄。在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今和次郎成立「克難屋裝飾社」,利用現成的材料進行災後的建築裝修;另一方面也觀察、記錄災民如何就地取材,重建家屋。之後,以發揮考古學精神,利用特定地點的物來記錄現代化消費中呈現的日常生活整體價值、人們住居生活態度與歸屬感。在照像機尚不發達的年代,今和次郎敏銳的觀察力與手繪技巧,為日本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記錄,也影響到後來赤瀬川原平、藤森照信,他們組成了「東京建築偵探團」,形成一門新的「路上觀察學」。http://play.nownews.com/archives/278570 考現是考古的一部份,考現的過程中觀察是一種記錄,但是分析與演繹就要有考古的精神與工具,否則淪為淺層的觀察與記錄。城市考古在於透過研究的過程中,找出空間演繹的邏輯與原因,思考發展的選擇與結果。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課程內容 1 2月22日 課程介紹與說明 2 3月1日 空間活化理論與案例 3 3月8日 聚落參訪(1) 4 3月15日 非都空間與聚落保存計畫 5 3月22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觀察與環境盤點 6 3月29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測繪實作 7 4月5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議題聚焦 8 4月12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議題聚焦 9 4月19日 聚落工作坊(1)~空間創生提案 10 4月26日 空間參訪(2) 11 5月3日 都市保存議題 12 5月10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觀察與社區座談 13 5月17日 空間參訪(3) 14 5月24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觀察與社區座談 15 5月31日 聚落工作坊(2)~環境診斷 16 6月7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議題聚焦 17 6月14日 聚落工作坊(2)~空間創生提案 18 6月21日 教學成果展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狀況 20% 作業報告與討論 30% 田野調查 20% 專題報告 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6
110-2_高齡生活創意設計
教學目標
面對未來高齡化的挑戰,重新定義新型態世代共融城市將會是台灣社會的發展趨勢。本課程核心為共同探討舊聚落朝向多世代智慧高齡友善城市再發展的可能性,從中培養建築系學生對空間脈絡的辨識與資源整合,與社會對話中反思去建構新型態都市生活空間。未來都市將以自身城市為基礎,主張由下而上參與式的城市規劃,以新角度重新詮釋既有的都市涵構,加以回應智慧高齡友善時代都市生活空間的需求。因 此,學習歷程中會結合在地社區—後勁舊聚落,智慧型產業進駐與舊聚落生活轉型的議題,我們將成為一個團隊,針對議題作空間操作和演練,將後勁聚落做為高雄 IBA 的示範亮點,同學們也將從中深刻培養凝聚整合、化解衝突的空間操作能力與思維。 課程內容將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基地空間的整備、未來城市規劃架構探討、實際空間規劃和設計,循序漸進的進行團隊合作,深度知識交流和議題討論。研習過程將以實際空間規劃和設計作為核心重點和目標, 希望同學們能從中累積經驗,並且運用習得觀點關注台灣未來高齡社會新型態空間發展需求 。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2/21課程內容說明/進行分組 (公共空間、住宅、社會服務空間)/後勁基地條件介紹 2/28 228連假 (各組進行基地資料調查和統整) 3/07分組報告: 項目調查報告 I ※將調查資料結合成圖表diagram 和 3D 建模上歐洲高齡案例解說 I 3/14分組報告: 項目調查報告 II 歐洲高齡案例解說 3/21分組報告:高齡案例資料彙整+未來城市議題探討 ※將老師分享案例整理成小圖說明扣合後者報告 ※根據各主題提出後勁做為未來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潛力、議題探討、可能操作的手法等 3/28首次社區居民願景交流會/(收集、了解居民的需求跟想像)/跨世代智慧高齡友善城市的定位、架構討論 4/04首次社區居民願景交流會/(收集、了解居民的需求跟想像)/跨世代智慧高齡友善城市的定位、架構討論 4/11分組報告+共同討論: 治理行動提出 I ※根據前兩週討論結果,依照各組主題回應需求之下提出想像、治理行動策略、服務系統 4/18分組報告+共同討論: 治理行動提出 II ※延續上週討論結果進行修正後報告,將結果製成小圖說明較佳 4/25第二次社區居民對話交流會※分組報告: 實質空間網絡規劃分佈+概念型態構思 5/02第二次社區居民對話交流會※分組報告: 實質空間網絡規劃分佈+概念型態構思 5/09第二次社區居民對話交流會※分組報告: 實質空間網絡規劃分佈+概念型態構思 5/16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5/23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5/30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6/06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6/13期末評鑑: 成果展發表 6/18期末評鑑: 成果展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1. Haus im Viertel 2. Betreutes Wohnen: Quartier IV 3. Gerolstein 照護系統 4. Lengenfeld 鄉村型高齡創生行動 5. Altena 中小型城鎮人口翻轉行動 6. Ingelheim am Rhein 多世代共生社區中心 7. Waffensen 農村多世代之屋 8. Mühlenviertel 新型態城中心多世代居住社區 9. Lebensräume für Jung und Alt-Oberhausen 10. Altendorf 多族群生活友善的公共空間改造 11. Veringeck 多文化多族群老人公寓 12. Marktgemeinde Ottobeuren 13. Das Alten Service Zentrum & Mehr Generationen Haus 14. Seniorenwohnkonzept Rödental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 : 20% 除了每週上課出席以外,包含討論會以及成果發表,請大家注意時間上的訊息並且即時反應! 遲到、曠課都將會計入此項成績。 -課堂討論、回饋以及參與度 : 20% 本課程著重參與式互動的交流還有團體合作,所以課堂共同討論的積極度很重要,因為要團隊合作完成, 所以將各位上課回饋狀況以及課堂參與作為評分項目,希望能建立良好合作氣氛! -分組報告表現 : 30% 根據各階段分組簡報來評分,資料整理內容的深度豐富度,以及團隊合作分工上整體的表達跟表現,鼓勵同學將課程視為團體的合作案,多付出心思準備資料與同學共同分享跟進步! 本項目計分會根據內容、完整程度、整體表現來為評分依據。 -期末評鑑 (成果發表) : 30% 成果展是本學期課程實際成果評斷的重要依據,其代表這學期所學知識的整合能力及運用操作。,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9
面對未來高齡化的挑戰,重新定義新型態世代共融城市將會是台灣社會的發展趨勢。本課程核心為共同探討舊聚落朝向多世代智慧高齡友善城市再發展的可能性,從中培養建築系學生對空間脈絡的辨識與資源整合,與社會對話中反思去建構新型態都市生活空間。未來都市將以自身城市為基礎,主張由下而上參與式的城市規劃,以新角度重新詮釋既有的都市涵構,加以回應智慧高齡友善時代都市生活空間的需求。因 此,學習歷程中會結合在地社區—後勁舊聚落,智慧型產業進駐與舊聚落生活轉型的議題,我們將成為一個團隊,針對議題作空間操作和演練,將後勁聚落做為高雄 IBA 的示範亮點,同學們也將從中深刻培養凝聚整合、化解衝突的空間操作能力與思維。 課程內容將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基地空間的整備、未來城市規劃架構探討、實際空間規劃和設計,循序漸進的進行團隊合作,深度知識交流和議題討論。研習過程將以實際空間規劃和設計作為核心重點和目標, 希望同學們能從中累積經驗,並且運用習得觀點關注台灣未來高齡社會新型態空間發展需求 。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2/21課程內容說明/進行分組 (公共空間、住宅、社會服務空間)/後勁基地條件介紹 2/28 228連假 (各組進行基地資料調查和統整) 3/07分組報告: 項目調查報告 I ※將調查資料結合成圖表diagram 和 3D 建模上歐洲高齡案例解說 I 3/14分組報告: 項目調查報告 II 歐洲高齡案例解說 3/21分組報告:高齡案例資料彙整+未來城市議題探討 ※將老師分享案例整理成小圖說明扣合後者報告 ※根據各主題提出後勁做為未來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潛力、議題探討、可能操作的手法等 3/28首次社區居民願景交流會/(收集、了解居民的需求跟想像)/跨世代智慧高齡友善城市的定位、架構討論 4/04首次社區居民願景交流會/(收集、了解居民的需求跟想像)/跨世代智慧高齡友善城市的定位、架構討論 4/11分組報告+共同討論: 治理行動提出 I ※根據前兩週討論結果,依照各組主題回應需求之下提出想像、治理行動策略、服務系統 4/18分組報告+共同討論: 治理行動提出 II ※延續上週討論結果進行修正後報告,將結果製成小圖說明較佳 4/25第二次社區居民對話交流會※分組報告: 實質空間網絡規劃分佈+概念型態構思 5/02第二次社區居民對話交流會※分組報告: 實質空間網絡規劃分佈+概念型態構思 5/09第二次社區居民對話交流會※分組報告: 實質空間網絡規劃分佈+概念型態構思 5/16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5/23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5/30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6/06分組報告:實質空間規劃和設計 6/13期末評鑑: 成果展發表 6/18期末評鑑: 成果展發表
教科書/參考書
1. Haus im Viertel 2. Betreutes Wohnen: Quartier IV 3. Gerolstein 照護系統 4. Lengenfeld 鄉村型高齡創生行動 5. Altena 中小型城鎮人口翻轉行動 6. Ingelheim am Rhein 多世代共生社區中心 7. Waffensen 農村多世代之屋 8. Mühlenviertel 新型態城中心多世代居住社區 9. Lebensräume für Jung und Alt-Oberhausen 10. Altendorf 多族群生活友善的公共空間改造 11. Veringeck 多文化多族群老人公寓 12. Marktgemeinde Ottobeuren 13. Das Alten Service Zentrum & Mehr Generationen Haus 14. Seniorenwohnkonzept Rödental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 : 20% 除了每週上課出席以外,包含討論會以及成果發表,請大家注意時間上的訊息並且即時反應! 遲到、曠課都將會計入此項成績。 -課堂討論、回饋以及參與度 : 20% 本課程著重參與式互動的交流還有團體合作,所以課堂共同討論的積極度很重要,因為要團隊合作完成, 所以將各位上課回饋狀況以及課堂參與作為評分項目,希望能建立良好合作氣氛! -分組報告表現 : 30% 根據各階段分組簡報來評分,資料整理內容的深度豐富度,以及團隊合作分工上整體的表達跟表現,鼓勵同學將課程視為團體的合作案,多付出心思準備資料與同學共同分享跟進步! 本項目計分會根據內容、完整程度、整體表現來為評分依據。 -期末評鑑 (成果發表) : 30% 成果展是本學期課程實際成果評斷的重要依據,其代表這學期所學知識的整合能力及運用操作。,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9
110-2_室內設計實務
教學目標
本課程將導引學生瞭解展示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概念,並且瞭解展示設計的要素如何表現在建築空間設計上,同時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展示空間實例闡述展示設計的實務過程。課程藉由展示設計的基本理論、構成要素、規畫與設計流程、以及相關案例之介紹、分析與討論,進行展示設計專業知識之建構,並輔以展示空間規劃與設計之課堂實例操作、空間裝置創作,以達理論與實務結合之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課程大綱介紹 第02週:展示設計概論 第03週:範疇與分類 I 第04週:範疇與分類 II 第05週:展示設計發展歷程 第06週:構成元素與形式法則 第07週:設計程序與表現 第08週:展示設計細項 I 第09週:展示設計細項 II 第10週:展示技術與應用 第11週:銷售展示 第12週:宣傳展示 第13週:娛樂展示 第14週:教育及文化展示 第15週:端午節放假(6/3) 第16週:展覽設計完成 第17週:施工及布展 第18週:展覽開幕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課程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36
本課程將導引學生瞭解展示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概念,並且瞭解展示設計的要素如何表現在建築空間設計上,同時藉由各種不同類型的展示空間實例闡述展示設計的實務過程。課程藉由展示設計的基本理論、構成要素、規畫與設計流程、以及相關案例之介紹、分析與討論,進行展示設計專業知識之建構,並輔以展示空間規劃與設計之課堂實例操作、空間裝置創作,以達理論與實務結合之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01週:課程大綱介紹 第02週:展示設計概論 第03週:範疇與分類 I 第04週:範疇與分類 II 第05週:展示設計發展歷程 第06週:構成元素與形式法則 第07週:設計程序與表現 第08週:展示設計細項 I 第09週:展示設計細項 II 第10週:展示技術與應用 第11週:銷售展示 第12週:宣傳展示 第13週:娛樂展示 第14週:教育及文化展示 第15週:端午節放假(6/3) 第16週:展覽設計完成 第17週:施工及布展 第18週:展覽開幕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課程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36
110-2_數位創新設計(六)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因應疫情防範,採線上上課時連結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xmm-easf-zqa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7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因應疫情防範,採線上上課時連結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xmm-easf-zqa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7
110-2_氣候反應設計專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基礎環境反應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氣候變化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氣候反應設計案例 3. 文獻閱讀討論 4.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1
本課程以基礎環境反應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氣候變化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氣候反應設計案例 3. 文獻閱讀討論 4.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1
110-2_不動產開發與建築規劃實務
教學目標
※注意事項: 本課程老師使用Line的通訊平台,請班代協助同學加入群組,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與老師互動,包括課程相關問題等,也可以在群組內與其他同學討論及交流。 本課程Line群組加入網址: 本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具備: 1. 大型不動產開發與建築規劃專業素養 2. 了解各類實務案例規劃內容作為參與設計案的基本涵養 3. 大型不動產投資可行性(市場、財務、經營)之分析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收益性不動產理論及類型介紹 2. 不動產投資可行性介紹 3. 都市案例 4. 危老案例 5. TOD案例 6. 產創園區案例 7. 高鐵車站特地區案例 8. 水岸港區規劃案例 9. 文化園區案例 10. 健康園區案例 11. 工業區再生案例 12. 國際案例—挪威奧斯陸 Norway Oslo 13. 國際案例—Masdar City 14. 國際案例—廈門地鐵一號線 15. 期中評量 16. 期末評量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期中評量:30% 期末評量:30% 課堂討論: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5
※注意事項: 本課程老師使用Line的通訊平台,請班代協助同學加入群組,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與老師互動,包括課程相關問題等,也可以在群組內與其他同學討論及交流。 本課程Line群組加入網址: 本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具備: 1. 大型不動產開發與建築規劃專業素養 2. 了解各類實務案例規劃內容作為參與設計案的基本涵養 3. 大型不動產投資可行性(市場、財務、經營)之分析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收益性不動產理論及類型介紹 2. 不動產投資可行性介紹 3. 都市案例 4. 危老案例 5. TOD案例 6. 產創園區案例 7. 高鐵車站特地區案例 8. 水岸港區規劃案例 9. 文化園區案例 10. 健康園區案例 11. 工業區再生案例 12. 國際案例—挪威奧斯陸 Norway Oslo 13. 國際案例—Masdar City 14. 國際案例—廈門地鐵一號線 15. 期中評量 16. 期末評量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期中評量:30% 期末評量:30% 課堂討論: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5
110-2_低碳建築與木構造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注意事項:5/9為實體上課(上課地點在Demo Building),5/16改採線上上課 Google Meet連結為 meet.google.com/qrc-itmz-bfh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1 2月21日 課程介紹 2 2月28日 國定假日 3 3月7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概述 4 3月14日 世界的森林 5 3月21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1) 6 3月28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設計課題說明 7 4月04日 木質材料專題戶外教學 8 4月11日 木質材料專題 9 4月18日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10 4月25日 戶外教學 11 5月02日 結構系統專題(1) 12 5月09日 結構系統專題(2) 13 5月16日 戶外教學 14 5月23日 牆與版專題 15 5月30日 接點設計專題 16 6月06日 設計正評 17 6月13日 總評準備 18 6月20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30%討論參與情形、40%案例分析、30%成果發表 請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除重大事件及不可抗力狀況,能檢具證明除外)。另,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0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注意事項:5/9為實體上課(上課地點在Demo Building),5/16改採線上上課 Google Meet連結為 meet.google.com/qrc-itmz-bfh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1 2月21日 課程介紹 2 2月28日 國定假日 3 3月7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概述 4 3月14日 世界的森林 5 3月21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1) 6 3月28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設計課題說明 7 4月04日 木質材料專題戶外教學 8 4月11日 木質材料專題 9 4月18日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10 4月25日 戶外教學 11 5月02日 結構系統專題(1) 12 5月09日 結構系統專題(2) 13 5月16日 戶外教學 14 5月23日 牆與版專題 15 5月30日 接點設計專題 16 6月06日 設計正評 17 6月13日 總評準備 18 6月20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30%討論參與情形、40%案例分析、30%成果發表 請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除重大事件及不可抗力狀況,能檢具證明除外)。另,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0
110-2_建築研究專業英文
教學目標
To advocate Architecture English and its applicable knowledge regarding research writing to make students be familiar with basic vocabulary and phr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 sub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to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week 1: X week 2: Orientation week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week 4: National Day (No Class) week 5: Reference Studies week 6: English paper writing structure week 7: Abstract (Reading) week 8: Abstract (Reading) week 9: Midterm (No Class) week 10: Abstract (Test)_Abstract deadline week 11: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2: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3: Conference Paper (Test) week 14: Journal Paper (Reading) week 15: Journal Paper (Reading)_Paper deadline week 16: Oral Presentation preparation week 17: Final Presentation_Oral presentation Week 18: Final (No class)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ttendance:30% in-class discussion:30% Moc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40% (including Abstract:10%, Paper:10%, Presentation: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3
To advocate Architecture English and its applicable knowledge regarding research writing to make students be familiar with basic vocabulary and phras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 sub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to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e.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week 1: X week 2: Orientation week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week 4: National Day (No Class) week 5: Reference Studies week 6: English paper writing structure week 7: Abstract (Reading) week 8: Abstract (Reading) week 9: Midterm (No Class) week 10: Abstract (Test)_Abstract deadline week 11: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2: Conference Paper (Reading) week 13: Conference Paper (Test) week 14: Journal Paper (Reading) week 15: Journal Paper (Reading)_Paper deadline week 16: Oral Presentation preparation week 17: Final Presentation_Oral presentation Week 18: Final (No class)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ttendance:30% in-class discussion:30% Moc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40% (including Abstract:10%, Paper:10%, Presentation:2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3
110-2_台灣建築史
教學目標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應某個時代、某社群在某個地域上,為自己的社會文化所構築出來的容身場所,而得以生存於世上。建築的歷史即是人類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的演變過程。
數百年來的台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處於各個主流文化圈,如南島文化圈、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圈、中國文化圈、日本殖民(近代)文化圈、以及美國現代文化圈,而為各族群衝突與交融的舞台,進而產生出豐富且多樣的建築型態。
依據其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台灣建築可大略歸類為「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近代化以前—1895年以前的台灣建築」和「近代化以後—1895年以後的台灣建築」等三階段。本課程目標即在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此一建築歷史的發展;並且,本課程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戰前的台灣建築,第二部分為戰後的台灣建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
第 二 週 2.第一講: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三 週 3.第二講:荷西、明鄭時期建築
第 四 週 4.第三講:清代的建築(1)
第 五 週 5.第四講:清代的建築(2)
第 六 週 6.校外參訪
第 七 週 7.校慶補假
第 八 週 8.第五講: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報告(評圖週)
第 十 週 10.第六講:戰後的台灣建築:現代主義
第十一週 11.第七講:戰後的台灣建築:中國式樣
第十二週 12.第八講:戰後的台灣建築:商品化的崛起與後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第九講:戰後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
第十四週 14.校外參訪
第十五週 15.期末正評前停課
第十六週 16.第十講:21世紀初的台灣建築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12)《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
報告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36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建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應某個時代、某社群在某個地域上,為自己的社會文化所構築出來的容身場所,而得以生存於世上。建築的歷史即是人類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建築,以及使用這些建築的演變過程。
數百年來的台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上處於各個主流文化圈,如南島文化圈、西方帝國主義文化圈、中國文化圈、日本殖民(近代)文化圈、以及美國現代文化圈,而為各族群衝突與交融的舞台,進而產生出豐富且多樣的建築型態。
依據其在歷史上的發展脈絡,台灣建築可大略歸類為「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近代化以前—1895年以前的台灣建築」和「近代化以後—1895年以後的台灣建築」等三階段。本課程目標即在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此一建築歷史的發展;並且,本課程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戰前的台灣建築,第二部分為戰後的台灣建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說明
第 二 週 2.第一講:史前時期原住民建築
第 三 週 3.第二講:荷西、明鄭時期建築
第 四 週 4.第三講:清代的建築(1)
第 五 週 5.第四講:清代的建築(2)
第 六 週 6.校外參訪
第 七 週 7.校慶補假
第 八 週 8.第五講: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報告(評圖週)
第 十 週 10.第六講:戰後的台灣建築:現代主義
第十一週 11.第七講:戰後的台灣建築:中國式樣
第十二週 12.第八講:戰後的台灣建築:商品化的崛起與後現代主義
第十三週 13.第九講:戰後的台灣建築:地域主義
第十四週 14.校外參訪
第十五週 15.期末正評前停課
第十六週 16.第十講:21世紀初的台灣建築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12)《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
報告6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36
110-2_專題研討(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專題演講分組討論/論文集proceeding檢討 專題演講分組討論/論文集proceeding任務分配 週三講座1 週三講座2 週三講座3 春假 週三講座4 期中考週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I (系表定)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研究計畫初稿(30%)+專刊成果(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6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專題演講分組討論/論文集proceeding檢討 專題演講分組討論/論文集proceeding任務分配 週三講座1 週三講座2 週三講座3 春假 週三講座4 期中考週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I (系表定)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自訂教材或資料提供
評分標準
課程參與(40%)+研究計畫初稿(30%)+專刊成果(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6
110-2_建築防災
教學目標
建築物之防火區劃、避難設計、裝修材料等防災設計為建築設計重要之一環,由於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等之影響下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課程由重大火災案例之介紹及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建築防災的重要與原理。本課程透過火災原理之講述建立學生對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建築物防火設計、人員避難設計等基本概念,並配合實際案例照片說明建築物之防災設計原理與規劃,以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1.介紹火災與燃燒之原理,瞭解火災的危害與對策。 2.配合實際案分析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建立防火設計之基本原則。 3.講述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4.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線上課程使用 Google Meet 加入會議,請以高大Email登入。 meet.google.com/ybt-iugq-piy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特徵與危害 第3週 火災案例與火災實態 第4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5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1 第6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2 第7週 煙的危害與避難安全 第8週 防火避難設施與消防設備 第9週 期中分組討論 第10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方法 第11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12週 防火避難與法規 第13週 煙控設計與避難安全 第14週 區劃的種類與用途 第15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例 第16週 全尺寸火災實驗 第17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 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40
建築物之防火區劃、避難設計、裝修材料等防災設計為建築設計重要之一環,由於近年建築物之高層化、複合化及社會面向之高齡化、少子化等之影響下建築防災設計愈趨複雜。課程由重大火災案例之介紹及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建築防災的重要與原理。本課程透過火災原理之講述建立學生對建築物的火災行為、建築物防火設計、人員避難設計等基本概念,並配合實際案例照片說明建築物之防災設計原理與規劃,以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1.介紹火災與燃燒之原理,瞭解火災的危害與對策。 2.配合實際案分析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建立防火設計之基本原則。 3.講述建築物之防災設計規劃,培養學生將防災設計觀念導入建築設計規劃之能力。 4.提昇火災預防與避難逃生之正確的安全認知。 線上課程使用 Google Meet 加入會議,請以高大Email登入。 meet.google.com/ybt-iugq-piy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火災的特徵與危害 第3週 火災案例與火災實態 第4週 火災原理與行為 第5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1 第6週 火災成長過程與防火對策2 第7週 煙的危害與避難安全 第8週 防火避難設施與消防設備 第9週 期中分組討論 第10週 防火材料與試驗方法 第11週 避難設計的重要原則 第12週 防火避難與法規 第13週 煙控設計與避難安全 第14週 區劃的種類與用途 第15週 建築防火避難設計實例 第16週 全尺寸火災實驗 第17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日本火災学会(2002)火災建築,日本火災学会。 .鄭元良,楊欣潔等(2017)住宿式長照服務機構防火及避難安全改善參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日本建築学会(2009)図解 火災安全建築設計―建築家,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建築学会(2019)建築火災安全設計考方基礎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邱晨瑋、弘毅(2019)火災學(10版),鼎茂。 .蔡匡忠等(2016)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術手冊(第二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19)醫療院所防火安全及緊急應變整體規劃指引(二版),科技圖書。 .日本建築学会(2020)小規模高齢者福祉施設火災時安全考慮設計手引―施設関人共有知識,日本建築学会。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平時出席與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40
110-2_建築設計(八)B
教學目標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評圖 第 三 週 3.設計研討 第 四 週 4.設計研討 第 五 週 5.設計研討 第 六 週 6.設計研討 第 七 週 7.設計研討 第 八 週 8.期中評圖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發題 第十一週 11.設計研討 第十二週 12.設計研討 第十三週 13.設計研討 第十四週 14.評圖 第十五週 15.設計研討 第十六週 16.設計研討 第十七週 17.設計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賴青松 (2007) 《青松ê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 4.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5.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6.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7.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8.《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30%,期末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0
期許同學由自身所熟悉的「地方」空間中尋求個人對於或空間設計的態度與價值,並嘗試與其所奠基的物質基礎產生連繫,進而反身延伸至欲面對處理的設計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評圖 第 三 週 3.設計研討 第 四 週 4.設計研討 第 五 週 5.設計研討 第 六 週 6.設計研討 第 七 週 7.設計研討 第 八 週 8.期中評圖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發題 第十一週 11.設計研討 第十二週 12.設計研討 第十三週 13.設計研討 第十四週 14.評圖 第十五週 15.設計研討 第十六週 16.設計研討 第十七週 17.設計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謝英俊、阮慶岳 (2003)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田園城市。 2.賴青松 (2007) 《青松ê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 4.伊東豐雄建築塾 (2007)《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5.Bow-Wow, Aatelier (2007)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6.Graafland, Aarie (2005) 《建築的社會場域》,葉朝憲譯,台北:田園城市。 7.Kojima, Kazuhiro (2005)《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 8.《da:夯》,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30%,期中30%,期末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