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_探索台灣-歷史篇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探索台灣-歷史篇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9
1、透過教學,使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演變,經濟的發展有更深的認 識與了解。 2、透過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蒐集,學習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相關影片的欣賞,瞭解各階段台灣社會與觀念的變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週 次 課 程 內 容 備註 第一週 課程簡介 第二週 研究報告撰寫討論 學生完成學期分組。 第三週 臺灣歷史分期與定位、空間與政權轉換 第四週 臺灣的史前文化發展 第五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一 第六週 臺灣原住民文化二 第七週 國際競爭下的台灣 第八週 荷蘭人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第九週 影片欣賞(稻草人) 第十週 課堂報告討論(一) 第十一週 課堂報告討論(二)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討論(三) 第十三週 鄭氏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 第十四週 清領前期治臺政策的演變 第十五週 清領前期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 清領後期臺灣社會轉變與文化的發展 第十七週 日治時期臺灣政治與經濟建設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薛化元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99)。 2、戴寶村著,《臺灣政治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6)。 3、張炎憲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4、張炎憲編,《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996)。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30 30 - 30 -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9
108-1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5
1.使學生對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化對國際與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內涵有初步的理解。 2.培養學生在國際動態與全球互動的專業知識外,對人文社會及永續發展等議題具備知識份子的關懷與宏觀的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一、何謂全球化?何謂多元文化? 二、全球化的歷史 三、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省思 四、全球化的理論架構與議題建構 五、全球化的批評與限制 六、全球化與世界經濟─國際經濟結構與國際金融組織 七、區域化 八、全球化下的移動勞工 九、大企業v.s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十、世界分工與未來的經濟發展 十一、多元階級 族群 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十二、全球化與台灣經濟發展 十三、生態、環保與全球政治經濟發展 十四、學生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修正版。 2. John L. Seitz著,陳素秋等譯,,《全球議題》,台北:韋伯文化,2005。 3.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3。 4. Kenneth Pomeranz 、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2007。 5.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台北:聯經,2002。 6. Paul Hirst and Grahame Thompson,《全球化的迷思》,台北:群學,2001。 7.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書林,2002。
評分標準
期中考試 25% 期末報告 35% 課堂參與 10% 課堂作業 20% 出席率 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5
108-1_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
本課程係「全球化與在地文化」課群之第一年課程。為使廣大的華人社會能夠掌握全球化的演變與趨勢,瞭解其對在地生活的衝擊,思考安身立命與因應之道,本課群提供了四年一貫的相關課程。在第一年,以「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為導論性課程,包含三大進度:全球化的淵源-世界文明史;全球化的理論反思-馬克思理論、後殖民理論;全球在地化。第二、三、四年再進一步深入討論「全球化的衝突」、「全球化下的台灣」,以及「全球化下的高雄」。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核心課程:「文化素養」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規範能力」,期許成為其他素養與能力之統合者。
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
(1)能透過對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相關問題的探索,帶回對學生現今自身的經驗或存在境遇,進行觀照或反思。
(2)能將所思條理的描述或表現。
2、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3、鑑賞、表現與創新:
(1)能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與重新詮釋。
(2)能有條理與脈絡的對作品進行鑑賞與評論。
4、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3)探討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導論
第2週 全球化通論(一): 大航海時代
第3週 全球化通論(二): 晚近全球化的發展
第4週 全球化通論(三): 全球化的迷思
第5週 全球化通論(四): 全球在地化的概念
第6週 全球化通論(五): 全球在地化與台灣
第7週 全球化通論(六): 全球化的前瞻
第8週 全球化通論(七): 宗教勃興的時代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全球化影片賞析
第11週 全球化個論(一) 東南亞導論
第12週 全球化個論(二):東南亞的人員流動
第13週 全球化個論(三): 東南亞的資金流通
第14週 全球化個論(四): 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第15週 全球化個論(五): 東南亞的宗教傳播
第16週 全球化個論(六):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
第17週 全球化個論(七): 東南亞與全球戰略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1999。
Huntington, Samuel and Peter L. Berger編,《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2003年。
參考書
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 《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Moller, Orstrum著,《全球化危機》。北京:新華。
Waters,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2000年。
評分標準
1.作業:
(1) 個人看影片紀錄,63個子單元,每次0.5分,共32.5分。
(2) 個人在每講結束後的選擇題練習(題目會在上課的前一週給各位,請同學自行下載後邊看教學影片邊找答案,拿來學校交給老師),14次,每次1分,共14分。
(3) 小組影片觀後討論記錄(隨每周提問寄送),14次,每次0.5分,共7分。
(4) 小組每週提問(請寄至老師信箱 santafair@gmail.com),14次,每次1分,共14分。
(4) 全球化影片賞析心得,3.5分。
(5) 期中報告(書評)1份,14分。
(6) 期末報告(書評)1份,14分。
2.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本課程係「全球化與在地文化」課群之第一年課程。為使廣大的華人社會能夠掌握全球化的演變與趨勢,瞭解其對在地生活的衝擊,思考安身立命與因應之道,本課群提供了四年一貫的相關課程。在第一年,以「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為導論性課程,包含三大進度:全球化的淵源-世界文明史;全球化的理論反思-馬克思理論、後殖民理論;全球在地化。第二、三、四年再進一步深入討論「全球化的衝突」、「全球化下的台灣」,以及「全球化下的高雄」。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核心課程:「文化素養」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規範能力」,期許成為其他素養與能力之統合者。
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
(1)能透過對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相關問題的探索,帶回對學生現今自身的經驗或存在境遇,進行觀照或反思。
(2)能將所思條理的描述或表現。
2、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3、鑑賞、表現與創新:
(1)能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與重新詮釋。
(2)能有條理與脈絡的對作品進行鑑賞與評論。
4、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舉出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
(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3)探討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導論
第2週 全球化通論(一): 大航海時代
第3週 全球化通論(二): 晚近全球化的發展
第4週 全球化通論(三): 全球化的迷思
第5週 全球化通論(四): 全球在地化的概念
第6週 全球化通論(五): 全球在地化與台灣
第7週 全球化通論(六): 全球化的前瞻
第8週 全球化通論(七): 宗教勃興的時代
第9週 期中報告
第10週 全球化影片賞析
第11週 全球化個論(一) 東南亞導論
第12週 全球化個論(二):東南亞的人員流動
第13週 全球化個論(三): 東南亞的資金流通
第14週 全球化個論(四): 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第15週 全球化個論(五): 東南亞的宗教傳播
第16週 全球化個論(六):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
第17週 全球化個論(七): 東南亞與全球戰略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1999。
Huntington, Samuel and Peter L. Berger編,《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2003年。
參考書
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 《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
Moller, Orstrum著,《全球化危機》。北京:新華。
Waters,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2000年。
評分標準
1.作業:
(1) 個人看影片紀錄,63個子單元,每次0.5分,共32.5分。
(2) 個人在每講結束後的選擇題練習(題目會在上課的前一週給各位,請同學自行下載後邊看教學影片邊找答案,拿來學校交給老師),14次,每次1分,共14分。
(3) 小組影片觀後討論記錄(隨每周提問寄送),14次,每次0.5分,共7分。
(4) 小組每週提問(請寄至老師信箱 santafair@gmail.com),14次,每次1分,共14分。
(4) 全球化影片賞析心得,3.5分。
(5) 期中報告(書評)1份,14分。
(6) 期末報告(書評)1份,14分。
2.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本課程期許學生透過自身主動探索,去討論與理解當代主要關注之議題,並藉由紀錄片閱讀與欣賞,破解媒體所塑造之情境,勇於產生批判思維,並初步嘗試自己動手拍攝影片,以了解媒體運作的基本觀念。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說明與相互認識 第2週 主流媒體的生態與紀錄片定義(分組) 第3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都市更新與迫遷問題 第4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I:婚姻平權 第5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II:罷工與勞動權爭議 第6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V:性別平等與女性主義 第7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V: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 第8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VI:醫療平等與使用者付費? 第9週 期中考試 第10週 紀錄片結構與編劇 第11週 鏡頭語言:定鏡與構圖 第12週 鏡頭語言:運鏡基本法則與分鏡概念 第13週 影片剪輯基礎觀念與剪輯技巧 第14週 影片賞析與紀錄影像討論:家鄉紀錄手作品導覽 第15週 團體討論:討論拍攝主題與田調計畫 第16週 團體討論:討論影片結構與腳本 第17週 團體討論:討論影片後製細節 第18週 公開發表與檢討
教科書/參考書
1. 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http://ourisland.pts.org.tw/ 2. 南方影像學會,《家鄉紀錄手》,2013、2014、2015、2016、2017 3. 李道民,《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三民,2013
評分標準
出席率、課堂討論與課堂報告:30% 期中考(影片分析):30% 期末報告(影片成果展現):40%(內容討論深入程度60%,影片完成度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9
本課程期許學生透過自身主動探索,去討論與理解當代主要關注之議題,並藉由紀錄片閱讀與欣賞,破解媒體所塑造之情境,勇於產生批判思維,並初步嘗試自己動手拍攝影片,以了解媒體運作的基本觀念。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說明與相互認識 第2週 主流媒體的生態與紀錄片定義(分組) 第3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都市更新與迫遷問題 第4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I:婚姻平權 第5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II:罷工與勞動權爭議 第6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IV:性別平等與女性主義 第7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V: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 第8週 影片欣賞與議題討論VI:醫療平等與使用者付費? 第9週 期中考試 第10週 紀錄片結構與編劇 第11週 鏡頭語言:定鏡與構圖 第12週 鏡頭語言:運鏡基本法則與分鏡概念 第13週 影片剪輯基礎觀念與剪輯技巧 第14週 影片賞析與紀錄影像討論:家鄉紀錄手作品導覽 第15週 團體討論:討論拍攝主題與田調計畫 第16週 團體討論:討論影片結構與腳本 第17週 團體討論:討論影片後製細節 第18週 公開發表與檢討
教科書/參考書
1. 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http://ourisland.pts.org.tw/ 2. 南方影像學會,《家鄉紀錄手》,2013、2014、2015、2016、2017 3. 李道民,《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三民,2013
評分標準
出席率、課堂討論與課堂報告:30% 期中考(影片分析):30% 期末報告(影片成果展現):40%(內容討論深入程度60%,影片完成度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9
108-1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9.13)中秋節放假
第2週【導論】(9.20)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3週(9.27)【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4週 (10.4)【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5週(10.5, 補10.11彈性休假)【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6週(10.18)【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7週 (10.25)【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8週 (11.1) 【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9週 (11.8)【期中媒體投書】
第10週 (11.15)【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1週(11.22)【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2週 (11.29)【參與式預算】【審議式民主】
第13週 (12.6)【社區營造】【
第14週 (12.13)【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5週 (12.20)【期末影片製作週】
第16週 (12.27)【期末影片觀摩I】
第17週 (1.3)【期末影片觀摩II】
第18週(1.10)【期末討論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1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下課前交回給老師,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2%。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9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7%。
(4)期末討論會,佔總分3%。
(5)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15%
(6)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20%。
2. 課堂參與討論及表現(佔總成績之6%;上課睡覺、划手機、聊天者會被扣這項分數)
3.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9.13)中秋節放假
第2週【導論】(9.20)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3週(9.27)【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4週 (10.4)【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5週(10.5, 補10.11彈性休假)【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6週(10.18)【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7週 (10.25)【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8週 (11.1) 【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9週 (11.8)【期中媒體投書】
第10週 (11.15)【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1週(11.22)【公民投票與罷免】
第12週 (11.29)【參與式預算】【審議式民主】
第13週 (12.6)【社區營造】【
第14週 (12.13)【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5週 (12.20)【期末影片製作週】
第16週 (12.27)【期末影片觀摩I】
第17週 (1.3)【期末影片觀摩II】
第18週(1.10)【期末討論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1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下課前交回給老師,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2%。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9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7%。
(4)期末討論會,佔總分3%。
(5)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15%
(6)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20%。
2. 課堂參與討論及表現(佔總成績之6%;上課睡覺、划手機、聊天者會被扣這項分數)
3.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教學目標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9.9)【導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2週(9.16)【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3週 (9.23)【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4週(9.30)【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5週(10.7)【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6週 (10.14)【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7週 (10.21) 【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8週 (10.28)【期中媒體投書】
第9週 (11.4)【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0週(11.11)【公民投票】
第11週 (11.18)【參與式預算】
第12週 (11.25)【審議式民主】
第13週 (12.2)【社區營造】
第14週 (12.9)【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5週 (12.16)【期末影片製作】(補1.31彈休)
第16週 (12.23)【期末影片觀摩I】
第17週 (12.30)【期末影片觀摩II】
第18週(1.6)【期末討論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1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下課前交回給老師,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2%。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9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7%。
(4)期末討論會,佔總分6%。
(5)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15%
(6)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20%。
2. 課堂參與討論及表現(佔總成績之5%;上課睡覺、划手機、聊天者會被扣這項分數)
3.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9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描述本課程的專業向度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博雅通識課程:「民主法治與公民參與學程」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對學生具備社會責任的期許」。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對照於本校通識課程核心能力的養成設定,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2)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3)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2. 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
(1)能從國際視野觀察臺灣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2)能從臺灣的角度,思考我國對國際社會可能的貢獻
(3)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檢討臺灣政經現代化問題
3. 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
(1)能思考社會資源分配背後所隱藏的倫理問題
(2)能反思臺灣公共參與的倫理問題
(2)能掌握現代化、全球化對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鑑賞表現與創新」、「探索自我與發展潛力」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9.9)【導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課程簡介
�主題二:媒體識讀的內涵和必要性
�教材: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2。
3. 張宏源、蔡念中(2005)。Ch. 7-11。
第2週(9.16)【傳播權】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介紹從言論自由到傳播權的發展,解釋其中的差異。
�主題二:介紹媒體近用權的訴求與各國實際的作法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5。
第3週 (9.23)【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分析媒體的產業結構。
�主題二:分析國家對於媒體產業的政策。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6。
第4週(9.30)【媒體倫理】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倫理?媒體倫理的內涵與核心為何?
�主題二:常見的媒體倫理問題。
�成露茜茜、羅曉南(2009)。Ch. 3。
第5週(10.7)【公共關係】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共宣傳的重要性與戰術。
主題二:個案分析
康照祥(2005)。Ch.14。
第6週 (10.14)【新聞入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新聞的意義、特質
�主題二:如何解讀新聞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10。
第7週 (10.21) 【新傳播科技】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檢視新科技與社群媒體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8週 (10.28)【期中媒體投書】
第9週 (11.4)【公民參與】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什麼是公民?有了投票權,為何還須參與?
�主題二:公民參與跟媒體的關係
教材:
1. 教師編撰之PPT,並上傳於教學平台。
2. Edward (2013)。Ch. 6。
第10週(11.11)【公民投票】
第11週 (11.18)【參與式預算】
第12週 (11.25)【審議式民主】
第13週 (12.2)【社區營造】
第14週 (12.9)【公民記者與自媒體】
課程目標與授課內容:
�主題一:公民記者與另類媒體析
�成露茜、羅曉南(2009)。Ch. 4。
第15週 (12.16)【期末影片製作】(補1.31彈休)
第16週 (12.23)【期末影片觀摩I】
第17週 (12.30)【期末影片觀摩II】
第18週(1.6)【期末討論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用書
1. 本人自行編寫,每週以Power Point檔呈現。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紅桌文化。 4.Michael Edward著、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臺北:開學文化。
參考書籍
1. Ian Buruma, Avishai Margalit著,林錚顗譯《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臺北:博雅書房,2010年)。
2. Steward Hall著、陳光興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出版社。
3. 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4. John Steel著、岳心怡譯(2002)。《廣告的真實與謊言》,臺北:商周出版社。
5. L. van Zoone著、張錦華與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
6. 周典芳、陳國明主編(2005)。《媒體素養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9.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臺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10. 鍾蔚文(198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社。
11.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1.作業:
(1)學習單11份,於課堂填寫完畢後,下課前交回給老師,每次佔總分2%(除填空外,筆記也算分,越詳細分數越高),共22%。
(2)影片心得2份,於課堂上觀看影片時寫完後,上傳至教學平台心得區,每次2.5分,共佔總分5%。
(3)課堂討論9次,每次3分,共佔總分27%。
(4)期末討論會,佔總分6%。
(5)期中作業—媒體投書撰寫,佔總成績之15%
(6)期末作業(小組作業)—以影片呈現,佔總成績之20%。
2. 課堂參與討論及表現(佔總成績之5%;上課睡覺、划手機、聊天者會被扣這項分數)
3. 加分
(1)到本校通識中心Café Philo臉書粉絲專頁說「讚」,加1分。
搜尋關鍵字:Cafe Philo at NUK
(2)參加本校通識中心主辦之Café Philo講座,拍照為證,每場加1分。
(3)期末製作投稿到www.peopo.org等平台,全組加1分。
(5)期中投書或期末作業或媒體刊登者,加2分。
缺曠:全勤,總成績加5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原始分數5分,缺席3次扣總成績10分,缺席4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3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9
108-1_法律與人生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行政違規處罰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1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3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5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7週】(元旦開國紀念日放假)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1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行政違規處罰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1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3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5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7週】(元旦開國紀念日放假)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1
108-1_法律與人生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行政違規處罰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1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3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5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7週】(元旦開國紀念日放假)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1
本課程主要在幫助同學認識校園生活、打工生活、家庭生活、經濟生活等較常遇到的法律基本規範,除了讓自己懂得保障自身權益,也避免發生糾紛或違反法律的情事,讓社會秩序更為祥和。教學目標希望達成: (1)認識日常生活的基本法律觀念。 (2)培養契約文字的組織及運用技能。 (3)學習運用法律處理生活問題。 (4)遵守法律,培養公民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短片觀賞與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1.教學規範說明 2.課程活動安排說明 3.課程內容主題簡介 ●【第2週】緒論:法律體系概述 1.法律層級 2.法律分類 3.法律編排 ●【第3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智慧財產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3.合理使用之基準 4.法律責任 ●【第4週】校園生活的法律:網路倫理與犯罪 1.參考法律說明 2.妨害名譽罪 3.妨害秘密罪 4.妨害風化罪 5.妨害電腦使用罪 6.民事賠償責任 ●【第5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個人隱私權 1.參考法律說明 2.個人資料範圍 3.蒐集個資要件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6週】校園生活的法律:性別平等 1.參考法律說明 2.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3.性騷擾定義 4.行政救濟程序 5.民事賠償責任 6.刑事罰則 ●【第7週】校園生活的法律:車禍處理 1.參考法律說明 2.車禍現場處理原則 3.行政違規處罰 4.民事賠償責任 5.刑事罰則 ●【第8週】校園生活的法律:存證信函與和解書 1.存證信函的使用時機 2.存證信函的寫法 3.和解書的使用時機 4.和解書的寫法 ●【第9週】(期中考試) ●【第10週】檢討期中考卷內容 校園生活的法律:租賃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 3.出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4.承租人的權利與責任 5.租賃糾紛的處理 ●【第11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契約 1.參考法律說明 2.勞雇雙方簽約的注意事項 3.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4.預告工資與資遣費的計算 5.無須預告終止契約的要件 ●【第12週】打工生活的法律:勞動條件 1.參考法律說明 2.工時、休息時間與放假規定 3.加班費的計算 4.勞退制度 5.勞保制度 6.就業保險(失業給付)制度 ●【第13週】家庭生活的法律:夫妻財產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3.法定財產制的設計 4.剩餘財產差額分配的計算 ●【第14週】家庭生活的法律:遺產繼承制 1.參考法律說明 2.繼承的種類 3.法定繼承順序 4.法定應繼分的計算 5.法定特留分的計算 ●【第15週】經濟生活的法律:債權債務關係 1.參考法律說明 2.債權人的權利 3.債務人的義務 4.債權債務糾紛的處理 ●【第16週】經濟生活的法律:通訊交易與消費者權益 1.參考法律說明 2.通訊交易的定義 3.通訊交易享有的權利與例外規定 4.賣家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17週】(元旦開國紀念日放假) ●【第18週】(期末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
1.林洲富。《法律與生活:案例式》。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18年。 2.鄭仰峻、鄭乃文、陸敏清。《法律與生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3.劉振鯤。《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 4.朱應翔等。《這輩子你一定要懂的法律常識》。台北:今周刊出版公司。2015年。 5.李永然。《契約書之擬定與範例》。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6.潘維大、黃心怡。《法律與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7.李永然、施盈志。《法律與生活》。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8.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網路電腦著作權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9.蘇麗滿。《校園法律與生活:性別平等教育篇》。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年。
評分標準
1.平時成績(40 %):包括上課筆記、個人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上課參與討論及回答問題、出缺席狀況(出席表現優良、準時到課可加分;缺席依次數等比扣分,缺席超過1/3不及格)。 2.期中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3.期末考(30 %):筆試(可以參考資料)。 注意:未交上課筆記、未完成口頭報告及書面摘要、期中考及期末考缺考,皆不予及格。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1
108-1_西洋藝術史概論
教學目標
引導認識文化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瞭解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內涵,進而學習各時代的精神理念與其美學特性,增廣欣賞藝術的視野與認知,奠定人文素養的基本養成。 從1800之後的西方音樂史談起,以時代分期為主題,探討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說明其精神理念與時代美學,並討論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概略敘述各時期的代表音樂與繪畫作品種類,並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講解。 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的風格與音樂家各自的獨特表現。並將每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做為學生的課堂討論議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1課程內容介紹 藝術史概略說明,分組小組討論 02古典時期的文化背景 1750到1800之間的社會狀況與藝術發展 0319世紀的繪畫與建築 19世紀的風格美學在繪畫與建築上的展現情形與比較 04浪漫的精神與背景+課堂討論 浪漫的定義、浪漫與個人生命的關係、浪漫與社會的聯繫 05浪漫-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畫家的個人介紹 06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舒伯特 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與舒特的音樂特色 07浪漫時期音樂家-蕭邦、李斯特 浪漫音樂家蕭邦、李斯特的作品與音樂風格解析 08期中考 09寫實精神與背景-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與寫實主義間的差異、寫實主要畫家的作品賞析 10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工業化情形 11印象派重要畫家 印象畫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賞析 12德布西+課堂分組討論 印象音樂與繪畫的比較、重要作品賞析 13國民樂派-柴可夫斯基 國民樂派音樂的崛起與發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賞析與說明 14國民樂派-德佛亞克+課堂分組討論 捷克音樂與德佛亞克的作品介紹與賞析 15世紀末繪畫-分離派 時代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與美學風格,介紹分離畫派 1620世紀繪畫 20世紀提出的新理論,討論新思潮與藝術之間的影響與發展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含樂曲分析與歷史美學觀點。 2. Carter Harman/黃家寧,許懷楠譯,西洋音樂史入門,世界文物,台灣,2003。 3. Stanley Sadie,劍橋音樂入門,果實出版,台北,2004。 4. Roger Kamien,音樂的認識與欣賞,麗文文化,美國,2005。
評分標準
期末影片 20(外加文稿3)、出席率25、心得12、討論20、閱讀報告15、課堂表現5 藝術活動心得至少兩篇8%、演講心得至少一篇4% (課外觀賞兩場藝術表演及校內外一場藝術講座,繳交350字的心得報告) 閱讀報告的書目 (當代藝術家介紹) (內容50%+25% 上台25%) 出席25 (缺課五次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公假(不得超過三次以上)除外) 期末作業影片20 (50%內容、25%整體創意、25%剪輯技巧) 上課時間超過15分以遲到計, 個人心得未繳交或未參與期末評量者,其中之一為零分者,總成績會以不及格計算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引導認識文化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瞭解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內涵,進而學習各時代的精神理念與其美學特性,增廣欣賞藝術的視野與認知,奠定人文素養的基本養成。 從1800之後的西方音樂史談起,以時代分期為主題,探討各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說明其精神理念與時代美學,並討論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形式。概略敘述各時期的代表音樂與繪畫作品種類,並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講解。 讓學生了解每個時代的風格與音樂家各自的獨特表現。並將每一時期的文化表現做為學生的課堂討論議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1課程內容介紹 藝術史概略說明,分組小組討論 02古典時期的文化背景 1750到1800之間的社會狀況與藝術發展 0319世紀的繪畫與建築 19世紀的風格美學在繪畫與建築上的展現情形與比較 04浪漫的精神與背景+課堂討論 浪漫的定義、浪漫與個人生命的關係、浪漫與社會的聯繫 05浪漫-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畫家的個人介紹 06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舒伯特 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與舒特的音樂特色 07浪漫時期音樂家-蕭邦、李斯特 浪漫音樂家蕭邦、李斯特的作品與音樂風格解析 08期中考 09寫實精神與背景-繪畫+課堂討論 浪漫與寫實主義間的差異、寫實主要畫家的作品賞析 10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工業化情形 11印象派重要畫家 印象畫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賞析 12德布西+課堂分組討論 印象音樂與繪畫的比較、重要作品賞析 13國民樂派-柴可夫斯基 國民樂派音樂的崛起與發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賞析與說明 14國民樂派-德佛亞克+課堂分組討論 捷克音樂與德佛亞克的作品介紹與賞析 15世紀末繪畫-分離派 時代的社會變遷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與美學風格,介紹分離畫派 1620世紀繪畫 20世紀提出的新理論,討論新思潮與藝術之間的影響與發展
教科書/參考書
1. 自編教材,含樂曲分析與歷史美學觀點。 2. Carter Harman/黃家寧,許懷楠譯,西洋音樂史入門,世界文物,台灣,2003。 3. Stanley Sadie,劍橋音樂入門,果實出版,台北,2004。 4. Roger Kamien,音樂的認識與欣賞,麗文文化,美國,2005。
評分標準
期末影片 20(外加文稿3)、出席率25、心得12、討論20、閱讀報告15、課堂表現5 藝術活動心得至少兩篇8%、演講心得至少一篇4% (課外觀賞兩場藝術表演及校內外一場藝術講座,繳交350字的心得報告) 閱讀報告的書目 (當代藝術家介紹) (內容50%+25% 上台25%) 出席25 (缺課五次以上學期成績不及格,公假(不得超過三次以上)除外) 期末作業影片20 (50%內容、25%整體創意、25%剪輯技巧) 上課時間超過15分以遲到計, 個人心得未繳交或未參與期末評量者,其中之一為零分者,總成績會以不及格計算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西洋藝術史概論
教學目標
由認識藝術發展脈絡和作品賞析中培養同學美感鑑賞和風格辨識的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輔助影片-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簡介 課程資源提供 2. 分組 史前藝術 3. 古代藝術(一): 西亞藝術 4. 古代藝術(二): 埃及藝術 分組報告1 埃及 5. 古代藝術(三): 希臘藝術、羅馬藝術 分組報告2(希臘)、3羅馬 6. 中古藝術(一): 拜占庭藝術、仿羅馬式藝術 分組報告4(拜占庭) 7. 中古藝術(二): 哥德式藝術、伊斯蘭藝術 分組報告5(哥德式).6(伊斯蘭) 8. 期中考 9. 期中考週 10. (曼陀羅練習) 11. 文藝復興(一) 12. 文藝復興(二) 分組報告 7(文藝復興) 13. 巴洛克與洛可可 分組報告8 (巴洛克) 14.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一) 分組報告9(新古典主義) 15.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二) 分組報告10(印象派) 16. (印象派色彩練習) 17.期末考試 18.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Histoire de l’art , Flammarion, Paris,2001.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10 30 20 30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6
由認識藝術發展脈絡和作品賞析中培養同學美感鑑賞和風格辨識的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教學輔助影片-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課程簡介 課程資源提供 2. 分組 史前藝術 3. 古代藝術(一): 西亞藝術 4. 古代藝術(二): 埃及藝術 分組報告1 埃及 5. 古代藝術(三): 希臘藝術、羅馬藝術 分組報告2(希臘)、3羅馬 6. 中古藝術(一): 拜占庭藝術、仿羅馬式藝術 分組報告4(拜占庭) 7. 中古藝術(二): 哥德式藝術、伊斯蘭藝術 分組報告5(哥德式).6(伊斯蘭) 8. 期中考 9. 期中考週 10. (曼陀羅練習) 11. 文藝復興(一) 12. 文藝復興(二) 分組報告 7(文藝復興) 13. 巴洛克與洛可可 分組報告8 (巴洛克) 14.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一) 分組報告9(新古典主義) 15. 洛可可之後的藝術發展 (二) 分組報告10(印象派) 16. (印象派色彩練習) 17.期末考試 18.期末考週
教科書/參考書
Histoire de l’art , Flammarion, Paris,2001.
評分標準
評分 項目 出席率 參與討論 期中報告 期中考試 期末報告 期末考試 其他 合計 (%) 10 10 30 20 30 10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6
108-1_台灣藝術史
教學目標
主目標,讓我們認識這一直在自己身邊的藝術,瞭解它的發展與深化。 一、對台灣藝術相關課題,從分享創作者擁抱藝術的人生故事,來掌握此課程的知識層面。 二、對這塊土地上發展出的藝術現象有面對與賞析的能力: (一)視覺熟悉度,以視覺為出發點面對台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二)強調培養個人與台灣藝術的切身經驗值。 三、建立個人獨特的台灣藝術地圖。 四、以尊重多元的自信,期許與欣賞的心態面對發展中的台灣藝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獨立思考能力與負責學習態度養成-15.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歷史與文化;從安平出發;新美術學習之道;淡水河水孕育的藝術家;傳統文教重鎮的轉型;中部世家子弟的留學風;鳥瞰台灣博覽會世相、烽火照見的地域色彩;戰後台北畫壇新動線;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美術產業之推移;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現代美術版圖重劃區;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
教科書/參考書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市:雄獅,2007。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評分標準
1.隨堂測驗:15% 2.期中作業(含筆試):15% 3.期末作業(含筆試):25% 4.小組專題報告:20% 5.小組實境報告:15% 5.個人作業: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4
主目標,讓我們認識這一直在自己身邊的藝術,瞭解它的發展與深化。 一、對台灣藝術相關課題,從分享創作者擁抱藝術的人生故事,來掌握此課程的知識層面。 二、對這塊土地上發展出的藝術現象有面對與賞析的能力: (一)視覺熟悉度,以視覺為出發點面對台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二)強調培養個人與台灣藝術的切身經驗值。 三、建立個人獨特的台灣藝術地圖。 四、以尊重多元的自信,期許與欣賞的心態面對發展中的台灣藝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獨立思考能力與負責學習態度養成-15.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課程簡介;歷史與文化;從安平出發;新美術學習之道;淡水河水孕育的藝術家;傳統文教重鎮的轉型;中部世家子弟的留學風;鳥瞰台灣博覽會世相、烽火照見的地域色彩;戰後台北畫壇新動線;現實回歸下的複合藝術;美術產業之推移;外交困境中的鄉土寫實風潮;現代美術版圖重劃區;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與解嚴開放;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
教科書/參考書
李欽賢。《臺灣美術之旅》。臺北市:雄獅,2007。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評分標準
1.隨堂測驗:15% 2.期中作業(含筆試):15% 3.期末作業(含筆試):25% 4.小組專題報告:20% 5.小組實境報告:15% 5.個人作業: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4
108-1_藝術概論
教學目標
藝術概論即是針對各種藝術活動的基本論述,從藝術的本質、功能、類別...等基礎原理來探討藝術的起源,進而探究各類藝術形式的表現;藉由描述藝術發展過程理解各項藝術的基本精神及內涵,縱觀各類型藝術的特質及共通性。本課程將以音樂的角度切入去分析不同時代藝術的內涵與表現,洞察當代社會人文思想、審美觀念、生活型態…等因素對藝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理解藝術與人生的關聯性。期盼藉由導聆和分享,能引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進而提升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度,落實生活美學的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藝術概論】課程目標及介紹 第2週【藝術的起源、分類與特色】 第3週【藝術的創作、材料的分類、藝術的形式】 第4週【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5週【西洋美術概論】 第6週【台灣美術概論】 第7週【舞蹈概論】 第8週【戲劇概論】 第9週【西洋音樂概論】 第10週【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音樂】 第11週【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 第12週【古典時期藝術發展】 第13週【古典音樂家三大巨擘】 第14週【浪漫時期藝術思想與音樂】 第15週【浪漫時期偉大的藝術家】 第16週【印象派中的繪畫與音樂】 第17週【二十世紀後的藝術與音樂】 第18週【影片欣賞.課程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1.自編教材及與課程相關之DVD.CD影音資料。 2.郭珮君、蔡淳文等。《藝術概論》。台灣:新文京出版,2008。 3.編輯小組編著。《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2。 4.蔣勳。《美的曙光》。台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5.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11。 6. 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 The Meaning of Art。梁錦鋆 譯。遠流出版社。2011。 7.馮慧。《一生不能不懂的美學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2 8.李予心。《一生不能錯過的世界名畫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1。 9.蔣勳。《身體美學:讓你的身心永遠從容自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10.蔣勳。《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11.蔣勳。《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2.Gareth Malone。《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13.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14.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5.曾肅良。《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評分標準
※出席率 40% --點名、隨堂測驗 ※參與討論20%--上課分組討論、每週心得、讀書心得報告 ※期中報告20%--一篇500字以上的參觀展覽心得書面報告 ※期末報告20%--分組口頭報告及書面整理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4
藝術概論即是針對各種藝術活動的基本論述,從藝術的本質、功能、類別...等基礎原理來探討藝術的起源,進而探究各類藝術形式的表現;藉由描述藝術發展過程理解各項藝術的基本精神及內涵,縱觀各類型藝術的特質及共通性。本課程將以音樂的角度切入去分析不同時代藝術的內涵與表現,洞察當代社會人文思想、審美觀念、生活型態…等因素對藝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理解藝術與人生的關聯性。期盼藉由導聆和分享,能引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進而提升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度,落實生活美學的精神。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藝術概論】課程目標及介紹 第2週【藝術的起源、分類與特色】 第3週【藝術的創作、材料的分類、藝術的形式】 第4週【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5週【西洋美術概論】 第6週【台灣美術概論】 第7週【舞蹈概論】 第8週【戲劇概論】 第9週【西洋音樂概論】 第10週【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音樂】 第11週【巴洛克時期藝術形式】 第12週【古典時期藝術發展】 第13週【古典音樂家三大巨擘】 第14週【浪漫時期藝術思想與音樂】 第15週【浪漫時期偉大的藝術家】 第16週【印象派中的繪畫與音樂】 第17週【二十世紀後的藝術與音樂】 第18週【影片欣賞.課程總結】
教科書/參考書
1.自編教材及與課程相關之DVD.CD影音資料。 2.郭珮君、蔡淳文等。《藝術概論》。台灣:新文京出版,2008。 3.編輯小組編著。《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02。 4.蔣勳。《美的曙光》。台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5.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11。 6. 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美學思考的關鍵課題》 The Meaning of Art。梁錦鋆 譯。遠流出版社。2011。 7.馮慧。《一生不能不懂的美學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2 8.李予心。《一生不能錯過的世界名畫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1。 9.蔣勳。《身體美學:讓你的身心永遠從容自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10.蔣勳。《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11.蔣勳。《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2.Gareth Malone。《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13.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14.張純櫻。《藝術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5.曾肅良。《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評分標準
※出席率 40% --點名、隨堂測驗 ※參與討論20%--上課分組討論、每週心得、讀書心得報告 ※期中報告20%--一篇500字以上的參觀展覽心得書面報告 ※期末報告20%--分組口頭報告及書面整理報告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4
108-1_藝術概論
教學目標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 有鑑於時代性的更迭,藝術的定義趨於模糊界限。本課程主要以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必須面對的聲光影效等為分析的文本。課程規劃藉由「藝術的演變」呈現的視覺、聽覺、表演等意象做分析與批判。透過此課程,盼引導學生,從藝術出發思考,自我與社會之間價值的觀點,重新審視其自我生活的意義。 瞭解廣泛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的藝術型態,其實背後是包含著許多意識型態。透過藝術家、藝術類別差異、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拆解藝術存在的背後語言,身為觀者的你又該如何擁有自我主體性的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從各個不同藝術的不同角度及視野,進一步觀察及思考其相關社會以及自身的議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警語。 9/12 1課程簡介 9/19 2專題 9/26 3藝術美的看與被看 10/3 4藝術觀看的改變 10/10 5國慶日放假 10/17 6群組合作討論 10/24 7藝術.生活.藝術 10/31 8期中專題作品製作 11/7 9期中表演專題發表 11/14 10專題 11/21 11當代藝術與觀者詮釋 11/28 12藝術對話 12/5 13 (1/2) 期末小組報告 12/12 14 (3/4) 期末小組報告 12/19 15 (5/6) 期末小組報告 12/26 16 (7/8) 期末小組報告 1/2 17(9/10) 期末小組報告 1/9 18 (11/12)期末小組報告 上課形式主要經由教師講授分析、課堂以學生實作互動思考與分組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蔣勳著(2014)。藝術概論。論東華書局 章伊秀、邱建一等(2010)。西洋美術小史。:台中市:好讀出版。 王偉光(2007)。教你看懂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陳香君(2006)。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 周至禹(2011)。破解當代藝術的迷失。 劉瑞琪(2004)。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 林殷齊(2017)。她與我與我們:我的盛豔我的美---柳依蘭。
評分標準
20% 出席(缺席一次不加扣分、二次未到扣2%,三次未到扣5%、四次未到扣8% 五次未到扣 12%、六次扣15%、七次扣20%、8次總成績O分) 20% 平時課堂成績(第6週10%) +學習單X2(10%) 25% 期中專題製作與參與(7-9週小組討論、整合、討論單5%、互評單5%與表演15%) 25% 期末報告(12-18週(討論單5%+心得單書寫10%+上台報告10%) 10% 期末報告討論發問(一次+3%X3) 期末全勤+5(未請假者)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 有鑑於時代性的更迭,藝術的定義趨於模糊界限。本課程主要以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必須面對的聲光影效等為分析的文本。課程規劃藉由「藝術的演變」呈現的視覺、聽覺、表演等意象做分析與批判。透過此課程,盼引導學生,從藝術出發思考,自我與社會之間價值的觀點,重新審視其自我生活的意義。 瞭解廣泛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的藝術型態,其實背後是包含著許多意識型態。透過藝術家、藝術類別差異、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拆解藝術存在的背後語言,身為觀者的你又該如何擁有自我主體性的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從各個不同藝術的不同角度及視野,進一步觀察及思考其相關社會以及自身的議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及【不得非法影印】警語。 9/12 1課程簡介 9/19 2專題 9/26 3藝術美的看與被看 10/3 4藝術觀看的改變 10/10 5國慶日放假 10/17 6群組合作討論 10/24 7藝術.生活.藝術 10/31 8期中專題作品製作 11/7 9期中表演專題發表 11/14 10專題 11/21 11當代藝術與觀者詮釋 11/28 12藝術對話 12/5 13 (1/2) 期末小組報告 12/12 14 (3/4) 期末小組報告 12/19 15 (5/6) 期末小組報告 12/26 16 (7/8) 期末小組報告 1/2 17(9/10) 期末小組報告 1/9 18 (11/12)期末小組報告 上課形式主要經由教師講授分析、課堂以學生實作互動思考與分組討論
教科書/參考書
蔣勳著(2014)。藝術概論。論東華書局 章伊秀、邱建一等(2010)。西洋美術小史。:台中市:好讀出版。 王偉光(2007)。教你看懂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陳香君(2006)。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 周至禹(2011)。破解當代藝術的迷失。 劉瑞琪(2004)。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 林殷齊(2017)。她與我與我們:我的盛豔我的美---柳依蘭。
評分標準
20% 出席(缺席一次不加扣分、二次未到扣2%,三次未到扣5%、四次未到扣8% 五次未到扣 12%、六次扣15%、七次扣20%、8次總成績O分) 20% 平時課堂成績(第6週10%) +學習單X2(10%) 25% 期中專題製作與參與(7-9週小組討論、整合、討論單5%、互評單5%與表演15%) 25% 期末報告(12-18週(討論單5%+心得單書寫10%+上台報告10%) 10% 期末報告討論發問(一次+3%X3) 期末全勤+5(未請假者)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哲學基本問題
教學目標
哲學思維是現代人面對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哲學思維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在面對生活議題時有不同的看法與觀點。本課程的設計雖然是從基礎哲學,包含邏輯、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作為出發,但將透過設計問題的討論幫助同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讓同學能夠發現哲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並進一步達到提升個人思維能力的表現。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導論〕哲學是什麼?第二週〔楔子〕思考的問題。第三週〔知識論〕真與假的問題。第四週〔知識論〕你怎麼能認識外在世界?第五週〔知識論〕真理的學說。第六週〔形上學〕那是什麼東西?第七週〔宗教哲學〕宗教的結構。第八週〔科學哲學〕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第九週 期中考:open book測驗。第十週〔倫理學〕倫理學的作用。第十一週〔倫理學〕享樂主義:如果倫理就是快樂。第十二週〔倫理學〕效益主義。第十三週〔倫理學〕義務論與德行論。第十四至十七週〔哲學實務〕哲學理論的實際應用。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黃鼎元,《哲學概論》,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另外參考:1.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中華民國86年。\2.馬丁‧柯亨著,黃惟郁著,《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3.林正弘主編,《想一想哲學問題》,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評分標準
期中與期末考各占25% 分組報告占20% 另外平時報告與出席占30% 特殊注意事項如下: 1.本學期會指定至少五次個人作業 2.期末須完成一份個人教學檔案,此分數併入分組與平時分數 3.平時分數中包含分組報告時整組隨意指定提出的問題,此項採扣分制度,若無法提出合理提問扣總分一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1
哲學思維是現代人面對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哲學思維的能力能夠幫助人在面對生活議題時有不同的看法與觀點。本課程的設計雖然是從基礎哲學,包含邏輯、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作為出發,但將透過設計問題的討論幫助同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讓同學能夠發現哲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並進一步達到提升個人思維能力的表現。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導論〕哲學是什麼?第二週〔楔子〕思考的問題。第三週〔知識論〕真與假的問題。第四週〔知識論〕你怎麼能認識外在世界?第五週〔知識論〕真理的學說。第六週〔形上學〕那是什麼東西?第七週〔宗教哲學〕宗教的結構。第八週〔科學哲學〕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第九週 期中考:open book測驗。第十週〔倫理學〕倫理學的作用。第十一週〔倫理學〕享樂主義:如果倫理就是快樂。第十二週〔倫理學〕效益主義。第十三週〔倫理學〕義務論與德行論。第十四至十七週〔哲學實務〕哲學理論的實際應用。第十八週 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指定教科書:黃鼎元,《哲學概論》,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另外參考:1.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中華民國86年。\2.馬丁‧柯亨著,黃惟郁著,《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台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3.林正弘主編,《想一想哲學問題》,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評分標準
期中與期末考各占25% 分組報告占20% 另外平時報告與出席占30% 特殊注意事項如下: 1.本學期會指定至少五次個人作業 2.期末須完成一份個人教學檔案,此分數併入分組與平時分數 3.平時分數中包含分組報告時整組隨意指定提出的問題,此項採扣分制度,若無法提出合理提問扣總分一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1
108-1_哲學基本問題
教學目標
所謂的哲學問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不論是理性追求的「真」、意志追求的「善」、感性追求的「美」,或是靈性追求的「聖」,都是哲學探索所要追求的對象。在整個探索的歷程中,探索的主體是「人」,資以探索的工具是「理性」,而整個歷程中發生的激盪與思辯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這之中充滿著人類理性相當高的成就。本課程作為哲學堂奧的引渡,主在呈現先哲們對天人之際探問之初衷、哲學問題提出的原型,及其思辯進行之進路。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的引介,引導同學玩味這屬於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如何在哲人的智慧中傳唱、反覆激盪著?而生在當代的我們還能作如何想?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次 課程介紹:何謂哲學?如何是哲學的起源? 第二次 楔子:幾個假設性的問題 第三次 討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第四次 我們所認識/如何認識的這個世界? 第五次 倫理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分組) 第六次 應用倫理學 第七次 應用倫理學:個案討論【迫在眉梢(JOHN Q)】 第八次 知識論:倫理爭議的不確定性與知識有效性的三個條件 第九次 知識論: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柏拉圖的「洞穴譬喻」 第十次 知識論:真理的樂觀主義者與懷疑論者 第十一次 討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第十二次 美學:美感與悲壯,如何穿透人性的存在? 第十三次 討論:真理的三個條件 第十四次 形上學:生而求知,一個通往「終極實在」的思想進路 第十五次 形上學:中國哲學的形上關懷─陰陽五行、致虛守靜 第十六次 科學、宗教與神學:【接觸未來(CONTACT)】 第十七次 期末作品賞析,課程休止符 第十八次 期末考週,學習檔案 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哲學入門》,鄔昆如 主編,台北,五南2003。
評分標準
1.個人指定作業,佔總成績40%: --自選讀物撰寫心得,並於第8週上傳FB指定po文之下。20% --從第一本讀物中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主題,尋找第二本書做深度閱讀,並於第13週上傳。第17週以前,與同組同學彼此互動、討論。20% 2.FB互動,佔總成績40%:請加入「哲學異言堂@NUK」FB社團 --每週須到 FB 上回應指定預習,與進行課後問題的反思,並與同學交流互動。 --發言基本分:(70分*次數比),至少10次,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 3.出席20%↑:全勤20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5分,缺席3次扣10分,缺席4次扣15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4.必交學習檔案,總分加權: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期末成績將加權100~1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5
所謂的哲學問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不論是理性追求的「真」、意志追求的「善」、感性追求的「美」,或是靈性追求的「聖」,都是哲學探索所要追求的對象。在整個探索的歷程中,探索的主體是「人」,資以探索的工具是「理性」,而整個歷程中發生的激盪與思辯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這之中充滿著人類理性相當高的成就。本課程作為哲學堂奧的引渡,主在呈現先哲們對天人之際探問之初衷、哲學問題提出的原型,及其思辯進行之進路。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的引介,引導同學玩味這屬於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如何在哲人的智慧中傳唱、反覆激盪著?而生在當代的我們還能作如何想?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次 課程介紹:何謂哲學?如何是哲學的起源? 第二次 楔子:幾個假設性的問題 第三次 討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第四次 我們所認識/如何認識的這個世界? 第五次 倫理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分組) 第六次 應用倫理學 第七次 應用倫理學:個案討論【迫在眉梢(JOHN Q)】 第八次 知識論:倫理爭議的不確定性與知識有效性的三個條件 第九次 知識論: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柏拉圖的「洞穴譬喻」 第十次 知識論:真理的樂觀主義者與懷疑論者 第十一次 討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第十二次 美學:美感與悲壯,如何穿透人性的存在? 第十三次 討論:真理的三個條件 第十四次 形上學:生而求知,一個通往「終極實在」的思想進路 第十五次 形上學:中國哲學的形上關懷─陰陽五行、致虛守靜 第十六次 科學、宗教與神學:【接觸未來(CONTACT)】 第十七次 期末作品賞析,課程休止符 第十八次 期末考週,學習檔案 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哲學入門》,鄔昆如 主編,台北,五南2003。
評分標準
1.個人指定作業,佔總成績40%: --自選讀物撰寫心得,並於第8週上傳FB指定po文之下。20% --從第一本讀物中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主題,尋找第二本書做深度閱讀,並於第13週上傳。第17週以前,與同組同學彼此互動、討論。20% 2.FB互動,佔總成績40%:請加入「哲學異言堂@NUK」FB社團 --每週須到 FB 上回應指定預習,與進行課後問題的反思,並與同學交流互動。 --發言基本分:(70分*次數比),至少10次,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 3.出席20%↑:全勤20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5分,缺席3次扣10分,缺席4次扣15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4.必交學習檔案,總分加權: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期末成績將加權100~1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5
108-1_哲學基本問題
教學目標
所謂的哲學問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不論是理性追求的「真」、意志追求的「善」、感性追求的「美」,或是靈性追求的「聖」,都是哲學探索所要追求的對象。在整個探索的歷程中,探索的主體是「人」,資以探索的工具是「理性」,而整個歷程中發生的激盪與思辯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這之中充滿著人類理性相當高的成就。本課程作為哲學堂奧的引渡,主在呈現先哲們對天人之際探問之初衷、哲學問題提出的原型,及其思辯進行之進路。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的引介,引導同學玩味這屬於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如何在哲人的智慧中傳唱、反覆激盪著?而生在當代的我們還能作如何想?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次 課程介紹:何謂哲學?如何是哲學的起源? 第二次 楔子:幾個假設性的問題 第三次 討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第四次 我們所認識/如何認識的這個世界? 第五次 倫理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分組) 第六次 應用倫理學 第七次 應用倫理學:個案討論【迫在眉梢(JOHN Q)】 第八次 知識論:倫理爭議的不確定性與知識有效性的三個條件 第九次 知識論: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柏拉圖的「洞穴譬喻」 第十次 知識論:真理的樂觀主義者與懷疑論者 第十一次 討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第十二次 美學:美感與悲壯,如何穿透人性的存在? 第十三次 討論:真理的三個條件 第十四次 形上學:生而求知,一個通往「終極實在」的思想進路 第十五次 形上學:中國哲學的形上關懷─陰陽五行、致虛守靜 第十六次 科學、宗教與神學:【接觸未來(CONTACT)】 第十七次 期末作品賞析,課程休止符 第十八次 期末考週,學習檔案 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哲學入門》,鄔昆如 主編,台北,五南2003。
評分標準
1.個人指定作業,佔總成績40%: --自選讀物撰寫心得,並於第8週上傳FB指定po文之下。20% --從第一本讀物中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主題,尋找第二本書做深度閱讀,並於第13週上傳。第17週以前,與同組同學彼此互動、討論。20% 2.FB互動,佔總成績40%:請加入「哲學異言堂@NUK」FB社團 --每週須到 FB 上回應指定預習,與進行課後問題的反思,並與同學交流互動。 --發言基本分:(70分*次數比),至少10次,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 3.出席20%↑:全勤20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5分,缺席3次扣10分,缺席4次扣15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4.必交學習檔案,總分加權: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期末成績將加權100~1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所謂的哲學問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不論是理性追求的「真」、意志追求的「善」、感性追求的「美」,或是靈性追求的「聖」,都是哲學探索所要追求的對象。在整個探索的歷程中,探索的主體是「人」,資以探索的工具是「理性」,而整個歷程中發生的激盪與思辯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這之中充滿著人類理性相當高的成就。本課程作為哲學堂奧的引渡,主在呈現先哲們對天人之際探問之初衷、哲學問題提出的原型,及其思辯進行之進路。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的引介,引導同學玩味這屬於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如何在哲人的智慧中傳唱、反覆激盪著?而生在當代的我們還能作如何想?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次 課程介紹:何謂哲學?如何是哲學的起源? 第二次 楔子:幾個假設性的問題 第三次 討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第四次 我們所認識/如何認識的這個世界? 第五次 倫理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分組) 第六次 應用倫理學 第七次 應用倫理學:個案討論【迫在眉梢(JOHN Q)】 第八次 知識論:倫理爭議的不確定性與知識有效性的三個條件 第九次 知識論: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柏拉圖的「洞穴譬喻」 第十次 知識論:真理的樂觀主義者與懷疑論者 第十一次 討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第十二次 美學:美感與悲壯,如何穿透人性的存在? 第十三次 討論:真理的三個條件 第十四次 形上學:生而求知,一個通往「終極實在」的思想進路 第十五次 形上學:中國哲學的形上關懷─陰陽五行、致虛守靜 第十六次 科學、宗教與神學:【接觸未來(CONTACT)】 第十七次 期末作品賞析,課程休止符 第十八次 期末考週,學習檔案 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哲學入門》,鄔昆如 主編,台北,五南2003。
評分標準
1.個人指定作業,佔總成績40%: --自選讀物撰寫心得,並於第8週上傳FB指定po文之下。20% --從第一本讀物中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主題,尋找第二本書做深度閱讀,並於第13週上傳。第17週以前,與同組同學彼此互動、討論。20% 2.FB互動,佔總成績40%:請加入「哲學異言堂@NUK」FB社團 --每週須到 FB 上回應指定預習,與進行課後問題的反思,並與同學交流互動。 --發言基本分:(70分*次數比),至少10次,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 3.出席20%↑:全勤20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5分,缺席3次扣10分,缺席4次扣15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4.必交學習檔案,總分加權: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期末成績將加權100~1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哲學基本問題
教學目標
所謂的哲學問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不論是理性追求的「真」、意志追求的「善」、感性追求的「美」,或是靈性追求的「聖」,都是哲學探索所要追求的對象。在整個探索的歷程中,探索的主體是「人」,資以探索的工具是「理性」,而整個歷程中發生的激盪與思辯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這之中充滿著人類理性相當高的成就。本課程作為哲學堂奧的引渡,主在呈現先哲們對天人之際探問之初衷、哲學問題提出的原型,及其思辯進行之進路。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的引介,引導同學玩味這屬於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如何在哲人的智慧中傳唱、反覆激盪著?而生在當代的我們還能作如何想?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次 課程介紹:何謂哲學?如何是哲學的起源? 第二次 楔子:幾個假設性的問題 第三次 討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第四次 我們所認識/如何認識的這個世界? 第五次 倫理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分組) 第六次 應用倫理學 第七次 應用倫理學:個案討論【迫在眉梢(JOHN Q)】 第八次 知識論:倫理爭議的不確定性與知識有效性的三個條件 第九次 知識論: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柏拉圖的「洞穴譬喻」 第十次 知識論:真理的樂觀主義者與懷疑論者 第十一次 討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第十二次 美學:美感與悲壯,如何穿透人性的存在? 第十三次 討論:真理的三個條件 第十四次 形上學:生而求知,一個通往「終極實在」的思想進路 第十五次 形上學:中國哲學的形上關懷─陰陽五行、致虛守靜 第十六次 科學、宗教與神學:【接觸未來(CONTACT)】 第十七次 期末作品賞析,課程休止符 第十八次 期末考週,學習檔案 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哲學入門》,鄔昆如 主編,台北,五南2003。
評分標準
1.個人指定作業,佔總成績40%: --自選讀物撰寫心得,並於第8週上傳FB指定po文之下。20% --從第一本讀物中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主題,尋找第二本書做深度閱讀,並於第13週上傳。第17週以前,與同組同學彼此互動、討論。20% 2.FB互動,佔總成績40%:請加入「哲學異言堂@NUK」FB社團 --每週須到 FB 上回應指定預習,與進行課後問題的反思,並與同學交流互動。 --發言基本分:(70分*次數比),至少10次,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 3.出席20%↑:全勤20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5分,缺席3次扣10分,缺席4次扣15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4.必交學習檔案,總分加權: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期末成績將加權100~1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所謂的哲學問題,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問題。不論是理性追求的「真」、意志追求的「善」、感性追求的「美」,或是靈性追求的「聖」,都是哲學探索所要追求的對象。在整個探索的歷程中,探索的主體是「人」,資以探索的工具是「理性」,而整個歷程中發生的激盪與思辯都是人類文明的資產,這之中充滿著人類理性相當高的成就。本課程作為哲學堂奧的引渡,主在呈現先哲們對天人之際探問之初衷、哲學問題提出的原型,及其思辯進行之進路。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的引介,引導同學玩味這屬於我們共同的問題是如何在哲人的智慧中傳唱、反覆激盪著?而生在當代的我們還能作如何想?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次 課程介紹:何謂哲學?如何是哲學的起源? 第二次 楔子:幾個假設性的問題 第三次 討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第四次 我們所認識/如何認識的這個世界? 第五次 倫理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分組) 第六次 應用倫理學 第七次 應用倫理學:個案討論【迫在眉梢(JOHN Q)】 第八次 知識論:倫理爭議的不確定性與知識有效性的三個條件 第九次 知識論: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柏拉圖的「洞穴譬喻」 第十次 知識論:真理的樂觀主義者與懷疑論者 第十一次 討論:【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第十二次 美學:美感與悲壯,如何穿透人性的存在? 第十三次 討論:真理的三個條件 第十四次 形上學:生而求知,一個通往「終極實在」的思想進路 第十五次 形上學:中國哲學的形上關懷─陰陽五行、致虛守靜 第十六次 科學、宗教與神學:【接觸未來(CONTACT)】 第十七次 期末作品賞析,課程休止符 第十八次 期末考週,學習檔案 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哲學入門》,鄔昆如 主編,台北,五南2003。
評分標準
1.個人指定作業,佔總成績40%: --自選讀物撰寫心得,並於第8週上傳FB指定po文之下。20% --從第一本讀物中選擇一個最有興趣的主題,尋找第二本書做深度閱讀,並於第13週上傳。第17週以前,與同組同學彼此互動、討論。20% 2.FB互動,佔總成績40%:請加入「哲學異言堂@NUK」FB社團 --每週須到 FB 上回應指定預習,與進行課後問題的反思,並與同學交流互動。 --發言基本分:(70分*次數比),至少10次,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 3.出席20%↑:全勤20分,缺席1次不加扣分,缺席2次扣5分,缺席3次扣10分,缺席4次扣15分,缺席5次扣總成績20分,缺席6次(含)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 4.必交學習檔案,總分加權: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期末成績將加權100~11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60
108-1_哲學基本問題
教學目標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 在專業範疇上,哲學乃是探究一切事物之本質的一門學問,包含自然事物、人與社會。所重視的是挖掘表象之下的實質,反省思考方法以及知識本身的特質,並探究人與社群所應依循的倫理法則。因此,在主要的專業向度上,本課程將包含方法論、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在次要的專業向度上,本課程將包含邏輯、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法律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經濟哲學、歷史哲學、教育哲學、文化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惟所謂的「基本問題」多半都在四個主要向度之範疇內,因此本課程重心會著重在主要向度所包含的議題,以及某些次要向度中與之較為相關的議題,而另一些次要向度所涵蓋的部份議題僅會約略提及。 具體而言,我們將會帶領學生有方法且深刻地思考一些看似不實用的哲學問題,諸如「什麼是存在、實體、性質、觀念、時空、數字、心靈、知識、語言意義、自由意志、對錯、社會正義、死亡、生命意義?」「獨立於個人心靈的外在世界或其他心靈是否真的存在?」「我們能否真的知道任何真理?」「我們如何透過語詞或語句的意義來決定其指涉或真假?」「人是否有真正的自由意志?或者這完全是因果決定的世界?」「說一個行為是錯的是什麼意思?」「社會為什麼應該是公平的?人為什麼是平等的?」「死亡是否就意味著一切終止?」「活著的目的或價值是什麼?」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乃隸屬於校定核心能力「知識力」項下之核心課程,所培養的基本素養為「人文素養」,屬於核心通識六大向度之「思維方法」。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了解與思辨將有助於學生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使他們能檢視及批判那些關於自然世界、人與社群的基本信念。透過課堂及教科書上所傳授的思維方法,他們將仔細檢視這些信念,並推論歸結出自己的主張。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1.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對於邏輯、思維方法、知識論、形上學及各種議題的反省與思考,將有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對於「自我」、「心靈」、「自由意志」、「死亡」及「生命意義」等主題的探問將能鼓勵學生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 3.鑑賞、表現與創新—對於各種哲學問題的探索將觸及、挑戰其他學科的基本概念,諸如「時空」、「數」、「人工智慧」、「法律」、「社會正義」、「美」等,這將有助於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中的表現與創新。 4.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對於倫理學、社會正義、政治與法律哲學各種議題的探討將使學生學會尊重生態並產生倫理關懷,例如環境保護、動物心靈、墮胎、安樂死、死刑等。 5.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透過分組報告、討論的上課方式,學生將學會積極的態度與團隊合作的方法。 6.運用科技與資訊—透過分組報告及個人報告之寫作過程,將訓練學生從網路上找尋相關文獻資料,作為支持自身論點的佐證。 (四)列舉最主要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及其預期成效,需與後面的檢核規劃一致 最主要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是「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預期成效在於,學生在面對這些很根本的哲學問題時,不再只能人云亦云;除了能有技巧地分析問題、構築論證,也能實際上解決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五)列舉次要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簡單說明 次要的核心能力包含「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預期成效在於,學生將透過檢視根本的自我與人生價值,發現自我的人生目標、動機,確立自己的生涯規劃,發現自己的潛能。另外,學生也將能在深刻地認知到生態、環境的價值與重要性之後,發自內心地尊重並關懷自然及人文。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主題:課程介紹與要求 & Ch1哲學究竟是一門什麼學問? 課程內容:初步介紹本課程主要探討議題、內容、課程要求。以道德哲學的「電車兩難」舉例說明哲學論證所思辨的問題及方法。並提示說明各章節主題的主要哲學問題及論證。 第2週 主題:Ch1哲學究竟是一門什麼學問? 課程內容:說明哲學是及不是什麼學問,介紹哲學思考的本質與問題,最後探討哲學思考的「好處」。 第3週 主題:Ch5要獲得知識有多難? 課程內容:先說明知識辨誤原則,接著介紹各種版本的知識懷疑論:夢論證、惡魔論證與桶中腦論證等,然後進一步分析、反駁這些論證。 第4週 主題:Ch5要獲得知識有多難? 課程內容:繼續介紹各種版本的知識懷疑論:夢論證、惡魔論證與桶中腦論證等,然後進一步分析、反駁這些論證。 第5週 主題:Ch9心與認知的問題 課程內容:先從行為主義開始探討心智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接著介紹各種心理狀態類型、心理現象與心智理論。 第6週 主題:Ch9心與認知的問題 課程內容:繼續說明研究心智的哲學挫折:三個心物不相容的大原則,最後說明心物差異的五大原則。 第7週 主題:Ch10從機器人到真人 課程內容:先從算機功能論開始探討人和機器人的差異,接著介紹圖林算機、多重可實現性、符號操作系統等概念。 第8週 主題:Ch10從機器人到真人 課程內容:繼續說明認知科學與認知論如何研究人的心靈本質,最後探討研究心靈的二個哲學困境:感質對調論證與中文房論證。 第9週 期中考週 主題:Ch7語言與意義 課程內容:先介紹語言的特徵—表徵與組構性,接著從歧義與含混探究關於語言的五個哲學困難。 第10週 主題:Ch7語言與意義 課程內容:從語意內在論及語意外在論談論語詞及其意義,最後介紹雙生地球論證及因果關係理論。 第11週 主題:Ch14我有多自由? 課程內容:先區分、解釋、探討消極與積極意義的自由及其特徵。 第12週 主題:Ch14我有多自由? 課程內容:說明決定論、相容論、不相容論、非決定論與自由論等理論之主張、核心論證及其利弊。 第13週 主題:Ch15道德有什麼好研究? 課程內容:先介紹道德相對主義及其各種版本的論證與反駁,接著初步界定何謂道德原則,進而從一個思想實驗探討各種規範語句的差異性。 第14週 主題:Ch15道德有什麼好研究? 課程內容:說明各種道德判斷、評價、衝突與證立,最後舉例(米爾的無傷害原則)說明道德語句的三種類型:道德原則、道德箴規、道德判斷。 第15週 主題:Ch16胖子與囚犯兩難 課程內容:簡述倫理學史,探討莫爾的「開放問題論證」、效益主義之最大效益計算方法,及義務論之善意志、完善義務、最高道德原則等概念。 第16週 主題:Ch16胖子與囚犯兩難 課程內容:探討囚犯兩難論證,從心理自我論與倫理自我論說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所考慮的因素。 第17週 主題:Ch17「我」的問題 課程內容:先探討宿命論、決定論、自由論彼此之間的關係與差異。 第18週 期末考週(繳交期末報告) 主題:Ch17「我」的問題 課程內容:接著說明人格同一的各種相關問題,包含跨時間、空間、可能世界的同一性,最後探究人生意義與存在目的等相關議題。
教科書/參考書
(一)指定閱讀:彭孟堯著 (2015),《哲學入門 : 想想哲學》,洪葉文化,第二版,ISBN:9789866001611。 (二)選讀書目: 1.湯瑪斯、內格爾著,黃惟郁譯(2002),《哲學入門九堂課》,台北:究竟。 2.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及傑瑞米.史坦葛倫(Jeremy Stangroom)(2007)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麥田出版社。 3.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2007) ,《沙發上的哲學對話》,麥田出版社。 4.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黃煜文譯(2006),《自願被吃的豬》,麥田出版社。 5.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及彼得.佛索(Peter S. Fosl) (2007) ,《哲學家的工具箱》,麥田出版社。 6.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陳信宏譯(2008),《一把鑰匙,走進哲學》,麥田出版社 7.瑪莉葉塔.麥卡第(Marietta McCarty)著,吳美譯 (2007),《15堂孩子必修的人生哲學課》,久周出版社。 8.張智皓 (2013),《今天學哲學了沒》,商周出版。 9.姜信珠 (2015),《需要哲學陪伴的時間》,香港 : 商務印書館出版。 10.陳瑞麟著(2006),《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三民書局。 11.諾拉.K,維多里歐.賀斯勒 (2001),《哲學家的咖啡館:小女孩與教授的哲學書信》,台北:究竟。 12.喬斯坦.賈德 (2001),《蘇菲的世界》,台北:智庫。 13.黃霍 編訂《哲學入門》,,台北:學富文化,2003年。 14.鄔昆如 主編 (2003)《哲學入門》,台北:五南。 15.沈清松 主編 (2002)《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16.薛清江(2007),《哲學與人生》,麗文。 17.傅佩榮(2003),《哲學與人生》,天下文化。 18.夏雨人(2005),《人生哲學》,三民書局。 19.林麗珊(2004),《人生哲學》,三民。 20.黎建球(2006),《人生哲學》,五南。 21.陳新漢(2010),《哲學與人生 : 哲學槪論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評分標準
一、評分比例 1.準時出席10% 2.隨堂練習30% 3.小組報告20% 4.期末報告35% 5.學習歷程檔5% 二、評分準則 1.出席 準時出席 能準時於第一堂課打鐘點名時出席。 2.隨堂練習 能適當針對當週上課與討論的部份內容寫下二個相關問題,且問題可呈現個人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師則會針對最多人按讚的數個問題進行討論。 3.小組報告 能針對各組所自行挑選的哲學議題或論證清楚地摘述問題、整理條列式論證、表述批評論點與總結結論。以口語表達、組織結構、團隊合作、內容深度、邏輯思維等五個向度評價。 4.期末報告 能清楚陳述個人所挑選的哲學問題或論證,評價古今哲學家針對這個議題的想法與論證,表現自己的思辨能力,並提出自己的創新觀點。以文字表達、組織結構、內容深度、邏輯思維、創新思考等五個向度評價。原則上期末報告至少2000字。 5.學習歷程檔 能根據教學平台上的格式檔,將所有繳交的作業與報告編排於其中,並填寫其中各項自我評估表。 三、教學行動策略規劃 本課程將會結合問題導向學習(PBL)與團隊導向學習(TBL)的教學法營造一個「翻轉教室」的環境。具體而言,在問題導向方面,我們將會要求學生在每週課前針對該週教材進度之內容繳交100字以上的課前摘要,並於下週上課前針對該週實際討論內容繳交100字以上的課後反思,每週下課前也會要求學生以隨堂練習方式簡單寫下與該次上課內容相關的三個問題。此外,教師於課堂中則會效法蘇格拉底或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對話式教學法。將學生投置於實際的問題情境中,透過教師的引導及與同儕之間的對話,學習如何為現實問題或案例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從中思索一套較為普遍的哲學原則。在團隊導向方面,於第四週前教師將不斷示範並要求學生演練如何提出實際問題及解決方法,從第五週開始,我們則會協助學生分組,並分配小組報告日期。此後,每週將會安排一組學生上台報告,針對他們感興趣的議題,嘗試描述問題,提出各種方案,並參考及批判既有哲學理論。在報告之後,將透過台下各組的討論,引導學生針對報告內容提出看法與建議,同時由報告小組進行進一步的回應與辯詰。但使學生自然地習慣以尋求真理為共同目標,願意隨時棄守不合理的看法,而非以勝辯為上。整體而言,希望學生學會如何一起與教師建構及創造新的知識,使這些知識可以內化並成為習慣性思維的基礎,而非以記誦哲學理論或論點為求。 四、引導閱讀之規劃 1.指定閱讀—教師每週會事先將上課的簡報檔上傳於教學平台,使學生能下載閱讀教師針對課本內容所整理的條列式論證。 2.選讀書目—自第五週起,將由各小組報告他們自選讀書目中所挑選將要批評討論的哲學議題與論證,並由台下各組進行討論與提問。在小組準備他們的報告期間,教師將與他們個別約時間,從選讀書目中挑選適合的書籍及章節,並給予適切的導讀,使他們能引用並討論那些書籍中的相關內容,用以支持他們對主要議題及論證的觀點。 3.讀書報告與心得的評核標準(詳學習成果檢核規劃) 小組報告:能針對各組所自行挑選的選讀內容,進行完整而清楚的口頭報告,以口語表達、組織結構、團隊合作、內容深度、邏輯思維等五個向度,由教師及其他學生共同評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7
(一)課程內容的專業範疇說明: 在專業範疇上,哲學乃是探究一切事物之本質的一門學問,包含自然事物、人與社會。所重視的是挖掘表象之下的實質,反省思考方法以及知識本身的特質,並探究人與社群所應依循的倫理法則。因此,在主要的專業向度上,本課程將包含方法論、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在次要的專業向度上,本課程將包含邏輯、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法律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經濟哲學、歷史哲學、教育哲學、文化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惟所謂的「基本問題」多半都在四個主要向度之範疇內,因此本課程重心會著重在主要向度所包含的議題,以及某些次要向度中與之較為相關的議題,而另一些次要向度所涵蓋的部份議題僅會約略提及。 具體而言,我們將會帶領學生有方法且深刻地思考一些看似不實用的哲學問題,諸如「什麼是存在、實體、性質、觀念、時空、數字、心靈、知識、語言意義、自由意志、對錯、社會正義、死亡、生命意義?」「獨立於個人心靈的外在世界或其他心靈是否真的存在?」「我們能否真的知道任何真理?」「我們如何透過語詞或語句的意義來決定其指涉或真假?」「人是否有真正的自由意志?或者這完全是因果決定的世界?」「說一個行為是錯的是什麼意思?」「社會為什麼應該是公平的?人為什麼是平等的?」「死亡是否就意味著一切終止?」「活著的目的或價值是什麼?」 (二)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 本課程乃隸屬於校定核心能力「知識力」項下之核心課程,所培養的基本素養為「人文素養」,屬於核心通識六大向度之「思維方法」。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了解與思辨將有助於學生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使他們能檢視及批判那些關於自然世界、人與社群的基本信念。透過課堂及教科書上所傳授的思維方法,他們將仔細檢視這些信念,並推論歸結出自己的主張。 (三)與通識中心核心能力的關係: 1.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對於邏輯、思維方法、知識論、形上學及各種議題的反省與思考,將有助學生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對於「自我」、「心靈」、「自由意志」、「死亡」及「生命意義」等主題的探問將能鼓勵學生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 3.鑑賞、表現與創新—對於各種哲學問題的探索將觸及、挑戰其他學科的基本概念,諸如「時空」、「數」、「人工智慧」、「法律」、「社會正義」、「美」等,這將有助於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中的表現與創新。 4.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對於倫理學、社會正義、政治與法律哲學各種議題的探討將使學生學會尊重生態並產生倫理關懷,例如環境保護、動物心靈、墮胎、安樂死、死刑等。 5.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透過分組報告、討論的上課方式,學生將學會積極的態度與團隊合作的方法。 6.運用科技與資訊—透過分組報告及個人報告之寫作過程,將訓練學生從網路上找尋相關文獻資料,作為支持自身論點的佐證。 (四)列舉最主要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及其預期成效,需與後面的檢核規劃一致 最主要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是「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預期成效在於,學生在面對這些很根本的哲學問題時,不再只能人云亦云;除了能有技巧地分析問題、構築論證,也能實際上解決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五)列舉次要相關的核心能力項目,簡單說明 次要的核心能力包含「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預期成效在於,學生將透過檢視根本的自我與人生價值,發現自我的人生目標、動機,確立自己的生涯規劃,發現自己的潛能。另外,學生也將能在深刻地認知到生態、環境的價值與重要性之後,發自內心地尊重並關懷自然及人文。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主題:課程介紹與要求 & Ch1哲學究竟是一門什麼學問? 課程內容:初步介紹本課程主要探討議題、內容、課程要求。以道德哲學的「電車兩難」舉例說明哲學論證所思辨的問題及方法。並提示說明各章節主題的主要哲學問題及論證。 第2週 主題:Ch1哲學究竟是一門什麼學問? 課程內容:說明哲學是及不是什麼學問,介紹哲學思考的本質與問題,最後探討哲學思考的「好處」。 第3週 主題:Ch5要獲得知識有多難? 課程內容:先說明知識辨誤原則,接著介紹各種版本的知識懷疑論:夢論證、惡魔論證與桶中腦論證等,然後進一步分析、反駁這些論證。 第4週 主題:Ch5要獲得知識有多難? 課程內容:繼續介紹各種版本的知識懷疑論:夢論證、惡魔論證與桶中腦論證等,然後進一步分析、反駁這些論證。 第5週 主題:Ch9心與認知的問題 課程內容:先從行為主義開始探討心智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接著介紹各種心理狀態類型、心理現象與心智理論。 第6週 主題:Ch9心與認知的問題 課程內容:繼續說明研究心智的哲學挫折:三個心物不相容的大原則,最後說明心物差異的五大原則。 第7週 主題:Ch10從機器人到真人 課程內容:先從算機功能論開始探討人和機器人的差異,接著介紹圖林算機、多重可實現性、符號操作系統等概念。 第8週 主題:Ch10從機器人到真人 課程內容:繼續說明認知科學與認知論如何研究人的心靈本質,最後探討研究心靈的二個哲學困境:感質對調論證與中文房論證。 第9週 期中考週 主題:Ch7語言與意義 課程內容:先介紹語言的特徵—表徵與組構性,接著從歧義與含混探究關於語言的五個哲學困難。 第10週 主題:Ch7語言與意義 課程內容:從語意內在論及語意外在論談論語詞及其意義,最後介紹雙生地球論證及因果關係理論。 第11週 主題:Ch14我有多自由? 課程內容:先區分、解釋、探討消極與積極意義的自由及其特徵。 第12週 主題:Ch14我有多自由? 課程內容:說明決定論、相容論、不相容論、非決定論與自由論等理論之主張、核心論證及其利弊。 第13週 主題:Ch15道德有什麼好研究? 課程內容:先介紹道德相對主義及其各種版本的論證與反駁,接著初步界定何謂道德原則,進而從一個思想實驗探討各種規範語句的差異性。 第14週 主題:Ch15道德有什麼好研究? 課程內容:說明各種道德判斷、評價、衝突與證立,最後舉例(米爾的無傷害原則)說明道德語句的三種類型:道德原則、道德箴規、道德判斷。 第15週 主題:Ch16胖子與囚犯兩難 課程內容:簡述倫理學史,探討莫爾的「開放問題論證」、效益主義之最大效益計算方法,及義務論之善意志、完善義務、最高道德原則等概念。 第16週 主題:Ch16胖子與囚犯兩難 課程內容:探討囚犯兩難論證,從心理自我論與倫理自我論說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所考慮的因素。 第17週 主題:Ch17「我」的問題 課程內容:先探討宿命論、決定論、自由論彼此之間的關係與差異。 第18週 期末考週(繳交期末報告) 主題:Ch17「我」的問題 課程內容:接著說明人格同一的各種相關問題,包含跨時間、空間、可能世界的同一性,最後探究人生意義與存在目的等相關議題。
教科書/參考書
(一)指定閱讀:彭孟堯著 (2015),《哲學入門 : 想想哲學》,洪葉文化,第二版,ISBN:9789866001611。 (二)選讀書目: 1.湯瑪斯、內格爾著,黃惟郁譯(2002),《哲學入門九堂課》,台北:究竟。 2.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及傑瑞米.史坦葛倫(Jeremy Stangroom)(2007)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麥田出版社。 3.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2007) ,《沙發上的哲學對話》,麥田出版社。 4.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黃煜文譯(2006),《自願被吃的豬》,麥田出版社。 5.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及彼得.佛索(Peter S. Fosl) (2007) ,《哲學家的工具箱》,麥田出版社。 6.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陳信宏譯(2008),《一把鑰匙,走進哲學》,麥田出版社 7.瑪莉葉塔.麥卡第(Marietta McCarty)著,吳美譯 (2007),《15堂孩子必修的人生哲學課》,久周出版社。 8.張智皓 (2013),《今天學哲學了沒》,商周出版。 9.姜信珠 (2015),《需要哲學陪伴的時間》,香港 : 商務印書館出版。 10.陳瑞麟著(2006),《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三民書局。 11.諾拉.K,維多里歐.賀斯勒 (2001),《哲學家的咖啡館:小女孩與教授的哲學書信》,台北:究竟。 12.喬斯坦.賈德 (2001),《蘇菲的世界》,台北:智庫。 13.黃霍 編訂《哲學入門》,,台北:學富文化,2003年。 14.鄔昆如 主編 (2003)《哲學入門》,台北:五南。 15.沈清松 主編 (2002)《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16.薛清江(2007),《哲學與人生》,麗文。 17.傅佩榮(2003),《哲學與人生》,天下文化。 18.夏雨人(2005),《人生哲學》,三民書局。 19.林麗珊(2004),《人生哲學》,三民。 20.黎建球(2006),《人生哲學》,五南。 21.陳新漢(2010),《哲學與人生 : 哲學槪論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評分標準
一、評分比例 1.準時出席10% 2.隨堂練習30% 3.小組報告20% 4.期末報告35% 5.學習歷程檔5% 二、評分準則 1.出席 準時出席 能準時於第一堂課打鐘點名時出席。 2.隨堂練習 能適當針對當週上課與討論的部份內容寫下二個相關問題,且問題可呈現個人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師則會針對最多人按讚的數個問題進行討論。 3.小組報告 能針對各組所自行挑選的哲學議題或論證清楚地摘述問題、整理條列式論證、表述批評論點與總結結論。以口語表達、組織結構、團隊合作、內容深度、邏輯思維等五個向度評價。 4.期末報告 能清楚陳述個人所挑選的哲學問題或論證,評價古今哲學家針對這個議題的想法與論證,表現自己的思辨能力,並提出自己的創新觀點。以文字表達、組織結構、內容深度、邏輯思維、創新思考等五個向度評價。原則上期末報告至少2000字。 5.學習歷程檔 能根據教學平台上的格式檔,將所有繳交的作業與報告編排於其中,並填寫其中各項自我評估表。 三、教學行動策略規劃 本課程將會結合問題導向學習(PBL)與團隊導向學習(TBL)的教學法營造一個「翻轉教室」的環境。具體而言,在問題導向方面,我們將會要求學生在每週課前針對該週教材進度之內容繳交100字以上的課前摘要,並於下週上課前針對該週實際討論內容繳交100字以上的課後反思,每週下課前也會要求學生以隨堂練習方式簡單寫下與該次上課內容相關的三個問題。此外,教師於課堂中則會效法蘇格拉底或哈佛大學教授麥克‧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對話式教學法。將學生投置於實際的問題情境中,透過教師的引導及與同儕之間的對話,學習如何為現實問題或案例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從中思索一套較為普遍的哲學原則。在團隊導向方面,於第四週前教師將不斷示範並要求學生演練如何提出實際問題及解決方法,從第五週開始,我們則會協助學生分組,並分配小組報告日期。此後,每週將會安排一組學生上台報告,針對他們感興趣的議題,嘗試描述問題,提出各種方案,並參考及批判既有哲學理論。在報告之後,將透過台下各組的討論,引導學生針對報告內容提出看法與建議,同時由報告小組進行進一步的回應與辯詰。但使學生自然地習慣以尋求真理為共同目標,願意隨時棄守不合理的看法,而非以勝辯為上。整體而言,希望學生學會如何一起與教師建構及創造新的知識,使這些知識可以內化並成為習慣性思維的基礎,而非以記誦哲學理論或論點為求。 四、引導閱讀之規劃 1.指定閱讀—教師每週會事先將上課的簡報檔上傳於教學平台,使學生能下載閱讀教師針對課本內容所整理的條列式論證。 2.選讀書目—自第五週起,將由各小組報告他們自選讀書目中所挑選將要批評討論的哲學議題與論證,並由台下各組進行討論與提問。在小組準備他們的報告期間,教師將與他們個別約時間,從選讀書目中挑選適合的書籍及章節,並給予適切的導讀,使他們能引用並討論那些書籍中的相關內容,用以支持他們對主要議題及論證的觀點。 3.讀書報告與心得的評核標準(詳學習成果檢核規劃) 小組報告:能針對各組所自行挑選的選讀內容,進行完整而清楚的口頭報告,以口語表達、組織結構、團隊合作、內容深度、邏輯思維等五個向度,由教師及其他學生共同評分。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07
修課人數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