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_都市計畫
教學目標
建立都市計畫緣起,規劃體制與規劃理論的典範轉移,討論都市計畫執行的爭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9月16日-課程簡介與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
2-9月23日-都市規劃的考量因素:人口與產業預測
3-9月30日-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計畫控制--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
4-10月7日-都市設計與安全的環境規劃設計
5-10月14日-開發許可制與開發範例 FAPA_LU-trans
6-10月21日-徵收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7-10月28日-都市更新
8-11月4日-都市計畫規劃內容與權力結構的變遷趨勢
9-11月11日-期中測驗
10-11月18日-公私協力開發工具/委外開發營運
11-11月25日-都市開發運籌自我組織--建設公司經營模式介紹
12-12月2日-都市文化與社區營造
13-12月9日-密緻規劃、MXD+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
14-12月16日-友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 Smart growth 4 -友善步行社區-水岸長廊(promenade)介紹
15-12月23日-多元住宅選擇、社區魅力與場所營造
16-12月30日-延續發展與決策穩定性
17-1月6日-利害關係人治理
18-1月13日-期末考(open book)
教科書/參考書
1.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2. 城市的形成
3. 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參考閱讀資料: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資料超連結請參閱教學e平台
評分標準
1.期末報告作業:1.美國偉大城市的死亡與再生;2.城市的形成。由同學進行閱讀分工。報告格式:另行公布。
2.講義及讀本下載超連結:https://isuo365-my.sharepoint.com/:f:/g/personal/wwykhs_cloud_isu_edu_tw/Ek9rc1Y277JApRj4mdLzANgBGWMuarif317C4STSZq3MqQ?e=nJjXkV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616
修課人數
24
建立都市計畫緣起,規劃體制與規劃理論的典範轉移,討論都市計畫執行的爭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6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15.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9月16日-課程簡介與要求/都市計畫的源起
2-9月23日-都市規劃的考量因素:人口與產業預測
3-9月30日-都市計畫的實踐:都市計畫控制--分區管制計畫(管制內容)
4-10月7日-都市設計與安全的環境規劃設計
5-10月14日-開發許可制與開發範例 FAPA_LU-trans
6-10月21日-徵收 / 區段徵收 / 市地重劃
7-10月28日-都市更新
8-11月4日-都市計畫規劃內容與權力結構的變遷趨勢
9-11月11日-期中測驗
10-11月18日-公私協力開發工具/委外開發營運
11-11月25日-都市開發運籌自我組織--建設公司經營模式介紹
12-12月2日-都市文化與社區營造
13-12月9日-密緻規劃、MXD+TOD 發展規劃與多元運具選擇
14-12月16日-友善步行環境規劃設計 Smart growth 4 -友善步行社區-水岸長廊(promenade)介紹
15-12月23日-多元住宅選擇、社區魅力與場所營造
16-12月30日-延續發展與決策穩定性
17-1月6日-利害關係人治理
18-1月13日-期末考(open book)
教科書/參考書
1. 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2. 城市的形成
3. 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參考閱讀資料: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關係
資料超連結請參閱教學e平台
評分標準
1.期末報告作業:1.美國偉大城市的死亡與再生;2.城市的形成。由同學進行閱讀分工。報告格式:另行公布。
2.講義及讀本下載超連結:https://isuo365-my.sharepoint.com/:f:/g/personal/wwykhs_cloud_isu_edu_tw/Ek9rc1Y277JApRj4mdLzANgBGWMuarif317C4STSZq3MqQ?e=nJjXkV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616
修課人數
24
109-1_設計實務與管理
教學目標
建築工程的技術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建築產業除了技術上的演繹日新月異,並使得設計者得以在設計思維上不斷突破與跨域整合.造就建築產業的時代意義.本課程除了在課堂上介紹國內外建築工程在實務技術上的演化與未來發展潮流之外.並針對大型營建工程,未來在設計端與施工端上如何藉由管理解決介面整合以及品質控制等管理的方式提出探討.並運用循環經濟的概念介紹建築科技如何融入綠色營建與永續環境的理念在未來的建築產業的實踐上.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參觀教學-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概述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工程技術之演繹(1) 第三週 工程技術之演繹(2) 第四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1) 第五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2) 第六週 參觀教學 第七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3) 第八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4) 第九週 期中簡報 第十週 營建管理概論 第十一週 近代管理學的理論 第十二週 近代建築專案管理的理論 第十三週 專案管理案例說明(1) 第十四週 專案管理案例說明(2) 第十五週 參觀教學 第十六週 設計控制與專案管理 第十七週 建築工程法務與風險管理 第十八週 綠營建與環境永續循環 第十九週 期末簡報
教科書/參考書
專案管理革命 The Project Revolution:How to Succeed in a Project Driven World / 作者: 安東尼奧‧尼托-羅德里格茲 / 原文作者: Antonio Nieto-Rodriguez / 譯者: 李芳齡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9/11/29 /ISBN:9789864798544 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 Rem Koolhaas: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 作者: 雷姆.庫哈斯 / 原文作者: Rem Koolhaas / 譯者: 吳莉君 / 出版社:原點 / 出版日期:2010/09/09 / ISBN:9789866408267
評分標準
期中作業40% 期末作業40% 平時分數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7
建築工程的技術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建築產業除了技術上的演繹日新月異,並使得設計者得以在設計思維上不斷突破與跨域整合.造就建築產業的時代意義.本課程除了在課堂上介紹國內外建築工程在實務技術上的演化與未來發展潮流之外.並針對大型營建工程,未來在設計端與施工端上如何藉由管理解決介面整合以及品質控制等管理的方式提出探討.並運用循環經濟的概念介紹建築科技如何融入綠色營建與永續環境的理念在未來的建築產業的實踐上.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參觀教學-2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概述與上課方式說明 第二週 工程技術之演繹(1) 第三週 工程技術之演繹(2) 第四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1) 第五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2) 第六週 參觀教學 第七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3) 第八週 近代營建案例說明(4) 第九週 期中簡報 第十週 營建管理概論 第十一週 近代管理學的理論 第十二週 近代建築專案管理的理論 第十三週 專案管理案例說明(1) 第十四週 專案管理案例說明(2) 第十五週 參觀教學 第十六週 設計控制與專案管理 第十七週 建築工程法務與風險管理 第十八週 綠營建與環境永續循環 第十九週 期末簡報
教科書/參考書
專案管理革命 The Project Revolution:How to Succeed in a Project Driven World / 作者: 安東尼奧‧尼托-羅德里格茲 / 原文作者: Antonio Nieto-Rodriguez / 譯者: 李芳齡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9/11/29 /ISBN:9789864798544 建築的危險:庫哈斯的未來宣言 Rem Koolhaas: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 作者: 雷姆.庫哈斯 / 原文作者: Rem Koolhaas / 譯者: 吳莉君 / 出版社:原點 / 出版日期:2010/09/09 / ISBN:9789866408267
評分標準
期中作業40% 期末作業40% 平時分數2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27
109-1_建築工程專案管理
教學目標
專案管理是一門系統化的做事科學,任何產出都是一系列深思熟慮後才行動的結果。其應用範圍 相當廣,從政府施政與建設、廠商開發新產品或赴海外投資分析、學術及產業機構推動研發、到 民間團體執行特殊任務或解決問題等。本課程將以建築工程專案之目的在於闡述建築專案從概念 階段開始,到設計、施工、完工等過程中的專案管理原則和技術。多數工程專案具有投入資本大、 工程期長、參與者眾多等性,由於專案發展初階段的決策,對於隨後的工程品質、成本和時程具 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建築工程需特別著重在專案計畫的管理。此外,為結合理論與實務的驗證, 課程中將安排數個實務案例的參訪與問題研討,期望能將理論所學與實務專案執行案例進行整合 應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9/17) 課程簡介、單元1專案管理概論 第2週(9/24) 單元2團隊工作、單元3專案初始階段 第3週(10/1)中秋節放假 第4週(10/8)單元4專案初期的估算工作 第5週(10/15)單元5專案預算 第6週(10/22)實務案例參訪(I),時間另訂 第7週(10/29)單元6專案計畫的發展 第8週(11/5)單元7計畫書的設計 第9週(11/12)單元8專案時程計畫 第10週(11/23)單元8專案時程計畫 第11週(11/30) 單元9 專案績效追蹤考核 第12週(12/7) 實務案例參訪(II),時間另訂 第13週(12/14)單元9 專案績效追蹤考核 第14週(12/21)單元10 設計整合 第15週(12/28)元11施工階段 第16週(1/4)單元12專案的結案階段 第17週(1/11)單元13整體品質管理 第18週(1/18)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Garold D. Oberlender, Project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hird Edition, 2015, McGraw-Hill. 2. 呂以寧 譯,Garold D. Oberlender 著,營建工程專案管理,六合出版社,第二版。 3. 余文德著,實用專案管理,詹氏書局, 2015 年 2 月,第二版。 4. 台灣專案管理學會,「國際專案管理知識體系(IPMBOK)」,台灣專案管理學會編輯委員會 專案管理叢書 101,2005 年 9 月。 5. PMI, Construction Extension to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2007.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 30%,分段實作報告 30%,期末專題報告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34
專案管理是一門系統化的做事科學,任何產出都是一系列深思熟慮後才行動的結果。其應用範圍 相當廣,從政府施政與建設、廠商開發新產品或赴海外投資分析、學術及產業機構推動研發、到 民間團體執行特殊任務或解決問題等。本課程將以建築工程專案之目的在於闡述建築專案從概念 階段開始,到設計、施工、完工等過程中的專案管理原則和技術。多數工程專案具有投入資本大、 工程期長、參與者眾多等性,由於專案發展初階段的決策,對於隨後的工程品質、成本和時程具 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建築工程需特別著重在專案計畫的管理。此外,為結合理論與實務的驗證, 課程中將安排數個實務案例的參訪與問題研討,期望能將理論所學與實務專案執行案例進行整合 應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3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1週(9/17) 課程簡介、單元1專案管理概論 第2週(9/24) 單元2團隊工作、單元3專案初始階段 第3週(10/1)中秋節放假 第4週(10/8)單元4專案初期的估算工作 第5週(10/15)單元5專案預算 第6週(10/22)實務案例參訪(I),時間另訂 第7週(10/29)單元6專案計畫的發展 第8週(11/5)單元7計畫書的設計 第9週(11/12)單元8專案時程計畫 第10週(11/23)單元8專案時程計畫 第11週(11/30) 單元9 專案績效追蹤考核 第12週(12/7) 實務案例參訪(II),時間另訂 第13週(12/14)單元9 專案績效追蹤考核 第14週(12/21)單元10 設計整合 第15週(12/28)元11施工階段 第16週(1/4)單元12專案的結案階段 第17週(1/11)單元13整體品質管理 第18週(1/18)期末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
1. Garold D. Oberlender, Project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hird Edition, 2015, McGraw-Hill. 2. 呂以寧 譯,Garold D. Oberlender 著,營建工程專案管理,六合出版社,第二版。 3. 余文德著,實用專案管理,詹氏書局, 2015 年 2 月,第二版。 4. 台灣專案管理學會,「國際專案管理知識體系(IPMBOK)」,台灣專案管理學會編輯委員會 專案管理叢書 101,2005 年 9 月。 5. PMI, Construction Extension to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2007.
評分標準
課堂參與 30%,分段實作報告 30%,期末專題報告 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34
109-1_設計與規劃研究專題
教學目標
設計與規劃自成為一種專業的論述實踐以來,便蘊含了思考和行動、歷史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並隱含著人類的構想(及期許、慾望、夢想、烏托邦)、實作(由技術和科技物中介的各種行動),以及設計與規劃作用其上的對象狀態(建成環境、自然現實、空間結構、社會關係與過程等等),三方面彼此之間的動態關係和發展歷程。設計和規劃如果是對於社會與空間現實的一種介入和干預,那麼,在複雜、充滿衝突和緊張的社會世界裡,必然會引發並牽動多重且可能不均等的各種社會秩序、文化想像、生活慣習、環境生態,以及權力關係;這些,才是討論設計規劃何以產生、產出什麼結果的重要關鍵。 本課程將藉由理論性的文獻選讀,引領同學建立並勾勒一個對設計規劃史方面的理解輪廓,也包括台灣的個案研究資料的閱讀。除了文獻資料的閱讀外,經驗研究的引發探討是另一個課程進行的重點,以作為同學在閱讀之餘的觀察省思及印證,建議能夠扣連上個人論文研究的探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設計與規劃研究專題」旨在透過歷史的檢視,省思環境規劃和設計專業的發展,包括實作的歷史與思想的歷史。做為一種實踐的行動,設計與規劃既是對環境和社會的介入,也是對未來和歷史的塑造;這其中也同時包括介入、塑造和干預所造成的差錯、偏移及意外後果。而其所形成之設計與規劃的歷史與理論,則是對設計與規劃發展過程的選擇性呈現,而非中立的單純紀錄。換言之,所謂的設計與規劃理論,往往是在歷史的殷鑑下,進行對過往之設計規劃的反省批判,並據以生產新的前瞻性之設計規劃操作的可能性。 四、課程進度(視修課人數調整之) 第 一 週 1.加退選週──課程介紹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 二 週 2.選課確認,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現代城鎮規劃的發明:189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79-111。 Relph, Edward(1998)〈第一個機械時代的日常地景: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13-141。 Relph, Edward(1998)〈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43-171。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第 四 週 4.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隔離城市的規劃:1945-197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197-235。 Relph, Edward(1998)〈城市的公司化:194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237-266。 Relph, Edward(1998)〈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與建築:197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295-327。 第 五 週 5.專論一:田園城市與區域規劃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Parker, Simon(2007)〈城市描述:古典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41-74),台北:群學。 Parker, Simon (2007)〈烏托邦願景:從花園城市到新都市主義〉,《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75-104),台北:群學。 第 六 週 6.專論二:城市美化運動、自建社區、縉紳化與企業主義城市 Hall, Peter(2009)〈紀念碑之城—城市美化運動:芝加哥、新德里、柏林、莫斯科(1900-1945)〉,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198-226。 Hall, Peter(2009)〈企業之城—上下顛倒的規劃:巴爾的摩、香港、倫敦(1975-199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94-419。 Parker, Simon(2007)〈郊區與族裔聚居區之間:都市研究與二次大戰後英美的社區追尋〉,《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105-141),台北:群學。 第 七 週 7.專論三:基礎設施、移動性與資訊時代 Hall, Peter(2009)〈公路之城—汽車郊區:長島、威斯康興、洛杉磯、巴黎(1930-1987)〉,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07-365。 Hall, Peter(2009)〈褪色的盛世之城—信息城市和無信息隔都:紐約、倫敦、東京(1990-200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421-442。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第 八 週 8.專論四:自然危機、災害、可持續性發展與規劃 Benton-Short, Lisa and John Rennie Short (2012) 《城市與自然》(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選讀:6-12章】 *Blowers, Andrew and Kathy Pain (2009)〈無法持續的城市〉,收於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and Gerry Mooney編《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弘譯)(pp. 247-340 ),台北:群學。 Steve, Hinchliffe (2009)〈城市與自然:親密的陌生人〉,收於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編《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王志弘譯)(pp. 153-202),台北:群學。 第 九 週 9.期中考──期中作業繳交 第 十 週 10.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第十一週 11.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第十二週 12.城市創生或智慧城市 Landry, Charles(2019)The Civic City in a Nomadic World.(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姚孟吟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第十三週 13.設計、實踐和理論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十四週 14.設計、實踐和理論 劉可強,張聖琳(2002)〈建立一個批判性的「跨文化的本土」設計語彙藍本:反省「模式語彙」對宜蘭演藝廳空間設計的衝擊〉,《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371-394。 翁註重、林美玲(2008)〈尋找現代化的樣子-1980年代MIT(Made in Taiwan)運動與國家形象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19:91-124。 劉欣蓉(2012)〈消失的「理想住宅」方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9: 43-6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郭恩慈(1997)〈重構設計.期盼設計:從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美學到後現代人文主義倫理學對設計之反省〉,《城市與設計學報》1: 139-151。 翁註重(2002)〈當「歷史」碰上「設計」—重看「設計史或設計研究」的爭論,及其背後的歷史思維〉《設計學報》7(1):15-32。 第十五週 15.自選文獻報告(高雄研究文獻選讀) 第十六週 16.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七週 17.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報告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Howard, Ebenezer(2020)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出版。 Kevin, Lynch(2014)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台北:遠流出版。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adik-Khan, Janette & Solomonow, Seth(2018)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 Worsley, Lucy(2014)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Sennett, Richard(2020)Building and Dwelling: Ethics for the City.(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洪慧芳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Zukin, Sharon(2010)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Zukin, Sharon(2012)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王志弘編(2015)《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台北:公共冊所出版。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蘇碩斌(201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群學。 吳光庭(2015)《意外的現代性》,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Kotkin, Joel(2006)《城市的歷史》(謝佩妏譯),台北:左岸。 Mumford, Lewis(1994)《歷史中的城市》(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Schorske, Carl E.(2002)《世紀末的維也納》(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Harvey, David(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黃煜文譯),台北:群學。 Hollis, Leo(2011)《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宋美瑩譯),台北:貓頭鷹。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平時成績佔40﹪(包括參與討論和導讀),期中作業佔20﹪,期末報告成績40﹪。期中作業選取一本關於設計或規劃研究的專書或學位論文進行閱讀心得的寫作,期末報告針對一個有關設計規劃議題,進行報告撰寫與作業的繳交。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6
設計與規劃自成為一種專業的論述實踐以來,便蘊含了思考和行動、歷史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並隱含著人類的構想(及期許、慾望、夢想、烏托邦)、實作(由技術和科技物中介的各種行動),以及設計與規劃作用其上的對象狀態(建成環境、自然現實、空間結構、社會關係與過程等等),三方面彼此之間的動態關係和發展歷程。設計和規劃如果是對於社會與空間現實的一種介入和干預,那麼,在複雜、充滿衝突和緊張的社會世界裡,必然會引發並牽動多重且可能不均等的各種社會秩序、文化想像、生活慣習、環境生態,以及權力關係;這些,才是討論設計規劃何以產生、產出什麼結果的重要關鍵。 本課程將藉由理論性的文獻選讀,引領同學建立並勾勒一個對設計規劃史方面的理解輪廓,也包括台灣的個案研究資料的閱讀。除了文獻資料的閱讀外,經驗研究的引發探討是另一個課程進行的重點,以作為同學在閱讀之餘的觀察省思及印證,建議能夠扣連上個人論文研究的探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設計與規劃研究專題」旨在透過歷史的檢視,省思環境規劃和設計專業的發展,包括實作的歷史與思想的歷史。做為一種實踐的行動,設計與規劃既是對環境和社會的介入,也是對未來和歷史的塑造;這其中也同時包括介入、塑造和干預所造成的差錯、偏移及意外後果。而其所形成之設計與規劃的歷史與理論,則是對設計與規劃發展過程的選擇性呈現,而非中立的單純紀錄。換言之,所謂的設計與規劃理論,往往是在歷史的殷鑑下,進行對過往之設計規劃的反省批判,並據以生產新的前瞻性之設計規劃操作的可能性。 四、課程進度(視修課人數調整之) 第 一 週 1.加退選週──課程介紹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 二 週 2.選課確認,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現代城鎮規劃的發明:189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79-111。 Relph, Edward(1998)〈第一個機械時代的日常地景: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13-141。 Relph, Edward(1998)〈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4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143-171。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第 四 週 4.西方現代都市規劃與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Relph, Edward(1998)〈隔離城市的規劃:1945-197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197-235。 Relph, Edward(1998)〈城市的公司化:1945-〉,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 237-266。 Relph, Edward(1998)〈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與建築:1970-〉,in 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295-327。 第 五 週 5.專論一:田園城市與區域規劃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Parker, Simon(2007)〈城市描述:古典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41-74),台北:群學。 Parker, Simon (2007)〈烏托邦願景:從花園城市到新都市主義〉,《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75-104),台北:群學。 第 六 週 6.專論二:城市美化運動、自建社區、縉紳化與企業主義城市 Hall, Peter(2009)〈紀念碑之城—城市美化運動:芝加哥、新德里、柏林、莫斯科(1900-1945)〉,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198-226。 Hall, Peter(2009)〈企業之城—上下顛倒的規劃:巴爾的摩、香港、倫敦(1975-199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94-419。 Parker, Simon(2007)〈郊區與族裔聚居區之間:都市研究與二次大戰後英美的社區追尋〉,《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pp. 105-141),台北:群學。 第 七 週 7.專論三:基礎設施、移動性與資訊時代 Hall, Peter(2009)〈公路之城—汽車郊區:長島、威斯康興、洛杉磯、巴黎(1930-1987)〉,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307-365。 Hall, Peter(2009)〈褪色的盛世之城—信息城市和無信息隔都:紐約、倫敦、東京(1990-2000)〉,i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421-442。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第 八 週 8.專論四:自然危機、災害、可持續性發展與規劃 Benton-Short, Lisa and John Rennie Short (2012) 《城市與自然》(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選讀:6-12章】 *Blowers, Andrew and Kathy Pain (2009)〈無法持續的城市〉,收於Steve Pile, Christopher Brook and Gerry Mooney編《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弘譯)(pp. 247-340 ),台北:群學。 Steve, Hinchliffe (2009)〈城市與自然:親密的陌生人〉,收於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編《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王志弘譯)(pp. 153-202),台北:群學。 第 九 週 9.期中考──期中作業繳交 第 十 週 10.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第十一週 11.城市與設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第十二週 12.城市創生或智慧城市 Landry, Charles(2019)The Civic City in a Nomadic World.(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姚孟吟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第十三週 13.設計、實踐和理論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第十四週 14.設計、實踐和理論 劉可強,張聖琳(2002)〈建立一個批判性的「跨文化的本土」設計語彙藍本:反省「模式語彙」對宜蘭演藝廳空間設計的衝擊〉,《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371-394。 翁註重、林美玲(2008)〈尋找現代化的樣子-1980年代MIT(Made in Taiwan)運動與國家形象建構〉《城市與設計學報》19:91-124。 劉欣蓉(2012)〈消失的「理想住宅」方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9: 43-64。 蔣雅君(2008)〈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19:49-89。 郭恩慈(1997)〈重構設計.期盼設計:從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美學到後現代人文主義倫理學對設計之反省〉,《城市與設計學報》1: 139-151。 翁註重(2002)〈當「歷史」碰上「設計」—重看「設計史或設計研究」的爭論,及其背後的歷史思維〉《設計學報》7(1):15-32。 第十五週 15.自選文獻報告(高雄研究文獻選讀) 第十六週 16.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七週 17.自選文獻報告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期末報告作業繳交
教科書/參考書
Relph, Edward(1998)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Hall, Peter(2009)Cities of Tomorrow.(明日之城)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Parker, Simon(2007)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出版。 Knox, Paul L.(2019)Cities and Design. (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Green, Ben(2020)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廖亭雲譯,台北:行人出版。 饗庭伸(2020)都市: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計画.(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林書嫻譯,台北:臉譜出版。 Molotch, Harvey(2018)Where stuff comes from : how toasters, toilets, cars, computers, and many others things come to be as they are.(東西的誕生:談日常小物的社會設計)李屹譯,台北:群學出版。 Papanek, Victor(2013)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出版。 Howard, Ebenezer(2020)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出版。 Kevin, Lynch(2014)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的意象)胡家璇譯,台北:遠流出版。 Jacobs, Jane(2007)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注,台北:聯經出版。 Rybczynski, Witold(2019)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Sadik-Khan, Janette & Solomonow, Seth(2018)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 Worsley, Lucy(2014)If Walls Could Talk: An Intimate History of The Home.(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林俊宏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Sennett, Richard(2020)Building and Dwelling: Ethics for the City.(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洪慧芳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Zukin, Sharon(2010)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Zukin, Sharon(2012)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王志弘編(2015)《叛民城市:台北暗黑旅誌》,台北:公共冊所出版。 Goldberger, Paul(2012)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台北:大家出版。 蘇碩斌(201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群學。 吳光庭(2015)《意外的現代性》,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Kotkin, Joel(2006)《城市的歷史》(謝佩妏譯),台北:左岸。 Mumford, Lewis(1994)《歷史中的城市》(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Schorske, Carl E.(2002)《世紀末的維也納》(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Harvey, David(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黃煜文譯),台北:群學。 Hollis, Leo(2011)《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宋美瑩譯),台北:貓頭鷹。
評分標準
做為研究所的學習,本課程期許同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勇於學習表達、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的態度。平時成績佔40﹪(包括參與討論和導讀),期中作業佔20﹪,期末報告成績40﹪。期中作業選取一本關於設計或規劃研究的專書或學位論文進行閱讀心得的寫作,期末報告針對一個有關設計規劃議題,進行報告撰寫與作業的繳交。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814
修課人數
6
109-1_當代永續城市規劃特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目的是提升高大的學生有關當代永續城市規劃的相關知識。 課程主要以老師親授課程核心城市發展規畫關鍵並以國際案例盧爾區、中心曾經研究過的高雄相關行動規畫等來作為探討對象,結合時事高雄博覽會的登場討論相關博覽會的程序與活動的進行對於城市發展的影響,激發高大學生之間對於高雄這片土地發生的一系列行動有深入的認知與思辯。 課程進行方式以學生分組組成專題討論,每人閱讀一份題目或者議題,以組別的方式激盪出組員間彼此對於公共議題的辯論與不同見解,結合成最後學期上台發表看法與討論成果。 評分標準以報告、議題的認識與平時上課的互動程度、出席等進行老師與助教評分,另還有不同小組之間互相評比評分,同組組員間的合作討論默契參與情形評分等,都將納入課程學習成果分數計算,希望透過課程的討論與社會議題的探討,激發學生對於生活思考和好奇,提升自我覺察與思辨的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上課方式與程序(上學期) 第一階段:當代永續城市發展與博覽會推動 (第二週~第五週) 國際案例的探討 社會變遷與變動 當代都市發展與永續議題 第二階段:高雄相關研究計畫與新行動的推行 (第六週~第十週) 低碳永續相關計畫 高雄城鄉風貌的推動與綠廊景觀 生活的變遷與人本城市 經濟的競爭與大都會區域城市 整合性的城市發展與國際博覽會 第三階段:案例的解析(第十一週~第十八週) 預計討論 10-15 個研究計畫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上課地點:圖資館6樓智慧城鄉永續發展中心
教科書/參考書
A. Ecocity_Book I B. Ecocity_Book II
評分標準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等) a. 上課出席與討論30% b. 學生自評(小組15%、組員15%)30% c. 學期成果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7
本課程目的是提升高大的學生有關當代永續城市規劃的相關知識。 課程主要以老師親授課程核心城市發展規畫關鍵並以國際案例盧爾區、中心曾經研究過的高雄相關行動規畫等來作為探討對象,結合時事高雄博覽會的登場討論相關博覽會的程序與活動的進行對於城市發展的影響,激發高大學生之間對於高雄這片土地發生的一系列行動有深入的認知與思辯。 課程進行方式以學生分組組成專題討論,每人閱讀一份題目或者議題,以組別的方式激盪出組員間彼此對於公共議題的辯論與不同見解,結合成最後學期上台發表看法與討論成果。 評分標準以報告、議題的認識與平時上課的互動程度、出席等進行老師與助教評分,另還有不同小組之間互相評比評分,同組組員間的合作討論默契參與情形評分等,都將納入課程學習成果分數計算,希望透過課程的討論與社會議題的探討,激發學生對於生活思考和好奇,提升自我覺察與思辨的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4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上課方式與程序(上學期) 第一階段:當代永續城市發展與博覽會推動 (第二週~第五週) 國際案例的探討 社會變遷與變動 當代都市發展與永續議題 第二階段:高雄相關研究計畫與新行動的推行 (第六週~第十週) 低碳永續相關計畫 高雄城鄉風貌的推動與綠廊景觀 生活的變遷與人本城市 經濟的競爭與大都會區域城市 整合性的城市發展與國際博覽會 第三階段:案例的解析(第十一週~第十八週) 預計討論 10-15 個研究計畫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上課地點:圖資館6樓智慧城鄉永續發展中心
教科書/參考書
A. Ecocity_Book I B. Ecocity_Book II
評分標準
可檢核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證據 (如考試、作業、報告、專題等) a. 上課出席與討論30% b. 學生自評(小組15%、組員15%)30% c. 學期成果4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7
109-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1.培養思考論文研究方向和寫作能力。 2.培養建立建築歷史理論觀點。 3.拓展對建築技術領域的知識與視野。 4.協助學以致用,並與產業界接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專題研討 第 四 週 4.專題研討 第 五 週 5.專題研討 第 六 週 6.專題研討 第 七 週 7.專題研討 第 八 週 8.專題研討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專題研討 第十一週 11.專題研討 第十二週 12.專題研討 第十三週 13.專題研討 第十四週 14.專題研討 第十五週 15.專題研討 第十六週 16.專題研討 第十七週 17.專題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出版。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評分標準
以下有幾點對修本課程同學的提醒: 1.各位最熟悉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給你課本,劃好重點,然後讓你知道標準答案,還練習過了,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但是在大學裡並非如此,因為這只是在浪費你們的聰明才智。而如果總想著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就失去上大學的意義了。 2.大學的學習表達,必須具備言之有物、表達精確、邏輯完整和價值判斷的特質。以報告的撰寫而言,如果妳/你以為只要「有字」就能有分數,不妨可以試試看。 也因為還未能了解各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會發生什麼,本課程暫時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3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報告成績30﹪;期末報告成績4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7
1.培養思考論文研究方向和寫作能力。 2.培養建立建築歷史理論觀點。 3.拓展對建築技術領域的知識與視野。 4.協助學以致用,並與產業界接軌。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1.課程導論 第 二 週 2.討論分組 第 三 週 3.專題研討 第 四 週 4.專題研討 第 五 週 5.專題研討 第 六 週 6.專題研討 第 七 週 7.專題研討 第 八 週 8.專題研討 第 九 週 9.期中考 第 十 週 10.專題研討 第十一週 11.專題研討 第十二週 12.專題研討 第十三週 13.專題研討 第十四週 14.專題研討 第十五週 15.專題研討 第十六週 16.專題研討 第十七週 17.專題研討 第十八週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彭明輝(2017)《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台北:聯經出版。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評分標準
以下有幾點對修本課程同學的提醒: 1.各位最熟悉的學習方式或許就是,給你課本,劃好重點,然後讓你知道標準答案,還練習過了,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但是在大學裡並非如此,因為這只是在浪費你們的聰明才智。而如果總想著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就失去上大學的意義了。 2.大學的學習表達,必須具備言之有物、表達精確、邏輯完整和價值判斷的特質。以報告的撰寫而言,如果妳/你以為只要「有字」就能有分數,不妨可以試試看。 也因為還未能了解各位同學的學習狀況會發生什麼,本課程暫時評分的配比為:平時成績佔30﹪(包括上課出席、討論與平時作業繳交);期中報告成績30﹪;期末報告成績40﹪。
學分數
0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7
109-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旨在提供從事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初學研究者,在相關「建築」研究方法上一種引介性的學習指導,並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等方面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Introduction 第 二 週 Does Design Equal Research? (Y) 第 三 週 Systems of Inquiry and Standards of Research Quality (C) 第 四 週 What’s Your Purpose? From Theory Building to Design Application (Y) 第 五 週 What’s Your Ques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esign (C) 第 六 週 Historical Research (Y) 第 七 週 Qualitative Research (C) 第 八 週 Correlational Research (Y) 第 九 週 Midterm 第 十 週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Y) 第十一週 Simulation Research (C) 第十二週 Logical Argumentation (C) 第十三週 Case Studies and Combined Strategies (Y) 第十四週 Introduction to thesis format and writing tools (C) 第十五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六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七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第十八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Linda N. Groat and David Wang, (2013)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Willy.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King, Cary (etc.)(2012)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4.Becker, Howard S.(2009)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5.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6.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版),台北:易習圖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4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中、期末作業報告成績各佔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2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旨在提供從事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初學研究者,在相關「建築」研究方法上一種引介性的學習指導,並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等方面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Introduction 第 二 週 Does Design Equal Research? (Y) 第 三 週 Systems of Inquiry and Standards of Research Quality (C) 第 四 週 What’s Your Purpose? From Theory Building to Design Application (Y) 第 五 週 What’s Your Ques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esign (C) 第 六 週 Historical Research (Y) 第 七 週 Qualitative Research (C) 第 八 週 Correlational Research (Y) 第 九 週 Midterm 第 十 週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Y) 第十一週 Simulation Research (C) 第十二週 Logical Argumentation (C) 第十三週 Case Studies and Combined Strategies (Y) 第十四週 Introduction to thesis format and writing tools (C) 第十五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六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七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第十八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Linda N. Groat and David Wang, (2013)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Willy.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King, Cary (etc.)(2012)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4.Becker, Howard S.(2009)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5.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6.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版),台北:易習圖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4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中、期末作業報告成績各佔3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L10914
修課人數
12
109-1_高齡社會與社區規劃專題
教學目標
在社會快速演變之下,關於高齡生活的想像及操作是現今必要的課題,透過課程希望可以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在過程中相互摩擦,激出屬於新世代對於高齡化創新的想法,回歸到探索追求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的想像、生活的慣性與生活模式),致力尋求回歸自然邏輯的智慧與技術,進而提出創造世代共生的機會。 本課程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教師理論系統講授,學生將實際進入社區模擬操作,強化與社會對話的學習,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互動與對話學習。在實際案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被導引學習認識生活中各種資源(滿足生活)使用的邏輯,以及認識這些資源原本的特性。 配合課程需要參與「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及TRAA台灣建築住宅獎「2021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5.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互動式討論強化對於高齡生活的理解、業師授課(二~五週) 第二階段:參訪案例、實際社區踏查(六~十週) 第三階段:操作的模擬與討論(十一~十八週、課程間穿插) 09/14 第一週 課程要求、內容說明(競賽及出版品製作討論) 09/21 第二週 議題初步理解 09/28 第三週 講授課程、案例分享 10/05 第四週 業師授課、心得討論 10/12 第五週 業師授課、心得討論 10/19 第六週 校外參訪 (時間配合課程調整) 10/26 第七週 校外參訪 11/02 第八週 探討需求及資源、概念發想 11/09 第九週 期中/成果發表討論 11/16 第十週 高齡生活操作途徑及案例分析 11/23 第十一週 訂定架構及實作策略 11/30 第十二週 訂定架構及實作策略 12/07 第十三週 高齡生活實作工作坊 12/14 第十四週 高齡生活實作工作坊 12/21 第十五週 高齡生活實作工作坊 12/28 第十六週 提案成果檢視、討論 01/04 第十七週 期末成果發表 01/11 第十八週 期末考周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積極參與比結果重要,學習態度會直接回饋在分數上。 B. 課堂作業、簡報:鼓勵任何想法,多方蒐集資料佐證,顧及內容與架構之下用適切的方式表達,但不支持複製貼上的行為。 C. 成果發表:本課程會與社區居民互動,居民的感受非常重要。 D. 競賽參與:作為未來個人經歷,將學習成果彙整後參賽。 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616
修課人數
38
在社會快速演變之下,關於高齡生活的想像及操作是現今必要的課題,透過課程希望可以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在過程中相互摩擦,激出屬於新世代對於高齡化創新的想法,回歸到探索追求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的想像、生活的慣性與生活模式),致力尋求回歸自然邏輯的智慧與技術,進而提出創造世代共生的機會。 本課程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教師理論系統講授,學生將實際進入社區模擬操作,強化與社會對話的學習,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互動與對話學習。在實際案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被導引學習認識生活中各種資源(滿足生活)使用的邏輯,以及認識這些資源原本的特性。 配合課程需要參與「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及TRAA台灣建築住宅獎「2021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15.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5.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階段:互動式討論強化對於高齡生活的理解、業師授課(二~五週) 第二階段:參訪案例、實際社區踏查(六~十週) 第三階段:操作的模擬與討論(十一~十八週、課程間穿插) 09/14 第一週 課程要求、內容說明(競賽及出版品製作討論) 09/21 第二週 議題初步理解 09/28 第三週 講授課程、案例分享 10/05 第四週 業師授課、心得討論 10/12 第五週 業師授課、心得討論 10/19 第六週 校外參訪 (時間配合課程調整) 10/26 第七週 校外參訪 11/02 第八週 探討需求及資源、概念發想 11/09 第九週 期中/成果發表討論 11/16 第十週 高齡生活操作途徑及案例分析 11/23 第十一週 訂定架構及實作策略 11/30 第十二週 訂定架構及實作策略 12/07 第十三週 高齡生活實作工作坊 12/14 第十四週 高齡生活實作工作坊 12/21 第十五週 高齡生活實作工作坊 12/28 第十六週 提案成果檢視、討論 01/04 第十七週 期末成果發表 01/11 第十八週 期末考周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A. 上課出席與討論:積極參與比結果重要,學習態度會直接回饋在分數上。 B. 課堂作業、簡報:鼓勵任何想法,多方蒐集資料佐證,顧及內容與架構之下用適切的方式表達,但不支持複製貼上的行為。 C. 成果發表:本課程會與社區居民互動,居民的感受非常重要。 D. 競賽參與:作為未來個人經歷,將學習成果彙整後參賽。 若上課、報告狀況或到課率極不理想,學期課堂中將穿插筆試方式進行測驗,筆試範圍為上課教材及口述之補充資料。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A10616
修課人數
38
109-1_風土構造與空間研究
教學目標
透過理論的講解與實例的分析,使從學者對風土的空間與構成的內涵有正確及基礎的了解,進一步對風土資產現狀及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解讀,並針對各個如文化、環境、資源與技藝等不同之面<br>向,提出正面的保存策略或規劃構想,落實寶貴風土資產的永續發展。 本課程亦將結合教育部補助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文化空間創生平台暨國際社區共學計畫」,結合場域之經營,創造以場域教育及公共議題為主的大學 社會責任實踐平台,並以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發展的社會平台。以在地學習, 在地服務,在地培力及在地創業為四大主軸,並建立一具備以場域教育+公 共議題研究+在地服務實踐建構的新型高等教育統合思維的文化空間創生 中心,以教學引導發展,以議題創造教學,開設與地區發展相關之基礎與高 階整合課程,形成無邊際校園的概念, 結合選定之歷史建築聚落,透過進駐營造, 帶動聚落多元空間活化之氛圍,推動創意空間之發展模式,並促進地方生活美學之推動,並協助地方爭取更多元之資源挹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4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風土建築泛指一種有別於由學院派歸納的建築型式,其涵蓋範圍極為廣泛,也包含民居、農舍、產業建築及商業建築等。風土建築的主要特徵在於其建造與設計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而建造者及<br>設計者乃至於使用者,也多為同一人。風土建築中的形貌、構造形式、材料及建築裝飾等,象徵著地區性的文化累積,也會經由外部的影響因素,緩慢的改變。即便是對一座新建造的建築而言,都是一種文化圖騰的傳遞及延伸。<br> 國際文化紀念物及歷史場所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簡稱ICOMOS)<br>在1999年提出風土文化資產憲章(Charters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針對以風<br>土建築為主的文化資產,強調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對相關文化資產的保存原則、方法及策略提出具體的國際規範及準則。 風土建築的意涵極為豐富,有生態的、文化的、社會的、技術等面向,不論是東西方的風土建築型式,都能以一種極其複雜面貌,但完整的呈現。尤其在現代建築發展中面臨的困境當中,許多生態的衝突問題,文化的矛盾問題及技術的複雜問題,都能在過往的風土型式中,找到若干的具啟發性的元素。風土建築中的構造文化正能具體的反應上述的複雜元素,它們包含了 傳統技術的繼承<br> 環境的適應性<br> 資源材料的多樣性<br> 文化語彙的投射<br> 地域風格的展現<br>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31
透過理論的講解與實例的分析,使從學者對風土的空間與構成的內涵有正確及基礎的了解,進一步對風土資產現狀及其發展提出正確的解讀,並針對各個如文化、環境、資源與技藝等不同之面<br>向,提出正面的保存策略或規劃構想,落實寶貴風土資產的永續發展。 本課程亦將結合教育部補助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文化空間創生平台暨國際社區共學計畫」,結合場域之經營,創造以場域教育及公共議題為主的大學 社會責任實踐平台,並以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發展的社會平台。以在地學習, 在地服務,在地培力及在地創業為四大主軸,並建立一具備以場域教育+公 共議題研究+在地服務實踐建構的新型高等教育統合思維的文化空間創生 中心,以教學引導發展,以議題創造教學,開設與地區發展相關之基礎與高 階整合課程,形成無邊際校園的概念, 結合選定之歷史建築聚落,透過進駐營造, 帶動聚落多元空間活化之氛圍,推動創意空間之發展模式,並促進地方生活美學之推動,並協助地方爭取更多元之資源挹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0.00%;專題實作與報告-20.00%;田野調查-4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風土建築泛指一種有別於由學院派歸納的建築型式,其涵蓋範圍極為廣泛,也包含民居、農舍、產業建築及商業建築等。風土建築的主要特徵在於其建造與設計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而建造者及<br>設計者乃至於使用者,也多為同一人。風土建築中的形貌、構造形式、材料及建築裝飾等,象徵著地區性的文化累積,也會經由外部的影響因素,緩慢的改變。即便是對一座新建造的建築而言,都是一種文化圖騰的傳遞及延伸。<br> 國際文化紀念物及歷史場所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簡稱ICOMOS)<br>在1999年提出風土文化資產憲章(Charters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針對以風<br>土建築為主的文化資產,強調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也對相關文化資產的保存原則、方法及策略提出具體的國際規範及準則。 風土建築的意涵極為豐富,有生態的、文化的、社會的、技術等面向,不論是東西方的風土建築型式,都能以一種極其複雜面貌,但完整的呈現。尤其在現代建築發展中面臨的困境當中,許多生態的衝突問題,文化的矛盾問題及技術的複雜問題,都能在過往的風土型式中,找到若干的具啟發性的元素。風土建築中的構造文化正能具體的反應上述的複雜元素,它們包含了 傳統技術的繼承<br> 環境的適應性<br> 資源材料的多樣性<br> 文化語彙的投射<br> 地域風格的展現<br>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31
109-1_健康環境專論
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室內環境品質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本學期已室內光環境為主,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室內光環境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音環境研究 3. 空氣環境研究 4. 文獻閱讀討論 5.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6.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9
本課程以室內環境品質為主,建築設計手法之氛圍為輔,藉由國內、外案例之比較分析,與對於周邊既存建築之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從生活環境中體驗對建築物理環境控制之認知與瞭解,具備生態、健康及永續設計之應用知識,依據其控制原理針對不同類型建築物提出最適化之規劃、設計,進而幫助學生在建築設計中能關注到使用者舒適、健康需求及永續發展特性,使其建築設計儘可能符合永續建築環境之要求。本學期已室內光環境為主,過程中導入環境模擬軟體,訓練學生藉由軟體輔助,提出對於室內光環境更適切的設計方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4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基礎物理環境概論 2. 音環境研究 3. 空氣環境研究 4. 文獻閱讀討論 5. 環境模擬軟體教學 6. 案例實作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率:20% 隨堂課程參與:35% 期中報告:20% 期末報告:2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9
109-1_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教學目標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旨在提供從事建成環境的初學研究者,在相關研究方法上一種引介性的學習指導,並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等方面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Introduction 第 二 週 Does Design Equal Research? 第 三 週 Systems of Inquiry and Standards of Research Quality 第 四 週 What’s Your Purpose? From Theory Building to Design Application 第 五 週 What’s Your Ques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esign 第 六 週 Historical Research 第 七 週 Qualitative Research 第 八 週 Correlational Research 第 九 週 Midterm 第 十 週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第十一週 Simulation Research 第十二週 Logical Argumentation 第十三週 Case Studies and Combined Strategies 第十四週 Introduction to thesis format and writing tools 第十五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六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七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第十八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Linda N. Groat and David Wang, (2013)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Willy.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King, Cary (etc.)(2012)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4.Becker, Howard S.(2009)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5.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6.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版),台北:易習圖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3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中、期末作業報告成績各佔3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3
在研究所教育中,有關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寫作,特別是對於研究的新手而言,它更扮演著核心課程的角色。據此,本課程旨在提供從事建成環境的初學研究者,在相關研究方法上一種引介性的學習指導,並擬透過理論與經驗等方面的傳授,協助同學建立如何從事研究與研究計劃寫作的基本能力。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 一 週 Introduction 第 二 週 Does Design Equal Research? 第 三 週 Systems of Inquiry and Standards of Research Quality 第 四 週 What’s Your Purpose? From Theory Building to Design Application 第 五 週 What’s Your Ques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esign 第 六 週 Historical Research 第 七 週 Qualitative Research 第 八 週 Correlational Research 第 九 週 Midterm 第 十 週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第十一週 Simulation Research 第十二週 Logical Argumentation 第十三週 Case Studies and Combined Strategies 第十四週 Introduction to thesis format and writing tools 第十五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六週 Journal Paper Study Report 第十七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第十八週 Thesis proposal report
教科書/參考書
教科書: 1.Linda N. Groat and David Wang, (2013)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Willy. 2.Alford, Robert R.(2011)The Craft of Inquiry.(好研究怎麼做)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 3.King, Cary (etc.)(2012)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4.Becker, Howard S.(2009)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等譯,台北:群學出版。 5.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4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6.吳明隆(201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3版),台北:易習圖書。
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佔30﹪(含出席、課程參與度);期中、期末作業報告成績各佔35﹪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3
109-1_專題研討(一)
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二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6 課程簡介與導讀分組(6組) 2 09/23 導讀分組確認與學術論理 3 09/30 週三講座1: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陳永興 主持建築師 題目:實務(待確認) 4 10/07 週三講座3: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沈揚庭 副教授 題目:數位建築相關(待確認) 5 10/14 週三講座2: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甘銘源 建築師 題目:實務(待確認) 6 10/21 週三講座4: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葉玉祥 助理教授 題目:結構構造相關相關(待確認) 7 10/28 週三講座心得分組討論 8 11/04 週三講座心得分組報告 9 11/11 期中考週11/09-11/15 10 11/18 分組導讀Chapter 6 Historical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1 11/25 分組導讀Chapter 7 Qualitative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2 12/02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 12/09 分組導讀Chapter 8 Correlational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4 12/16 分組導讀Chapter 9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5 12/23 分組導讀Chapter 10 Simulation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6 12/30 分組導讀Chapter 11 Logical Argumentation+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7 01/06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8 01/13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3
本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論文研究方法的認知及應用,透過討論與研習能將其所學應用於未來的研究上,讓研究能更具有深度。本課程分為專題演講&專題研討二部分,專題演講邀請實務專家演講、相關學者與談;專題研討以學生自主讀書會的方式,共同探討評論當代的建築議題,訓練對於當代設計議題之論述、評論與提問之能力,支援設計課程Advanced Design Studio,協助同學探索論文題目。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5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5.00%;專題實作與報告-25.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6 課程簡介與導讀分組(6組) 2 09/23 導讀分組確認與學術論理 3 09/30 週三講座1: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陳永興 主持建築師 題目:實務(待確認) 4 10/07 週三講座3: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沈揚庭 副教授 題目:數位建築相關(待確認) 5 10/14 週三講座2: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甘銘源 建築師 題目:實務(待確認) 6 10/21 週三講座4: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葉玉祥 助理教授 題目:結構構造相關相關(待確認) 7 10/28 週三講座心得分組討論 8 11/04 週三講座心得分組報告 9 11/11 期中考週11/09-11/15 10 11/18 分組導讀Chapter 6 Historical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1 11/25 分組導讀Chapter 7 Qualitative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2 12/02 論文初稿公開發表會(系表定) 13 12/09 分組導讀Chapter 8 Correlational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4 12/16 分組導讀Chapter 9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5 12/23 分組導讀Chapter 10 Simulation Research+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6 12/30 分組導讀Chapter 11 Logical Argumentation+文獻回顧(一人一篇) 17 01/06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 (系表定) 18 01/13 研究計畫審查簡報II(系表定)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 Participation 40% 個人書面報告 Projects 60%
學分數
3
授課時數(周)
3
開課班級
M10914
修課人數
13
109-1_數位創新設計課程(七) CIM城市資訊模型建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3
1.讓學生了解BIM建築資訊模型之架構與應用方式。 2.培養學生運用虛擬設計工具進行智慧城市規劃之能力。 3.參加每年一度於日本舉辦之建築虛擬實境設計世界盃(VDWC)競賽。 4.透過參與國際競賽,擴展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機會。 5.與其他國名校學生經驗交流分享,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依據VDWC公告之競賽主題以及競賽時程,課程進度及授課方式分為以下5階段 1.初步構想提案(資料蒐集、研討、講授) 2.虛擬設計軟體訓練(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3.規劃方案執行、分析模擬(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4.設計成果製作(電腦輔助教學、講授) 5.決賽發表準備及演練(講授、演練)
教科書/參考書
自編講義
評分標準
初步構想計畫30% 、規劃成果40%、決賽競賽發表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3
109-1_敷地計畫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整體人類集局空間環境脈絡發展與生活方式相互關聯的基本理解,以及空間型態、形式以及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的基本技能。課程的本質,除了有關敷地計劃與都市設計的學理論述以外,更包括實務操作的各種技巧,屬於建築系學生必備的關鍵基本能力。 本課程2020年度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做中學」為基礎,透過學生參與「高鐵經濟圈-高雄左營門戶計劃」行動,帶動學生新的學習方式;以永續發展為信念,環境共生為行動之建築及都市規劃設計訓練,並將學生帶入實際空間情境探索;敷地計劃與都市設計的相關理論與技巧,將在學生嘗試對「都市未來生活展現的生活方式與空間構成」提出解決方案(Solution)中被媒合與融入,除了展現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建構性主張以外,更將直接面對敷地計劃與都市設計相關觀念與技術學習的挑戰。 本課程學習技術與技巧的具體內容,將涵蓋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空間的社會分析、法令制度以及整體敷地環境的分析,空間型態的操作,各種空間展示(模型、圖面、多媒體、數位)表現的各種工具和技巧,將配合課程的需要,直接被媒合學習與應用。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期達到創意、創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1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9/14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9/21 (第二週) 敷地計畫導論與簡介 9/28 (第三週) 個案探勘參訪 10/05 (第四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10/12 (第五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10/19 (第六週) 案例及實務分享 10/26 (第七週) 案例分析 / 分組簡報 11/02 (第八週) 案例分析與初步設計發想提案 11/09 (第九週) 初步設計提案 / 分組簡報 (期中考週) 11/16 (第十週) 初步設計提案/ 分組簡報 11/23 (第十一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11/30 (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12/07 (第十三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12/14 (第十四週) 敷地計畫實務操作綜合討論 12/21 (第十五週) 敷地計畫實務操作綜合討論 12/28 (第十六週) 彈性使用 01/04 (第十七週) 期末提案發表 / 分組簡報 01/11 (第十八週) 期末提案發表 / 分組簡報 (期末考週)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第一階段:基地調查與敷地條件建構 (第一、三週) • 完成基地3D數位建模 • 以GIS為基礎的敷地調查與圖層建構 第二階段:都市發展敷地環境、條件整體分析 (第四~七週) • 分析都市空間更新各項基本條件檢討:歷史保存條件、法令條件(容積率、建蔽率、通風、採光、消防)、氣候環境條件、公共基礎建設條件等、公部門投資、私部門投資 第三階段:未來發展發想 (第八~十週) • 學生對基地都市空間整體發展提出提案 • 對於公共生活提出規劃構想 第四階段:都市設計 (第十一~十八週) • 針對選定基地進行都市設計(解決方案) 上課地點:圖資館宅創空間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籍 1. 《敷地計畫》第三版,KevinLynch&GaryHack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學會的基地計畫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2. 《基地規劃導論》,黃世孟主編,台北,建築學會出版。1995。 3. 《敷地計畫與設計手冊》第二版,ThomasH.Russ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2011。 參考資料 4. 漢堡 Altona 都市設計 5.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7. 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1)上課出席與討論 30% (2)分組簡報 30 % (3)期末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本課程的核心內容,為提供建築系學生對整體人類集局空間環境脈絡發展與生活方式相互關聯的基本理解,以及空間型態、形式以及都市美學和環境品質操作的基本技能。課程的本質,除了有關敷地計劃與都市設計的學理論述以外,更包括實務操作的各種技巧,屬於建築系學生必備的關鍵基本能力。 本課程2020年度學習模式的設計,將採取「做中學」為基礎,透過學生參與「高鐵經濟圈-高雄左營門戶計劃」行動,帶動學生新的學習方式;以永續發展為信念,環境共生為行動之建築及都市規劃設計訓練,並將學生帶入實際空間情境探索;敷地計劃與都市設計的相關理論與技巧,將在學生嘗試對「都市未來生活展現的生活方式與空間構成」提出解決方案(Solution)中被媒合與融入,除了展現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建構性主張以外,更將直接面對敷地計劃與都市設計相關觀念與技術學習的挑戰。 本課程學習技術與技巧的具體內容,將涵蓋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空間的社會分析、法令制度以及整體敷地環境的分析,空間型態的操作,各種空間展示(模型、圖面、多媒體、數位)表現的各種工具和技巧,將配合課程的需要,直接被媒合學習與應用。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期達到創意、創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3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1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9/14 (第一週) 課程介紹、上課規定說明及分組 9/21 (第二週) 敷地計畫導論與簡介 9/28 (第三週) 個案探勘參訪 10/05 (第四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10/12 (第五週) 基地分析 / 分組簡報 10/19 (第六週) 案例及實務分享 10/26 (第七週) 案例分析 / 分組簡報 11/02 (第八週) 案例分析與初步設計發想提案 11/09 (第九週) 初步設計提案 / 分組簡報 (期中考週) 11/16 (第十週) 初步設計提案/ 分組簡報 11/23 (第十一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11/30 (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12/07 (第十三週) 設計發展與3D模型 12/14 (第十四週) 敷地計畫實務操作綜合討論 12/21 (第十五週) 敷地計畫實務操作綜合討論 12/28 (第十六週) 彈性使用 01/04 (第十七週) 期末提案發表 / 分組簡報 01/11 (第十八週) 期末提案發表 / 分組簡報 (期末考週) (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 第一階段:基地調查與敷地條件建構 (第一、三週) • 完成基地3D數位建模 • 以GIS為基礎的敷地調查與圖層建構 第二階段:都市發展敷地環境、條件整體分析 (第四~七週) • 分析都市空間更新各項基本條件檢討:歷史保存條件、法令條件(容積率、建蔽率、通風、採光、消防)、氣候環境條件、公共基礎建設條件等、公部門投資、私部門投資 第三階段:未來發展發想 (第八~十週) • 學生對基地都市空間整體發展提出提案 • 對於公共生活提出規劃構想 第四階段:都市設計 (第十一~十八週) • 針對選定基地進行都市設計(解決方案) 上課地點:圖資館宅創空間
教科書/參考書
參考書籍 1. 《敷地計畫》第三版,KevinLynch&GaryHack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學會的基地計畫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2. 《基地規劃導論》,黃世孟主編,台北,建築學會出版。1995。 3. 《敷地計畫與設計手冊》第二版,ThomasH.Russ原著,張效通譯,台北,六合出版社,2011。 參考資料 4. 漢堡 Altona 都市設計 5.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6. 漢堡 HafenCity 都市設計 7. MVRDV 都市設計
評分標準
(1)上課出席與討論 30% (2)分組簡報 30 % (3)期末作業 4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34
109-1_建築設計(五)B
教學目標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6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6
109-1_建築設計(五)A
教學目標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在假設同學對住宅空間的設計議題已具備初步的概念,本學期將再接續針對相關空間類型,例如集合住宅、商業建築、機構建築等機構所涉及之“公共性”設計議題進行教學。要暫時聲明的是,以空間類型的方式切入設計的討論,只是一種教學可能性的考量(這意味著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目的在於期望使同學在有限的學習期間中,能夠對空間設計建構一初步整體輪廓的理解。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2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學內容與進度,主要將包括文獻導讀與設計議題的操作等兩方面。文獻導讀擬採不定時方式進行,設計議題的操作過程都將包含有:(1)計畫書寫作;(2)案例分析(圖面及模型上的探討);(3)實質設計等三部分。我們將藉由此一課程安排,提供學習者涉入建築設計範疇的一種可能途徑。 1.分組;第一次設計題目解題 2.分組設計教學 3.分組設計教學 4.分組設計教學 5.分組設計教學 6.分組設計教學 7.分組設計教學 8.第一次設計評圖 9.期中考 10.第二次設計題目解題 11.分組設計教學 12.分組設計教學 13.分組設計教學 14.分組設計教學 15.分組設計教學 16.分組設計教學 17.第二次設計評圖 18.期末考
教科書/參考書
1.Rybczynski, Witold(2001) 《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譚天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Rybczynski, Witold(2005)《建築的表情》(The Look of Architecture) 楊惠君譯,台北:木馬文化出版。 3.Rowe, Peter G. (1999)《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台北:建築情報出版。 4.X-Knowledge(2014)《當代建築大師提案哲學與智慧》,台北:瑞昇文化。
評分標準
成績考核由任課老師全權負責,暫定第一及第二次設計作業成績分別佔學期成績的30%,平時成績為40%,共100%。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714
修課人數
12
109-1_數位創新設計(二)
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數位創新設計系列課程的基礎課程,與本學期建築設計(三)的輔助課程,本課程關注的重點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建立建築模型,以精準的2D繪圖與直覺的3D模型來輔助建築設計, 主要教學軟體為SketchUp2D/3D與相關渲染技術,內容包括SketchUp Pro介面基礎應用,透過使用鉛筆工具與幾何造型工具,帶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建築設計,進而熟練軟體操作;後續進一步學習如何丈量空間,來建立現有的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並瞭解多元化的模組下載與應用,以及平面圖標註等的相關技術。本課程成果將配合本學期設計課程的進度與同年級相關課程,進行階段性的作業要求與作為本課程成績之評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5 課程與軟體簡介https://www.sketchup.com/download/all 2 09/22 基本工具介紹 3 09/29 常用工具列安排與繪圖範本制定 4 10/06 開始建築專案設計/繪製平面圖:製作牆體與門窗開口 5 10/13 繪製平面圖:製作牆體與門窗開口 6 10/20 添加設計細節:群組與元件 7 10/27 場景設定:靜態影像與動畫輸出 8 11/03 場景設定:靜態影響與動畫輸出 9 11/10 期中考週 10 11/17 匯出AutoCAD與影像平面建模 11 11/24 SketchUp LayOut 12 12/01 SketchUp Vray渲染外掛安裝 13 12/08 SketchUp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4 12/15 SketchUp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5 12/22 期末專題製作:本學期建築設計數位建模與Vray渲染 16 12/29 17 01/05 18 01/12 期末專題繳交:建築設計3D檔案*1(.skp)+室內外渲染圖*2 (.jpg)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4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29
本課程為數位創新設計系列課程的基礎課程,與本學期建築設計(三)的輔助課程,本課程關注的重點在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建立建築模型,以精準的2D繪圖與直覺的3D模型來輔助建築設計, 主要教學軟體為SketchUp2D/3D與相關渲染技術,內容包括SketchUp Pro介面基礎應用,透過使用鉛筆工具與幾何造型工具,帶領學生一步步完成建築設計,進而熟練軟體操作;後續進一步學習如何丈量空間,來建立現有的空間的規劃與設計;並瞭解多元化的模組下載與應用,以及平面圖標註等的相關技術。本課程成果將配合本學期設計課程的進度與同年級相關課程,進行階段性的作業要求與作為本課程成績之評估。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3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0.00%;專題實作與報告-70.00%;田野調查-0.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1 09/15 課程與軟體簡介https://www.sketchup.com/download/all 2 09/22 基本工具介紹 3 09/29 常用工具列安排與繪圖範本制定 4 10/06 開始建築專案設計/繪製平面圖:製作牆體與門窗開口 5 10/13 繪製平面圖:製作牆體與門窗開口 6 10/20 添加設計細節:群組與元件 7 10/27 場景設定:靜態影像與動畫輸出 8 11/03 場景設定:靜態影響與動畫輸出 9 11/10 期中考週 10 11/17 匯出AutoCAD與影像平面建模 11 11/24 SketchUp LayOut 12 12/01 SketchUp Vray渲染外掛安裝 13 12/08 SketchUp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4 12/15 SketchUp Vray渲染外掛教學 15 12/22 期末專題製作:本學期建築設計數位建模與Vray渲染 16 12/29 17 01/05 18 01/12 期末專題繳交:建築設計3D檔案*1(.skp)+室內外渲染圖*2 (.jpg)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出席40% 期中作業30% 期末作業30%
學分數
2
授課時數(周)
2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29
109-1_建築設計(三)C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1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1
109-1_建築設計(三)B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三著重於人體空間尺度之規劃,由個人空間到小型建築物型態。希望學生由自身的活動觀察里街空間設計應注重的面向,並提出合乎使用要求、對應環境紋理之空間提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小組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第一次作業發題 第二週 設計發想 第三週 小組評圖 第四週 設計發展 第五週 全體草評 第六週 設計定案 第七週 總評 第八週 第二次作業發題 第九週 設計發想 第十週 小組評圖 第十一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 第十三週 小組評圖 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五週 設計發展 第十六週 全體草評 第十七週 設計定案 第十八週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4
建築設計三著重於人體空間尺度之規劃,由個人空間到小型建築物型態。希望學生由自身的活動觀察里街空間設計應注重的面向,並提出合乎使用要求、對應環境紋理之空間提案。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20.00%;專題實作與報告-40.00%;田野調查-10.00%;實驗-0.00%;其他:小組討論-1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第一次作業發題 第二週 設計發想 第三週 小組評圖 第四週 設計發展 第五週 全體草評 第六週 設計定案 第七週 總評 第八週 第二次作業發題 第九週 設計發想 第十週 小組評圖 第十一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二週 設計發展 第十三週 小組評圖 第十四週 設計發展 第十五週 設計發展 第十六週 全體草評 第十七週 設計定案 第十八週 總評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4
109-1_建築設計(三)A
教學目標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0
建築設計課程操作,學生將實作建築設計案進行學習,依照基地與環境分析、概念設計進行建築案之發展,並學習利用繪圖以及模型製作的能力,將最終設計的成果進行發表。
授課形式
理論講述與討論-20.00%;個案分析或作品賞析-15.00%;專題實作與報告-50.00%;田野調查-15.00%;實驗-0.00%;其他-0.00%
課程內容與進度
教科書/參考書
評分標準
學分數
4
授課時數(周)
8
開課班級
A10814
修課人數
10