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_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教學目標
量化研究是對於特定現象進行數值的測量方式,乃為結構性的取向,其觀點認為任何個人、組織或社會真相皆可定義並操作化。研究者將所要觀察的社會現象或是人類行為邏輯化,以數值方式呈現,利用統計方法來探索它們彼此間的關係。使得社會真相可以被客觀地、有系統地研究並瞭解變項間的因果關係。量化研究有固定的流程與步驟,依序為選擇研究主題,並擬出合適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理論的建構與假設的形成、理論概念操作化與測量、選擇適合的資料蒐集方法、資料統計分析與結果詮釋、摘要統計分析結果成為研究發現,並討論這些研究發現所蘊含的意義。本課程將介紹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的基本概念與方法,並將安排電腦操作課程,除了讓同學學習統計分析工具的基本操作外,並將透過各項範例,讓同學利用統計軟體來解決各項量化分析上的問題,並期望同學能應應用課堂所學方法於自己的學術分析。 因應疫情防疫要求,採線上授課時,網址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cew-xqqb-dob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量化研究的本質 第3週 量化研究論述的架構 第4週 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5週 量化研究之測量工具 第6週 量表的編製 第7週 抽樣樣本與資料填補 第8週 抽樣方法 第9週 期中考週 第10週 統計顯著性與實務顯著性 第11週 測量變項型態 第12週 資料處理之統計方法 第13週 資料處理之統計方法 第14週 量化研究常犯的錯誤 第15週 撰寫量化研究論文的建議 第16週 撰寫量化研究論文的建議 第17週 量化研究的其他議題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吳明隆 (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五南出版社。 2. 吳明隆 (201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期中報告40 %,期末報告4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8
量化研究是對於特定現象進行數值的測量方式,乃為結構性的取向,其觀點認為任何個人、組織或社會真相皆可定義並操作化。研究者將所要觀察的社會現象或是人類行為邏輯化,以數值方式呈現,利用統計方法來探索它們彼此間的關係。使得社會真相可以被客觀地、有系統地研究並瞭解變項間的因果關係。量化研究有固定的流程與步驟,依序為選擇研究主題,並擬出合適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理論的建構與假設的形成、理論概念操作化與測量、選擇適合的資料蒐集方法、資料統計分析與結果詮釋、摘要統計分析結果成為研究發現,並討論這些研究發現所蘊含的意義。本課程將介紹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的基本概念與方法,並將安排電腦操作課程,除了讓同學學習統計分析工具的基本操作外,並將透過各項範例,讓同學利用統計軟體來解決各項量化分析上的問題,並期望同學能應應用課堂所學方法於自己的學術分析。 因應疫情防疫要求,採線上授課時,網址如下: Google Meet 會議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cew-xqqb-dob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量化研究的本質 第3週 量化研究論述的架構 第4週 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5週 量化研究之測量工具 第6週 量表的編製 第7週 抽樣樣本與資料填補 第8週 抽樣方法 第9週 期中考週 第10週 統計顯著性與實務顯著性 第11週 測量變項型態 第12週 資料處理之統計方法 第13週 資料處理之統計方法 第14週 量化研究常犯的錯誤 第15週 撰寫量化研究論文的建議 第16週 撰寫量化研究論文的建議 第17週 量化研究的其他議題 第18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吳明隆 (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五南出版社。 2. 吳明隆 (201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出版社。
評分標準
課堂出席參與20%,期中報告40 %,期末報告4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8
110-1_都市計畫概論
教學目標
1. 建立都市計畫緣起,規劃課題與永續發展的典範轉移,討論都市計畫執行的工具和爭議。 2. 都市計劃名著選讀與心得報告。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9月16日-課程簡介與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
2-9月23日-都市規劃的考量因素:人口與產業預測
3-9月30日-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計畫控制--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
4-10月7日-都市設計與安全的環境規劃設計
5-10月14日-開發許可制與開發範例 FAPA_LU-trans
6-10月21日-徵收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7-10月28日-都市更新
8-11月4日-都市計畫規劃內容與權力結構的變遷趨勢
9-11月11日-期中測驗
10-11月18日-公私協力開發工具/委外開發營運
11-11月25日-都市開發運籌自我組織--建設公司經營模式介紹
12-12月2日-永續發展與智慧城市
13-12月9日-密緻規劃、MXD+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
14-12月16日-友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 Smart growth 4 -友善步行社區-水岸長廊(promenade)介紹
15-12月23日-多元住宅選擇、社區魅力與場所營造
16-12月30日-延續發展與決策穩定性
17-1月6日-利害關係人治理
18-1月13日-期末考(open book)
教科書/參考書
1.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2. 城市的形成
3. 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參考閱讀資料: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資料超連結請參閱教學e平台
評分標準
1.期末報告作業:1.美國偉大城市的死亡與再生;2.城市的形成。由同學進行閱讀分工。報告格式:另行公布。
2.講義及讀本下載超連結:https://isuo365-my.sharepoint.com/:f:/g/personal/wwykhs_cloud_isu_edu_tw/Ek9rc1Y277JApRj4mdLzANgBGWMuarif317C4STSZq3MqQ?e=nJjXkV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2
1. 建立都市計畫緣起,規劃課題與永續發展的典範轉移,討論都市計畫執行的工具和爭議。 2. 都市計劃名著選讀與心得報告。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9月16日-課程簡介與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
2-9月23日-都市規劃的考量因素:人口與產業預測
3-9月30日-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計畫控制--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
4-10月7日-都市設計與安全的環境規劃設計
5-10月14日-開發許可制與開發範例 FAPA_LU-trans
6-10月21日-徵收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7-10月28日-都市更新
8-11月4日-都市計畫規劃內容與權力結構的變遷趨勢
9-11月11日-期中測驗
10-11月18日-公私協力開發工具/委外開發營運
11-11月25日-都市開發運籌自我組織--建設公司經營模式介紹
12-12月2日-永續發展與智慧城市
13-12月9日-密緻規劃、MXD+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
14-12月16日-友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 Smart growth 4 -友善步行社區-水岸長廊(promenade)介紹
15-12月23日-多元住宅選擇、社區魅力與場所營造
16-12月30日-延續發展與決策穩定性
17-1月6日-利害關係人治理
18-1月13日-期末考(open book)
教科書/參考書
1.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2. 城市的形成
3. 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參考閱讀資料: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資料超連結請參閱教學e平台
評分標準
1.期末報告作業:1.美國偉大城市的死亡與再生;2.城市的形成。由同學進行閱讀分工。報告格式:另行公布。
2.講義及讀本下載超連結:https://isuo365-my.sharepoint.com/:f:/g/personal/wwykhs_cloud_isu_edu_tw/Ek9rc1Y277JApRj4mdLzANgBGWMuarif317C4STSZq3MqQ?e=nJjXkV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2
110-1_建築生產技術與管理專論
教學目標
建築生產技術與管理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生產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管理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管理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先進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生產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生產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先進建築生產技術與管理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先進建築生產技術案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先進建築生產技術案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生產技術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建築生產技術管理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建築生產技術管理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33
建築生產技術與管理本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建築產業鏈,同時更需要具備創新與永續等先進設計思維的目標. 因此,建築工程發展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在生產技術上需不斷突破,設計管理本身更需藉由當代先進的管理思維發揮與整合,始能造就完美的建築物,本課程將引導學生藉由實際工程案例之討論與參觀,了解整個建築工程在設計階段與營造階段執行時導入先進建築技術理論的相關課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校外案例參訪-3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建築生產技術概念(一) 第三週 建築生產技術概念(二) 第四週 先進建築生產技術與管理之架構與思潮 第五週 先進建築生產技術案例之實際參訪 第六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七週 先進建築生產技術案例之實際參訪 第八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九週 期中報告 第十週 特殊建築生產技術之實際參訪 第十一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二週 建築生產技術管理概念與理論(一) 第十三週 建築生產技術管理概念與理論(二) 第十四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五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六週 設計案例參訪 第十七週 參訪心得討論與交流 第十八週 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無
評分標準
1.出席與上課表現20% 2.期中報告40% 3.期末報告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33
110-1_設計與規劃的論述
教學目標
設計與規劃自成為一種專業的論述實踐以來,便蘊含了思考和行動、歷史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並隱含著人類的構想(及期許、慾望、夢想、烏托邦)、實作(由技術和科技物中介的各種行動),以及設計與規劃作用其上的對象狀態(建成環境、自然現實、空間結構、社會關係與過程等等),三方面彼此之間的動態關係和發展歷程。設計和規劃如果是對於社會與空間現實的一種介入和干預,那麼,在複雜、充滿衝突和緊張的社會世界裡,必然會引發並牽動多重且可能不均等的各種社會秩序、文化想像、生活慣習、環境生態,以及權力關係;這些,才是討論設計規劃何以產生、產出什麼結果的重要關鍵。 本課程將藉由理論性的文獻選讀,引領同學建立並勾勒一個對設計規劃史方面的理解輪廓,也包括台灣的個案研究資料的閱讀。除了文獻資料的閱讀外,經驗研究的引發探討是另一個課程進行的重點,以作為同學在閱讀之餘的觀察省思及印證,建議能夠扣連上個人論文研究的探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設計與規劃的論述」課程旨在透過歷史的檢視,省思環境規劃和設計專業的發展,包括實作的歷史與思想的歷史。做為一種實踐的行動,設計與規劃既是對環境和社會的介入,也是對未來和歷史的塑造;這其中也同時包括介入、塑造和干預所造成的差錯、偏移及意外後果。而其所形成之設計與規劃的歷史與理論,則是對設計與規劃發展過程的選擇性呈現,而非中立的單純紀錄。換言之,所謂的設計與規劃理論,往往是在歷史的殷鑑下,進行對過往之設計規劃的反省批判,並據以生產新的前瞻性之設計規劃操作的可能性。 四、課程進度(視修課人數調整之) 第 一 週 1.加退選週──課程介紹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 二 週 2.選課確認,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現代城鎮規劃的發明:189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79-111。 Relph, Edward(1998)〈第一個機械時代的日常地景: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13-141。 Relph, Edward(1998)〈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43-171。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第 四 週 4.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隔離城市的規劃:1945-197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197-235。 Relph, Edward(1998)〈城市的公司化:194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237-266。 Relph, Edward(1998)〈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與建築:197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295-327。 第 五 週 5.專論一:田園城市與區域規劃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Parker, Simon(2007)〈城市描述:古典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41-74),台北:群學。 Parker, Simon (2007)〈烏托邦願景:從花園城市到新都市主義〉,《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75-104),台北:群學。 第 六 週 6.專論二:城市美化運動、自建社區、縉紳化與企業主義城市 Hall, Peter(2009)〈紀念碑之城—城市美化運動:芝加哥、新德里、柏林、莫斯科(1900-1945)〉,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198-226。 Hall, Peter(2009)〈企業之城—上下顛倒的規劃:巴爾的摩、香港、倫敦(1975-199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94-419。 Parker, Simon(2007)〈郊區與族裔聚居區之間:都市研究與二次大戰後英美的社區追尋〉,《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105-141),台北:群學。 第 七 週 7.專論三:基礎設施、移動性與資訊時代 Hall, Peter(2009)〈公路之城—汽車郊區:長島、威斯康興、洛杉磯、巴黎(1930-1987)〉,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07-365。 Hall, Peter(2009)〈褪色的盛世之城—信息城市和無信息隔都:紐約、倫敦、東京(1990-200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421-442。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第 八 週 8.專論四:自然危機、災害、可持續性發展與規劃 Benton-Short, Lisa and John Rennie Short (2012) 《城市與自然》(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選讀:6-12章】 *Blowers, Andrew and Kathy Pain (2009)〈無法持續的城市〉,收於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and Gerry Mooney編《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弘譯)(pp. 247-340 ),台北:群學。 Steve, Hinchliffe (2009)〈城市與自然:親密的陌生人〉,收於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編《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王志弘譯)(pp. 153-202),台北:群學。 第 九 週 9.期中考──期中作業繳交 第 十 週 10.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第十一週 11.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第十二週 12.城市創生或智慧城市 Landry, Charles(2019)The Civic City in a Nomadic World.(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姚孟吟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第十三週 13.設計、實踐和理論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十四週 14.設計、實踐和理論 劉可強,張聖琳(2002)〈建立一個批判性的「跨文化的本土」設計語彙藍本:反省「模式語彙」對宜蘭演藝廳空間設計的衝擊〉,《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371-394。 翁註重、林美玲(2008)〈尋找現代化的樣子-1980年代MIT(Made in Taiwan)運動與國家形象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19:91-124。 劉欣蓉(2012)〈消失的「理想住宅」方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9: 43-6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郭恩慈(1997)〈重構設計.期盼設計:從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美學到後現代人文主義倫理學對設計之反省〉,《城市與設計學報》1: 139-151。 翁註重(2002)〈當「歷史」碰上「設計」—重看「設計史或設計研究」的爭論,及其背後的歷史思維〉《設計學報》7(1):15-32。 第十五週 15.自選文獻報告(高雄研究文獻選讀) 第十六週 16.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七週 17.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報告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Howard, Ebenezer(2020)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出版。 Kevin, Lynch(2014)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台北:遠流出版。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adik-Khan, Janette & Solomonow, Seth(2018)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 Worsley, Lucy(2014)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Sennett, Richard(2020)Building and Dwelling: Ethics for the City.(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洪慧芳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Zukin, Sharon(2010)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Zukin, Sharon(2012)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王志弘編(2015)《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台北:公共冊所出版。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蘇碩斌(201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群學。 吳光庭(2015)《意外的現代性》,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Kotkin, Joel(2006)《城市的歷史》(謝佩妏譯),台北:左岸。 Mumford, Lewis(1994)《歷史中的城市》(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Schorske, Carl E.(2002)《世紀末的維也納》(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Harvey, David(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黃煜文譯),台北:群學。 Hollis, Leo(2011)《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宋美瑩譯),台北:貓頭鷹。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平時成績佔40﹪(包括參與討論和導讀),期中作業佔20﹪,期末報告成績40﹪。期中作業選取一本關於設計或規劃研究的專書或學位論文進行閱讀心得的寫作,期末報告針對一個有關設計規劃議題,進行報告撰寫與作業的繳交。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7
設計與規劃自成為一種專業的論述實踐以來,便蘊含了思考和行動、歷史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並隱含著人類的構想(及期許、慾望、夢想、烏托邦)、實作(由技術和科技物中介的各種行動),以及設計與規劃作用其上的對象狀態(建成環境、自然現實、空間結構、社會關係與過程等等),三方面彼此之間的動態關係和發展歷程。設計和規劃如果是對於社會與空間現實的一種介入和干預,那麼,在複雜、充滿衝突和緊張的社會世界裡,必然會引發並牽動多重且可能不均等的各種社會秩序、文化想像、生活慣習、環境生態,以及權力關係;這些,才是討論設計規劃何以產生、產出什麼結果的重要關鍵。 本課程將藉由理論性的文獻選讀,引領同學建立並勾勒一個對設計規劃史方面的理解輪廓,也包括台灣的個案研究資料的閱讀。除了文獻資料的閱讀外,經驗研究的引發探討是另一個課程進行的重點,以作為同學在閱讀之餘的觀察省思及印證,建議能夠扣連上個人論文研究的探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設計與規劃的論述」課程旨在透過歷史的檢視,省思環境規劃和設計專業的發展,包括實作的歷史與思想的歷史。做為一種實踐的行動,設計與規劃既是對環境和社會的介入,也是對未來和歷史的塑造;這其中也同時包括介入、塑造和干預所造成的差錯、偏移及意外後果。而其所形成之設計與規劃的歷史與理論,則是對設計與規劃發展過程的選擇性呈現,而非中立的單純紀錄。換言之,所謂的設計與規劃理論,往往是在歷史的殷鑑下,進行對過往之設計規劃的反省批判,並據以生產新的前瞻性之設計規劃操作的可能性。 四、課程進度(視修課人數調整之) 第 一 週 1.加退選週──課程介紹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 二 週 2.選課確認,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現代城鎮規劃的發明:189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79-111。 Relph, Edward(1998)〈第一個機械時代的日常地景: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13-141。 Relph, Edward(1998)〈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43-171。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第 四 週 4.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隔離城市的規劃:1945-197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197-235。 Relph, Edward(1998)〈城市的公司化:194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237-266。 Relph, Edward(1998)〈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與建築:197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295-327。 第 五 週 5.專論一:田園城市與區域規劃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Parker, Simon(2007)〈城市描述:古典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41-74),台北:群學。 Parker, Simon (2007)〈烏托邦願景:從花園城市到新都市主義〉,《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75-104),台北:群學。 第 六 週 6.專論二:城市美化運動、自建社區、縉紳化與企業主義城市 Hall, Peter(2009)〈紀念碑之城—城市美化運動:芝加哥、新德里、柏林、莫斯科(1900-1945)〉,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198-226。 Hall, Peter(2009)〈企業之城—上下顛倒的規劃:巴爾的摩、香港、倫敦(1975-199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94-419。 Parker, Simon(2007)〈郊區與族裔聚居區之間:都市研究與二次大戰後英美的社區追尋〉,《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105-141),台北:群學。 第 七 週 7.專論三:基礎設施、移動性與資訊時代 Hall, Peter(2009)〈公路之城—汽車郊區:長島、威斯康興、洛杉磯、巴黎(1930-1987)〉,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07-365。 Hall, Peter(2009)〈褪色的盛世之城—信息城市和無信息隔都:紐約、倫敦、東京(1990-200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421-442。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第 八 週 8.專論四:自然危機、災害、可持續性發展與規劃 Benton-Short, Lisa and John Rennie Short (2012) 《城市與自然》(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選讀:6-12章】 *Blowers, Andrew and Kathy Pain (2009)〈無法持續的城市〉,收於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and Gerry Mooney編《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弘譯)(pp. 247-340 ),台北:群學。 Steve, Hinchliffe (2009)〈城市與自然:親密的陌生人〉,收於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編《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王志弘譯)(pp. 153-202),台北:群學。 第 九 週 9.期中考──期中作業繳交 第 十 週 10.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第十一週 11.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第十二週 12.城市創生或智慧城市 Landry, Charles(2019)The Civic City in a Nomadic World.(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姚孟吟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第十三週 13.設計、實踐和理論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十四週 14.設計、實踐和理論 劉可強,張聖琳(2002)〈建立一個批判性的「跨文化的本土」設計語彙藍本:反省「模式語彙」對宜蘭演藝廳空間設計的衝擊〉,《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371-394。 翁註重、林美玲(2008)〈尋找現代化的樣子-1980年代MIT(Made in Taiwan)運動與國家形象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19:91-124。 劉欣蓉(2012)〈消失的「理想住宅」方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9: 43-6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郭恩慈(1997)〈重構設計.期盼設計:從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美學到後現代人文主義倫理學對設計之反省〉,《城市與設計學報》1: 139-151。 翁註重(2002)〈當「歷史」碰上「設計」—重看「設計史或設計研究」的爭論,及其背後的歷史思維〉《設計學報》7(1):15-32。 第十五週 15.自選文獻報告(高雄研究文獻選讀) 第十六週 16.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七週 17.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報告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Howard, Ebenezer(2020)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出版。 Kevin, Lynch(2014)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台北:遠流出版。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adik-Khan, Janette & Solomonow, Seth(2018)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 Worsley, Lucy(2014)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Sennett, Richard(2020)Building and Dwelling: Ethics for the City.(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洪慧芳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Zukin, Sharon(2010)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Zukin, Sharon(2012)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王志弘編(2015)《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台北:公共冊所出版。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蘇碩斌(201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群學。 吳光庭(2015)《意外的現代性》,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Kotkin, Joel(2006)《城市的歷史》(謝佩妏譯),台北:左岸。 Mumford, Lewis(1994)《歷史中的城市》(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Schorske, Carl E.(2002)《世紀末的維也納》(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Harvey, David(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黃煜文譯),台北:群學。 Hollis, Leo(2011)《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宋美瑩譯),台北:貓頭鷹。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平時成績佔40﹪(包括參與討論和導讀),期中作業佔20﹪,期末報告成績40﹪。期中作業選取一本關於設計或規劃研究的專書或學位論文進行閱讀心得的寫作,期末報告針對一個有關設計規劃議題,進行報告撰寫與作業的繳交。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7
110-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線上授課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 https://meet.google.com/pry-ifor-xut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pry-ifor-xut。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 第 三 週 3.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 第 四 週 4.講座 第 五 週 5.講座 第 六 週 6.講座 第 七 週 7.講座 第 八 週 8.講座 第 九 週 9.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第 十 週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第十一週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第十二週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第十三週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第十四週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第十五週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第十六週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第十七週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第十八週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出版。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上野千鶴子(2021)《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涂紋凰譯,台北:三采出版。 4.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2021)《歷史學的探究與實作操作手冊》,台北:臺灣商務 出版。
評分標準
以下有幾點對修本課程同學的提醒: 1.各位最熟悉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給你課本,劃好重點,然後讓你知道標準答案,還練習過了,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但是在大學裡並非如此,因為這只是在浪費你們的聰明才智。而如果總想著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就失去上大學的意義了。 2.大學的學習表達,必須具備言之有物、表達精確、邏輯完整和價值判斷的特質。以報告的撰寫而言,如果妳/你以為只要「有字」就能有分數,不妨可以試試看。 3.專題討論的課程進行以講座為主,各位從講題延伸相關研究方向是被鼓勵的。同時,將旁徵與其他課程的連結,特別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也因為還未能了解各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會發生什麼,本課程暫時評分的配比為:課堂參與30%,專題演講錄影&逐字稿整理30%,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4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9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線上授課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 https://meet.google.com/pry-ifor-xut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pry-ifor-xut。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 第 三 週 3.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 第 四 週 4.講座 第 五 週 5.講座 第 六 週 6.講座 第 七 週 7.講座 第 八 週 8.講座 第 九 週 9.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第 十 週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第十一週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第十二週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第十三週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第十四週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第十五週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第十六週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第十七週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第十八週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出版。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上野千鶴子(2021)《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涂紋凰譯,台北:三采出版。 4.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2021)《歷史學的探究與實作操作手冊》,台北:臺灣商務 出版。
評分標準
以下有幾點對修本課程同學的提醒: 1.各位最熟悉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給你課本,劃好重點,然後讓你知道標準答案,還練習過了,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但是在大學裡並非如此,因為這只是在浪費你們的聰明才智。而如果總想著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就失去上大學的意義了。 2.大學的學習表達,必須具備言之有物、表達精確、邏輯完整和價值判斷的特質。以報告的撰寫而言,如果妳/你以為只要「有字」就能有分數,不妨可以試試看。 3.專題討論的課程進行以講座為主,各位從講題延伸相關研究方向是被鼓勵的。同時,將旁徵與其他課程的連結,特別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也因為還未能了解各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會發生什麼,本課程暫時評分的配比為:課堂參與30%,專題演講錄影&逐字稿整理30%,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4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9
110-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建立學生對學術研究的基本認識,介紹各類型的研究方法,培養文獻蒐集與分析、學生研究學識與論文寫作的能力,以提昇學術研究之能力。 1、培養觀察與尋找課題的能力。 2、強化資訊分析與整合的能力。 3、提升寫作邏輯、技巧與學術寫作格式 Google Meet線上課程將於每周一18:15 開放,請以高大Email登入,網址連結: meet.google.com/djq-ujit-bky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研究主題與撰寫原則 第3週 論文架構與內容 第4週 調查方法 第5週 觀察1 第6週 觀察2 第7週 探訪 第8週 期中討論1 第9週 期中討論2 第10週 實驗1 第11週 實驗2 第12週 資料調查 第13週 研究計畫書 第14週 論文格式與寫作要領 第15週 口試準備與經驗分享 第16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1 第17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都市計画調査・分析方法,日本建築学会 韋思・布斯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的藝術,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平時成績(出缺席與平時作業)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7
本課程為建立學生對學術研究的基本認識,介紹各類型的研究方法,培養文獻蒐集與分析、學生研究學識與論文寫作的能力,以提昇學術研究之能力。 1、培養觀察與尋找課題的能力。 2、強化資訊分析與整合的能力。 3、提升寫作邏輯、技巧與學術寫作格式 Google Meet線上課程將於每周一18:15 開放,請以高大Email登入,網址連結: meet.google.com/djq-ujit-bky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 課程概述與需求調查 第2週 研究主題與撰寫原則 第3週 論文架構與內容 第4週 調查方法 第5週 觀察1 第6週 觀察2 第7週 探訪 第8週 期中討論1 第9週 期中討論2 第10週 實驗1 第11週 實驗2 第12週 資料調查 第13週 研究計畫書 第14週 論文格式與寫作要領 第15週 口試準備與經驗分享 第16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1 第17週 研究計畫書討論2
教科書/參考書
建築・都市計画調査・分析方法,日本建築学会 韋思・布斯等著,陳美霞等譯:研究的藝術,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評分標準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0% 平時成績(出缺席與平時作業)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1014
修課人數
17
110-1_文化資產空間再利用專論
教學目標
近代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觀念源自於於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CIAM, Committé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 訂于雅典的《雅典憲章》,為近代國際會議及組織中第一次將文化資產中的歷史建築項目,訴諸於文字及條約宣言當中。而於1964年延續《雅典憲章》發表的《威尼斯憲章》,對文資保存與古蹟維護的理論與實踐又更為成熟及細膩,其中雖仍然可以見到《雅典憲章》的影子,但卻更為細膩與前瞻,是目前被世界文化資產界公認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憲章,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與遵循。台灣於1982年訂定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 」,將古蹟保存的議題提升至有法源根據的階段,於1984發布「文化資產保存法實行細則」,使得台灣的古蹟在法令上有其根源。隨著時間、社會與經濟的迅速變遷及發展,許多文化資產建築面臨了不同嚴厲的挑戰,不同的保存例如修復補強、空間再利用、經營管理等需求也因應而生。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透過理論的講解與分析,配合實例的介紹及體驗,使從學者對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有正確及基礎的了解,未來進一步對文化資產現狀及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解讀,並針對不同的文化資產就其屬性、現狀,就行政、經營與技術等不同之面向,提出正面的保存策略或規劃構想。 本課程先透過授課教師講解「國際憲章」、「文資現狀」與「文資類型」等各面向與基礎理論,並選定實際案例進行專題之研析,使從學者能獲得各項基本專業知識外,並結合特定文化資產之個案實質發展,提出學習者之見解與詮釋。預定完成內容如下: <br>(1)歷史研究與訪談:除以歷史文獻分析為根基外,亦針對個案案例中之特定人物進行訪談,提供後續更新或保存的依據。 <br>(2)文資空間與重要元素之詮釋:辨識建築與空間之自明性與特殊性,建置未來面對都市更新與發展過程中之保存重點與機制。 <br>(3)空間文化地圖:串聯(1)與(2)項之成果,透過創意文按語個案分析,探討不同文化資產樣態之發展現狀及可能性,提出批判與建議。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40 % 課題討論: 30 % 分析成果: 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20
近代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觀念源自於於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築學會(CIAM, Committé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 訂于雅典的《雅典憲章》,為近代國際會議及組織中第一次將文化資產中的歷史建築項目,訴諸於文字及條約宣言當中。而於1964年延續《雅典憲章》發表的《威尼斯憲章》,對文資保存與古蹟維護的理論與實踐又更為成熟及細膩,其中雖仍然可以見到《雅典憲章》的影子,但卻更為細膩與前瞻,是目前被世界文化資產界公認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憲章,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與遵循。台灣於1982年訂定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 」,將古蹟保存的議題提升至有法源根據的階段,於1984發布「文化資產保存法實行細則」,使得台灣的古蹟在法令上有其根源。隨著時間、社會與經濟的迅速變遷及發展,許多文化資產建築面臨了不同嚴厲的挑戰,不同的保存例如修復補強、空間再利用、經營管理等需求也因應而生。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透過理論的講解與分析,配合實例的介紹及體驗,使從學者對文化資產建築的保存有正確及基礎的了解,未來進一步對文化資產現狀及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解讀,並針對不同的文化資產就其屬性、現狀,就行政、經營與技術等不同之面向,提出正面的保存策略或規劃構想。 本課程先透過授課教師講解「國際憲章」、「文資現狀」與「文資類型」等各面向與基礎理論,並選定實際案例進行專題之研析,使從學者能獲得各項基本專業知識外,並結合特定文化資產之個案實質發展,提出學習者之見解與詮釋。預定完成內容如下: <br>(1)歷史研究與訪談:除以歷史文獻分析為根基外,亦針對個案案例中之特定人物進行訪談,提供後續更新或保存的依據。 <br>(2)文資空間與重要元素之詮釋:辨識建築與空間之自明性與特殊性,建置未來面對都市更新與發展過程中之保存重點與機制。 <br>(3)空間文化地圖:串聯(1)與(2)項之成果,透過創意文按語個案分析,探討不同文化資產樣態之發展現狀及可能性,提出批判與建議。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上課參與: 40 % 課題討論: 30 % 分析成果: 30 %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20
110-1_當代都市發展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歐洲城市發展與當代都市規劃策略的基本理解,從歷史背景、空間型態與形式、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探討城市面對不同議題之規劃手法。 在歐洲前期,大部分的都市發展缺乏整體連結,直至十九世紀,都市計畫藉著建築與工程學的進步開始以理性及型態分析來解決都市問題。1960年代之後都市設計模型理論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幫助拓展了都市發展的論域,而20世紀,部分都市計畫的課題演變為都市再生,即透過都市計畫的方法將某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進行再生,結合城市的歷史及現代社會發展,使之達到永續及傳承。 本課程研習的方式,便是將上述發展以歐洲國家為例,對於城市的策略應用與實際案例介紹做更深的討論,進行經驗與知識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進行角色扮演的假述性實務操作,讓同學們可以更加設身處地的去談論有關於城市中面對當前危機處理與資料蒐集的態度與做法,最後我們將把課程研習成果爭取在建築論壇上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歐洲城市發展演變及案例剖析 (第二~十三週) 第二階段:資料統整與討論( (第十三週~期末) 1.09/27 第一週 課程要求、內容說明 2.10/04 第二週 歐洲城市初步理解、IBA 1901-1914 (Mathildenhöhe Darmstadt):德國藝術Jugendstil 的文件展 3.國慶補假 4.10/18 第四週 1927 (Weißenhofsiedlung Stuttgart):新建築的自白、國際樣式的見證 5.10/25 第五週 1957 (Hanseviertel Berlin):現代主義系統的競賽與對話 6.11/01 第六週 1957 (4 Sectoren und die Berliner Mauer):現代主義系統的競賽與對話 7.11/08 第七週 1979-1987 (Kreuzberg Berlin):內城作為一種生活空間 −謹慎周到的都市更新與批判的再建構 8.11/15 第八週 1989-1999 (Ruhr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9.11/22 第九週 德國大都會區域發展歷程、歐盟大都會區域治理、歐盟區域均衡計畫III 10.11/29 第十週 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11.12/06 第十一週 馬賽 ( 地中海大都會區域 )法國里爾 - 生態城市再生策略 12.12/13 第十二週 法國-南特 Nantes、法國Montpelier 13.12/20 第十三週 Nydalen工業時代、期末報告討論 14.12/27 第十四週 2010-2020(Basel):跨國區域的共同成長(瑞士)、期末報告討論 15.01/03 第十五週(期末報告) 2012-2022(Heidelberg):知識經濟時代的都市發展、2012-2023(Thüringen):「城與鄉」的對話與共構 16.01/10 第十六週(期末報告) 2013–2020(Parkstad):公園城−採礦區域再生(荷蘭)、2016–2022(Wien):新社會生活與社會住宅(奧地利) 17.01/17 第十七週(期末報告) 2017–2027(StadtRegionStuttgart):邁向「第三現代性」−一種透過成長推動的改變、巴塞隆納Knowledge-Based City and Urban Renewal 18.01/24 第十八週 斯德哥爾摩Hammarby-Sjöstad
教科書/參考書
1.IBA 2.德國 柏林 Mitte/Kreuzberg:跨越歷史圍牆-都市再發展、全球化的影響 3.德國Stuttgart 都市設計 4.德國Ruhr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5.德國漢堡 Altona/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德國Saxony-Anhalt 7.德國Heidelberg海德堡 8.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評分標準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Ratio) 本課程性質上類屬於讀書會,因此每週都會有文章連結及議題資料提供給大家事先閱讀做為下一堂課的上課基礎,此外課程作業會提供相應格式內容輔助大家查找資料。 課程概況: 上課>>報告(1-2組)>>45-60分鐘討論(與紀錄)>>發下週連結與議題>>下課 上課出席:10% 課堂討論與回饋:30% 課堂簡報:30% 成果發表: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23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歐洲城市發展與當代都市規劃策略的基本理解,從歷史背景、空間型態與形式、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探討城市面對不同議題之規劃手法。 在歐洲前期,大部分的都市發展缺乏整體連結,直至十九世紀,都市計畫藉著建築與工程學的進步開始以理性及型態分析來解決都市問題。1960年代之後都市設計模型理論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幫助拓展了都市發展的論域,而20世紀,部分都市計畫的課題演變為都市再生,即透過都市計畫的方法將某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進行再生,結合城市的歷史及現代社會發展,使之達到永續及傳承。 本課程研習的方式,便是將上述發展以歐洲國家為例,對於城市的策略應用與實際案例介紹做更深的討論,進行經驗與知識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會進行角色扮演的假述性實務操作,讓同學們可以更加設身處地的去談論有關於城市中面對當前危機處理與資料蒐集的態度與做法,最後我們將把課程研習成果爭取在建築論壇上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歐洲城市發展演變及案例剖析 (第二~十三週) 第二階段:資料統整與討論( (第十三週~期末) 1.09/27 第一週 課程要求、內容說明 2.10/04 第二週 歐洲城市初步理解、IBA 1901-1914 (Mathildenhöhe Darmstadt):德國藝術Jugendstil 的文件展 3.國慶補假 4.10/18 第四週 1927 (Weißenhofsiedlung Stuttgart):新建築的自白、國際樣式的見證 5.10/25 第五週 1957 (Hanseviertel Berlin):現代主義系統的競賽與對話 6.11/01 第六週 1957 (4 Sectoren und die Berliner Mauer):現代主義系統的競賽與對話 7.11/08 第七週 1979-1987 (Kreuzberg Berlin):內城作為一種生活空間 −謹慎周到的都市更新與批判的再建構 8.11/15 第八週 1989-1999 (Ruhrgebiet):傳統工業區的未來−Emscherpark 景觀大公園 9.11/22 第九週 德國大都會區域發展歷程、歐盟大都會區域治理、歐盟區域均衡計畫III 10.11/29 第十週 2006-2013 (Hamburg):跨越易北−都市被遺忘後院再造作為永續發展的契機 11.12/06 第十一週 馬賽 ( 地中海大都會區域 )法國里爾 - 生態城市再生策略 12.12/13 第十二週 法國-南特 Nantes、法國Montpelier 13.12/20 第十三週 Nydalen工業時代、期末報告討論 14.12/27 第十四週 2010-2020(Basel):跨國區域的共同成長(瑞士)、期末報告討論 15.01/03 第十五週(期末報告) 2012-2022(Heidelberg):知識經濟時代的都市發展、2012-2023(Thüringen):「城與鄉」的對話與共構 16.01/10 第十六週(期末報告) 2013–2020(Parkstad):公園城−採礦區域再生(荷蘭)、2016–2022(Wien):新社會生活與社會住宅(奧地利) 17.01/17 第十七週(期末報告) 2017–2027(StadtRegionStuttgart):邁向「第三現代性」−一種透過成長推動的改變、巴塞隆納Knowledge-Based City and Urban Renewal 18.01/24 第十八週 斯德哥爾摩Hammarby-Sjöstad
教科書/參考書
1.IBA 2.德國 柏林 Mitte/Kreuzberg:跨越歷史圍牆-都市再發展、全球化的影響 3.德國Stuttgart 都市設計 4.德國Ruhr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 5.德國漢堡 Altona/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德國Saxony-Anhalt 7.德國Heidelberg海德堡 8.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評分標準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Ratio) 本課程性質上類屬於讀書會,因此每週都會有文章連結及議題資料提供給大家事先閱讀做為下一堂課的上課基礎,此外課程作業會提供相應格式內容輔助大家查找資料。 課程概況: 上課>>報告(1-2組)>>45-60分鐘討論(與紀錄)>>發下週連結與議題>>下課 上課出席:10% 課堂討論與回饋:30% 課堂簡報:30% 成果發表: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23
110-1_數位創新設計課程(五) 參數式模型建構與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經常會涉及在設計的各環節之間建立視覺、系統或幾何關係。多數情況下,這些關係是由工作流程制定,而工作流程則會透過規則方式讓我們完成從概念到結果的流程。結合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視覺程式工具的特性,將有助於減少設計入門以及資訊傳遞交流的障礙。本課程期望幫助學生建構視覺邏輯,以探索參數化概念設計,並在獨立環境中進行工作自動化,期望將設計延伸到交互工作流程,支援文件紀錄、製作、協調、模擬和分析,以便快速測試和改良設計。近一步則希望提升BIM建築資訊模型連線運算設計流程的流暢度和效率。並透過案例實作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快速推動建築設計幾何、工作流程和解決相關問題。現今建築設計建模之發展,係以電腦工具進行3D互動設計之參數式建模,本課程將介紹參數式建築設計之基礎理論與應用範疇,讓學生具備該領域之基礎知識,並以參與國際競賽為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講義
評分標準
案例分析報告10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1
建築設計經常會涉及在設計的各環節之間建立視覺、系統或幾何關係。多數情況下,這些關係是由工作流程制定,而工作流程則會透過規則方式讓我們完成從概念到結果的流程。結合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視覺程式工具的特性,將有助於減少設計入門以及資訊傳遞交流的障礙。本課程期望幫助學生建構視覺邏輯,以探索參數化概念設計,並在獨立環境中進行工作自動化,期望將設計延伸到交互工作流程,支援文件紀錄、製作、協調、模擬和分析,以便快速測試和改良設計。近一步則希望提升BIM建築資訊模型連線運算設計流程的流暢度和效率。並透過案例實作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快速推動建築設計幾何、工作流程和解決相關問題。現今建築設計建模之發展,係以電腦工具進行3D互動設計之參數式建模,本課程將介紹參數式建築設計之基礎理論與應用範疇,讓學生具備該領域之基礎知識,並以參與國際競賽為目標。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講義
評分標準
案例分析報告10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1
110-1_當代建築思潮
教學目標
當代建築主要是藉由對技術理性的批判基礎,進行文化層面上的反思。本課程擬透過對現代主義之後建築設計論述發展的探討,協助同學理解建築的思潮轉變,以及分別對建築論述造成了哪些影響。希望透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並建立學習者具有更深度的建築知識與內涵,以及具批判性的建築態度。 線上授課資訊: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https://meet.google.com/ozc-oyvb-dpd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ozc-oyvb-dpd。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內容以相關設計的理論介紹為主,除了引介同學對於特定之建築設計理論與設計活動、作品案例的認識外,本課程也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設計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能夠更完整地認識西方現代建築設計理論的變遷。 本課程主要採取「簡報」、多媒體和報告討論等教學方式進行,並配合講義的授課方式共同進行。其中,「簡報」、多媒體部分佔三分之二內容的比重,報告討論則佔三分之一。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反思現代主義建築 第 二 週 2.建築的複雜與矛盾 第 三 週 3.建築設計象徵論/新理性主義設計 第 四 週 4.新地域主義設計 第 五 週 5.新現代主義設計 第 六 週 6.高科技設計 第 七 週 7.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八 週 8.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再利用設計思潮的探討 第十一週 11.永續設計的探討 第十二週 12.弱建築取向 第十三週 13.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Ⅰ 第十四週 14.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Ⅱ 第十五週 15.社會性設計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Ghirardo, Diane(2001)《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台北:龍溪圖書。 2.Thackara, John (ed.)(1998)《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台北:田園城市。 3.Kuma, Kengo(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4.Kuma, Kengo(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5.Venturi, Robert(1993)《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台北:尚林出版社。 6.Baudrillard, Jean & Nouvel, Jean(2002)《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Les Objects Singuliers: Architecture et Philosophie),台北:田園城市。 7.Chaslin, François(2003)《庫哈斯談庫哈斯》(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台北:田園城市。 8.Graafland, Arie(2005)《建築的社會場域》(The Sociu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9.Leach, Neil(2005)《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期中與期末報告為主,並建議可從設計課程中有關案例分析的工作進行連結,以達有效率的學習。課程參與佔40﹪,期中、末報告成績分別為30﹪和30﹪,共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25
當代建築主要是藉由對技術理性的批判基礎,進行文化層面上的反思。本課程擬透過對現代主義之後建築設計論述發展的探討,協助同學理解建築的思潮轉變,以及分別對建築論述造成了哪些影響。希望透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並建立學習者具有更深度的建築知識與內涵,以及具批判性的建築態度。 線上授課資訊: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https://meet.google.com/ozc-oyvb-dpd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ozc-oyvb-dpd。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本課程內容以相關設計的理論介紹為主,除了引介同學對於特定之建築設計理論與設計活動、作品案例的認識外,本課程也將適度勾勒出當代西方建築論述設計發展與其所處之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的關係,以提供予同學能夠更完整地認識西方現代建築設計理論的變遷。 本課程主要採取「簡報」、多媒體和報告討論等教學方式進行,並配合講義的授課方式共同進行。其中,「簡報」、多媒體部分佔三分之二內容的比重,報告討論則佔三分之一。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反思現代主義建築 第 二 週 2.建築的複雜與矛盾 第 三 週 3.建築設計象徵論/新理性主義設計 第 四 週 4.新地域主義設計 第 五 週 5.新現代主義設計 第 六 週 6.高科技設計 第 七 週 7.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八 週 8.解構以來的設計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再利用設計思潮的探討 第十一週 11.永續設計的探討 第十二週 12.弱建築取向 第十三週 13.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Ⅰ 第十四週 14.日本當代的建築設計Ⅱ 第十五週 15.社會性設計 第十六週 16.期末報告(一) 第十七週 17.期末報告(二)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Ghirardo, Diane(2001)《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台北:龍溪圖書。 2.Thackara, John (ed.)(1998)《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台北:田園城市。 3.Kuma, Kengo(2010)《負建築》(負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4.Kuma, Kengo(2010)《自然的建築》(自然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5.Venturi, Robert(1993)《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台北:尚林出版社。 6.Baudrillard, Jean & Nouvel, Jean(2002)《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Les Objects Singuliers: Architecture et Philosophie),台北:田園城市。 7.Chaslin, François(2003)《庫哈斯談庫哈斯》(Deux Conversation Avec Rem Koolhaas et caetera),台北:田園城市。 8.Graafland, Arie(2005)《建築的社會場域》(The Sociu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9.Leach, Neil(2005)《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台北:田園城市。
評分標準
課程評分以期中與期末報告為主,並建議可從設計課程中有關案例分析的工作進行連結,以達有效率的學習。課程參與佔40﹪,期中、末報告成績分別為30﹪和30﹪,共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25
110-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旨在提供從事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初學研究者,在相關「建築」研究方法上一種引介性的學習指導,並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等方面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線上授課連結 9月 22日 (星期三) · 下午1: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hms-uwim-hzd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Introduction 第 二 週 Does Design Equal Research? (Y) 第 三 週 Systems of Inquiry and Standards of Research Quality (C) 第 四 週 What’s Your Purpose? From Theory Building to Design Application (Y) 第 五 週 What’s Your Ques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esign (C) 第 六 週 Historical Research (Y) 第 七 週 Qualitative Research (C) 第 八 週 Correlational Research (Y) 第 九 週 Midterm 第 十 週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Y) 第十一週 Simulation Research (C) 第十二週 Logical Argumentation (C) 第十三週 Case Studies and Combined Strategies (Y) 第十四週 Introduction to thesis format and writing tools (C) 第十五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六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七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第十八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Linda N. Groat and David Wang, (2013)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Willy.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King, Cary (etc.)(2012)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4.Becker, Howard S.(2009)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5.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6.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版),台北:易習圖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4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中、期末作業報告成績各佔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3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旨在提供從事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初學研究者,在相關「建築」研究方法上一種引介性的學習指導,並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等方面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線上授課連結 9月 22日 (星期三) · 下午1: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hms-uwim-hzd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Introduction 第 二 週 Does Design Equal Research? (Y) 第 三 週 Systems of Inquiry and Standards of Research Quality (C) 第 四 週 What’s Your Purpose? From Theory Building to Design Application (Y) 第 五 週 What’s Your Ques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esign (C) 第 六 週 Historical Research (Y) 第 七 週 Qualitative Research (C) 第 八 週 Correlational Research (Y) 第 九 週 Midterm 第 十 週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Y) 第十一週 Simulation Research (C) 第十二週 Logical Argumentation (C) 第十三週 Case Studies and Combined Strategies (Y) 第十四週 Introduction to thesis format and writing tools (C) 第十五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六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七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第十八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Linda N. Groat and David Wang, (2013)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Willy.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King, Cary (etc.)(2012)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4.Becker, Howard S.(2009)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5.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6.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版),台北:易習圖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4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中、期末作業報告成績各佔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3
110-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線上授課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 https://meet.google.com/pry-ifor-xut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pry-ifor-xut 另,本課程也另外採取Line通訊軟體進行課程相關事宜公告,也請修課同學掃描qrcode加入Line課程群組,Line qrcode 連結點: https://shorturl.at/bknpN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30% 專題演講錄影&逐字稿整理30% 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5
線上授課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 https://meet.google.com/pry-ifor-xut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pry-ifor-xut 另,本課程也另外採取Line通訊軟體進行課程相關事宜公告,也請修課同學掃描qrcode加入Line課程群組,Line qrcode 連結點: https://shorturl.at/bknpN 教學目標: 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評論與回應」二部分:(1) 「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向學生介紹各種研究課題和發展可能,並與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2) 「專題評論與回應」:以學生獨立研究或自主讀書會的方式,訓練對於專題演講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藉由專題演講與提問,提供學生在建築領域相關層面知識、觀念與研究上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論文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同時,藉由討論與口頭報告,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訓練口條表達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簡介與專題演講分組 2.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3. 專任老師研究方向簡介(4位) 4. 週三講座1 5. 週三講座2 6. 週三講座3 7. 週三講座4 8. 週三講座5 9. 組期中作業(演講逐字稿整理影片上傳) 10.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1 ) 11.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2 ) 12.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3) 14.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4 ) 15.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講座5 ) 16.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7.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18.個人期末作業(個人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30% 專題演講錄影&逐字稿整理30% 專題評論與回應報告(口頭/紙本)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1014
修課人數
15
110-1_都市計畫
教學目標
!線上授課重要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的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連結網址與注意事項如下: 課程教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pc-dydm-hwj ※注意事項: 1.加入遠距教室後,請各位同學務必先關閉自己電腦或手機的麥克風 2.本課程老師也使用Line的通訊平台,請班代協助同學加入群組,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與老師互動,包括課程相關 問題等,也可以在群組內與其他同學討論及交流。 本課程Line群組加入網址:http://line.me/ti/g/WR96IBT_B- 本課程教學目標: 1.帶領同學了解都市計畫之分架構 2.藉由實務案例讓同學學習如何應用都市計畫 3.透過城市主題分享當代城市發展趨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都市與都市化 2.區域概念與國土計畫 3.計畫與計畫程序 4.人口與社會研究 5.都市經濟 6.自然環境 7.計畫目標 8.土地使用及管制 9.都市設計 10.都市空間結構研究 11.交通運輸計畫 12.都市更新 13.開發許可 14.公共設施取得 15.計畫審議
教科書/參考書
1.都市及區域計畫(二版),作者:辛晚教(主要) 2.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3.城市的意象,作者:Kevin Lynch
評分標準
期中評量:30% 期末評量:30% 課堂討論: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6
!線上授課重要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的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連結網址與注意事項如下: 課程教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opc-dydm-hwj ※注意事項: 1.加入遠距教室後,請各位同學務必先關閉自己電腦或手機的麥克風 2.本課程老師也使用Line的通訊平台,請班代協助同學加入群組,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與老師互動,包括課程相關 問題等,也可以在群組內與其他同學討論及交流。 本課程Line群組加入網址:http://line.me/ti/g/WR96IBT_B- 本課程教學目標: 1.帶領同學了解都市計畫之分架構 2.藉由實務案例讓同學學習如何應用都市計畫 3.透過城市主題分享當代城市發展趨勢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50.00%;專題實作與報告-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都市與都市化 2.區域概念與國土計畫 3.計畫與計畫程序 4.人口與社會研究 5.都市經濟 6.自然環境 7.計畫目標 8.土地使用及管制 9.都市設計 10.都市空間結構研究 11.交通運輸計畫 12.都市更新 13.開發許可 14.公共設施取得 15.計畫審議
教科書/參考書
1.都市及區域計畫(二版),作者:辛晚教(主要) 2.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3.城市的意象,作者:Kevin Lynch
評分標準
期中評量:30% 期末評量:30% 課堂討論: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6
110-1_建築設計(七)B
教學目標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Google Meet第一次線上課程將於9月25日(六) 上午10:00 開放, 請以高大Email登入 網址連結:https://meet.google.com/ugq-nnwe-mpb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 第09周:期中考 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第二次設計評圖 第18周: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40%、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4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Google Meet第一次線上課程將於9月25日(六) 上午10:00 開放, 請以高大Email登入 網址連結:https://meet.google.com/ugq-nnwe-mpb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 第09周:期中考 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第二次設計評圖 第18周: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40%、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4
110-1_建築設計(七)A
教學目標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第09周:期中考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第二次設計評圖第18周: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40%、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3
首先,延續上一學年的專業訓練教學,強化建築設計統整能力及基本研究能力。本系的專業課程可彼此支援串連,並融入「文化」、「永續」、「智慧」、「防災」四個核心學習特色。此外,透過本系地利之便,於鄰近場域探討在地議題,更結合不同授課老師的自身專業,訓練學生從多元角度切入建築設計。最後,帶領學生了解建築設計如何擬定題目(基地選址、以及設定機能),以銜接下一學年的畢業設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第01周: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第02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03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04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05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06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07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08周:第一次設計評圖第09周:期中考第10周: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第11周:分組設計教學I 第12周:分組設計教學II 第13周:分組設計教學III 第14周:分組設計教學IV 第15周:分組設計教學V 第16周:分組設計教學VI 第17周:第二次設計評圖第18周: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教師自編教材
評分標準
公共事務成績20%、第一次設計題目40%、第二次設計題目4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3
110-1_建築環境控制系統
教學目標
建築設備環控系統主要探討各種建築設備,以及與建築設計的接點。本課程探討各種設備運作之原理與應用,並加入近年來的節能、舒適與便利性下開發之新設備。而在講義課程之外,亦邀請業界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以增加學生對於設備與建築設計間實務性問題的理解,以充實未來建築職場環境所需的知識。 線上授課連結 9月 22日 (星期三) · 上午10: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dej-jdvf-rtx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研習各項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的特性,包含空調、電力、給排水、消防運輸等設備,了解如何掌握從建築之計劃、設計、施工至使用管理等各階段與建築設備之配合關係。 2、研習建築電力、照明、空調及熱水系統節約能源的做法及其效益 課程目標: 1、使能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內容及其特 性,做為創造富有人性之建築空間之依 據。 2、使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設備、管線及其 所佔空間大小、配置應注意事項。 3、使能具有與專業技師討論之能力。 4、使能了解推動綠建築所需之電力、照明、空調、熱水設備節能技術。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5%,隨堂測驗作業:15%,期中考試報告:25%,期末考試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7
建築設備環控系統主要探討各種建築設備,以及與建築設計的接點。本課程探討各種設備運作之原理與應用,並加入近年來的節能、舒適與便利性下開發之新設備。而在講義課程之外,亦邀請業界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以增加學生對於設備與建築設計間實務性問題的理解,以充實未來建築職場環境所需的知識。 線上授課連結 9月 22日 (星期三) · 上午10: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dej-jdvf-rtx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研習各項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的特性,包含空調、電力、給排水、消防運輸等設備,了解如何掌握從建築之計劃、設計、施工至使用管理等各階段與建築設備之配合關係。 2、研習建築電力、照明、空調及熱水系統節約能源的做法及其效益 課程目標: 1、使能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內容及其特 性,做為創造富有人性之建築空間之依 據。 2、使了解各環境控制系統之設備、管線及其 所佔空間大小、配置應注意事項。 3、使能具有與專業技師討論之能力。 4、使能了解推動綠建築所需之電力、照明、空調、熱水設備節能技術。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5%,隨堂測驗作業:15%,期中考試報告:25%,期末考試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27
110-1_數位創新設計(四)
教學目標
線上授課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 https://meet.google.com/brx-geyk-mtd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brx-geyk-mtd 另,本課程也另外採取Line通訊軟體進行課程相關事宜公告,也請修課同學掃描qrcode加入Line課程群組,Line qrcode 連結點: https://shorturl.at/aANOV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3dsMAX基礎空間(建築室內)建模教學,本課程分兩單元主題:第一單元由3dsMax基本概念和指令開始,藉由基礎空間(建築室內)的實作,體會3dsMax的關鍵建模技術,介紹各軟體間(SketchUp, Revit, CAD)模型匯入的方法。第二單元承接3dsMax基礎建模課程建立的場景,或由其他軟體(SketchUp, Revit)導入之模型,介紹3dsMax 攝影機、材質、環境、動畫及渲染等基本操作。除了基礎建模教學,也邀請業界講師,介紹Vray渲染器燈光布置、材質細調技術,及彩現參數設置,最佳化出圖技巧,透過範例練習,於最短時間內融會貫通各種軟體的彩現技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與3dsMAX軟體簡介 2. 操作介面與面板 3. 模型製作與編輯 4. 各軟體間(SketchUp, Revit, CAD)模型匯入 5. 基礎燈光 6. 基礎材質與貼圖 7. 基礎彩現 8. 基礎動畫 9. 個人期中作業實作:素模場景建立 10.個人期中作業實作:燈光、材質與貼圖 11.個人期中作業實作:動畫製作 12.個人期中作業繳交 13.Vray基礎渲染介紹 14.Vray基礎渲染器燈光布置 15.Vray基礎材質細調技術 16.Vray基礎彩現參數設置與出圖 17.個人期末作業實作:Vray基礎渲染與後製 18.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4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38
線上授課資訊: 本課程線上教學方式採用Google Meet,課程教室連結點: https://meet.google.com/brx-geyk-mtd *請用學校提供的G Suit帳號登入,例如:userid@go.nuk.edu.tw *若使用手機請下載APP,請輸入:brx-geyk-mtd 另,本課程也另外採取Line通訊軟體進行課程相關事宜公告,也請修課同學掃描qrcode加入Line課程群組,Line qrcode 連結點: https://shorturl.at/aANOV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3dsMAX基礎空間(建築室內)建模教學,本課程分兩單元主題:第一單元由3dsMax基本概念和指令開始,藉由基礎空間(建築室內)的實作,體會3dsMax的關鍵建模技術,介紹各軟體間(SketchUp, Revit, CAD)模型匯入的方法。第二單元承接3dsMax基礎建模課程建立的場景,或由其他軟體(SketchUp, Revit)導入之模型,介紹3dsMax 攝影機、材質、環境、動畫及渲染等基本操作。除了基礎建模教學,也邀請業界講師,介紹Vray渲染器燈光布置、材質細調技術,及彩現參數設置,最佳化出圖技巧,透過範例練習,於最短時間內融會貫通各種軟體的彩現技術。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課程與3dsMAX軟體簡介 2. 操作介面與面板 3. 模型製作與編輯 4. 各軟體間(SketchUp, Revit, CAD)模型匯入 5. 基礎燈光 6. 基礎材質與貼圖 7. 基礎彩現 8. 基礎動畫 9. 個人期中作業實作:素模場景建立 10.個人期中作業實作:燈光、材質與貼圖 11.個人期中作業實作:動畫製作 12.個人期中作業繳交 13.Vray基礎渲染介紹 14.Vray基礎渲染器燈光布置 15.Vray基礎材質細調技術 16.Vray基礎彩現參數設置與出圖 17.個人期末作業實作:Vray基礎渲染與後製 18.期末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4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38
110-1_進階圖學
教學目標
期望修課學生於修習本課程後,藉由課程講授內容之說明及相關參考書目的閱讀,可針對建築規劃思考、發展及相關建築材料實質應用重新再思考,並可更為貼近設計者規劃目的及使用者實質使用需求,加以適切及妥善之規畫設計對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周 課程介紹-課程介紹及概論 第二周-第四周 基本形式操作-形式操作及材料使用(一)-(四) 第五周-第八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一)-(三) 第九周 期中報告繳交 第十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四) 第十一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五) 第十二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六) 第十三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七) 第十四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八) 第十五-第十六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九/十) 第十七周 新材質及設備之導入 第十八周 期末報告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依據課程內容推薦閱讀。
評分標準
一、期中報告 30% 二、期末報告 50% 三、出席率 15% 四、隨堂作業成績 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49
期望修課學生於修習本課程後,藉由課程講授內容之說明及相關參考書目的閱讀,可針對建築規劃思考、發展及相關建築材料實質應用重新再思考,並可更為貼近設計者規劃目的及使用者實質使用需求,加以適切及妥善之規畫設計對應。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周 課程介紹-課程介紹及概論 第二周-第四周 基本形式操作-形式操作及材料使用(一)-(四) 第五周-第八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一)-(三) 第九周 期中報告繳交 第十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四) 第十一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五) 第十二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六) 第十三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七) 第十四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八) 第十五-第十六周 案例說明及操作-案例(九/十) 第十七周 新材質及設備之導入 第十八周 期末報告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依據課程內容推薦閱讀。
評分標準
一、期中報告 30% 二、期末報告 50% 三、出席率 15% 四、隨堂作業成績 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49
110-1_建築環境分析與評估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室內環境品質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本學期以室內光環境與空氣環境為主,過程中透過實測儀器,訓練學生藉由科學的方法找出環境問題,提出對於室內環境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線上課程連結 9月 23日 (星期四) · 上午10: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nxt-dzfr-awr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3. 文獻閱讀討論 4. 儀器設備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15%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52
本課程以室內環境品質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本學期以室內光環境與空氣環境為主,過程中透過實測儀器,訓練學生藉由科學的方法找出環境問題,提出對於室內環境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線上課程連結 9月 23日 (星期四) · 上午10:10 視訊通話連結:https://meet.google.com/nxt-dzfr-awr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3. 文獻閱讀討論 4. 儀器設備教學 5.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15% 期中報告:30% 期末報告:35%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52
110-1_敷地計畫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有關敷地計畫的知識應用,以永續發展為信念,環境共生為行動,建築與都市規劃設計訓練,應用於未來設計思考人類與環境空間格局發展、人文紋理相互關係的基本理解要素。善用空間型態特性及形式,依循都市紋理與環境關係操作的基本能力。將學生帶入實際空間情境探索,介紹敷地計畫的基本技巧及解析。授課內容主要為基地上考量各種挑戰因素,以人為關鍵,建築、景觀、都市計劃、法規及工程各門學問,使從事配置建築物或者都市設計規劃能夠條理分明的達到最好效果。 課程敷地計畫學習模式,有系統解析基地規劃提出自己的主張及看法。讓學生透過參與「高雄城市博覽會」行動方式去學習及探索實際現況及各種挑戰,從學習觀察提出都市事件及各種空間想像情景和其他建築類相關理論技巧。 教學目標為:1.敷地計畫與環境規劃之學理。2.敷地規劃方法。3.藉由案例分析促使學生瞭解理論與實務狀況,熟悉敷地規劃之操作。4.掌握核心價值、精神場域、GIS疊圖的基本概念等。 課程研習的方式除了以KevinLynch & GaryHack所著的「敷地計畫(SitePlanning) 」及黃世孟主編「基地規劃導論」兩本書籍交叉閱讀,進行分組討論及研讀後上台導讀,並將精選兩個敷地計畫案例,進行實地操作演練,目的在測驗學生是否能應用其知識和經驗處理基地特性之能力,如掌握核心價值、精神場域,運用疊圖基本概念、向度內涵等,並具有創造性、機能性和藝術性的構想。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期達到創意、創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上課出席-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9/28(第二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10/05(第三週) 個案基地探勘 10/12(第四週) GIS教學 10/19(第五週) 基地調查與計畫報告(一) 10/26(第六週) 基地類型與環境報告(二) 11/02(第七週) 基地分析報告(三) 11/09(第八週) 案例分析與討論(一) 11/16(第九週) 案例分析與討論(二) 11/23(第十週) 初步設計提案(一) ---期中 11/30(第十一週) 初步設計提案(二) 12/07(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進度與3D模型進度(一) 12/14(第十三週) 設計發展進度與3D模型進度(二) 12/21(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進度與3D模型進度(三) 12/28(第十五週) 導讀(一) 01/04(第十六週) 導讀(二) 01/11(第十七週) 期末設計討論/敷地計畫實務操作綜合討論 01/18(第十八週) 期末發表報告 (一)/分組簡報 01/25(第十九週) 期末發表報告 (二)/分組簡報---期末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籍 1. 《敷地計畫》第三版,KevinLynch&GaryHack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學會的基地計畫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2. 《基地規劃導論》,黃世孟主編,台北,建築學會出版。1995。 3. 《敷地計畫與設計手冊》第二版,ThomasH.Russ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2011。 參考資料 4. 漢堡 Altona 都市設計 5.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7. 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A.看重過程,作業的推進和結果,反映的學習態度。 B.不鼓勵抄書或只是網路下載資料,鼓勵同學多嘗試自己的想法。兩者都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合理的架構、適切的表達。 C.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競賽等) a.上課出席與討論 20% b.簡報 20% c.期中作業 30% d.期末作業 30% 評分標準以每次報告、討論、上課互動、出席、作業上傳,都進行老師與助教評分,另外同學與同學之間課堂上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切磋為評分,都納入課程學習成效分數計算,希望課程上能夠深入探討與對話,激勵學生對於事件充滿好奇與各種想法可能性,培養自我主見及觀察,提高思維及獨立判斷。 (同組報告每一位同學都要講述自己對於基地的觀察…等。)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30
本課程主要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有關敷地計畫的知識應用,以永續發展為信念,環境共生為行動,建築與都市規劃設計訓練,應用於未來設計思考人類與環境空間格局發展、人文紋理相互關係的基本理解要素。善用空間型態特性及形式,依循都市紋理與環境關係操作的基本能力。將學生帶入實際空間情境探索,介紹敷地計畫的基本技巧及解析。授課內容主要為基地上考量各種挑戰因素,以人為關鍵,建築、景觀、都市計劃、法規及工程各門學問,使從事配置建築物或者都市設計規劃能夠條理分明的達到最好效果。 課程敷地計畫學習模式,有系統解析基地規劃提出自己的主張及看法。讓學生透過參與「高雄城市博覽會」行動方式去學習及探索實際現況及各種挑戰,從學習觀察提出都市事件及各種空間想像情景和其他建築類相關理論技巧。 教學目標為:1.敷地計畫與環境規劃之學理。2.敷地規劃方法。3.藉由案例分析促使學生瞭解理論與實務狀況,熟悉敷地規劃之操作。4.掌握核心價值、精神場域、GIS疊圖的基本概念等。 課程研習的方式除了以KevinLynch & GaryHack所著的「敷地計畫(SitePlanning) 」及黃世孟主編「基地規劃導論」兩本書籍交叉閱讀,進行分組討論及研讀後上台導讀,並將精選兩個敷地計畫案例,進行實地操作演練,目的在測驗學生是否能應用其知識和經驗處理基地特性之能力,如掌握核心價值、精神場域,運用疊圖基本概念、向度內涵等,並具有創造性、機能性和藝術性的構想。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期達到創意、創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1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上課出席-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09/28(第二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10/05(第三週) 個案基地探勘 10/12(第四週) GIS教學 10/19(第五週) 基地調查與計畫報告(一) 10/26(第六週) 基地類型與環境報告(二) 11/02(第七週) 基地分析報告(三) 11/09(第八週) 案例分析與討論(一) 11/16(第九週) 案例分析與討論(二) 11/23(第十週) 初步設計提案(一) ---期中 11/30(第十一週) 初步設計提案(二) 12/07(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進度與3D模型進度(一) 12/14(第十三週) 設計發展進度與3D模型進度(二) 12/21(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進度與3D模型進度(三) 12/28(第十五週) 導讀(一) 01/04(第十六週) 導讀(二) 01/11(第十七週) 期末設計討論/敷地計畫實務操作綜合討論 01/18(第十八週) 期末發表報告 (一)/分組簡報 01/25(第十九週) 期末發表報告 (二)/分組簡報---期末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籍 1. 《敷地計畫》第三版,KevinLynch&GaryHack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學會的基地計畫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2. 《基地規劃導論》,黃世孟主編,台北,建築學會出版。1995。 3. 《敷地計畫與設計手冊》第二版,ThomasH.Russ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2011。 參考資料 4. 漢堡 Altona 都市設計 5.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7. 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A.看重過程,作業的推進和結果,反映的學習態度。 B.不鼓勵抄書或只是網路下載資料,鼓勵同學多嘗試自己的想法。兩者都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合理的架構、適切的表達。 C.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競賽等) a.上課出席與討論 20% b.簡報 20% c.期中作業 30% d.期末作業 30% 評分標準以每次報告、討論、上課互動、出席、作業上傳,都進行老師與助教評分,另外同學與同學之間課堂上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切磋為評分,都納入課程學習成效分數計算,希望課程上能夠深入探討與對話,激勵學生對於事件充滿好奇與各種想法可能性,培養自我主見及觀察,提高思維及獨立判斷。 (同組報告每一位同學都要講述自己對於基地的觀察…等。)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