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_低碳建築與木構造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3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作業內容 1 2月25日 課程介紹 2 3月4日 森林與資源 3 3月11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設計 4 3月18日 戶外教學(森林踏查) 5 3月25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1) 6 4月1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設計課題說明 7 4月8日 木質材料專題 8 4月15日 戶外教學(南投台中) 9 4月22日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10 4月29日 戶外教學(屏東) 11 5月6日 結構系統專題(1) 12 5月13日 結構系統專題(2) 13 5月20日 戶外教學(台南高雄) 14 5月27日 設計正評 15 6月3日 接點設計專題 16 6月10日 牆與版專題 17 6月17日 總評準備 18 6月24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30%討論參與情形、40%案例分析、30%成果發表 (* 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且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23
本課程重點在於介紹木建築之相關基本知識, 包括對資源之現狀及開發應用、材料基本物理性質及力學特性之描述、結構構件之功能規範及施工應用、建築設計之實例說明及應注意之事項等,作全面性之整理及解說, 此外亦闡述木構造之永續及環保特性,提供學生無論在設計規劃及工程之運用上,對木建築及相關應用領域作合理及正確有效之認知及營造手法之掌握。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3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周次 日期 單元內容 作業內容 1 2月25日 課程介紹 2 3月4日 森林與資源 3 3月11日 建築生命週期與低碳建築設計 4 3月18日 戶外教學(森林踏查) 5 3月25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1) 6 4月1日 木構造歷史專題(2))設計課題說明 7 4月8日 木質材料專題 8 4月15日 戶外教學(南投台中) 9 4月22日 基地分析與設計概念 10 4月29日 戶外教學(屏東) 11 5月6日 結構系統專題(1) 12 5月13日 結構系統專題(2) 13 5月20日 戶外教學(台南高雄) 14 5月27日 設計正評 15 6月3日 接點設計專題 16 6月10日 牆與版專題 17 6月17日 總評準備 18 6月24日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30%討論參與情形、40%案例分析、30%成果發表 (* 注意本課程的精神:理論與實作並重,戶外教學不得缺席,且因應移動教學之交通時間,請預留課程之全日時段)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23
108-1_都市計畫
教學目標
建立都市計畫緣起,規劃體制與規劃理論的典範轉移,討論都市計畫執行的爭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9/10--課程簡介與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都市計畫在台灣的發展歷程與課題
9/17--都市規劃的考量因素、都市規劃的操作程序
9/24--都市計畫的實踐: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分區管制計畫(容積率移轉辦法)
10/1--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設計、各國都市計畫體制
10/8--開發許可案例、公共設施土地取得方式(專有名詞與原則)
10/15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土地開發財務與土地分配
10/22--都市更新 都市更新的開發方式
10/29 --國土計畫與台灣土地問題、容積率移轉、住宅、社會住宅、違建、舊市場更新、農地穿孔
11/5--期中測驗 Open book
11/12-- 公私協力委外、都市開發調節工具應用
11/19-- 開發可行性評估(一)、開發可行性評估(二)
11/26-- 都市文化與社區營造、仕紳化與排除(gentrification & displacement)
12/3-- 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密緻發展
12/10 --MXD 發展規劃、友善步行社區
12/17--多元住宅選擇、地方社區魅力(place making)
12/24-- 延續發展、決策穩定性
12/31-- 利害關係人治理、文創知識經濟產業
1/7-- 期末考(open book)
教科書/參考書
1.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2. 城市的形成 3. 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參考閱讀資料: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資料超連結請參閱教學e平台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21
建立都市計畫緣起,規劃體制與規劃理論的典範轉移,討論都市計畫執行的爭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9/10--課程簡介與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都市計畫在台灣的發展歷程與課題
9/17--都市規劃的考量因素、都市規劃的操作程序
9/24--都市計畫的實踐: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分區管制計畫(容積率移轉辦法)
10/1--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設計、各國都市計畫體制
10/8--開發許可案例、公共設施土地取得方式(專有名詞與原則)
10/15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土地開發財務與土地分配
10/22--都市更新 都市更新的開發方式
10/29 --國土計畫與台灣土地問題、容積率移轉、住宅、社會住宅、違建、舊市場更新、農地穿孔
11/5--期中測驗 Open book
11/12-- 公私協力委外、都市開發調節工具應用
11/19-- 開發可行性評估(一)、開發可行性評估(二)
11/26-- 都市文化與社區營造、仕紳化與排除(gentrification & displacement)
12/3-- 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密緻發展
12/10 --MXD 發展規劃、友善步行社區
12/17--多元住宅選擇、地方社區魅力(place making)
12/24-- 延續發展、決策穩定性
12/31-- 利害關係人治理、文創知識經濟產業
1/7-- 期末考(open book)
教科書/參考書
1.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2. 城市的形成 3. 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參考閱讀資料: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資料超連結請參閱教學e平台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21
108-1_建築工程專案管理
教學目標
設計與營造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的動能.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造技術上需不斷突破,工程本身更需發揮有效能的管理,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專案管理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概念(二) 第四週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之理論與架構 第五週 大型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中型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設計專案管理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設計專案管理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管理設計:創意獲利的關鍵競爭力 Design Management / 作者: 凱薩琳.貝斯特 / 原文作者:Kathryn Best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08/03/16 / 語言:繁體中文
評分標準
出席與上課參與度:3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22
設計與營造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的動能.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營造技術上需不斷突破,工程本身更需發揮有效能的管理,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專案管理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概念(二) 第四週 建築工程專案管理之理論與架構 第五週 大型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中型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工程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設計專案管理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設計專案管理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管理設計:創意獲利的關鍵競爭力 Design Management / 作者: 凱薩琳.貝斯特 / 原文作者:Kathryn Best / 出版社:麥浩斯 / 出版日期:2008/03/16 / 語言:繁體中文
評分標準
出席與上課參與度:3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22
108-1_近代建築史研究專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擬透過對近現代西方相關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探討,提供空間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美學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尤其鼓勵非建築科班同學選修,以補強基礎的建築知識。綜言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西方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本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media-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將以西方近現代建築史與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並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學生得以對自己國家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勾勒現代建築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交織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窺探現代建築歷史發展之整體輪廓的知識。 (二)課程進度(得視休課人數與課程進行狀況調整)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近代建築的產生 第 四 週 4.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五 週 5.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六 週 6.戰前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 七 週 7.戰前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 八 週 8.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作業A發表 第十一週 11.作業A發表 第十二週 12.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三週 13.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四週 14.作業B發表 第十五週 15.作業B發表 第十六週 16.作業C發表 第十七週 17.作業C發表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出版。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臺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Peter Collins(2003)Changing Ideals in Modern Architecture.(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英若聰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5.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6.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7.陳逸杰(1997)〈台南藝術學院的空間表現—一個有關歷史詮釋的觀點〉《建築師》272:118-120。 8.陳逸杰(1998b)〈建築的歷史之涉入〉《台灣建築》(35):41-43。 9.Heynen, Hilde(201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建築與現代性),高政軒譯,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0.Kruft, Hanno-Walter(2005)《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Geschichte der Architekturtheorie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王貴祥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建築學門的基礎專業課程,建議同學選修。至於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4
本課程擬透過對近現代西方相關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探討,提供空間生產之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美學等內容之建築史的引介。尤其鼓勵非建築科班同學選修,以補強基礎的建築知識。綜言之,除了提供學習者能夠具備與理解基礎的近現代西方建築發展的歷史面貌外,並期能夠達到本課程所預期之「文化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media-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將以西方近現代建築史與理論為基礎,針對台灣近現代建築變遷歷程作為一整體主題,並藉由單元主題的劃分,期望學生得以對自己國家的近現代建築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探討的範疇將從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內容主要引介對於特定之建築師與相關作品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適度勾勒現代建築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經濟與文化脈絡交織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窺探現代建築歷史發展之整體輪廓的知識。 (二)課程進度(得視休課人數與課程進行狀況調整) 第 一 週 1.課程介紹 第 二 週 2.導讀分組 第 三 週 3.近代建築的產生 第 四 週 4.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五 週 5.19世紀的建築史與理論 第 六 週 6.戰前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 七 週 7.戰前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 八 週 8.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作業A發表 第十一週 11.作業A發表 第十二週 12.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三週 13.戰後台灣的近代建築 第十四週 14.作業B發表 第十五週 15.作業B發表 第十六週 16.作業C發表 第十七週 17.作業C發表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臺北:五南出版。 2.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臺南:台灣建築史學會出版。 3.Peter Collins(2003)Changing Ideals in Modern Architecture.(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英若聰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賴德霖(2011)《中國建築的革命》,台北:博雅書屋。 5.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 6.夏鑄九(1993)〈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1-40。 7.陳逸杰(1997)〈台南藝術學院的空間表現—一個有關歷史詮釋的觀點〉《建築師》272:118-120。 8.陳逸杰(1998b)〈建築的歷史之涉入〉《台灣建築》(35):41-43。 9.Heynen, Hilde(201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A Critique.(建築與現代性),高政軒譯,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0.Kruft, Hanno-Walter(2005)《建築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Geschichte der Architekturtheorie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王貴祥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評分標準
本課程係屬建築學門的基礎專業課程,建議同學選修。至於在評分方式的考量上較著重於同學參與課程的狀況良否;至於學習反應所回饋於考試檢核,亦是另一評分重要依據。本課程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4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考成績30﹪;期末考成績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4
108-1_當前城市發展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在提供高大建築系研究生認識了解,並討論當代都市發展的最新趨勢。討論研究的標的,將以當前歐洲城市永續發展的「萊比錫憲章」為核心,除了介紹當前歐洲城市發展的一些經典案例以外,更將詳細分析當代城市從「雅典憲章」以來的都市發展典範,以及上個世紀一連串的典範改造,並收斂成為萊比錫憲章的結果。城市的案例分析,將以這些最新發展的軸線,詳細被介紹、分析與討論。城市案例的主題,將包括當前重要的社會主題之回應,包括智慧城市、知識經濟城市、高齡社會城市、韌性城市、大都會區域城市、文化首都、綠色首都等等。 本課程2019年度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老師親授講解的方式進行。學生參與的方式,除了聽課以外,將分組進行課程的記錄,並將記錄轉成為網路媒體可以閱讀分享的文獻成果。學生將被要求以新時代的觀點,進行分享文獻的可閱讀性、可分享性與可傳播性的轉譯與設計,除了強化學習效果以外,將擴大本課程的社會分享意義與價值。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6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上課方式與程序(一年、上下學期) 第一階段:典範的建構與變動(第二週~第五週) 現代都市與雅典憲章 社會變遷與典範變動 當代都市與萊比錫憲章 第二階段:當代都市發展的關鍵課題(第六週~第十週) 產業變遷與都市更新 氣候變遷的回應與生態城市、韌性城市 社會變遷與高齡友善城市 生活的變遷與人本城市 經濟的競爭與大都會區域城市 整合性的城市發展與國際建築展 第三階段:案例的解析(第十一週~第十八週) 預計介紹 10-15 個城市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課程進度 09/09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案例分組 09/16 第二週 當代都市發展典範---現代建築「雅典憲章」內涵 09/23 第三週 1993年後城市典範改造的結果---「雅典憲章」 09/30 第四週 因應當代歐洲歷史脈絡的城市發展---「萊比錫憲章」內涵 10/07 第五週 當代城市發展內涵---雅典憲章、萊比錫憲章為例 10/14 第六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萊比錫憲章為例 10/21 第七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萊比錫憲章為例 10/28 第八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萊比錫憲章為例 11/04 第九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以現代城市案例發展討論 11/11 第十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以現代城市案例發展討論 11/18 第十一週 當代城市發展趨勢 11/25 第十二週 了解當代大規模城市發展與當代新生活典範---法國IBA 12/02 第十三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09 第十四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16 第十五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23 第十六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30 第十七週 課堂學習轉譯成圖、文、影像 01/06 第十八週 課堂學習成果發表上傳
教科書/參考書
A. Ecocity_Book I B. Ecocity_Book II
評分標準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等) a. 上課出席與討論30% b. 學生自評30% c. 學期成果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7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在提供高大建築系研究生認識了解,並討論當代都市發展的最新趨勢。討論研究的標的,將以當前歐洲城市永續發展的「萊比錫憲章」為核心,除了介紹當前歐洲城市發展的一些經典案例以外,更將詳細分析當代城市從「雅典憲章」以來的都市發展典範,以及上個世紀一連串的典範改造,並收斂成為萊比錫憲章的結果。城市的案例分析,將以這些最新發展的軸線,詳細被介紹、分析與討論。城市案例的主題,將包括當前重要的社會主題之回應,包括智慧城市、知識經濟城市、高齡社會城市、韌性城市、大都會區域城市、文化首都、綠色首都等等。 本課程2019年度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老師親授講解的方式進行。學生參與的方式,除了聽課以外,將分組進行課程的記錄,並將記錄轉成為網路媒體可以閱讀分享的文獻成果。學生將被要求以新時代的觀點,進行分享文獻的可閱讀性、可分享性與可傳播性的轉譯與設計,除了強化學習效果以外,將擴大本課程的社會分享意義與價值。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6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上課方式與程序(一年、上下學期) 第一階段:典範的建構與變動(第二週~第五週) 現代都市與雅典憲章 社會變遷與典範變動 當代都市與萊比錫憲章 第二階段:當代都市發展的關鍵課題(第六週~第十週) 產業變遷與都市更新 氣候變遷的回應與生態城市、韌性城市 社會變遷與高齡友善城市 生活的變遷與人本城市 經濟的競爭與大都會區域城市 整合性的城市發展與國際建築展 第三階段:案例的解析(第十一週~第十八週) 預計介紹 10-15 個城市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課程進度 09/09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案例分組 09/16 第二週 當代都市發展典範---現代建築「雅典憲章」內涵 09/23 第三週 1993年後城市典範改造的結果---「雅典憲章」 09/30 第四週 因應當代歐洲歷史脈絡的城市發展---「萊比錫憲章」內涵 10/07 第五週 當代城市發展內涵---雅典憲章、萊比錫憲章為例 10/14 第六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萊比錫憲章為例 10/21 第七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萊比錫憲章為例 10/28 第八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萊比錫憲章為例 11/04 第九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以現代城市案例發展討論 11/11 第十週 當代城市發展課題---以現代城市案例發展討論 11/18 第十一週 當代城市發展趨勢 11/25 第十二週 了解當代大規模城市發展與當代新生活典範---法國IBA 12/02 第十三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09 第十四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16 第十五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23 第十六週 當代城市發展典範---案例 12/30 第十七週 課堂學習轉譯成圖、文、影像 01/06 第十八週 課堂學習成果發表上傳
教科書/參考書
A. Ecocity_Book I B. Ecocity_Book II
評分標準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等) a. 上課出席與討論30% b. 學生自評30% c. 學期成果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7
108-1_先進構造技術特論
教學目標
1. 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設計與構造之間的演進與發展。 3.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先進構造的設計原理,以期在實務應用中能將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納入設計與施工整合考量。 4. 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密不可分,建築構造現已發展成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現代先進建築構造技術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不同面向的整合發展,對現代先進構造技術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建築設計的內涵,落實建築物對於工程品質、成本與進度的目標。 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現代建築物建造技術 第3週 混凝土構造 第4週 案例研討(1) 第5週 工程參訪(1) 第6週 鋼構造 第7週 案例研討(2) 第8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9週 案例研討(3) 第10週 工程參訪(2) 第11週 木構造 第12週 案例研討(4) 第13週 建築自動化的發展 第14週 構造方法設計思考 第15週 工程參訪(3) 第16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7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CIB*IAARC W119 CIC 2012-2016 Workshop, 參考書: 1.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2.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3.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4.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11
1. 有系統的介紹建築物構造科學、材料科學、施工方法、法令限制和建築工業等議題。 2.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物在構造階段、設計與構造之間的演進與發展。 3. 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築先進構造的設計原理,以期在實務應用中能將使用功能、結構安全、建築經濟、美觀等因素納入設計與施工整合考量。 4. 讓學生了解營建工業的未來趨勢走向,如永續設計的發展、參與者之間的新合約形式關係、構造材料的未來發展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密不可分,建築構造現已發展成一門研究建築物各組成部分的構造原理和構造方法的學科,現代先進建築構造技術是根據建築的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況、施工方法和建築藝術等不同面向的整合發展,對現代先進構造技術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建築設計的內涵,落實建築物對於工程品質、成本與進度的目標。 本課程各週上課內容概述如下: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現代建築物建造技術 第3週 混凝土構造 第4週 案例研討(1) 第5週 工程參訪(1) 第6週 鋼構造 第7週 案例研討(2) 第8週 石造和混凝土磚構造 第9週 案例研討(3) 第10週 工程參訪(2) 第11週 木構造 第12週 案例研討(4) 第13週 建築自動化的發展 第14週 構造方法設計思考 第15週 工程參訪(3) 第16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7週 建築構造未來技術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 自編講義 2. Advance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CIB*IAARC W119 CIC 2012-2016 Workshop, 參考書: 1. 呂以寧、張文男譯 (Edward Allen and Joseph Iano原著) (2012),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第五版)( Fundamental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 6th ed)。 2. 林佳瑩譯(Francis D. K. Ching原著)(2017),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Building Construction Illustrated, 5th Edition 3. 吳卓夫、葉基棟 (2013),營造法與施工(上、下),增訂二版,茂榮書局。 4. 池體演主編 (2012),圖解建築構造與施工實務(上、下),實力圖書出版公司。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作業及指定報告20%,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11
108-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1.培養思考論文研究方向和寫作能力。 2.培養建立建築歷史理論觀點。 3.拓展對建築技術領域的知識與視野。 4.協助學以致用,並與產業界接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專題研討 第 四 週 4.專題研討 第 五 週 5.專題研討 第 六 週 6.專題研討 第 七 週 7.專題研討 第 八 週 8.專題研討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專題研討 第十一週 11.專題研討 第十二週 12.專題研討 第十三週 13.專題研討 第十四週 14.專題研討 第十五週 15.專題研討 第十六週 16.專題研討 第十七週 17.專題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Sennett, Richard(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2.Rybczynski, Witold(2015)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劃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3.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4.Rybczynski, Witold(2016)Home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s Toolkit.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石大門到)黃煜文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5.de Botton, Alain(2007)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幸福建築)陳信宏譯,台北:先覺出版。 6.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7.Wilkinson, Tom(2015)Bricks & Mortals—Ten Great Buildings and the People They Made. (建築與人生)呂奕欣譯,台北:馬可孛羅。 8.Rybczynski, Witold(2013)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9.Rybczynski, Witold(2005)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建築的表情)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10.Rybczynski, Witold(2005)The Perfect House. (完美的房子)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11.Worsley, Lucy(2014)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 (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台北:左岸人文出版。 12.Saval, Nikil(2016)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 (隔間:我們如何從19世紀陰暗帳房走到21世紀Google人性化辦公空間)黃涓芳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13.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台北:臉譜出版。 14.張大春(2016)《文章自在》,台北:新經典文化出版。
評分標準
以下有幾點對修本課程同學的提醒: 1.各位最熟悉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給你課本,劃好重點,然後讓你知道標準答案,還練習過了,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但是在大學裡並非如此,因為這只是在浪費你們的聰明才智。而如果總想著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就失去上大學的意義了。 2.大學的學習表達,必須具備言之有物、表達精確、邏輯完整和價值判斷的特質。以報告的撰寫而言,如果妳/你以為只要「有字」就能有分數,不妨可以試試看。 也因為還未能了解各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會發生什麼,本課程暫時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3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報告成績30﹪;期末報告成績4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14
1.培養思考論文研究方向和寫作能力。 2.培養建立建築歷史理論觀點。 3.拓展對建築技術領域的知識與視野。 4.協助學以致用,並與產業界接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專題研討 第 四 週 4.專題研討 第 五 週 5.專題研討 第 六 週 6.專題研討 第 七 週 7.專題研討 第 八 週 8.專題研討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專題研討 第十一週 11.專題研討 第十二週 12.專題研討 第十三週 13.專題研討 第十四週 14.專題研討 第十五週 15.專題研討 第十六週 16.專題研討 第十七週 17.專題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Sennett, Richard(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2.Rybczynski, Witold(2015)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劃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3.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4.Rybczynski, Witold(2016)Home Architecture Works: a Humanist’s Toolkit. (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石大門到)黃煜文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5.de Botton, Alain(2007)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幸福建築)陳信宏譯,台北:先覺出版。 6.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7.Wilkinson, Tom(2015)Bricks & Mortals—Ten Great Buildings and the People They Made. (建築與人生)呂奕欣譯,台北:馬可孛羅。 8.Rybczynski, Witold(2013)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9.Rybczynski, Witold(2005)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建築的表情)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10.Rybczynski, Witold(2005)The Perfect House. (完美的房子)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11.Worsley, Lucy(2014)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 (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台北:左岸人文出版。 12.Saval, Nikil(2016)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 (隔間:我們如何從19世紀陰暗帳房走到21世紀Google人性化辦公空間)黃涓芳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13.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台北:臉譜出版。 14.張大春(2016)《文章自在》,台北:新經典文化出版。
評分標準
以下有幾點對修本課程同學的提醒: 1.各位最熟悉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給你課本,劃好重點,然後讓你知道標準答案,還練習過了,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但是在大學裡並非如此,因為這只是在浪費你們的聰明才智。而如果總想著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就失去上大學的意義了。 2.大學的學習表達,必須具備言之有物、表達精確、邏輯完整和價值判斷的特質。以報告的撰寫而言,如果妳/你以為只要「有字」就能有分數,不妨可以試試看。 也因為還未能了解各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會發生什麼,本課程暫時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3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報告成績30﹪;期末報告成績4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14
108-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的種類 研究方法的選定 論文寫作的架構與內容 論文寫作的格式與原則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寫作經驗分享-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上課與討論 期中與期末報告由修課全員共同上課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吳珮瑛著,翰蘆,2011年) 建築學研究方法(Groat,L著,Wang,D.譯,北京機械工業,2009年) 論文研究與寫作(高強著,滄海,2009年) 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著,王修曉譯,五南,2007年)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鈕文英著,雙葉書廊,2007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著,正中,1999年)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期末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14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的種類 研究方法的選定 論文寫作的架構與內容 論文寫作的格式與原則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寫作經驗分享-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上課與討論 期中與期末報告由修課全員共同上課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吳珮瑛著,翰蘆,2011年) 建築學研究方法(Groat,L著,Wang,D.譯,北京機械工業,2009年) 論文研究與寫作(高強著,滄海,2009年) 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著,王修曉譯,五南,2007年)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鈕文英著,雙葉書廊,2007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著,正中,1999年)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期末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14
108-1_構造材料進化論
教學目標
台灣建築技術的整體發展 國外建築技術對台灣的影響 磚構造與木構造技術發展歷史與實際案例介紹 鋼筋混凝土構造與鋼構造技術發展歷史與實際案例介紹 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等構造技術發展歷史與實際案例介紹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上課與討論 期中與期末報告由修課全員共同上課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原文翻譯,第五版,六合) 認識木建築(陳啟仁、張紋韶著,木馬,2003年) 鋼結構工程實務(陳純森著,科技圖書第四版,2012年) 日本台湾RC構法土化過程関比較研究(林裕昌著,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構造物技術史(藤本盛久著,市谷,2001年) 台湾鉄筋構築技術地域的特徴形成関史的研究(曾憲嫻著,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日治時期臺灣鋼鐵構造建築應用發展之研究(蘇振銘,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台灣光復後建築技術發展之研究(蔡世鏗,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與導讀 期中報告 期末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2
台灣建築技術的整體發展 國外建築技術對台灣的影響 磚構造與木構造技術發展歷史與實際案例介紹 鋼筋混凝土構造與鋼構造技術發展歷史與實際案例介紹 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等構造技術發展歷史與實際案例介紹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上課與討論 期中與期末報告由修課全員共同上課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材料和工法-(原文翻譯,第五版,六合) 認識木建築(陳啟仁、張紋韶著,木馬,2003年) 鋼結構工程實務(陳純森著,科技圖書第四版,2012年) 日本台湾RC構法土化過程関比較研究(林裕昌著,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構造物技術史(藤本盛久著,市谷,2001年) 台湾鉄筋構築技術地域的特徴形成関史的研究(曾憲嫻著,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日治時期臺灣鋼鐵構造建築應用發展之研究(蘇振銘,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台灣光復後建築技術發展之研究(蔡世鏗,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評分標準
上課出席與導讀 期中報告 期末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2
108-1_被動式設計專題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在探討與學習當前都市與建築發展中最重要的低碳設計課題。這是韌性城市理想下,追求「減緩」(減少生活中排碳)的核心課題。被動式設計是追求建築低碳設計表現的一種途徑之一。異於傳統所謂的設計方法和邏輯,被動設計追求減碳目標之達成,是回歸到探索追求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的想像、生活的慣性與生活模式),在生活品質不僅不減,還必須提升的前提下,致力尋求回歸自然邏輯的智慧與技術,進而提出建築低碳表現的整體解決方案。 本課程2019年度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教師理論系統講授,學生以實際案例模擬操作(作業),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互動與對話學習。在實際案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被導引學習生活中碳足跡的拆解與分析,並學習認識生活中各種資源(滿足生活)使用的邏輯,以及認識這些資源原本的特性。參與課程學生除了聽課以外,將分組進行模擬案例的操作。配合課程需要與設計,學生也將被引導參與相關議題的學習論壇等,強化低碳這個主題在社會中對話的學習。學習的成果除了認識低碳設計各種面向的原理與技巧以外,將更深化對於氣候變遷下,人類應有的作為,以及生活與技術設計的認識與知識。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分組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進度 第一階段:氣候變遷與低碳設計(二~五週) 氣候變遷與人類生活的危機 減碳的歷史論述與發展 第二階段:低碳設計的途徑與被動式設計(六~十週) 低碳設計的光譜、策略與途徑 被動式設計的原理、架構、策略與實踐 第三階段:案例操作的模擬與討論(十一~十八週、課程間穿插) 參與校外公開跨校學習論壇 案例的問題與課題的審視 生活中的碳足跡 被動式設計作為一種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的模擬與討論 09/09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09/16 第二週 被動式設計核心概念說明—何謂被動式設計?為何需要被動式設計? 09/23 第三週 被動式設計與氣候變遷關係 10/07 第五週 減碳的歷史發展與論述 10/14 第六週 被動式設計原理架構與策略 10/21 第七週 被動式設計實際案例講解說明 10/26.27(六.日) 實作工作坊 10/28 第八週 低碳設計策略介紹 11/02(六) 校外參訪 11/11 第十週 低碳式設計途徑與案例分析 11/18 第十一週 各組期末模擬初步提案報告討論 12/07(六) 校外參訪 12/09 第十四週 生活中碳足跡探索 12/23 第十六週 各組提案報告討論 12/30 第十七週 期末成果發表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Passive Design: It’s a Natural
評分標準
1.出席考核與上課態度30% 2.期末報告與作業繳交40% 3.互動學習與活動參與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516
修課人數
7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在探討與學習當前都市與建築發展中最重要的低碳設計課題。這是韌性城市理想下,追求「減緩」(減少生活中排碳)的核心課題。被動式設計是追求建築低碳設計表現的一種途徑之一。異於傳統所謂的設計方法和邏輯,被動設計追求減碳目標之達成,是回歸到探索追求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的想像、生活的慣性與生活模式),在生活品質不僅不減,還必須提升的前提下,致力尋求回歸自然邏輯的智慧與技術,進而提出建築低碳表現的整體解決方案。 本課程2019年度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教師理論系統講授,學生以實際案例模擬操作(作業),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互動與對話學習。在實際案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被導引學習生活中碳足跡的拆解與分析,並學習認識生活中各種資源(滿足生活)使用的邏輯,以及認識這些資源原本的特性。參與課程學生除了聽課以外,將分組進行模擬案例的操作。配合課程需要與設計,學生也將被引導參與相關議題的學習論壇等,強化低碳這個主題在社會中對話的學習。學習的成果除了認識低碳設計各種面向的原理與技巧以外,將更深化對於氣候變遷下,人類應有的作為,以及生活與技術設計的認識與知識。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分組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進度 第一階段:氣候變遷與低碳設計(二~五週) 氣候變遷與人類生活的危機 減碳的歷史論述與發展 第二階段:低碳設計的途徑與被動式設計(六~十週) 低碳設計的光譜、策略與途徑 被動式設計的原理、架構、策略與實踐 第三階段:案例操作的模擬與討論(十一~十八週、課程間穿插) 參與校外公開跨校學習論壇 案例的問題與課題的審視 生活中的碳足跡 被動式設計作為一種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的模擬與討論 09/09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09/16 第二週 被動式設計核心概念說明—何謂被動式設計?為何需要被動式設計? 09/23 第三週 被動式設計與氣候變遷關係 10/07 第五週 減碳的歷史發展與論述 10/14 第六週 被動式設計原理架構與策略 10/21 第七週 被動式設計實際案例講解說明 10/26.27(六.日) 實作工作坊 10/28 第八週 低碳設計策略介紹 11/02(六) 校外參訪 11/11 第十週 低碳式設計途徑與案例分析 11/18 第十一週 各組期末模擬初步提案報告討論 12/07(六) 校外參訪 12/09 第十四週 生活中碳足跡探索 12/23 第十六週 各組提案報告討論 12/30 第十七週 期末成果發表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Passive Design: It’s a Natural
評分標準
1.出席考核與上課態度30% 2.期末報告與作業繳交40% 3.互動學習與活動參與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516
修課人數
7
108-1_室內環境品質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室內環境品質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本學期已室內光環境為主,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室內光環境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光環境理論 3. 文獻閱讀討論 4.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0
本課程以室內環境品質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本學期已室內光環境為主,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室內光環境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光環境理論 3. 文獻閱讀討論 4.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0
108-1_建築科技與都市資訊整合設計
教學目標
電腦輔助設計(CAD)大多指的是設計的視覺模擬,也就是3D可視化、動畫模擬及圖面繪製,而設計運算(Design Computation),則是在探討如何將數位科技運用於設計理論、工程應用、數位製造等等範圍的學科。在程式的浪潮下,設計運算更進一步的有了全新的詮釋,也就是程式設計(Programming Design)。程式開發有其門檻,但程式設計的思維卻是每個人都能有的,近年來由於電腦輔助設計工具的成熟,降低了設計者直接編譯程式的門檻,只要設計者有程式設計邏輯,便可以直接透過相關軟體工具,將設計的抽象想法,有邏輯的轉化為模型,並且成為系統或平台。本課程教學著重於運算科技與數位製造相關領域的緊密結合與應用,結合圖像式程式、開源碼程式與數位製造進行相關研究主題探討,本課程除提供學生在設計運算與模擬等研究方向的初探,也包含相關技術入門教學,內容包括:互動程式設計、參數式設計與應用、空間資訊與環境模擬等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日期 授課內容 1 02/24 課程簡介 2 03/03 主題01:設計運算-一種設計思維轉換 CAAD歷史與研究方向 3 03/10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手動繪圖到程式化 4 03/17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手動繪圖到程式化 5 03/24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設計程式化&程式化設計 6 03/31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設計程式化&程式化設計 7 04/07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參數化設計輔助工具與外掛開發 8 04/14 獨立研究與報告討論 9 04/21 期中考週 4.17-4.23 10 04/28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參數式設計-當Revit遇見Dynamo 11 05/05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參數式設計-當Rhino 遇見 Grasshopper 12 05/12 主題03: 建築性能模擬 BIM-based design-Energy/ Flow Design/ Lighting Analysis 13 05/19 主題04 : 建築4.0 開放式源碼(Open Source) 14 05/26 主題04 : 建築4.0 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 15 06/02 主題04 : 建築4.0 虛擬擴增實境/物聯網/遊戲引擎/大數據 16 06/09 建築資訊模型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趨勢BIM+GIS BIM: InfraWorks 360/ GIS: CityEngine 17 06/16 獨立研究與報告討論 18 06/23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6
電腦輔助設計(CAD)大多指的是設計的視覺模擬,也就是3D可視化、動畫模擬及圖面繪製,而設計運算(Design Computation),則是在探討如何將數位科技運用於設計理論、工程應用、數位製造等等範圍的學科。在程式的浪潮下,設計運算更進一步的有了全新的詮釋,也就是程式設計(Programming Design)。程式開發有其門檻,但程式設計的思維卻是每個人都能有的,近年來由於電腦輔助設計工具的成熟,降低了設計者直接編譯程式的門檻,只要設計者有程式設計邏輯,便可以直接透過相關軟體工具,將設計的抽象想法,有邏輯的轉化為模型,並且成為系統或平台。本課程教學著重於運算科技與數位製造相關領域的緊密結合與應用,結合圖像式程式、開源碼程式與數位製造進行相關研究主題探討,本課程除提供學生在設計運算與模擬等研究方向的初探,也包含相關技術入門教學,內容包括:互動程式設計、參數式設計與應用、空間資訊與環境模擬等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6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日期 授課內容 1 02/24 課程簡介 2 03/03 主題01:設計運算-一種設計思維轉換 CAAD歷史與研究方向 3 03/10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手動繪圖到程式化 4 03/17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手動繪圖到程式化 5 03/24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設計程式化&程式化設計 6 03/31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設計程式化&程式化設計 7 04/07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參數化設計輔助工具與外掛開發 8 04/14 獨立研究與報告討論 9 04/21 期中考週 4.17-4.23 10 04/28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參數式設計-當Revit遇見Dynamo 11 05/05 主題02:邁向程式化(輔助)建築之路 參數式設計-當Rhino 遇見 Grasshopper 12 05/12 主題03: 建築性能模擬 BIM-based design-Energy/ Flow Design/ Lighting Analysis 13 05/19 主題04 : 建築4.0 開放式源碼(Open Source) 14 05/26 主題04 : 建築4.0 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 15 06/02 主題04 : 建築4.0 虛擬擴增實境/物聯網/遊戲引擎/大數據 16 06/09 建築資訊模型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趨勢BIM+GIS BIM: InfraWorks 360/ GIS: CityEngine 17 06/16 獨立研究與報告討論 18 06/23 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6
108-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的種類 研究方法的選定 論文寫作的架構與內容 論文寫作的格式與原則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寫作經驗分享-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上課與討論 期中與期末報告由修課全員共同上課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吳珮瑛著,翰蘆,2011年) 建築學研究方法(Groat,L著,Wang,D.譯,北京機械工業,2009年) 論文研究與寫作(高強著,滄海,2009年) 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著,王修曉譯,五南,2007年)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鈕文英著,雙葉書廊,2007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著,正中,1999年)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期末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2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的種類 研究方法的選定 論文寫作的架構與內容 論文寫作的格式與原則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寫作經驗分享-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每週上課與討論 期中與期末報告由修課全員共同上課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論文寫作之規範及格式(吳珮瑛著,翰蘆,2011年) 建築學研究方法(Groat,L著,Wang,D.譯,北京機械工業,2009年) 論文研究與寫作(高強著,滄海,2009年) 研究方法概論(Janet M. Ruane著,王修曉譯,五南,2007年)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鈕文英著,雙葉書廊,2007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著,正中,1999年)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期末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2
108-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二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1 課程簡介 2 09/18 讀書會分組確認(6組 ) 3 09/25 讀書會分組討論 4 10/02 讀書會ABC組成果報告書(頁數不限)與簡報 5 10/09 讀書會DEF組成果報告書(頁數不限)與簡報 6 10/16 週三講座1:姜樂靜建築師 題目:(待確認) 7 10/23 講座心得簡報 8 10/30 讀書會A-F組成果報告書與簡報(整體修正版) 9 11/06 期中考週 10 11/13 週三講座2(待確認)或暑期工作營分享 11 11/20 個人研究計畫書(5-10頁)與簡報(10分鐘) 12 11/27 個人研究計畫書(5-10頁)與簡報(10分鐘) 13 12/04 個人研究計畫書(5-10頁)與簡報(10分鐘) 14 12/11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5 12/18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6 12/25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7 01/01 元旦 18 01/08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I(系表定)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2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二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1 課程簡介 2 09/18 讀書會分組確認(6組 ) 3 09/25 讀書會分組討論 4 10/02 讀書會ABC組成果報告書(頁數不限)與簡報 5 10/09 讀書會DEF組成果報告書(頁數不限)與簡報 6 10/16 週三講座1:姜樂靜建築師 題目:(待確認) 7 10/23 講座心得簡報 8 10/30 讀書會A-F組成果報告書與簡報(整體修正版) 9 11/06 期中考週 10 11/13 週三講座2(待確認)或暑期工作營分享 11 11/20 個人研究計畫書(5-10頁)與簡報(10分鐘) 12 11/27 個人研究計畫書(5-10頁)與簡報(10分鐘) 13 12/04 個人研究計畫書(5-10頁)與簡報(10分鐘) 14 12/11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5 12/18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6 12/25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7 01/01 元旦 18 01/08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I(系表定)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814
修課人數
12
108-1_數位創新設計(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數位創新設計系列課程的基礎課程,與本學期建築設計(三)的輔助課程,本課程關注的重點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建立建築模型,以精準的2D繪圖與直覺的3D模型來輔助建築設計, 主要教學軟體為SketchUp2D/3D與相關渲染技術,內容包括SketchUp Pro介面基礎應用,透過使用鉛筆工具與幾何造型工具,帶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建築設計,進而熟練軟體操作;後續進一步學習如何丈量空間,來建立現有的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並瞭解多元化的模組下載與應用,以及平面圖標註等的相關技術。本課程成果將配合本學期設計課程的進度與同年級相關課程,進行階段性的作業要求與作為本課程成績之評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2 課程簡介 2 09/19 基本工具介紹 常用工具列安排與繪圖範本制定 3 09/26 3D列印教學與實作@宅創 4 10/03 開始建築專案設計 繪製平面圖:製作牆體與門窗開口 5 10/10 國慶日 6 10/17 添加設計細節:群組與元件 7 10/24 場景設定:靜態影響與動畫輸出 8 10/31 3D列印教學與實作@宅創 9 11/07 期中作業:台南街屋立面分組測繪 10 11/14 街屋立面分組實作(期末專題建模) 11 11/21 街屋立面分組實作(期末專題建模) 12 11/28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3 12/05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4 12/12 LayOut 15 12/19 期末專題3D列印製作 16 12/26 期末專題3D列印製作&3D列印教學認證@宅創 17 01/02 期末專題製作(街屋立面3D圖檔+3D列印成品) 18 01/09 期末專題繳交(街屋立面3D圖檔+3D列印成品)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4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本課程為數位創新設計系列課程的基礎課程,與本學期建築設計(三)的輔助課程,本課程關注的重點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建立建築模型,以精準的2D繪圖與直覺的3D模型來輔助建築設計, 主要教學軟體為SketchUp2D/3D與相關渲染技術,內容包括SketchUp Pro介面基礎應用,透過使用鉛筆工具與幾何造型工具,帶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建築設計,進而熟練軟體操作;後續進一步學習如何丈量空間,來建立現有的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並瞭解多元化的模組下載與應用,以及平面圖標註等的相關技術。本課程成果將配合本學期設計課程的進度與同年級相關課程,進行階段性的作業要求與作為本課程成績之評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2 課程簡介 2 09/19 基本工具介紹 常用工具列安排與繪圖範本制定 3 09/26 3D列印教學與實作@宅創 4 10/03 開始建築專案設計 繪製平面圖:製作牆體與門窗開口 5 10/10 國慶日 6 10/17 添加設計細節:群組與元件 7 10/24 場景設定:靜態影響與動畫輸出 8 10/31 3D列印教學與實作@宅創 9 11/07 期中作業:台南街屋立面分組測繪 10 11/14 街屋立面分組實作(期末專題建模) 11 11/21 街屋立面分組實作(期末專題建模) 12 11/28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3 12/05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4 12/12 LayOut 15 12/19 期末專題3D列印製作 16 12/26 期末專題3D列印製作&3D列印教學認證@宅創 17 01/02 期末專題製作(街屋立面3D圖檔+3D列印成品) 18 01/09 期末專題繳交(街屋立面3D圖檔+3D列印成品)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4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108-1_建築設計(三)C
教學目標
中大尺度建築設計與公共性類型學 畢業設計操作 永續課題經營與鏈結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競圖-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中大尺度建築設計與公共性類型學 畢業設計操作
教科書/參考書
實作課程案例研討
評分標準
畢業設計二階段評圖總評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0
中大尺度建築設計與公共性類型學 畢業設計操作 永續課題經營與鏈結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競圖-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中大尺度建築設計與公共性類型學 畢業設計操作
教科書/參考書
實作課程案例研討
評分標準
畢業設計二階段評圖總評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0
108-1_建築設計(三)B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三著重於人體空間尺度之規劃,由個人空間到小型建築物型態。希望學生由自身的活動觀察里街空間設計應注重的面向,並提出合乎使用要求、對應環境紋理之空間提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小組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第一次作業發題 第二週 設計發想 第三週 小組評圖 第四週 設計發展 第五週 全體草評 第六週 設計定案 第七週 總評 第八週 第二次作業發題 第九週 設計發想 第十週 小組評圖 第十一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 第十三週 小組評圖 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五週 設計發展 第十六週 全體草評 第十七週 設計定案 第十八週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建築設計三著重於人體空間尺度之規劃,由個人空間到小型建築物型態。希望學生由自身的活動觀察里街空間設計應注重的面向,並提出合乎使用要求、對應環境紋理之空間提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小組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第一次作業發題 第二週 設計發想 第三週 小組評圖 第四週 設計發展 第五週 全體草評 第六週 設計定案 第七週 總評 第八週 第二次作業發題 第九週 設計發想 第十週 小組評圖 第十一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 第十三週 小組評圖 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五週 設計發展 第十六週 全體草評 第十七週 設計定案 第十八週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108-1_建築設計(三)A
教學目標
設計1. 大溪老街實構築聯合工作營 重點: 培養大一到大三同學團體默契,共同思考與提案. 本工作營提供優勝隊伍優先至桃園大溪進行實構築. 設計2. 自宅工作室 從個人的人體工學出發設計供自己工作與居住的住宅空間 重點: 以人體尺度與活動空間出發來發展住宅設計 思考生活行為與空間的對應與連貫 案例分析與基地分析的應用 設計2. 展示空間設計 重點: 展示品與使用者的設定 光與建築物設計的關聯度 自然環境與建築物設計的關聯度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圖面與模型製作-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設計1. 第一週至第四週 設計2. 第五週至第十一週 展覽 第十二週至第十八週
教科書/參考書
GA Houses 130 Project 2013 世界住宅 世界一番美建築教科書 建築語彙
評分標準
第一次設計平常與總評 第二次設計平常與總評 第三次設計平常與總評 出席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4
設計1. 大溪老街實構築聯合工作營 重點: 培養大一到大三同學團體默契,共同思考與提案. 本工作營提供優勝隊伍優先至桃園大溪進行實構築. 設計2. 自宅工作室 從個人的人體工學出發設計供自己工作與居住的住宅空間 重點: 以人體尺度與活動空間出發來發展住宅設計 思考生活行為與空間的對應與連貫 案例分析與基地分析的應用 設計2. 展示空間設計 重點: 展示品與使用者的設定 光與建築物設計的關聯度 自然環境與建築物設計的關聯度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圖面與模型製作-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設計1. 第一週至第四週 設計2. 第五週至第十一週 展覽 第十二週至第十八週
教科書/參考書
GA Houses 130 Project 2013 世界住宅 世界一番美建築教科書 建築語彙
評分標準
第一次設計平常與總評 第二次設計平常與總評 第三次設計平常與總評 出席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4
108-1_建築結構系統
教學目標
<br>瞭解建築材料之基本物理與力學之特性 <br>瞭解不同(力)的種類與影響 <br>瞭解建築物承重之行為與力的傳遞機制 <br>瞭解不同建築系統之力學行為與功能特色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br>建築結構的演化歷史 <br>力的種類與力的傳遞建築材料(1):應力與應變、容許與破壞 <br>建築材料(2):各材料構造類型 <br>結構靜定與靜不定 <br>水平系統 :樑與版-彎矩與剪力 <br>垂直系統 :柱與牆-軸力與剪力 <br>穩定系統 : 拉力與壓力 <br>樑與格子樑 Beam & Girder Beam <br>框架 Frame <br>桁架 Truss <br>拱 Arch 與纜索 Cable <br>薄殼 Shell-Vault-Dome <br>結構競賽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20 % 作業:40 % 測驗:4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7
<br>瞭解建築材料之基本物理與力學之特性 <br>瞭解不同(力)的種類與影響 <br>瞭解建築物承重之行為與力的傳遞機制 <br>瞭解不同建築系統之力學行為與功能特色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br>建築結構的演化歷史 <br>力的種類與力的傳遞建築材料(1):應力與應變、容許與破壞 <br>建築材料(2):各材料構造類型 <br>結構靜定與靜不定 <br>水平系統 :樑與版-彎矩與剪力 <br>垂直系統 :柱與牆-軸力與剪力 <br>穩定系統 : 拉力與壓力 <br>樑與格子樑 Beam & Girder Beam <br>框架 Frame <br>桁架 Truss <br>拱 Arch 與纜索 Cable <br>薄殼 Shell-Vault-Dome <br>結構競賽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20 % 作業:40 % 測驗:4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7
108-1_建築計畫
教學目標
建築計畫為以人之生活, 行動, 意識與空間之對應關係為基礎, 探討並決定建築設計與規劃內容落實之手法. 建築計畫可針對特定之建築類型, 於進行實質設計作業前, 藉由一連串科學手段的分析, 預測模擬空間使用形式, 使用者之生活行為, 業主使用需求探討, 規劃設計課題探討與因應之道, 空間及設施之定性定量等的一種設計思考行為. 本課程從人體工學出發, 引導學生操作設計規劃到施工營運. 配合教育部計畫USR的微課程「參與式社區空間改造理論」以及「參與式社區空間改造實務」至大樹進行參與式設計實作, 請修習建築計畫課程同學同時選擇上方兩門微課程.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至第九週 人體工學 建築設計思考 基地分析 案例分析 社區實作 第十至十八週 定性定量 景觀與綠建築計畫 通用設計 維護管理計畫 社區閒置空間設計規劃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計畫: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李峻霖, 莊亦婷, 五南, 2018.11 講義由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 30% B. 期中實作 30% C. 期末設計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6
建築計畫為以人之生活, 行動, 意識與空間之對應關係為基礎, 探討並決定建築設計與規劃內容落實之手法. 建築計畫可針對特定之建築類型, 於進行實質設計作業前, 藉由一連串科學手段的分析, 預測模擬空間使用形式, 使用者之生活行為, 業主使用需求探討, 規劃設計課題探討與因應之道, 空間及設施之定性定量等的一種設計思考行為. 本課程從人體工學出發, 引導學生操作設計規劃到施工營運. 配合教育部計畫USR的微課程「參與式社區空間改造理論」以及「參與式社區空間改造實務」至大樹進行參與式設計實作, 請修習建築計畫課程同學同時選擇上方兩門微課程.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至第九週 人體工學 建築設計思考 基地分析 案例分析 社區實作 第十至十八週 定性定量 景觀與綠建築計畫 通用設計 維護管理計畫 社區閒置空間設計規劃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計畫: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李峻霖, 莊亦婷, 五南, 2018.11 講義由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 30% B. 期中實作 30% C. 期末設計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